我一直對「咆哮的二十年代」 ("The Roaring Twenties「) 情有獨鍾,那是一個全球性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經歷大震蕩的年代,一個百家爭鳴,思想大躍進的年代,也是一個華麗奢靡,風情萬種的年代。但對我來說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那是一個女性大解放的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大多數婦女都不工作,生兒育女,烹飪縫紉是她們的生活中心。戰爭改變了這一切,數以百萬計的男性投身戰場,社會不得不徵召女性加入傳統男性主導的行業。婦女們走出家門加入勞動力隊伍,她們有高收入,實現了經濟獨立。在戰後她們不願意放棄工作,她們開始尋求社會地位的平等。1918年12月在英國30歲以上的婦女第一次有了投票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普選。1920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賦予女性選舉權的《第十九條修正案》。這一切徹底改變了女性依附於男性的狀況,使她們擺脫了婚前受父親支配,婚後是丈夫的附庸的社會地位,女性獨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那時女性開始接受高等教育,進入大學的校門。
「咆哮年代」的新女性脫離了維多利亞時代的保守女性形象,從繁文縟節中解放出來。她們脫下沉重的緊身胸衣,換上胸罩和內衣,不再束腰,穿上寬鬆無形的低腰直筒裙和無袖洋裝,裙長漸漸拉到膝蓋之上,再蹬上高跟鞋,頭上戴一頂活潑的鐘型帽,她們還把長發剪成波浪型短髮,被稱為帶有男性意味的鮑伯頭( 」Bob Haircuts「)。
服裝的改變也意味著思想的改變,服裝的自由帶來了思想的自由。「咆哮年代」的摩登女性是第一批現代女性,她們有血有肉,她們自力更生,不受家庭和社會的監控。她們挑戰並徹底顛覆維多利亞時代的舊傳統,她們吸菸,她們喝酒,她們濃妝豔抹,流連於爵士酒吧,她們性開放,大膽表示對舊習俗的蔑視。
她們被稱為「飛來波女郎」(Flapper, 意即剛離巢會飛的雛鳥)。
最近我又重溫了一下《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的作者菲茲傑拉德(F. Scott Fitzgerald) 的生平。菲茲傑拉德被稱為「咆哮年代」的代言人,「飛來波女郎「的締造者。
於是我從菲茲傑拉德開始追溯「飛來波女郎」的由來。
在發表《了不起的蓋茨比》之前,菲茲傑拉德帶有自傳色彩的第一部小說《人間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也被譯為《塵世樂園》)於1920年出版後一舉轟動文壇。書中講述一個才貌雙全多愁善感的年輕人在咆哮年代追求「美國夢」幻想破滅的故事。菲茲傑拉德對主人公在經歷人生一次次打擊之後從追求享樂發展到虛無主義和頹廢主義的歷程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人間天堂》書中並沒有提到」飛來波女郎「這個詞,但是由於小說的成功,當時的媒體把菲茲傑拉德推崇為「飛來波女郎」的創始人,菲茲傑拉德也因此追求到他的夢中情人澤爾達 (Zelda)。
菲茲傑拉德順水推舟,1920年他開始在他所在的明尼蘇達州《星期六晚郵報》(《Saturday Evering Post》)上發表有關「飛來波女郎」文化的短篇小說,把咆哮年代生活方式向中產階級家庭開放。同年菲茲傑拉德以《飛來波女郎和哲學家》來命名的短篇小說集出版,鞏固了菲茲傑拉德作為「飛來波女郎」 創始人的地位。
如果菲茲傑拉德被認為是「飛來波女郎「的創始人,那麼他的妻子 Zelda 便是「飛來波女郎「的原型。Zelda 是美國南部阿拉巴馬州(Alabama)人,爸爸是阿拉巴馬州的最高法院法官。Zelda 天生性情開朗,自由奔放,精通芭蕾、法語、詩歌。家人對她從小的寵溺導致她格外驕傲和叛逆,她抽菸喝酒,通宵達旦地跳舞,與眾多男人們周旋調情。她曾經半開玩笑地說:「曾吻過幾千人,還準備再吻幾千人」。她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使她的家人感到震驚。但是菲茲傑拉德卻被她的「勇敢、誠實與火一般的自尊」所吸引,於是對 Zelda 展開疾風驟雨般的追求。
在《人間天堂》出版後一個月後,兩人便在紐約結了婚。那時菲茲傑拉德春風得意,名聲水漲船高,當時他的一篇短篇小說可以拿到幾千美金(相當於現在的幾萬美金)的酬金。夫婦倆過著縱情享樂,放蕩不羈的生活。他們是所有派對的座上賓,高級商店和酒吧的常客。兩人都公開聲稱 Zelda 是菲茲傑拉德小說裡所有女性的靈感。可是好景不長,婚姻逐漸破裂,Zelda 墮入瘋狂,咆哮年代最迷人的一對夫婦淪落到最後互相殘殺的地步。
菲茲傑拉德夫婦之間的恩恩怨怨,悲劇性的結尾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美國作家露易絲·朗(Lois Long)是另一個將「飛來波」文化(Flapper Culture)在文化史上留下一筆的人。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創刊後不久,她開始用「口紅」(「Lipstick」)的化名寫作。她的專欄將「飛來波女郎「的生活載入史冊。她的文章裡也詳細描述了她自己的真實生活——整夜地微醺曼舞。她經常以「當夜還年輕....(When Nights are Bold)」作為專欄的開頭......
