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生態
宋元以來泉州與汶萊的
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上)
林瀚
地處加裡曼丹島西北部的汶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與中國有著悠久的友好交往歷史,自5世紀以來,兩地往來屢見諸史籍。入宋以後,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兩國之間的交往日趨頻繁。泉州作為中古時期中國南方的著名港口,成為這一時期兩國使節、商人、貴族、平民等往來互動的重要港城,這也促進了汶萊與泉州在物產、民間信仰及文化等層面的交流。本文擬從實地田野調查所見與歷史記載相互印證,對歷史上泉州與汶萊的航線、物產流通、考古發現、民間信仰傳播等方面進行探討。
南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拓片照)
地處加裡曼丹島西北部的汶萊國,全名為汶萊達魯薩蘭國(Brunei Darussalam),相傳Brunei一詞來源於梵文,意為「航海者」,當地馬來人將之解釋為「海上生意人」;Darussalam 則出自阿拉伯語,轉譯成英文為Abode of Peace,意即「和平的土地」,故其國名合併起來的意思便是「生活在和平之邦的海上貿易者」。1521年,西班牙航海家麥哲倫的船隊遠航至此,隨行的歷史學家安東尼奧在《首次週遊世界》一書中,被汶萊河上架起成片高腳木屋的水村所震撼,稱之為「東方威尼斯」。[1]
關於中國與汶萊的交往歷史,目前已有一定的學術積累[2];而就泉州與汶萊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汶萊所發現的「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3]。數年前筆者曾前往汶萊,在參訪相關博物館館藏及文物史跡後,發現歷史上泉州與汶萊的往來互動也頗為頻繁,並仍有可供繼續探討延伸的空間,故不惴譾陋,擬從實地田野調查所見與歷史記載相互印證,對歷史上泉州與汶萊的航線、物產流通、考古發現、民間信仰傳播等方面進行探討,本文荒疏之處,尚祈博雅諸君有以教之。
一、歷史典籍中的汶萊
汶萊古稱婆利、婆羅、婆律、勃泥、渤泥、婆黎、佛泥、佛坭、佛尼、浡泥、渤黎、汶來、文來等,而現今所通用的「汶萊」之稱,則是要到明代以後才開始使用。早在5世紀,正史中便已有婆利國遣使來訪中國的記載,據《宋書》卷九「本紀第九」稱,元徽元年(473年)三月丙申,有「婆利國遣使獻方物。」[4]這也是目前所見兩國間建立交往關係較早的記錄。
至6世紀,時人則對中國往婆利國的航程,其國地理風貌、物產及風俗等信息有更為詳細的描述,據《梁書》卷五十四「婆利國」條所載:「婆利國,在廣州東南海中洲上,去廣州二月日行。國界東西五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一百三十六聚。土氣暑熱,如中國之盛夏。谷一歲再熟,草木常榮。海出文螺、紫貝。有石名蚶貝羅,初採之柔軟,及刻削為物幹之,遂大堅強。其國人披吉貝如帊,及為都縵。王乃用班絲布,以瓔珞繞身,頭著金冠高尺餘,形如弁,綴以七寶之飾,帶金裝劍,偏坐金高坐,以銀蹬支足。侍女皆為金花雜寶之飾,或持白毦拂及孔雀扇。王出,以象駕輿,輿以雜香為之,上施羽蓋珠簾,其導從吹螺擊鼓。王姓憍陳如,自古未通中國。問其先及年數,不能記焉,而言白淨王夫人即其國女也。」[5]天監十六年(517年),婆利國王遣使奉表;普通三年(522年),婆利國王頻伽復遣使珠貝智貢白鸚鵡、青蟲、兜鍪、琉璃器、吉貝、螺杯、雜香、藥等數十種。
《諸蕃志》「渤泥國」書影
