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人津津樂道的抗日戰場「石牌保衛戰」,中日兩軍確實爆發過白刃戰,事件發生在石牌要塞外圍曹家畈附近的高家嶺上,其實也就是個營級規模的肉搏,因為胡璉第11師是分散逐次布防的,每個山頭就一營或者一連兵。不管怎麼說吧,足以證明抗戰時期的中央軍是普遍裝備了刺刀的,因為嫡系部隊都有條件換裝了「中正式」步槍。
實際上,民國時期的兵工廠在仿製步槍時,也都在藍圖中做好了刺刀的設計,比如川造7.92毫米步槍就規定刺刀長425毫米、重400克,而閻老西太原兵工廠生產的「晉造6.5毫米步槍」,其實就是完全仿製日本人的三八大蓋,當然也可以直接加裝30式刺刀。但問題是,刺刀雖小製造卻頗為不易,一方面需要好的鋼材,另一方面還需要特別好的機加工精度。
好鋼材大家都理解,否則刺刀一捅就彎了甚至折了,而抗戰爆發前民國鋼材總產量才不足4萬噸(日本人是580萬噸),有限的鋼材還要用來造槍造炮,所以能夠用來製造刺刀的鋼材少的可憐。而加工時稍微出現點誤差,刺刀就不能很好地跟槍管卡在一起,就會出現抗日神劇裡面日軍刺刀「隨風飄動」的情況,那當然也不能正常使用。
費料費工還麻煩,是國內兵工廠當時不願意大批量生產刺刀的主要原因,比如漢陽兵工廠在最初的10年中,生產各類步槍130726支,然而卻只生產了2310把刺刀,配套率尚不足1.8%!其實這兩個方面還不是最重要的,關鍵的第三點在於,從黃埔系軍隊跟蘇聯翻臉開始,其軍制和訓練轉而師從德國,而遠在歐洲的德軍是根本不重視什麼白刃戰的。
這就屬於不切實際的盲目跟風,人家德軍一個步兵營的火力配備,幾乎頂上一個所謂「德械師」的全師整體水平,二戰期間的歐美軍隊,也不需要把拼刺作為主要戰術手段。所以從30年代初開始,國民革命軍整體上就不怎麼重視白刃作戰,因此對刺刀的需求量也就不那麼急迫,前文介紹過,八路軍第129師出徵時擁有步馬槍4000多支,卻只有55把刺刀,這其實也反映了對手的刺刀裝備比例,因為肯定是連槍帶刀一起繳獲嘛。
偏偏我們的對手卻是變態級崇尚「白兵戰術」的日本軍隊,他們從明治維新建軍到日俄戰爭期間,都把刺殺作為單兵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新兵要進行至少五個月的刺殺基本訓練,所謂的專家們還結合西方軍隊的拼刺技術和日本的劍道,摸索出簡單實用的刺殺要領。二戰期間日本生產了680萬把刺刀,所以日本士兵已經把刺刀當作重要的單兵武器,刀不離手。
拿俘虜練膽什麼的就不說了,總之日本兵非常重視步槍和刺刀的結合,行軍或者站崗時步槍基本加裝刺刀,以便隨時投入實戰。而中國軍隊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和訓練,不僅刺刀裝備數量不足,即便是配備刺刀的步槍兵,在沒有準備進行白刃戰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基本是刺刀入鞘。另外還要了解一個軍事常識,加裝刺刀的步槍對射擊是有影響的,中國士兵在這方面也比較反感。
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司令員楊成武將軍曾經總結到,八路軍早期在跟日軍拼刺刀時,存在著技不如人、槍不如人、人不如人三大弱點,也就是第一拼刺技術咱們不如日本兵,第二咱們的步槍裝上刺刀後沒有三八大蓋長、卡簧緊密度也不太好,第三是日本兵普遍矮壯結實,身體條件要好於營養跟不上的八路軍戰士,這也是抗戰初期三個老鬼子敢對拼我們一個班的原因。
但是經過淞滬抗戰和長城抗戰的實戰以後,中國軍隊對日軍的刺刀術還是有所警惕的,因此在1935年定型的中正式步槍,特別注意了配套刺刀同時增加長度,為了在白刃格鬥時與「三八式」步槍相抗衡,其刺刀全長約575毫米,僅刀身部分就長達428毫米(不過仍然稍短於三八式全長),另外中正式的刺刀與槍管的連接也更為牢固。
翻遍抗戰期間西南大後方30多個兵工廠的產品明細,都沒有發現「刺刀」一項,恰好說明了一個問題,中正式步槍的生產數量和刺刀是基本配套的,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不能過分侮辱國民政府兵工署的智商,已知自身火力不足以及日本人慣用白刃戰,如何不知道給制式步槍配套生產刺刀?抗戰期間各兵工廠生產的中正式總計達60萬支,也就意味著同時生產了不低於此數的刺刀。
之前曾經寫過一篇《滴血的武器》,記敘了軍用刺刀的前世今生,儘管製造刺刀所需要的材質和工藝確實要求較高,但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高不可攀。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生產的「八一式」馬步槍就配備了刺刀。而在整個抗戰期間,各敵後根據地兵工廠生產的刺刀總數,有據可查的就達到123842把,那麼擁有正規和專業軍工生產能力的重慶政府,製造出來幾十萬把刺刀,有什麼不合情理的麼?
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當時兼著軍訓部長職務,抗戰期間每年都要組織對各戰區各部隊的「校閱」,步騎兵校閱有八項科目的基本內容,以察看部隊戰鬥力的強弱。其中第三項即為「劈刺術」,也就是步兵考核劈刺,騎兵考核劈刀,既然都列入了日常考核項目,說明各部隊的刺刀配備率還是較高的,也證明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已經有針對性地遏制日軍的白刃優勢。
大家所疑惑的問題,其實多半來自於觀看影視劇的印象,那些未必代表真實的歷史。總體來看,中國軍隊由於刺刀的配套率不高,確實做不到步槍兵人手一刀,而士兵不習慣經常加裝刺刀的日常做法,也造成了一定的錯覺。當然也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民國時期自產的刺刀質量不好,易彎易損,而各部隊的補充又非常有限,所以一些步槍兵慢慢地也就真的沒有了刺刀。
但是中央軍嫡系部隊尤其是德式師在剛投入戰場時,刺刀的保有率還是蠻高的,比如我們最常見的這張照片,就可以清楚地發現校閱時每個士兵都有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