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長不大的大人 「巨嬰」再成兩岸三地網絡熱門詞

2021-01-12 慢資訊

日前中國大陸一名28歲的女子因為取快遞時被偷拍,被造謠成「出軌快遞小哥」而引發關於社會性死亡的討論。其中一位造謠者的父親卻表示,兒子並非針對該女子,「就是小朋友開玩笑」但是這樣的言論引來撻伐,在微博引起廣泛討論。有評論提到該造謠者已經27歲,卻還要父親幫他為錯誤找藉口,這背後是父母對於成年人過分溺愛所導致;也有網友提到,巨嬰現象的背後是社會上程度不足導致的,關於「巨嬰」一詞定義以及造成的社會影響成為網絡熱點。

無獨有偶,日前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在臉書上發文提到國際戰線上的「政治巨嬰」,也引發香港「政治巨嬰」一詞的討論。而在臺灣,也開始有聲音批評動輒反對政府決策的人是「巨嬰」,被劃上跟刁民一樣的等號。誰是巨嬰?巨嬰的養成與社會有什麼樣的關係?在兩岸三地的語境社會脈絡下「巨嬰」又有什麼不同的指涉?

「巨嬰」一詞2016流行

2016年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所著的《巨嬰國:國內心理學家系統透視中國國民性》曾在兩岸三地都引發討論,心理諮商師武志紅提到,許多中國人是成年的嬰兒,即使身體已經發育心理卻還停留在嬰兒階段,心理特點是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只要世界不按照自己的意志運轉就想要毀掉世界。他也認為,許多的社會爭議事件都可以用「巨嬰」的理論去解釋事件主角的心理狀態,這本書當時出版引發批評和討論聲浪,也讓巨嬰一詞流行,但是也因為將巨嬰現象與中國民族性掛勾而引發爭議,後來被政府下架。

許多人認為獨生子女也是「巨嬰現象」在中國發生的原因。(VCG)

武志紅分析,巨嬰的重要特點是自戀和共生,自戀就是以自己為世界的中心,如果有人反對我,就是錯誤,那就要透過哭喊搶鬧等方式直到控制權重新被我取得為止。共生就是不能獨活,因而衍生出集體主義,在中國社會中就發展出大家都非常「聽話」的現象,依照別人的意志而活,對於不順心的事情動輒找對象責怪以緩解焦慮,影響整個中國社會體系與文化傳統,催生出愚孝、中國好人、控制狂、被害妄想、躁鬱症抑鬱症等心理問題。

此外,這些成人的「巨嬰」對權力、成就等物質等的追求高漲,來自於中國家庭教育母親並未與嬰兒創建良好的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加上自戀和共生性,造就千千萬萬個不能擔負責任、不夠成熟的巨嬰。武志紅提到,最經典的案例就是「中國式相親」,許多父母會幫忙孩子找對象,條件是要找一個可以「照顧我孩子」的合適伴侶,此外還有中國社會的考試升學壓力是壓在整個家庭上等,都可以顯示這種共生、自戀,對物質名望追求的巨嬰特點。

港臺的「巨嬰」語境政治化

過去臺灣社會的「奧客文化」(排隊太久抱怨店家、「賓客至上」的思想)其實也反映這種巨嬰情結。但有趣地是,巨嬰這個詞最近在港臺的語境上,更多的是用來批評政策的反對方或是反政府的一方。例如中國大陸政協副主席、香港前特首梁振英12月20日在臉書發文批評,香港推動「國際戰線」的攬炒派實際上是「政治巨嬰」,他們只會被西方國家利用而不會被接納。批評這些香港流亡海外的反對派人士是巨嬰,只會提出訴求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若訴求得不到回應只會用激進的方式解決,卻不願付出相應的代價。

而臺灣近期則是將「巨嬰」一詞用在與自己站在對立面的群眾身上。例如萊豬政策的正反方也都用「巨嬰」抨擊對方,一方認為只想拿臺美好處卻不願意放寬貿易條件的思維是只會酸人「巨嬰」;一方則認為對政府服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群眾是失智的「巨嬰」。不過這樣的貼標籤討論也使議題少了更多實質的、專業的交流。

可以觀察到的是,在港臺語境中的「巨嬰」指的是要政策或制度以自己所想運轉,但卻被批評沒有付出相對應努力或是罔顧現實,近期在港臺社會的「巨嬰」使用更加的政治化。

華人社會才有巨嬰嗎?