隋唐以降,史家對於前往婆利國航路沿途所經國家等信息有更為具體的認識,同時對當地物產的記錄也更為多樣。在這一時期,婆利國又不時遣使朝貢,據《隋書》卷八十二「婆利」條曰:「婆利國,自交阯浮海,南過赤土、丹丹,乃至其國。國界東西四月行,南北四十五日行。……俗類真臘,物產同於林邑。……海出珊瑚。有鳥名舍利,解人語。大業十二年(616 年),遣使朝貢,後遂絕。」[6]《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婆利國」條云:「婆利國,在林邑東南海中洲上。其地延袤數千裡,自交州南渡海,經林邑、扶南、赤土、丹丹數國乃至焉。其人皆黑色,穿耳附榼。……風氣暑熱,恆如中國之盛夏。谷一歲再熟。有古貝草,緝其花以作布,粗者名古貝,細者名白赩。貞觀四年(630年),其王遣使隨林邑使獻方物。」[7]《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婆利」條則載:「婆利者,直環王東南,自交州泛海,歷赤土、丹丹諸國乃至。地大洲,多馬,亦號馬禮。袤長數千裡。多火珠,大者如雞卵,圓白,照數尺,日中以艾藉珠,輒火出。產玳瑁、文螺。」[8]
同樣成書於唐代的樊綽《蠻書》一書,則是目前所見最早提到「勃泥」之名的文獻,該書卷六《雲南城鎮第六》有載:「又南有婆羅門、波斯、闍婆、勃泥、崑崙數種外道。交易之處多諸珍寶,以黃金麝香為貴貨。」[9]
唐末五代因地方割據勢力迭興,雖然在這一時期的閩國也積極推動海外貿易,但因文獻闕載,我們對這段時間福建與汶萊的交往狀況所知不詳。
入宋以後,兩國官方往來的記錄又重新出現在正史中,據《宋史》卷四八九《勃泥傳》記載,在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勃泥國王向打遣使施弩、副使蒲亞裡、判官哥心等賚表來華朝貢,其表文云:「勃泥國王向打稽首拜,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願皇帝萬歲壽。今遣使進貢,向打聞有朝廷,無路可得。昨有商人蒲盧歇船泊水口,差人迎到州,言自中朝來,比詣闍婆國遇猛風,破其船,不得去。此時聞自中國來,國人皆大喜,即造舶船令蒲盧歇導達入朝貢。每年修貢慮風吹至佔城界,望皇帝詔佔城今有向打船到,不要留,臣本國別無異物,乞皇帝勿怪。」[10]在這次隨船入貢物品中,有大片龍腦一家底,第二等八家底,第三等十一家底,米龍腦二十家底,蒼龍腦二十家底,凡一家底並二十兩,龍腦版五,玳瑁殼一百,檀香三橛,象牙六株。而且值得關注的是,在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二月,勃泥國王錫理麻喏「復遣使貢方物,其使乞從泉州乘海舶歸國,從之。」[11]由此我們可以發現,至遲到宋代,自泉州往勃泥的海上航線已經建立起來,同時這也是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由泉州出發,前往汶萊的海上航線的最早記錄。
龍腦樹
據傳宋代海商往渤泥國貿易時,船主還會隨船僱請善於庖廚者一同前往,在與渤泥國王議定商品價格這段時間,由廚師專門烹飪中國飲食貢獻給國王。「既泊舟登岸,皆未及博易之事;商賈日以中國飲食獻其王,故舟往佛泥,必挾善庖者一二輩與俱。朔望並講賀禮,幾月餘,方請其王與大人論定物價。價定,然後鳴鼓以召遠近之人,聽其貿易。價未定而私貿易者罰。俗重商賈。有罪抵死者罰而不殺。」[12]而在船隻返回的時候,渤泥國王也會置辦酒席,宰牛宴飲相送,「船回日,其王亦釃酒椎牛祖席,酢以腦子、番布等。稱其所施,舶舟雖貿易迄事,必候六月望日排辦佛節然後出港。否則有風濤之厄。」[13]
元朝繼承發揚了宋朝的海外貿易政策,這使泉州得以延續宋時的發展態勢,並逐漸成為梯航萬國的「東方第一大港」。元大德六年(1302年),莊彌邵在《羅城外壕記》中就曾寫到:「泉本海隅偏藩,世祖皇帝混一區宇,梯航萬國,此其都會,始為東南重鎮。……一城之要,莫盛於南關,四海舶商,諸番琛貢,皆於是集乎。」[14]被西方學者稱為「東方馬可•波羅」的汪大淵曾先後兩次從泉州出發,遠航東、西洋。汪大淵的這兩次隨船出航的跨洋遊歷,為其後來整理撰寫《島夷志略》提供了翔實而又可靠的原始素材。在《島夷志略》一書中,就提到浡泥當地人「尤敬愛唐人,若醉則扶之以歸歇處。」[15]由此可見兩地商民間的友好關係。
明朝建立後,也即開始建構新的王朝體系。在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命御史張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往使。自泉州航海,閱半年抵闍婆,又逾月至其國。」[16]洪武初年的這次招諭,使汶萊重新與中國建立起朝貢貿易關係,翌年浡泥國王「乃遣使奉表箋,貢鶴頂、生玳瑁、孔雀、梅花大片龍腦、米龍腦、西洋布、降真諸香。」[17]洪武八年(1375年),又「命其國山川附祀福建山川之次。」[18]這使得汶萊與福建的關係更為密切。
