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下的高河村,一座劇場因文旅演藝劇目《只有峨眉山》拔地而起,與保留如初的高河村老村落構成一座大型實景劇場。劇場的270位演員中,有80多人是當地的村民。白天,他們在各行各業任職,晚上,他們來到高河村,成為一名真正的演員。
《只有峨眉山》劇照。主辦方供圖
《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自公演以來,便帶動了戲劇國潮風。作為峨眉山新的文旅地標,如何在市場化運營中傳播時代正能量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共同提升?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升文化價值實現文旅大發展?9月10日上午,《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研討會在峨眉山舉行。來自四川省文聯、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戲劇家協會、四川大學、四川師範大學等機構的30餘名專家學者,圍繞《只有峨眉山》的主題立意、人物塑造、舞美設計、體驗感受等暢所欲言,並對項目中存在的可提升路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交流。
傳遞正能量時還需規劃長遠市場
中式審美像彩色的雲,精彩紛呈,變幻莫測,伴隨著「雲之上」「雲之中」和「雲之下」,從情境體驗式劇場到室外園林景觀劇場再到村落實景劇場,《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隨著戲劇國潮翻湧而來。「面對新生代的消費群體,戲劇演出既要迎合,更需要引導,在觀中悟、悟中學、學中做,這是文化賦能對經濟轉型升級中的應有之義。」四川省文聯主席鄭曉幸表示,《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正是這樣一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的佳作,劇中傳遞的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在泛娛樂化時代更能抓住人心。
「《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在表演形式、觀看方式、村落保護、旅遊體驗四個方面顛覆了傳統的定義,將人與自然、文學的對話,上升到人與自我、社會的對話,在這如夢似幻的中式戲劇中,通過音樂、臺詞、舞美等當代符號詮釋了鄉愁,講述了人生哲理,讓人回味無窮。」中國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評論家協會主席李明泉直言不諱。
「從建築到村落,從歷史到藝術,從詩意到禪意,《只有峨眉山》帶給我們的體驗無比震撼。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故事,從小切口入手傳遞了大道理,這是來源於人民生活智慧的正能量。」中國田園牧歌理論創始人、四川省社科院文旅主任盧加強表示,未來還需要從更長遠的市場來考慮,做強IP打造、粉絲吸引、模式匯集。
《只有峨眉山》的村落實景劇場。主辦方供圖
地域特色需在文藝作品中更細化
山水實景演出是旅遊演藝界的1.0時代,沉浸式劇場演出是2.0時代的主要特徵,《只有峨眉山》則打破傳統劇場邊界,用行進式的對話和體驗,邁入中國旅遊演藝的3.0時代。
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文化服務專家委員會委員李兆泉表示,看一場熱劇、掬一捧故土、憶一回鄉愁,《只有峨眉山》將人物、場景交融,使劇目呈現不僅有立體感,而且有縱深感。下一步應當考慮從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劇場寫意與村落寫實等方面出發,彰顯獨特的四川、峨眉地域文化,把地域特色通過文藝作品充分展示給觀眾,成為行業領域內的一枝獨秀。
「作為一名演員,這次《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的體驗讓我非常感動,從一部劇裡看人文的精神體現了責任與擔當。」成都市川劇研究院黨總書記、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蔡少波感慨道,做戲劇就是要做好加減法,該加的要加,該減的要減,處理好故事情節中虛與實的關係,讓整個劇情更有張力和厚度。同時,對劇作主要演員要求也較高,在細節方面精雕細琢,使之更符合人物性格,更能準確把握人物形象,讓觀眾真正融入故事角色,不自覺代入角色,形成臺上臺下互動共鳴。
《只有峨眉山》劇照。主辦方供圖
打造文化IP帶動城市旅遊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村子做劇場,村民當群演、做藝人……《只有峨眉山》改變的不僅是遊客的旅遊體驗,更改變了峨眉山市綏山鎮高河村的命運。隨著《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項目的落地,周邊民宿產業也在蓬勃發展。高河村借戲發力,搞好鄉村振興的同時,也為旅遊業探索出一條文化+旅遊的新業態,實現了當地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融合。
四川大學教授、四川省民俗學會副會長李祥林表示,景區需要文旅項目,遊客需要豐富審美體驗,城市需要擦亮文化名片,《只有峨眉山》在三方需求中要進一步提煉非我莫屬的元素符號,避免同化,才能真正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
「角色與場景、觀眾與演員、道具與產品,做強這3個方面的互動體驗,《只有峨眉山》商業空間價值潛力無限。」四川省文化產業商會會長、金手指文化傳播集團董事長張建華在商言商,把選擇權交給遊客,增強互動體驗,利用短視頻吸引流量,做好戲劇衍生產品的開發與營銷,通過消費帶動傳播,峨眉山大IP將釋放出綜合效應能量。
鄭曉幸表示,文旅發展是大勢所趨,《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給業內帶來很多有益的啟示。面對未來,要針對不同群體,充分利用好大數據分析,在產品設計配置上更多地融入本土傳統民俗文化元素,借戲搭臺,唱好文旅大戲。
新京報編輯 田偲妮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