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怒火以暴力為出口只為被看見

2020-12-16 中國電影資料館

《悲慘世界》被認為是2019年最好的法國電影。它不僅涉及《小丑》《寄生蟲》等熱門影片中關於階層分化帶來的社會分裂與敵對——這一世界範圍內的焦點問題,更包羅了當下西方社會關於民族融合、移民問題、暴力與正義、民主與強權、資本與剝削等等幾乎所有敏感的政治議題。被認為是法國電影中很長時間裡沒有出現過的政治訴求如此強烈與明確的電影。

電影《悲慘世界》

作為導演拉吉·利的長片處女作,《悲慘世界》不僅有著衝擊現實社會的勇氣,電影風格上更是令人精心地有著把握複雜社會形態的沉著。影片很好地平衡了紀實性與沉浸感,突發的暴力與持續的焦灼,複雜的場面調度和不加導向的個體關懷,為它贏得了一致的好評。讓《悲慘世界》在去年擊敗了塔倫蒂諾、阿莫多瓦、洛奇和多蘭等人的作品,獲得了坎城評審團大獎,今年又代表法國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同時還奪取了凱撒獎三項大獎11項提名成為最大贏家。

導演拉吉·利

拉吉·利出生於巴黎,1980年來到因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而聞名的巴黎郊區蒙特弗梅爾(Montfermeil),並且他還是第一個搬進臭名昭著的萊斯·博斯克茨街區(Les Bosquets)的法國馬裡人。正是在萊斯·博斯克茨,17歲的少年拉吉·利為製作電影的熱情激發,並且從此視這個在全法都佔有特殊地位的街區為自己的電影工作室。不管是20多年前的短片創作,還是今後幾部長片的電影計劃他都有意取材於此。在這個大多數媒體都不敢帶著相機進入的地方,拉吉·利卻將攝影機當做這個「不可見空間」的延伸,而《悲慘世界》就是拉吉·利的郊區電影流派(genre des films de banlieue)的第一部長片作品。

1、隔絕的暴力街區

法語的「郊區」(banlieue)與英語的「郊區」(suburb)語義相距甚遠。suburb意味著草木覆蓋的居住地,這其中有著浪漫主義的自然崇拜。愛德華·索亞考察banlieue的詞源,卻認為banlieue源於「禁令」(bann)的古義,本義實為「禁閉之所」(bannedplace),只為告誡後來者關於城市文明的規範和城市文化的邊界。

電影《悲慘世界》劇照

而「巴黎郊區」早已成為法國的特殊詞彙,意味著被隔離出去的罪惡、貧窮與非法暴力,是來自於法國的歷史與現實的一塊難以療治的病灶。就像呂克·貝松的《暴力街區》裡被大都市隔絕的法外之徒的罪惡空間一樣,不入主流社會之眼。這裡聚集著法蘭西文化之外的大量移民、失業者、猶太人和伊斯蘭宗教信仰者等等。上流社會對待它的態度,在2004版的《暴力街區》裡直接表述為意圖利用一場陰謀,將這一社會腫瘤進行物理切除般直接炸毀。

電影《悲慘世界》劇照

拉吉·利在每一場影片推廣中,都會提到2005年那場著名的巴黎騷亂,說這一地區自2005年以來,種種問題並沒有真正改變。影片更是借著雨果的小說,讓影片裡的新人警察史蒂芬道出:過了一個世紀,苦難仍在這片土地上。也就是說巴黎郊區問題不僅是當代的、後殖民社會的,更來自於19世紀法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奧斯曼時期,是資本主義社會國家權力進行空間改造過程中,一個處於中心/邊緣系統中的層級化的政治空間,亨利·列斐伏爾稱其為資本剝削過程中的空間邏輯。

