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軍隊很少裝備刺刀?誤讀歷史的錯覺,僅八路軍就製造了12萬把

2020-12-19 東北行營

某些人津津樂道的抗日戰場「石牌保衛戰」,中日兩軍確實爆發過白刃戰,事件發生在石牌要塞外圍曹家畈附近的高家嶺上,其實也就是個營級規模的肉搏,因為胡璉第11師是分散逐次布防的,每個山頭就一營或者一連兵。不管怎麼說吧,足以證明抗戰時期的中央軍是普遍裝備了刺刀的,因為嫡系部隊都有條件換裝了「中正式」步槍。

實際上,民國時期的兵工廠在仿製步槍時,也都在藍圖中做好了刺刀的設計,比如川造7.92毫米步槍就規定刺刀長425毫米、重400克,而閻老西太原兵工廠生產的「晉造6.5毫米步槍」,其實就是完全仿製日本人的三八大蓋,當然也可以直接加裝30式刺刀。但問題是,刺刀雖小製造卻頗為不易,一方面需要好的鋼材,另一方面還需要特別好的機加工精度。

好鋼材大家都理解,否則刺刀一捅就彎了甚至折了,而抗戰爆發前民國鋼材總產量才不足4萬噸(日本人是580萬噸),有限的鋼材還要用來造槍造炮,所以能夠用來製造刺刀的鋼材少的可憐。而加工時稍微出現點誤差,刺刀就不能很好地跟槍管卡在一起,就會出現抗日神劇裡面日軍刺刀「隨風飄動」的情況,那當然也不能正常使用。

費料費工還麻煩,是國內兵工廠當時不願意大批量生產刺刀的主要原因,比如漢陽兵工廠在最初的10年中,生產各類步槍130726支,然而卻只生產了2310把刺刀,配套率尚不足1.8%!其實這兩個方面還不是最重要的,關鍵的第三點在於,從黃埔系軍隊跟蘇聯翻臉開始,其軍制和訓練轉而師從德國,而遠在歐洲的德軍是根本不重視什麼白刃戰的。

這就屬於不切實際的盲目跟風,人家德軍一個步兵營的火力配備,幾乎頂上一個所謂「德械師」的全師整體水平,二戰期間的歐美軍隊,也不需要把拼刺作為主要戰術手段。所以從30年代初開始,國民革命軍整體上就不怎麼重視白刃作戰,因此對刺刀的需求量也就不那麼急迫,前文介紹過,八路軍第129師出徵時擁有步馬槍4000多支,卻只有55把刺刀,這其實也反映了對手的刺刀裝備比例,因為肯定是連槍帶刀一起繳獲嘛。

偏偏我們的對手卻是變態級崇尚「白兵戰術」的日本軍隊,他們從明治維新建軍到日俄戰爭期間,都把刺殺作為單兵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新兵要進行至少五個月的刺殺基本訓練,所謂的專家們還結合西方軍隊的拼刺技術和日本的劍道,摸索出簡單實用的刺殺要領。二戰期間日本生產了680萬把刺刀,所以日本士兵已經把刺刀當作重要的單兵武器,刀不離手。

拿俘虜練膽什麼的就不說了,總之日本兵非常重視步槍和刺刀的結合,行軍或者站崗時步槍基本加裝刺刀,以便隨時投入實戰。而中國軍隊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和訓練,不僅刺刀裝備數量不足,即便是配備刺刀的步槍兵,在沒有準備進行白刃戰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基本是刺刀入鞘。另外還要了解一個軍事常識,加裝刺刀的步槍對射擊是有影響的,中國士兵在這方面也比較反感。

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司令員楊成武將軍曾經總結到,八路軍早期在跟日軍拼刺刀時,存在著技不如人、槍不如人、人不如人三大弱點,也就是第一拼刺技術咱們不如日本兵,第二咱們的步槍裝上刺刀後沒有三八大蓋長、卡簧緊密度也不太好,第三是日本兵普遍矮壯結實,身體條件要好於營養跟不上的八路軍戰士,這也是抗戰初期三個老鬼子敢對拼我們一個班的原因。

但是經過淞滬抗戰和長城抗戰的實戰以後,中國軍隊對日軍的刺刀術還是有所警惕的,因此在1935年定型的中正式步槍,特別注意了配套刺刀同時增加長度,為了在白刃格鬥時與「三八式」步槍相抗衡,其刺刀全長約575毫米,僅刀身部分就長達428毫米(不過仍然稍短於三八式全長),另外中正式的刺刀與槍管的連接也更為牢固。

翻遍抗戰期間西南大後方30多個兵工廠的產品明細,都沒有發現「刺刀」一項,恰好說明了一個問題,中正式步槍的生產數量和刺刀是基本配套的,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不能過分侮辱國民政府兵工署的智商,已知自身火力不足以及日本人慣用白刃戰,如何不知道給制式步槍配套生產刺刀?抗戰期間各兵工廠生產的中正式總計達60萬支,也就意味著同時生產了不低於此數的刺刀。

之前曾經寫過一篇《滴血的武器》,記敘了軍用刺刀的前世今生,儘管製造刺刀所需要的材質和工藝確實要求較高,但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高不可攀。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生產的「八一式」馬步槍就配備了刺刀。而在整個抗戰期間,各敵後根據地兵工廠生產的刺刀總數,有據可查的就達到123842把,那麼擁有正規和專業軍工生產能力的重慶政府,製造出來幾十萬把刺刀,有什麼不合情理的麼?

