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剛川》在歷經兩個月的拍攝和一個月的剪輯後,如期和觀眾見面了,作為時間緊、任務重的主旋律影片的製作拍攝來說,這麼短的時間能如期完成,我個人認為還是值得稱道的,從愛國主義情懷的宣傳和紀念上來說,已經算是圓滿完成了任務,至於這任務完成得質量究竟如何,我們可以來具體解析一下。
電影的故事梗概是: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為了在指定時間到達金城戰役前線,志願軍的某工兵連和炮兵連在物資匱乏、武裝力量與敵人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禦敵機的狂轟亂炸,最終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搭建的木橋。一段感人至深的、鮮為人知的歷史,在暗流湧動、江水湍急的金剛川上徐徐展開……
我們觀眾必須清楚的一個觀影基礎是: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反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的戰爭,這是我們中國志願軍不得不進入北朝鮮迎戰的一個戰爭,否則美帝國主義的槍口對準的即將是中國。
首先,關於「金剛川」這個地名,我們查證了之後略有些失望,金剛川並不是距離金城戰役的實際開戰地點的必經之路,即便退一步說它可能是必經之路,也不是說一躍過去就能直接對金城戰役的勝敗起到決定性作用。
但是從電影上映前的宣傳來看,一直給觀眾的感覺是金剛川是必須拿下的戰略重地,很有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聲勢,但是這個和歷史上的史實還是有出入的,而且在觀影過程中,很多觀眾提到有點環節的安排說服力不強。那麼問題究竟在哪裡呢?
原來,電影《金剛川》是把一場發生在5月份的戰爭事件取材在電影故事中,作為原創的一個戰爭文藝片或者是對歷史的一個藝術再創作,完全不能等同於歷史真正的史實,它不是紀錄片!
翻了很多資料,我們發現和網友們在很多網站平臺上提供的資料相吻合的是,大多數人都認為電影裡架橋這段歷史取材於1953年5月20日工兵連連長張振智在金剛川英勇架橋的事件,這個事件在網絡上和一些報紙上都可以查到,我們看到的新聞事件根源來自於《解放軍報》(2010年10月24日的報導)。
也就是說電影是為了緊扣主旋律要弘揚的關鍵,將這個5月份的事件放在了金城戰役——韓戰最後一次戰役的背景上,將這個事件改編成了對於金城戰役頗為關鍵的一場輸送大隊伍的關鍵,令人感到金城戰役的勝敗取決於金剛川的架橋事件是否得以完滿完成。
而金城戰役爆發的根本原因在於南朝鮮領導人李承晚公然破壞已經達成的戰俘遣返協議,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提議在軍事上給敵人慘重的打擊來促進最終停戰協議的實現。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個電影《金剛川》如何演繹這個戰爭故事。顯而易見的是電影分為了四個段落:
一是背景的解讀:為什麼一定要展現金剛川架橋這個事件,重要性在哪裡?二是以美國空軍大兵的視角來展現,為什麼一架簡陋的木橋死活就是炸不斷呢?三是關磊和張飛這兩個炮手的互相成就,掩護架橋的工兵連,並努力打擊空中的美國飛機的幹擾和破壞;四是那座被轟炸了無數次又重新修好的橋實在沒有辦法馬上修好讓大部隊過江了,修橋的這些倖存的志願軍戰士以自己的肉身為橋墩,撐起了橋面,讓大部隊通過。整體來看,這部電影最感人的段落是第三部分關磊和張飛之間的戰友情誼,寧願犧牲自己也要保住戰友,這樣的攜手作戰彰顯了人性。畢竟戰爭偉大的地方就是在於人的光輝,而不是殘酷的戰爭本身。
但是這部電影整體說起來,雖然我們都知道是愛國主義的情懷電影,是弘揚主旋律的影片,但還是在敘事上偏弱了,容易被一些網絡噴子拿來做文章,這裡面有幾個點是編劇力量仍需加強的:
1. 既然架橋是因為金剛川的水流湍急,那麼真的站著人身來讓志願軍大部隊踩著人橋過河的說服力有多大?2. 前面美軍飛機反反覆覆來回炸橋,怎麼到了最後這關鍵的一刻,那個美軍飛行員就慫了,直接報告要求飛機編隊來處理,他感嘆這是神創造的奇蹟?3. 反反覆覆炸橋這個橋段就這麼在影片上展現,固然可以藉助充足的拍電影的資金和演員的演技,但是重複的演繹方式不是會讓戰爭片燃爆的氛圍減弱嗎?4. 關磊和張飛作為炮手,操作大炮的流程是多人協作,怎麼到張飛剩下最後自己一個人,還是斷了一手一腳的情況下能奇蹟般地打中美軍飛機?說服力真的夠嗎?然而,對於在兩個月時間內,三個攝製組同期趕工,三位導演管虎、郭帆、路陽三隊人馬盡全力趕拍出來的這部《金剛川》,我個人還是表達敬意,畢竟這部影片在挖掘戰爭中那些原本被忽視的或者說很難表現的志願軍普通的士兵群體。
這不是個好表達的題材,電影中小胡說:「那年我們都才十七八歲,但是沒有怕死的。」這樣的娃娃兵,在戰場上的義無反顧、視死如歸在他們嘴裡是平常的,所有的人都這樣,必須是一個戰鬥的集體,才可能有之後的成功抗擊。青山處處埋忠骨,倖存下來的人知道命運的偶然。
影片中最值得提的是張譯的演技,之前我沒有覺得張譯的演技有多麼亮眼,但在這部片子裡,張譯一個人的演技化解了很多解釋不了的劇情上的尷尬,挺好。
最後,還是要借這部影片向那些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付出青春熱血的志願軍戰士們表達深切的敬意!有了你們才能山河無恙,歲月悠長。(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