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
引用蘇格拉底那句著名的自我評價作為開場白,今天是想和大家聊聊執著與自戀這個話題。
我們前面的節目講過,女性因為一生要經歷特有的經、胞、帶、產的過程,雌激素、孕激素、荷爾蒙常常要像過山車一般發生幾十倍的強度變化,這些特有的經歷裡包含了女性很深的付出和委屈,因而激發並釋放出了她們勇敢的基因和潛能,所以女性的韌性令人驚嘆。這種韌性體現在價值觀念上,往往就是執著。
執,意為抓緊;著,強調動作或狀態,執著原為佛教用語,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無法超脫。今天的執著多用來形容堅定不移,偏向於褒義使用。在現實生活中,有時人們為了婉轉表達的需要,常用「執著」一詞代替「固執」,而在評價場景中,對二者進行區分的唯一標準可能是目標最後實現與否:成功了,就是執著;不成功,便是固執。
對執著的誤解、誤判與誤用,無疑會帶來許多困擾,那麼就需要從根本上認知執著,幫助我們把握做事的節奏與尺度,較為準確地判斷什麼時候應該堅持不懈,什麼時候應該及時止損。尤其對於感性程度較高的女性來說,有效掌握執著的分寸,韌性才會更有價值。
執著,主觀意味濃厚,本質上是自戀的一種表現。關注自我乃人之天性,自戀是人的一般本質,健康的自戀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元素,對身心健康與人際交往有很大好處。但不健康的自戀則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障礙,必然導致自我執著度相當的高。
現代客體關係理論認為,自戀型人格障礙的顯著特點是「以自我為客體」, 將本來應該投注於「自我對象客體」的力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力比多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通俗地說,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因此很難和別人有效建立、並融入親密的人際關係中,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與他人共情,覺得自己愛自己才是安全、理所應當的,進而在行為上表現出誇張、自滿、自負、自我乃至自私。
那麼執著屬於健康的自戀還是不健康的自戀呢?
健康的自戀產生的執著,與不健康自戀產生的執著,二者之間有何不同?這個區別的邊界即是否影響或傷害到其他人,是否與社會公德相違背相衝突。如果某種認知及相關行為僅僅局限於自我傳播的範疇,與之相關的理念與行為無論達到何種執著程度,仍屬於健康的自戀。
比如女性堅持美容、減肥,或者堅定地認為自己漂亮、能幹、魅力無窮,只要不影響或傷害到其他人,都屬於健康的自戀狀態。
相反,為了美容減肥持續透支家庭花銷、為了彰顯個人魅力用各種方式去徵服異性、專注工作而拒絕承擔家庭與其他社會角色……這些看似「正當」的執著,實際都存在自戀的人格障礙。
所以,不健康的自戀引發的執著,是一味地僅相信自己的死理,固執單一地僅從自己的視角看待問題,而當一個人開始固執之時,就無法聽到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很難進行自我反省。
執著雖然在現代解釋上充滿契而不舍的正面含義,但從慣性的角度來講,它還可能是一種思維上的偷懶行為——難以接受變化、不願意擁抱未知,選擇待在固有認知的舒適圈中。
健康的自戀與不健康的自戀是兩個相反的極端,我們大多數人是處在中間的某個位置,或者稍微更偏健康的一端或不健康的一端。
當我們在懷疑自己是否執著過度之時,也許需要謹慎是否不健康自戀中的人格障礙在發揮作用。
為了扭轉這種情況,平時不妨有意識地做一些逆轉自戀的嘗試,如各種方式提升認知、更多地去信任他人、重視關係、產生更多的連結、絕知此事要躬行,在自己親身嘗試前不妄下判斷,多參與、多思考之後再發表意見。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直面自戀,揚長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