這些被稱為「飛來波「的摩登女郎有屬於自己的時尚偶像:她們崇拜電影明星克拉拉·鮑(Clara Bow)、路易斯·布魯克(Louise Brooks)在屏幕上衣著打扮和舉止表現。
克拉拉·鮑(Clara Bow)的暱稱便是是「時尚寵兒」(」It Girl「),來自她1927年的代表作「它」(《It》)。克拉拉曾是好萊塢電影裡最成功的「飛來波女郎」。
美國劇作家安妮塔·露斯(Anita Loos)的電影《紳士偏愛金髮女郎》(《Gentlemen Prefer Blondes》)和其續集《紳士更娶紅髮女郎》(《But Gentlemen Marry Brunettes》)是兩部嘲笑「飛來波女郎」的作品。露易絲·布魯克斯(Louise Brooks)曾在《紳士偏愛金髮女郎》試鏡。雖未能入選,但她和她經典的波波頭,亦成為了好萊塢大片中「飛來波女郎」形象的原型之一。
作為第一個打破好萊塢藩籬,獲得國際聲譽的亞裔美籍女演員,黃柳霜(Anna May Wong)更是在熒幕之外也展現著她的「飛來波女郎」形象。她的經紀公司鼓勵她以日常的「飛來波女郎」形象,豐富補充她熒幕上的「異域風情」。
「飛來波女郎」的時代在1929年10月經濟大蕭條的開始而戛然而止。股市暴跌之後,接踵而至的是經濟危機的寒冬。「咆哮年代」的享樂主義慣性在經濟不景氣的現實下難以為繼,也就成為難以觸及的歷史了。
作者介紹:
凱嵐80年代末從上海復旦大學退學留學美國,完成大學本科和法學院學業並獲得美國律師執照之後,自1995年相繼在美國,香港,英國倫敦等地華爾街律師樓從事公司及證券法律業務。2007年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擔任其交通運輸系統亞洲法律總監。2015年開始凱嵐投身於文學藝術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傳播,2016年發起並策劃組織了上海第一屆國際詩歌節。凱嵐有三個孩子,大兒子Gregory 在美國加州矽谷工作,女兒 Annabelle 去年從倫敦聖保羅女子學校畢業後去美國加州 Pomona College 攻讀歷史,小兒子 Charlie 就讀於英國伊頓公學。凱嵐定居倫敦。
Kailan withdrew from Fudan University in Shanghai and went to study in the US at the end of 1980's. After finishing B.A. and law school, she bacame a US attorney in 1995. Since then she worked in major Wall Street law firms focusing on corporate securities law in the US, Hong Kong and London England. In 2007, she joined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as their Regional General Counsel in Asia in the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Starting in 2015 Kailan turned her attention to literature and art and has been focusing her efforts on Sino-Europe cultural exchange and propagation. In 2006 she initiated, planned and organized Shanghai First International Poetry Festival. Kailan has three children. Her oldest son Gregory works in the Silicon Valley (California) in the US. Daughter Annabelle is pursuing a history degree at Pomona Collage (California) after finishing secondary school in St Paul's Girls School in London. The youngest child Charlie currently attends Eton College in England. Kailan resides in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