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當時兼著軍訓部長職務,抗戰期間每年都要組織對各戰區各部隊的「校閱」,步騎兵校閱有八項科目的基本內容,以察看部隊戰鬥力的強弱。其中第三項即為「劈刺術」,也就是步兵考核劈刺,騎兵考核劈刀,既然都列入了日常考核項目,說明各部隊的刺刀配備率還是較高的,也證明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已經有針對性地遏制日軍的白刃優勢。

大家所疑惑的問題,其實多半來自於觀看影視劇的印象,那些未必代表真實的歷史。總體來看,中國軍隊由於刺刀的配套率不高,確實做不到步槍兵人手一刀,而士兵不習慣經常加裝刺刀的日常做法,也造成了一定的錯覺。當然也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民國時期自產的刺刀質量不好,易彎易損,而各部隊的補充又非常有限,所以一些步槍兵慢慢地也就真的沒有了刺刀。

但是中央軍嫡系部隊尤其是德式師在剛投入戰場時,刺刀的保有率還是蠻高的,比如我們最常見的這張照片,就可以清楚地發現校閱時每個士兵都有配發。

相關焦點

  • 對越作戰,我軍56半刺刀無敵,卻暴露弊病,戰後一度忽視刺殺
    ——八路軍老戰士渠吉堂晚年回憶平型關戰役,口述的與敵人拼刺刀時驚心動魄的一幕 冷兵器時代早已遠去,但冷兵器並沒有從現代軍隊的裝備序列中完全退出。如今舊時代的寶劍大刀長矛早已走進博物館供人們回顧歷史,但單兵用的刺刀卻依然活躍在一線,仍是普通步兵必備的武器。
  • 8年抗日戰爭真相,為何八路軍扔槍換刺刀打仗,原因讓人肅然起敬
    抗日戰爭中,為什麼很多戰役明明就可以用槍去解決,戰士們卻要用刀去拼命,在日軍對晉西北的掃蕩中,日軍的騎兵對八路軍386旅的獨立團進行了包圍圈的圍攻,八路軍騎兵連被被圍剿的只剩下數
  • 太行山上,燃遍八路軍抗日烽火
    原標題:太行山上,燃遍八路軍抗日烽火 山西武鄉,太行之巔。 70多年前,日軍的鐵蹄踏進華北,抗日烽火燃遍太行。民族危急關頭,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毅然舉起抗日救國大旗。
  • 大刀片紅纓槍,抗戰兩件寶,為什麼老兵和鬼子拼刺刀都選後者
    在中國漫長的5000年歷史中,紅纓槍應該算是歷史比較悠久的冷兵器之一了。據史料記載,紅纓槍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三國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就用的紅纓槍。只不過趙子龍的紅纓槍纓子是白色的,而並非我們常見的紅色。
  • 抗日時,大砍刀能劈斷日本刺刀嗎?別再被電視劇給騙了
    導語:抗日時,大砍刀能劈斷日本刺刀嗎?別再被電視劇給騙了在抗日神劇中會出現這樣一個鏡頭:戰士們手上都拿著大砍刀衝刺,砍向手裡拿著刺刀的日軍士兵,最後的結果是大砍刀獲得了勝利,這會讓觀眾認為砍刀具備了強大的功能,似乎是很厲害。那麼在真實的戰場中的情況又變得如何呢?其實這種做法很不現實,大砍刀能劈斷日本刺刀的可能性很小。不要再被電視劇給騙了。
  • 國軍,八路軍蘇械裝備史
    在國內長期流傳謬論:國軍裝備精良,卻不抗日。八路軍小米加步槍,打跑小日本。這當然不是真的,以國軍「精良」裝備蘇械為例;至1945年抗戰勝利,幾乎損失殆盡。而八路軍在蘇聯支持下,秘密獲得大量蘇械;抗戰勝利前已超過國軍。本文將講解這段歷史。
  • 被誤讀的三稜軍刺,低成本裝備殺傷力不如刺刀,不開刃因為含砷
    甚至有網友表示,三稜軍刺殺傷力遠高於普通刺刀。然而這個世人皆知的「道理」,卻是不折不扣的誤讀。事實上三稜軍刺並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它甚至都有些簡陋。和很多人想法不同,三稜軍刺實際上是一款歷史悠久的武器,據《毛詩.豳風.破斧》中記載:「既破我斧,又缺我錡(音奇)。
  • 1937—1945,八路軍真實的武器裝備,和抗日神劇差太多!
    1937—1945,八路軍真實的武器裝備,和抗日神劇差太多! 八路軍民兵正在試驗新製造的土炮。
  •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實力對比:武器裝備差距驚人
    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不要說迫擊炮、山炮,就連子彈都十分匱乏,武器彈藥主要靠繳獲日軍、偽軍和自己的兵工廠製造。而正面戰場上的國軍由於派系林立,自然各個部隊的武器數量、質量也參差不齊。但一般說法是,中央軍裝備好、數量多。前期清一色德械武器,是當時中國軍隊中最好的,也強於日軍。那麼,中央軍武器裝備真的勝過日軍嗎?
  • 日本也出了抗日片,裡面的八路軍什麼樣?老兵:比抗日神劇好看