電影《悲慘世界》劇照

《悲慘世界》中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向我們展示這個街區。一方面通過黑人男孩巴茲的無人機視角,高空俯視著這個極少綠地的居住空間:千篇一律、高度密集、年久失修的龐大公寓樓,以及隨處可見垃圾傾倒地,到處遊蕩著三五成群的無業者和麻煩不斷的郊區少年。還通過第一天巡視的警察史蒂芬,讓觀眾以旁觀之眼,近距離見識著這些滿嘴髒話、無比憤怒的人群。史蒂芬加入了當地司法的一個反犯罪小組,在另兩個老隊員克裡斯和瓦達不以為然的介紹裡,這裡不僅每個人都有著一段罪惡的過去,儘管他們可能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但這裡將是他們糟糕人生的最後落腳點,其它別無可去。

2、警察與小偷的社會

《悲慘世界》以吉普賽人馬戲團丟失了一隻幼獅為線索,清晰地表述了複雜的社會生態中,這一街區的權力結構是怎樣運行的。反犯罪的三人小組開著一輛灰色的標緻在這裡穿針引線,24小時內找到幼獅不是他們真正的行動目的,也沒有真的構成影片的敘事動機,平衡各個勢力之間的關係,壓制並打擊這個郊區空間危機四伏的暴力衝動,才是朗西埃口中的警治社會的終極目標,也即以暴治暴。

電影《悲慘世界》劇照

法國的治安體制中,反犯罪機動警察大隊(BAC)不同於負責城市治安的一般警察,他們主要針對大城市中高犯罪率和有恐怖威脅的地區,機動性與目標性更強,配置也不一樣。換句話說,他們在暴力衝突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所以雖然身處全法治安最差的地區,但克裡斯和瓦達面對新加入的警員,內心充滿了優越感和戲弄的衝動。他們把史蒂芬的溫和與理性看做是外省鄉巴佬的天真。但是,一天的巡視下來,史蒂芬與這二人的衝突實際上已經發展為代表法國社會內部三個方向上的意識形態分裂:看上去佔主導的有著種族主義傾向的激烈保守的右派(克裡斯)、部分社會精英代表的有著清醒社會批判和理性自覺的左派(史蒂芬),以及佔據社會主流的沒有立場的犬儒主義者(瓦達)。

電影《悲慘世界》劇照

三方組成的臨時的國家權力代表,如何與這個法外之地的地方勢力碰撞、斡旋與交易,才是影片大部分段落裡真正的敘事推動所在。這在影片發展到中段時,變得異常明朗。小賊伊薩和幼獅是否能抓到,突然喪失了敘事動力,因為三人小組在過度執法中的暴力傷害被另一個少年巴茲的無人機拍攝到。無人機上的視頻,將隨時引爆這個火藥桶般的地區,導致的社會動蕩可以比肩2005年的騷亂。

首先出現的是被稱為「土著歐巴馬」的「市長」,既是黑人幫派組織的頭目,也受政府委託管理當地一群小混混。所以克裡斯對「市長」在集貿市場上欺行霸市收保護費的行為睜一眼閉一眼。警察與他為代表的勢力是相互警惕的權力協作關係。警察並沒有通過他們找到偷幼獅的少年伊薩,他們在暴力事件中不推波助瀾已經是最好的了。

電影《悲慘世界》劇照

然後是當地穆斯林兄弟會的領袖薩拉赫,他經營著一家快餐店,主持著當地的清真寺,他是影片中出現的唯一有著正式工作和合法收入的人。他的身邊圍繞著一群非洲裔和阿拉伯裔的信徒。薩拉赫也被稱為「話事人」,有點像鬆散的社會形態中的鄉賢階層,只是他們的社會威信局限性比較大,在資本主導的權力交換的社會空間中有時候非常脆弱。街區裡的乖乖少年巴茲等人是他們爭取和保護的對象。警察與他們的關係最為疏離,因為無可利用。他們最大的弱點就是宗教信仰,因為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被扣上「恐怖主義組織」的帽子,加以清理。

還有就是只談生意的毒販組織頭目「鐵公雞」。這個從不衝動的人,與自以為是的克裡斯看上去關係最好,他們是相互利用的交易關係,無論什麼糟糕的事情都可以坐下來像朋友一樣交底,因為所有的交易都在道德底線和公眾輿論之外進行。