自明永樂朝推行下西洋政策後,中國與汶萊的互訪交流也愈發頻繁,商人也往來不絕,這一時期的交往,又多以福建的港口作為船隻出發及抵達的重要據點。永樂三年(1405年)冬,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遣使入貢,永樂帝「乃遣官封為國王,賜印誥、敕符、勘合、錦綺、彩幣。」[19]在這次封賜後,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親率使團泛海來訪,受到明朝政府的盛情款待,後不幸因病去世,按照遺願託葬中國。據《明史》所載:「率妃及弟妹子女陪臣泛海來朝。次福建,守臣以聞。遣中官往宴賚,所過州縣皆宴。」[20]隨後於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入都朝見,朱棣以公侯禮儀於奉天門賜宴熱情款待了浡泥國王,並「賜王儀仗、交倚、銀器、傘扇、銷金鞍馬、金織文綺、紗羅、綾絹衣十襲」等物。同年十月,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病卒於會同館。永樂帝哀悼,並輟朝三日,同時「遣官致祭,賻以繒帛。東宮親王皆遣祭,有司具棺郭、明器,葬之安德門外石子岡,樹碑神道。又建祠墓側,有司春秋祀以少牢,諡曰『恭順』。賜敕慰其子遐旺,命襲封國王。」[21]新王遐旺上言「臣歲供爪哇片腦四十斤,乞敕爪哇罷歲供,歲進天朝。臣今歸國,乞命護送,就留鎮一年,慰國人之望。並乞定朝貢期及傔從人數。」[22]朱棣同意其請求,恩準浡泥國三年一貢,並敕爪哇國免其歲供。同時賞賜給新王「玉帶一、金百兩、銀三千兩及錢鈔、錦綺、紗羅、衾褥、帳幔、器物。」[23]同時封浡泥國國中之山「為長寧鎮國之山。御製碑文,令謙等勒碑其上。」最後還派中官張謙、行人周航護送浡泥國新王一行歸國。
泉州灣宋代海船出土玳瑁
泉州海外交通史館藏
永樂八年(1410年)九月,繼承浡泥國王位的遐旺遣使隨同張謙等入貢謝恩。永樂九年,明朝又命張謙出使勃泥,並賜其王錦綺、紗羅、彩絹凡百二十匹,其下皆有賜。永樂十年九月,遐旺偕其母再次來朝進貢,永樂帝命禮官宴之會同館,光祿寺旦暮給酒饌。同時親自設宴奉天門,熱情招待浡泥國王遐旺,並賜王冠帶、襲衣,王母、王叔父以下,分賜有差。永樂十一年二月,浡泥國王辭歸,永樂帝又賜金百,銀五百,鈔三千錠,錢千五百緡,錦四,綺帛紗羅八十,金織文繡、文綺衣各一,衾褥、幃幔、器物鹹具。自永樂十三年至洪熙元年十年間,又有四次入貢,此後貢使漸稀。
當時隨鄭和下西洋的費信在其《星槎勝覽》一書中,也記錄下當時浡泥民眾喜愛唐人的景象:「凡見唐人至其國,甚有敬愛,有醉者則扶歸家寢宿,以禮待之若故舊。」[24]這一記錄也與汪大淵《島夷志略》所述頗類。而對於中國帆船前往汶萊的貿易情況,明張燮《東西洋考》一書也有詳細的描述:「華船到,進王方物。其貿易則有大庫、二庫、大判、二判、秤官等酋,主其事,船既難,出港最宜蚤行,有時貿易未完,必先駕在港外。」[25]
宋磁灶窯褐釉扁陶瓶,汶萊出土
汶萊國家海洋博物館藏
伴隨著鄭和下西洋在東南亞等地的影響,浡泥當地還流傳著國王為閩人的傳說:「俗傳今國王為閩人,隨鄭和徵此,留鎮其地,故王府旁舊有中國碑。」[26]《明史》中更言其王有永樂帝所賜金印一方:「萬曆時,為王者閩人也。或言鄭和使婆羅,有閩人從之,因留居其地,其後人竟據其國而王之。邸旁有中國碑。王有金印一,篆文,上作獸形,言永樂朝所賜。民間嫁娶,必請此印印背上,以為榮。」[27]張燮對這金印一說,則認為:「恐或假寵中國,以哃喝其部落,非果鑄自上方也。」[28]
明朝中後期,中國東南沿海不靖,寇擾不斷,更有華人多流寓浡泥的情況出現,史稱「嘉靖末,閩、粵海寇遺孽逋逃至此,積二千餘人。」[29];而南洋諸國朝貢時也多私攜賈客,萬曆年間浡泥國內更是發生「王卒無嗣,族人爭立」的動蕩,「國中殺戮幾盡,乃立其女為王。」[30]隨後又有漳州人張姓者被授予「那督」稱號的情況。