不過其實巨嬰並非兩岸三地獨有,也不該以此將中國民族性貼標籤。例如,據《端傳媒》報導,香港大學精神醫學博士姚乃琳表示,「在美國文化中和人際邊界清晰『共生』的自我中心,拒絕犧牲自身利益的價值觀要是放在亞洲人眼中,何嘗不是一種『幼稚』?」

對照在疫情下不肯「好好戴口罩」的美國人被許多亞洲人批評或訕笑,這種「不願配合」也被視為一種不成熟。只能說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都會產出被背離其社會道德框架的「巨嬰」,而究竟什麼是「成熟」的個體? 可能每個社會族群也有各自不同的定義,這其中構成社會的複雜文化、價值觀因素也不單只是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論辯可以解釋定義的。

相關焦點

  • 33歲還長不大的「巨嬰」,喜歡用奶瓶喝咖啡,戒不掉紙尿褲
    33歲還長不大的「巨嬰」在大家身邊已經過了30歲的男士,人生是一種什麼狀態?「成家」和「立業」總要佔一樣吧?最起碼可以自己生活了。但是來自美國的傑克卻沒有成年人的樣子,年過30歲的他在外人眼中仍然個「巨嬰」。
  • 《千與千尋》巨嬰三連問:最愛成「醉」愛,巨嬰成長之痛,誰之過
    立足之地就是過去,就是歷史。 在我看來,沒有歷史的人和忘記了過去的民族,只能如蜉蝣一般消失,或者像一隻雞一樣只知埋頭生蛋,直到自己被吃掉。"—— 宮崎駿 《 異境中的千尋——這部電影的主旨》01. 你是誰?
  • 《川普巨嬰》
    禁足,封城,閉國 世界都做這無奈的選擇 即使在鬥室裡 也察覺到世界的安危 唯川普的思維誰也捕捉不到 隨時更變自己的「推特」 把世界攪成粥鍋
  • 海綿寶寶裝成熟大人,結果悔恨得號啕大哭,大人不是那麼容易當的
    小時候我們都盼望著長大,嫌大人管得多說得多,穿上大人的衣服裝深沉,可是長大後才發現自己最想當的是小孩。 《海綿寶寶》中就有關於成長的催淚的一集《我愛奶奶》。
  • 美國33歲「成年巨嬰」整天吃奶嘴穿紙尿褲,吃飯靠餵睡覺靠哄
    提到「巨嬰」,總覺得距離我們很遙遠,比如被稱為「中國第一懶人」的楊鎖,已經成年竟活活餓死在自己家中,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巨嬰」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產物,在全球各個國家都有。比如在美國,也有這樣一個楊鎖式的人物,他的父母尚且在世,不過前景同樣堪憂。
  • 33歲男子成「巨嬰」,穿紙尿褲睡嬰兒床,智商正常卻拒絕長大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但是愛的方式不同,有的父母無私奉獻地照顧孩子,包辦孩子的一切,溺愛著孩子,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有的父母就是正確教育孩子,給孩子定規矩,而父母溺愛孩子,不是在為孩子好,而是在剝奪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讓孩子成為「巨嬰」。
  • 兩岸三地電影翻譯文化PK
    《變形金剛4》的熱映,又帶動起了兩岸三地觀眾對於影片角色翻譯名的大討論,這股熱潮甚至上升到了文化差異的高度。其實,這些好萊塢大片或有趣或奇葩的翻譯名背後,又有些什麼樣的故事呢?  可以設想這樣一段對話。
  • 家有啃老「巨嬰」,54歲父親仍每天13小時送外賣維持生活
    圖片來源於網絡沒有找到工作?還是眼高手低?在家啃老,看著父親早出晚歸、日夜奔波操勞就這麼心安理得嗎?聽到這,我也很無奈,但更多的是對這位「巨嬰」的氣憤和好奇,氣憤的是,這麼大的人了,還不懂得回報父母,替父母分擔生活之苦;好奇的是,一位「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他還是個孩子」在父母眼中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是真的長不大的。
  • 兩岸經濟誰依賴誰?大陸學者:兩岸合作是臺灣保持增長的依靠
    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盛九元日前就此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他表示,民進黨發言人持續炒作「兩岸經濟誰依賴誰」一議題,其核心就是要將兩岸經濟合作「泛政治化」,為民進黨「反中去中」張目。但「依賴」在經濟學中本身就是中性的,在全球化進程中,世界經濟就是一個相互依賴的整體。兩岸經濟合作快速增長的事實證明,合作符合兩岸的共同利益,也是臺灣保持增長的依靠,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
  • 短視頻:「三季人」與「巨嬰」的前世今生及兩者的關係
    然後,看不同點:「三季人」,只關注其中某方面的事物,對其他的則並無過問;而「巨嬰」,是要控制與裁決一切事物。 二是對兩者所代表的方法論的比較。「三季人」方法論,是針對他人講的,即他人是「三季人」,自己是「四季人」,然而其不知道在他背後還有「五季人」。