電影《悲慘世界》劇照

如果說《悲慘世界》中權力敘事的食物鏈頂層是三人組代表的暴力執法者,這三方勢力是它的中介層,那麼位於底層的就是所謂的「郊區青少年」。

雨果的「悲慘世界」裡,警察與小偷的關係還沒有那麼分裂、分層,沒有在更多的社會關係中重新進行權力分配。到了當下這個後都市主義社會裡,警察分身成三類人、警察與小偷間有著更多的權力壓迫者。但是沒有改變的是「悲慘世界」的主角永遠是少年。而真正能代表整個街區空間的也是壓迫在最下面的移民二代、三代的少年們。

電影《悲慘世界》劇照

小偷冉阿讓在新世紀裡的巴黎郊區中,由「壞孩子」伊薩與「乖孩子」巴茲組成。他們從不同方向反抗著這個對他們層層施暴的社會空間。三人小組的警察說他們經歷了最糟糕的一天,但是這兩個孩子在這一天中又何嘗不是呢。

影片在最後段落裡的暴力反轉和釋放,讓很多人將斯派克·李的《為所應為》與之比較。作為社會問題劇的《為所應為》,其實是一部非寫實的影片。歌舞片式的「社區電影」加「經典敘事方式」,讓後者的現實批判力度大大削減。至少《為所應為》中遊手好閒的黑人們都表現出一種經典敘事影片中的體面,因此他們沒有真的被驅逐在主流社會以外的不可見的空間生產中。

電影《悲慘世界》劇照

巴黎郊區不穩定的地理空間,經濟排斥、大眾忽視、文化和政治對立的情況從來沒有停止。這個資本生產的社會空間首要的非正義特徵就是「不被看見」。所以遠了有1968年的「五月風暴」,近了有「黃馬甲運動」,他們的訴求非常相像——就是怒火以暴力為出口只為被看見。這既是影片中話事人薩拉赫所堅信的,也是他憂慮的。不過導演拉吉·利卻發現電影作為最具傳播力度的現代媒介,也許將有助於驅散薩拉赫深深的憂慮。