清代以降,汶萊仍是福建海商下南洋重要的貿易點,據《海錄》一書所載:「文來國在細利窪(Celebes)西北,由細利窪東南入小港,向西北行,順風約五六日可至。由地問北行,順風七八日可至。幅員甚長,中多亂山,絕無居人。奇禽野獸,莫能名狀。土番亦無來由種類,喜穿中國布帛。」[31]而在道光《廈門志》中,也仍將汶萊列為當時海商前往東南洋貿易的重要港口,並記錄下地理方位及中國傳統木帆船的航行更數,「汶萊,在東南海中,即古婆羅國。居呂宋之西,與吉裡問近。從呂宋南放洋,四十二更可至;距廈門,一百十四更(《同安縣誌》作一百五十更)。繞阿(繞阿即「爪哇」近音)番種類。其地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32]而據注引《臺灣志略》所記:「由呂宋西南至汶萊港,水程七十更;自臺計之,一百二十八更。國小弱,同於琉球」。[33]
宋元泉州海外交通路線圖(黃燕 攝影)
正是這一朝貢體系的建立及貿易傳統的延續,尤其是宋元明清諸朝以來的商貿活動所引發的人群流動,使得福建與汶萊的聯繫日趨緊密。時至今日,汶萊當地華人祖籍來源地也多集中於閩南地區,尤以金門、廈門等處為多,而這些地方在近代以前,也都是屬於泉州府的管轄範圍。
二、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
泉州往汶萊航路
「汶萊即婆羅國,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34]這是明朝時人對於海洋世界地理分域的認識總結,而這種認識的形成,又與宋元兩代海商的航海活動所積累起來的經驗分不開,其地理概念很可能在宋代時就已經存在。[35]
《諸蕃志》是南宋趙汝適任泉州市舶提舉期間,因暇得以遍覽蕃圖所編撰而成的專書,該書記錄下多條以泉州為基點,通往南洋、西洋、東洋諸國的航線,同時詳細記錄了中世紀諸國的風土物產資源,並記有自中國沿海至海外各國的裡程及所需航期,成為後世了解並研究宋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文獻。該書「渤泥國」條就記錄有渤泥與泉州的方位關係、海上航線及航程情況:「渤泥國,在泉之東南;去闍婆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齊四十日程、去佔城與麻逸各三十日程,皆以順風為則。」[36]《宋史》所記與之略同:「勃泥國在西南大海中,去闍婆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齊四十日程,去佔城與摩逸各三十日程,皆計順風為則。」[37]
就上引泉州往汶萊航線來看,主要有兩個航線,其中西南航線為泉州——西沙——佔城——渤泥;而東南航線則是由泉州——澎湖——麻逸——渤泥。參之前引隋唐文獻我們可以知道,西南航線至遲在唐代就已經存在,這一時期,多沿海岸線航行,然後自交州浮海南行,經林邑、扶南、赤土、丹丹等國至汶萊;而東南航線則是宋代新開闢的航路。
清光緒二年永春李家滋墓碑
明洪武年間御史張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往使汶萊,則是「自泉州航海閱半年抵闍婆,又逾月至其國。」[38]現珍藏於英國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的明萬曆年間的傳抄本《順風相送》一書,是宋元以來福建舟師根據長期的航海經驗積累撰寫的一部海道針經,經明代永樂年間由中國官員根據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實踐相結合後,累次校正古本傳抄而成。該書中也保留著一段當時泉州往汶萊的航路情況:
「泉州往勃泥即汶萊
長枝頭開船,單丙一夜一日、丙午針好風五日,看見小呂蓬山。
丙午一日一夜見芒煙大山,北邊是呂蓬大山,見門內從邊落去。
丁未見有一門不可入,沿山邊落用單丁見三牙七峰,洋中有凌礁,礁行船仔細。
又使二日一夜見沙奇頭有淺,船使竹山邊,見一列老古,船身半奇頭。
單午一夜一日出見大小羅模山,見古幞山,又見聖山,對開來高大有雲,犀角山尖。
坤未取崑崙山,外有老古淺,平使船門。
坤未、單未沿崑峷使,取長腰嶼有門,丁午取鯉魚嶼,收毛花蠟,是勃泥也,即汶萊。」[39]