  • 《聰明的一休》中將軍大人到底是蠢萌巨嬰還是扮豬吃象
    《聰明的一休》中的將軍大人展示的形象常常充滿小孩子氣,各種無聊各種任性,仿佛巨嬰一樣。而且由於他每次鬥智都慘敗給一休,總是被桔梗店老闆當成冤大頭和提款機,還一見到調皮的露姬公主就毫無辦法、常常被貪玩的公主纏得不行落荒而逃狼狽不堪,甚至讓人難免起來想法:將軍大人原來是個蠢萌巨嬰的設定嗎?
  • 將鬼舞辻無慘畫成巨嬰,你能猜出鱷魚老師此筆的真正寓意嗎?
    #鬼滅之刃#變成巨嬰的鬼舞辻無慘被鬼殺隊的共同拖延戰術下,被升起的太陽活活照死,本是大快人心的一幕,但卻以鬼殺隊的慘烈狀況收尾,不僅被大家調侃成滅柱之刃,連本作主角灶門炭治郎都畫死了,這讓大部分粉絲無法接受,甚至有的粉絲都看自閉了,紛紛準備團購刀片給鱷魚寄過去。
  • 女子出軌快遞員的造謠者父親發聲了,你是如何看待巨嬰現象
    現在就有很多網友認為,父母對自己成年孩子的過分溺愛使其形成巨嬰心理,慣子如殺子。巨嬰都是父母的過分溺愛,不正確的三觀和教育造成的!除了加強社會化教育,應該給這些父母從根兒上革新觀念。嬌縱出來的孩子,是害,不是愛!所謂巨嬰,其實是一種邊界感的缺失。
  • 美國33歲「成年巨嬰」,整天穿尿褲睡嬰兒床,母親:他還是個孩子
    無論孩子到了什麼樣的年齡,在很多父母心目中依然是"長不大的孩子",所以父母會不停的為孩子去操心。然而當孩子成年後,父母依然沒有意識讓孩子去獨立,那麼很多孩子就可能會變成"成年巨嬰"。33歲依然睡嬰兒床的"成年巨嬰"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很多人到了30歲後就基本上進入了事業穩定、成家立業的階段,然而在美國有一位33歲的成年男子卻依然過著嬰兒般的生活。
  • 盤點那些永遠長不大的動漫主角
    在現實生活中,生命是在流動的,但是在動漫中,人物在作者手中,沒有考慮會讓主角變得成熟,定格在了適合的年齡上面,就可以永遠長不大。殊不知,那些年我們這些狂熱追番的小孩子,也長成了大人的模樣,動漫中的角色卻從來沒有變化,哪怕已經過去了十幾年的時間,可以想像到或許等我們老了,他們還在上幼稚園吧。
  • 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隊友的痛苦上,「巨嬰」毀了多少網路遊戲?
    我們在遊戲中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隊友,而遊戲「巨嬰」作為新生代的「精怪種族」,隱藏身形散布在遊戲界的各個角落,而這些「巨嬰」玩家最喜歡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隊友的痛苦之上,也讓不少遊戲因為這些玩家,而泯滅與遊戲歷史長河當中。
  • 不管家裡誰帶娃,這4件事都不能再做了,大人累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不過,不論家裡誰帶娃,如果有以下這4種行為都要停止,因為不僅大人累,還會影響孩子成長,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不論誰帶娃,這4件事都不能再做了,大人累也不利於孩子成長第一件事:讓孩子自己悶在家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們三天兩頭就想著往外跑,去探索外面新奇的世界。但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安全,又或者是怕麻煩,有時候會把孩子鎖在家裡。
  • 現實版巨嬰來襲,男子26歲生活還不能自理,都是溺愛惹的禍
    看過宮崎駿先生的《千與千尋》的朋友們想必對裡面的巨嬰印象應該挺深刻的,他長得很高大魁梧,卻還是像孩童般被呵護。巨嬰偌大的房屋裡堆滿了玩具,一醒來就哭哭啼啼大發脾氣,搞得湯婆婆手忙腳亂,什麼都不會做,要湯婆婆幫忙打理。
  • 《千與千尋》巨嬰要學會走出去,成就自我的蛻變
    再回過頭看看我們這部動畫中的坊寶寶,就是暗喻著現實生活中的巨嬰心理的人,他們心智極不成熟,自私自利,認為周圍的人和事物都應該圍繞自己來轉的一類人。似乎還像一個沒有長大孩子那般需要大人永遠的溺愛。巨嬰心理的人就理所當然地索取一切。2017年傳媒大學的一個畢業作品《巨嬰》中,描繪了一個比喻的社會現象,動畫中講了一個成年的男人長大了還是要媽媽給他穿衣、餵食,他就沉迷於網路遊戲不能自拔,在電視上看到工具箱、玩具槍什麼東西想要的,叫一聲媽,媽媽就去訂購,爸爸爽快地給錢。
  • 七月新番的異世界勇者,不僅有女兒奴寵女兒,還有巨嬰耍無賴
    今年七月新番的異世界動漫非常的有趣,雖然有些質量不咋地,但卻非常特別,比如《為了女兒,我說不定連魔王都能幹掉》和《普通攻擊是全體二連擊,這樣的媽媽你喜歡嗎?》這兩部動漫,這裡指的特別並不是說它們的名字有趣,而是這兩部動漫的男主,一個是女兒奴,一個是巨嬰,七月新番的異世界勇者,不僅有女兒奴寵女兒,還有巨嬰耍無賴,而且居然說要和母親斷絕母子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