    日本也出了抗日片,裡面的八路軍什麼樣?老兵:比抗日神劇好看抗日神劇,這麼多年來從沒有讓我們失望過,只要能上映,不管拍成什麼樣都會有人看,就算不是精品,也能通過一些當紅流量明星吸引大眾觀看。就好比我們看過的《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當然,這兩部還是比較優質、備受好評的抗日神劇。不過,大家不要以為只有我們中國人才有抗日劇,其實日本也拍過一些有關抗日題材的紀錄片和電視劇,雖然不多,但卻顯得彌足珍貴!那麼很多人就會想,日本人拍的抗日片,裡面的八路軍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 一個日本士兵被俘虜,卻向八路軍要了一把槍,然後改變了中國軍隊
    抗日戰爭是我國近代史上打得最艱難的一場戰鬥,有數不清的官兵老百姓都死在了日軍的刺刀之下。這是一場全民族的抗戰,中國軍民上下一條心,實現了全民族抗戰,最終取得了戰鬥的偉大勝利。
  • 扛著上了刺刀步槍的八路軍,這眼神一看就知道是虎狼之師!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為什麼總能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是因為武器好裝備好?還是因為戰術好打法好?這些都不是決定性因素。今天,筆者就帶大家看一張照片,看過之後你就會明白八路軍出奇制勝的法寶所在了!如下圖:
  • 真實的八路軍抗戰:有發展,有傷亡,更有戰果、有戰績
    這3個師的改編是按照國軍的編制進行的,因為在師直屬營上進行了充實,因此總的兵力數要比當時一般的國軍師略多,但由於國府軍政部極少補充八路軍武器裝備,因此這3個師都是使用紅軍時的武器,在裝備方面是比較寒酸的。 120師編成後,除718團及部分直屬營留守陝甘寧外,有8200餘人東進抗日。
  • 抗日劇中亂用輕機槍,真實的八路軍中,可沒這麼「富裕」
    不過,關於輕機槍的實際用法和編制配備,很少有抗戰劇能夠搞明白。單單說一個換彈匣的問題,絕大部分抗戰劇就沒考慮到這一點,甚至將輕機槍當成衝鋒鎗,讓戰士們人手一把端著衝鋒的場景也不少見。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集中若干挺機槍用於防禦或是突擊是很常見的。
  • 日本鬼子拼刺刀戰無不勝?身為八路軍的他表示:經常佔不到便宜
    面對日本鬼子的猛烈進攻,他們沒有退縮一步,有人說日本鬼子拼刺刀戰無不勝,這難道是真的嗎?身為八路軍的他表示:經常佔不到便宜!中國的抗日戰爭從1931年就已經打響,當中國東北淪陷,日本在東北地區建立起偽滿洲國,向中國土地移民時,中國就已經存在「滅亡」的危機,面對日本想要「在3個月內清除中國」的挑戰,中國人民憤然拿起手中的武器與日本鬼子一決生死!
  • 這部很真實的抗日劇,竟是日本人拍的,片中八路軍什麼形象?
    當前,我國的影視劇當中,抗日題材就佔據了大部分的熱播影視劇。然而,其中很少有好的影視作品,更多的都被人們認為是「抗日神劇」。相反的是,日本人卻曾經拍攝過一部很真實的抗日劇,在這部劇中,八路軍是什麼形象呢?自2005年《亮劍》熱播以來,大量的抗日題材劇集登上螢屏,儘管其中不乏優秀劇集,可大多數還是濫竽充數的跟風之作。
  • 日軍衝過來拼刺刀,我軍也會配合拼刺刀,為啥不用槍直接掃射呢?
    在我們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八路軍的軍備實力薄弱,槍械落後,在與日軍交戰時往往討不到好處。在抗日劇中我們也有了解到,面對日軍拼刺刀的衝殺行為,我們也會吹響衝鋒號角,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白刃戰。很多人會疑惑為何不開槍直接射擊他們呢?
  • 八路軍抗戰有多艱難?129師全部彈藥加起來還不如八百壯士多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共兩黨開始合作抗日,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下轄115、120和129三個師,總兵力45000多人。改編完成後不久,八路軍就開赴前線和日寇作戰。熟悉抗戰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八路軍在和日寇作戰時基本上是以運動戰和伏擊戰為主,很少打陣地戰。
  • 大刀真能拼過日軍刺刀嗎?八路老兵:一個排直接被日軍一個班挑翻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戰爭,雙方在武器裝備和綜合國力上存在著巨大差距,使中國軍隊在面對日軍的進攻時,處境十分困難。光是抗日戰爭的第一年,就丟了半壁河山,整個華夏大地生靈塗炭,上億人流離失所,百姓痛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