相關焦點

  • 悲慘世界,在此刻
    雖然官方沒有把巴黎郊區發生的多起騷亂和18日騎行事故聯繫在一起,但不少民眾認為警察在「禁足令」期間,對少數族裔社區採取暴力手段,因此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執法部門與居民之間的緊張關係再度「升級」。為防止巴黎城區繼續騷亂,大批防暴警察荷槍實彈進駐街區控制局勢。    這是最近發生在法國的新聞事件,卻與一部去年在坎城電影節備受關注的影片《悲慘世界》驚人的相似。
  • 電影 | 《悲慘世界》:無足輕重的生命
    西少今天要說的電影《悲慘世界》,本片並不雨果的《悲慘世界》,是由拉吉·利執導,達米安·勃納爾、亞歷克西斯·曼蒂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5月15日在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首映。《悲慘世界》打敗呼聲甚高的《燃燒女子的肖像》,代表法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這件事本身就是對本片質量的一種肯定。
  • 魔獸世界裡的悲慘主角,你覺得最悲慘的主角是誰?
    從War3到魔獸世界,魔獸世界國服公測到現在已經16年了。隨著故事線一次次升級已經有數不清的人物了,在這麼多的人物中你覺得有哪些讓人覺得心疼的悲慘人物呢?伊利丹·怒風魔獸中的至尊寶,一生只愛過一個人,比這更可悲的是泰蘭德是他大嫂!
  • 《悲慘世界》:一個世紀過去,這世界依然悲慘
    這是我們就算沒有看過也耳熟能詳的標題:悲慘世界。這起事件成為了電影《悲慘世界》的故事原型,而導演也仿佛化身成電影當中操控空拍機的黑人男孩,他不經意拍下警察在追捕中誤傷小孩的關鍵畫面,引發電影當中的關鍵衝突。電影與雨果的《悲慘世界》同樣講述被剝奪利益的平民與權力機關的關係,然而導演是以一名新進反犯罪小隊的員警路易茲(達米安勃納爾/Damien Bonnard飾)為視角。
  • 雨果名著改編電影之《悲慘世界》,開端平平無奇,後段精彩至極!
    雖然本片在創作理念上主要突出的是社會意識形態差異所導致的衝突,但最終指向卻實落在少年一代,面對那些氣勢洶洶的大人臉上的暴戾,他們眼中的兇狠,他們傳遞的恃強凌弱,他們遵循的目無法紀,統統盡收眼底,最後轉化為少年手中熊熊燃燒的怒火,狠狠地砸向悲慘世界。相比東木刻畫出的溫情守望者,這裡只有雨果筆下的邪惡莊稼漢。
  • 海賊王:用一生治癒「悲慘童年」的五位角色,你曾為誰流淚?
    對於幸福的人而言,美好的童年會治癒自己的一生,而對那些不幸的人而言,悲慘的童年也許要以一生來治癒。身為天龍人的明哥,原本應該是高高在上的世界貴族,卻因為父親主張的「天龍人和普通人同為人類」的天真想法,一夜之間從高高在上的天龍人變成他眼中的奴隸(人類)。
  • 這就是我們為之眷戀而又萬般無奈的人世間——《悲慘世界》(上)
    《悲慘世界》所有的經典文學的大ip的一樣,「悲慘世界」也全世界的電影行業的關注,過去100年多的時間裡,電影、電視劇、舞臺劇、音樂劇、動畫等多種形式,被改編,被翻唱,只達到數十版電影。其中最受影迷喜愛的是2012年由「狼叔」、安妮?海瑟薇、雀斑等眾多大牌演員出演的音樂劇電影版。
  • 《悲慘世界》,一部讓人感動的世界名著,將苦難描寫到極致
    年輕的時候我讀過許多部世界名著,其中最喜歡的是雨果的《悲慘世界》,我是流著眼淚將它讀完。還沒有哪部小說能將人間的苦難描寫到如此極致,直接戳中了我心靈深處最柔弱之處,使我淚流滿面。雨果是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家,他的作品處處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在不到三十歲的時候,他便創作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從此一炮走紅。
  • 《美麗人生》熱映:父親為我重塑的悲慘世界
    我們要像圭多,即便遭遇悲慘,心裡也要懷著童話世界,並且要想法設法地把生活過成童話。時隔23年,《美麗人生》像一陣春天忽然吹來。大概很多人聽到重映的消息就哭了,腦海裡伴隨著出現多年前看這部電影的畫面,或快樂、或痛苦。
  • 為復仇而生! 盤點動漫裡6位活著只為復仇的強大角色
    於是就產生了很多和主角唱反調的角色,他們往往比較悽慘,活著即為復仇!宇智波佐助佐二少出身甩鳴人十條街,本家是忍界數一數二的大族宇智波一族,父親更是當代宇智波一族的族長。後來宇智波一族和木葉高層的關係極度惡化,步入開戰的邊緣。佐二少的哥哥宇智波鼬站出來大義滅親,屠滅了宇智波全族,只留下了佐二少一個人。曾經的大族氣象已成煙雲,淪為別人茶餘飯後的笑話。