上面這段在現在看來有如天書一般的文字,其實是古代船民所用的航海針路,船民稱之為「針路」,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說也就是航海指南。這則資料因收錄在《順風相送》一書而被保存下來,而這也成為古代泉州與汶萊之間航海往來的真實寫照。
而在大約成書於明末清初的《指南正法》一書中,也保存有汶萊的山形水勢情況:
「往汶來山形水勢
呂帆紅面山文武樓出舡,坤未十三更平麻茶洋。丁未二十更,此內是小羅房山、小煙可窯山、七峰三牙山。
七峰山七個大山頭高尖峰。
三牙山丁未五更取巴荖員。
巴荖員丁未五更平沙岐頭尾。
沙岐頭尾有老石淺,行舡子細,丁未五更取羅僕山。
羅僕山此山高大。
犀角山丁未八更及單丁取聖山。
聖山充天高大。
聖山下對二個嶼是五嶼。
五嶼丁未五更平三嶼叫崑崙。
崑崙山近看三個,遠看一個,開洋有老古石。坤申更半長腰嶼門巡昆身使。
長腰嶼
鯉魚塘
渤黎亦做毛花蠟,即汶來。」[40]
上引這段「往汶來山形水勢」內容,為汶萊周邊主要望山及行船所對應的航向及航行更數,從其敘述中我們知道在行船過程中,山形是不斷變化的,遠望是一個形狀,近看又是另一番模樣,需以何針位行船多少更,何處需要仔細都作了生動的提示,此非親往經歷不能詳述,這也是海上船民經年累月的經驗總結。而就目前針路簿的流傳範圍來看,也多集中於閩南地區,這些信息的記錄與傳承,當與福建的航海傳統有極大的關聯。
三、汶萊尋碑記
1972年3月,德國著名漢學家傅吾康先生到汶萊尋訪華人文化古蹟、蒐集廟碑和墓刻時,在當時汶萊博物館館長賽裡弗丁及其助手阿都拉狄的指引下,在汶萊河愛丁堡橋附近的一處伊斯蘭教墓地中,發現了一方宋代漢文墓碑,經辨識,碑文所刻內容為:「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景定甲子男應甲立」。景定為南宋理宗所用的最後一個年號,而甲子又是該年號的最後一年,即1264年。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遺存於東南亞最為古老的漢文碑刻,距今七百多年,這一考古發現一經公布,轟動國內外學術界。對於墓主人是誰,更是引起中外學者的高度重視與積極討論。
經傅吾康、陳鐵凡兩先生考證,認為墓主「蒲公也許原為阿拉伯人」,「他們的家屬可能同蒲壽庚的家屬一樣,已中國化,但仍保持他們的穆斯林信仰,並已好幾代繼續從事與東南亞和印度洋的海上貿易。」並推測這位蒲公「是來自泉州的一個中國官員」[41]。無獨有偶,在泉州民間保存的一本清代手稿《西山雜誌》中,也有關於「蒲公」的記載:
滄岑之東有蒲厝,隔江與鋪中相望焉。宋紹定間(1228~1234年),有進士蒲宗閔,司溫陵通判,後升都察院。端平丙申(1236年),奉使安南;嘉熙二年(1238年),奉使佔城;淳祐七年(1247年),再使渤泥,後卒於官也。其子有三人焉:長子應,次子甲,三字烈也。應從之渤泥也,甲司佔城西洋轉運使,大食、波斯、獅子之邦,蠻人喜之皆託曰:「蒲氏」。蓋自五代留從效使蒲華子、蒲有良之佔城司西洋轉運使,波斯人焉,鹹喜蒲為號矣。故自宋元以來,泉郡之蒲氏名於天南也。蒲厝宋末背叛蒲壽庚,航海居菲,一曰麻逸國,一曰蒲端國也。《仁和詩社》云:溫陵都院有蒲公,三使蠻夷渤泥峒。遠卒異鄉銘葬志,千秋魂魄入瑞桐。[42]
據說《西山雜誌》為生活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間的晉江人蔡永蒹所撰,是一部較為流行的民間航海雜誌。泉州學人莊為璣、林少川兩先生據是書認為「蒲公」即指「蒲宗閔」,其出使渤泥的時間在1247年,後於1264年在當地去世,其子應、甲遂在渤泥立「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碑,以作永志。不過也有學者認為《西山雜誌》這一手抄本的來由存在疑問,認為引用時需審慎處理。關於墓主「蒲公」背後還有多少精彩的故事,則有待新的考古發現及文獻蒐集加以參證解讀。也正是這一方墓碑的發現,推動了泉州與汶萊間的歷史文化交流與研究。
2015年2月11日,筆者在汶萊國家海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法蒂瑪女士的引領下,借著夕陽的餘暉來到墓地,摩挲石碑,得以親近這方七百多年前的古人墓碑。在離蒲公碑不遠處,還豎立著一方清光緒二年(1876年)的永春籍華人墓碑,墓主名為李家滋,字智保,不過關於李家滋的信息我們暫時未能發現更多的資料,只能留待以後補證。(未完待續)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臺灣的族群互動與政治認同研究」【16CZS076】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除署名外,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注釋:
[1]楊新華:《汶萊:熱帶王國皇冠上的明珠》,南京出版社,2005年5月。
[2]學界關於歷史上中國與汶萊的交往探討,就筆者所能寓目的論文有,季士家:《中國汶萊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記南京明浡泥國王墓》,《紫禁城》1985 年第3 期;季士家:《中國汶萊交往史考略》,《史學月刊》1987年第2期;黃國安:《中國和汶萊的歷史關係》,《東南亞縱橫》1991年第4期;吳崇伯:《汶萊的華僑、華人經濟》,《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4年第3期;王青:《歷代中國與汶萊的友好交往》,《東南亞》1998年第2期;聶德寧:《中國與汶萊貿易往來的歷史考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2期;羅滿秀、湯希:《論中國與汶萊關係特點及前景》,《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汶萊]Pg.Dr.Karim Pg.Hj.Osman:《從考古遺蹟看汶萊——中國友好關係》,《南洋資料譯叢》2015年第2期。此外,也有相關碩士學位論文對此進行研究,孫佳梅:《宋代至清末中國和汶萊關係研究》,海南師範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彭俏:《建交以來的中國與汶萊關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6 年碩士論文。
[3]相關討論可參見以下論文,[德]傅吾康、陳鐵凡著、溫廣益譯:《最近在汶萊發現的一塊公元1264年的中文墓碑的初步報告》,《泉州文史》總第9期,1986年12月,原文刊載於《汶萊博物館學報》1973年第3卷第1號;莊為璣:《汶萊國發現泉州宋墓考》,《南洋問題研究》1991年第1期;陳鐵凡、[德]傅吾康:《<西山雜誌>節文質疑——據<汶萊國泉州宋墓考釋>徵引之一節》,《海交史研究》1991年第2期;林少川:《渤泥「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新考》,《海交史研究》1991年第2期;龔延明:《汶萊國宋基「判院蒲公」索解——兼評<西山雜誌>(手抄本)的史料價值》,《海交史研究》1991年第2期;謝方:《也談汶萊<蒲公碑> 與<西山雜誌•蒲厝> 的關係》,《海交史研究》1998年第1期。
[4](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卷九「本紀第九」。
[5](唐)姚思廉撰,《梁書》卷五十四•列傳第四十八「諸夷•婆利國」。
[6](唐)魏徵等撰,《隋書》卷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七「婆利」。
[7](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婆利國」。
[8](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婆利」。
[9](唐)樊綽撰,向達校註:《蠻書校注》卷六《雲南城鎮第六》,中華書局,1962 年,第164頁。
[10](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八九•列傳二四八「勃泥」。