  • 《悲慘世界》:沒有看過讓人這麼絕望的電影!
    今年有一部處女作橫掃各大電影節——《悲慘世界》。導演是黑人拉吉·利,從小在巴黎北郊的社會底層長大。電影講述的並非是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但傳承了雨果小說的精神。1862年,作為法國大革命後出生的一代、在漫長的革命和各類政變與戰爭中長大的雨果,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法國大革命走向激進,革命者的鮮血衝刷了巴黎。而後,是不穩定的政權,王朝和新政府的交替更換。
  • 《小丑》:將暗黑悲慘暴力進行到底
    其實,這類影片並不是我的菜,暗黑悲慘暴力貫穿始終,讓人喘口氣的機會都不給。傑昆菲尼克斯憑此片問鼎本屆奧斯卡影帝,和當年的小李子摘得小金人何曾相似!此片最大的看點便是傑昆出神入化的演技。他暴瘦40多斤以呈現瘦骨嶙峋的病態身材,詭異多變的笑容和抑制不住的狂笑令人毛骨悚然。還有數不勝數的微表情,每一幀都是經典。影片也有燒腦的地方。
  • 讀《悲慘世界》:愛與寬容,是悲慘世界最好的藥方
    佛教中所說的五濁惡世,是一個混亂的世界,世界上惡多善少、黑白顛倒,人們見利忘義、道德淪喪。雨果的《悲慘世界》,是19世紀的鴻篇巨製,被稱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在小說中,也為人們展現了一個充滿了苦難的世界,他用人類道德善良與醜惡之間的較量,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鬥爭。
  • 艾倫佩吉宣布為跨性別者,網友熱議:世界上只有一種性取向,叫心之所...
    消息發出後引發網友熱議,具體內容如下:詳細視頻戳我>>>>#艾倫佩吉宣布為跨性別者#艾倫·佩吉(《傘學院》《朱諾》《水果硬糖》《盜夢空間》)發表聲明稱自己是跨性別者,非二元性別,代詞為he/they,現在名字叫艾略特·佩吉。佩吉表示:「我很幸運來到生命中的這個位置,對一路支持我的那些不可思議的人們深表感謝。
  • 法語文學翻譯家餘中先談《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悲慘的人的世界
    1978 年,他考上北京大學法語系,進入法語文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雨果和他的小說《悲慘世界》無疑都是熠熠生輝的。《悲慘世界》最早叫《貧困》,是一個名詞,後來改為形容詞「悲慘的」。「悲慘世界」其實是指悲慘的人的世界。十幾歲:從事法語文學翻譯和研究後,您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對雨果及其小說《悲慘世界》的理解的?
  • 《悲慘世界》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悲慘世界》,經典的著作,著作以冉阿讓這個苦役犯為主線,向我們揭開層層面紗,故事中的每個人物便湧現出來,不用的人,不同的性格,不用的人生,不同的高尚和醜惡的行為,冉阿讓,這個故事中身兼好幾個角色的可憐人,向我們展示了大寫的人格魅力,他的一生可謂"傳奇",他和別人的鮮明對比,更不失深刻的教育意義
  • 赤馬新作| 穿越冰與火之旅, 只為看見與眾不同的世界
    冰川、草原、海洋在如此宏大的世界裡我們都想抓住天地一瞬
  • 《魔獸世界懷舊服》巖石怒火護腕怎麼獲得 巖石怒火護腕獲得方法介紹
    導 讀魔獸世界懷舊服巖石怒火護腕的獲得辦法是,玩家完成忠誠者的裝備後可以從獎勵裡面選擇巖石怒火護腕來獲得,裝備後提高所有法術和魔法效果所造成的傷害和治療效果,最多27
  • 《悲慘世界》:信仰的力量
    《悲慘世界》於我所見,不單單是一個關於苦難與救贖的故事,更是一座鐫刻著信仰的高碑。信仰站在深淵的塔尖,俯瞰著下面螻蟻一般的人們,有人從中獲得無比強大的力量,從而創造了你想不到的奇蹟。在數千個跌倒的時刻,信仰便是炬火。在數千個絕望的時刻,信仰便是唯一的光。
  • 為獲得高收視率 美國電視劇「直播」校園暴力
    美國的電視節目最近出現了一股新的潮流———將血淋淋的校園暴力事件製作成電視劇或紀錄片搬上螢屏。但是,這些節目在屢屢獲得高收視率的同時,也引起了媒體專家們的關注。  5月21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播出電視劇《第三隻眼》。該劇虛構了一場高中校園屠殺案,以及案發後警察全副武裝進駐校園平暴,醫護人員手忙腳亂地搶救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