[11](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八九•列傳二四八「勃泥」。
[12](宋) 趙汝適著,楊博文校釋:《諸蕃志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第136頁。
[13]同上
[14](清)懷蔭布修,黃任、郭賡武纂: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頁七,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誌輯22,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第219頁。
[15](元)汪大淵著,蘇繼廎校釋:《島夷志略》,中華書局,2009年,第148頁。
[16][17][18][19][20][21][22][23](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列傳第二百十三「浡泥」。
[24](明)費信著,馮承鈞校註:《星槎勝覽校注》,中華書局,1954年,第14頁。
[25](明)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卷五,中華書局,2008年,第103頁。
[26](明)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卷五,中華書局,2008年,第102~103頁。
[27](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二十三•列傳第二百十一「婆羅」。
[28](明)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卷五,中華書局,2008年,第103頁。
[29](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列傳第二百十三「浡泥」。
[30]同上。
[31](清)謝清高口述、楊炳南筆錄,安京校釋:《海錄校釋》,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185頁。
[32](清)周凱修、凌翰等纂:《廈門志》卷八「番市略•汶萊」,頁十,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148頁。
[33]同上。
[34](明)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卷五,中華書局,2008 年,第102 頁。
[35]關於「東洋」「西洋」等概念的涵蓋範圍與認識,可參見劉迎勝:《東西洋、南海傳統航線與南海的名稱——對所謂西菲律賓海命名的回應》,《國家航海》第十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50~64頁。
[36](宋)趙汝適著,楊博文校釋:《諸蕃志校釋》,中華書局,2008 年,第135 頁。
[37](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八九•列傳二四八「勃泥」。
[3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列傳第二百十三「浡泥」。
[39](明)佚名著,向達校註:《兩種海道針經(順風相送)》,中華書局,2012 年,第92~93 頁。
[40](明)佚名著,向達校註:《兩種海道針經(指南正法)》,中華書局,2012 年,第164~165 頁。
[41][德]傅吾康、陳鐵凡著、溫廣益譯:《最近在汶萊發現的一塊公元1264 年的中文墓碑的初步報告》,《泉州文史》總第9期,1986年12月。
[42](清)蔡永蒹撰:《西山雜誌》「蒲厝」條,轉引自林少川:《渤泥「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新考》,《海交史研究》199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