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不再,武俠影視江湖依舊-虎嗅網

2021-01-08 虎嗅APP

2018年10月30日,94歲的金庸先生離開了我們。


每每提及先生,他的名字前面會被冠以「社會活動家」「政治評論家」「著名作家」「一代宗師」等頭銜,甚至也會有人稱他為「金大俠」。


然而,在這個時間,我們發現,這些頭銜遠不及一句「先生」來得更為直接與尊重。


金庸先生一生見了世事變遷,經歷了國讎家恨,當得起「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對於更廣大的人來說,知道先生,了解先生還是從他的15部經典作品開始的。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金庸先生為我們構建了一個真實又虛幻的武俠世界,那裡有國讎家恨的沉重,那裡也有笑傲江湖的灑脫。


現在,金庸先生離開了我們。


我們也只能從他留下的作品中繼續緬懷他了。


15部原著,102部改編影視劇


金庸先生的經典著作一共有15部。分別為《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鵰俠侶》《飛狐外傳》《白馬嘯西風》《倚天屠龍記》《鴛鴦刀》《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和《越女劍》。


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哪部才是最經典的武俠傳奇,一直爭論不休。金庸先生沒選最成功,而是給出了自己心目中最失敗的作品——《神鵰俠侶》


這部作品是金庸先生的第四部作品,「射鵰英雄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1959年至1961年連載於香港《明報》,共四十回。可能連金庸先生也想像不到自己認為最失敗的作品,卻是他被改編的首部影視作品,而且也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部武俠IP。


1960年7月27日《神鵰俠侶》還未連載完成,由峨眉電影製片廠出品,李化執導,金庸親自擔任編劇,謝賢、南紅、楊業宏等主演的《神鵰俠侶》電視劇的第一集在香港播出。金庸先生的IP改編的影視作品就這樣第一次與觀眾們見面了。



據不完全統計,金庸先生的15部作品,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包括36部電影,66部電視劇,共102部之多。其中被改編最多的就是《笑傲江湖》,共有11個不同版本的影視作品


除《笑傲江湖》之外,據新浪娛樂統計,《神鵰俠侶》前後共被翻拍過9次電視劇,其中最經典、最廣為人知的、霸佔螢屏最久的當屬95版古天樂、李若彤主演的《神鵰俠侶》,當時在香港收穫了20%的收視率。該劇在中國內地播放時,同樣造成轟動。內地首次拍攝《神鵰俠侶》電視劇時已經到了2006年,劉亦菲「神仙姐姐」的稱號開始響了起來。


緊隨其後的是7次搬上螢屏的《射鵰英雄傳》。在眾多版本中,提起哪個版本最經典很多人會脫口而出:1983年版《射鵰英雄傳》。TVB傾盡全臺精英打造的經典之作,該作品儘管脫離原著,只保留故事大綱,甚至一度被金庸撤銷版權,但播出後卻極受觀眾喜愛,歷經數十年依然經久不衰。


不過,金庸先生自己更喜歡由張紀中執導、李亞鵬版的《射鵰英雄傳》。在先生看來,如此多版本的《射鵰英雄傳》,這一個版本是與原著貼合最近的。「他演郭靖很好,有時候我覺得他就是郭靖。」



此外,《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鹿鼎記》《書劍恩仇錄》都被翻拍過7次電視劇,《天龍八部》《雪山飛狐》被翻拍過5次電視劇,包括《碧血劍》《俠客行》在內也被翻拍過4次之多。


當然,除上文提到的外,在眾多改編版本中還有不少經典的傳世之作,如徐克導演的《東方不敗》,胡軍和林志穎版《天龍八部》,陳小春版《鹿鼎記》等等。可以說,金庸先生用自己的文學作品撐起了中國影視劇產業的半壁江山。


開創並見證了香港和內地的武俠時代


如果說金庸先生手握中國影視行業最大的IP源,一點也不為過。從上世紀70年代,金庸的作品被搬上電視螢屏起,人們的生活就與這個江湖密不可分了。


1976年,香港佳藝電視台歷史上第一次將金庸成名作《射鵰英雄傳》改編成電視劇。由白彪、米雪、梁小龍主演的1976年版《射鵰英雄傳》上映後,收視不斷上升,直超香港無線電視臺,僅香港地區就有超過百萬人同時觀看。


此時TVB的當家邵逸夫感到了危機。原本不看好金庸小說改編武俠劇的他,為了爭奪收視率,決定馬上開拍金庸武俠劇,於是就有了《書劍恩仇錄》。更重要的一點,是邵逸夫當年直接買斷了金庸先生所有中長篇小說的影視改編權,此後金庸劇便成了TVB爭奪收視率的王牌。


《書劍恩仇錄》可以說涵蓋了當年的豪華卡司,其中就包括TVB四大花旦中的三位:李司棋、黃淑儀、汪明荃,以及狄波拉、黃元申、吳孟達等。但讓人記憶最深的人,卻是鄭少秋,當時香港人之間流行著一種說法:「整晚都聽到鄭少秋的聲音。」


在《書劍恩仇錄》中,鄭少秋一人分飾陳家洛、乾隆、福康安三個角色,還唱了電視劇的同名主題歌。後來內地引進了這部電視劇,於是「全中國整個晚上都聽到了鄭少秋的聲音」。


1978年,佳視倒閉,香港免費電視市場形成TVB與亞洲電視有限公司的對決局面。此時TVB又播出了《倚天屠龍記》,這部電視劇同樣動用了TVB四大花旦中的三位,只是李司棋換成了趙雅芝。


鄭少秋飾演劇中主角張無忌,有意思的是,這次鄭少秋算是獲得了「官方」認可,金庸親筆題字:螢屏俠士,颯颯英風,家洛無忌,入人夢中。歷來對自己作品改編的電視劇不滿意的金庸,卻認可了鄭少秋和他主演的《倚天屠龍記》。


《書劍恩仇錄》挽救了TVB的收視率,還奠定了鄭少秋「TVB第一武俠小生」的地位。幾年後,這部劇在新加坡開播,同樣紅及一時。


「電視臺製作的電視劇都不長,差不多兩三集的樣子,十集電視劇就很厲害了,這樣的頂多兩天就拍完。」鄭少秋回憶香港電視臺的「戰爭年代」時,這樣說。長達90集的《書劍恩仇錄》開創了TVB長篇古裝武俠劇之先河。


但對於內地觀眾而言,真正從電視螢屏上接觸到金庸先生的作品,還是1983年TVB的《射鵰英雄傳》。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內地娛樂產品匱乏,《射鵰英雄傳》在內地播出後,萬人空巷。無論是黃蓉的古靈精怪,還是周伯通與瑛姑的愛情悲劇,都成了那個時代人們最獨特的記憶。


有經歷者講述,那個時期「女生管自己愛慕的男生都叫『x哥』,男生管漂亮女生都叫『x兒』。」那時候學校門口的手推車上擺放著各種劇照,少年少女們將剪切好的明星照片貼在硬皮筆記本上。


1983年版《射鵰英雄傳》不僅捧紅了黃日華、翁美玲,同時還讓羅文和甄妮合唱的《鐵血丹心》傳唱,成為香港樂壇金曲。從這時起,武俠風格的粵語歌,也在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留下無法抹去的烙印。


《鐵血丹心》的曲作者是顧嘉輝,他參與了幾乎所有TVB版金庸劇的原聲音樂製作工作,包括前面提及的三部作品。與他合作最多的詞作者,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黃霑。


1983年,黃霑與顧嘉輝為TVB武俠劇《射鵰英雄傳》創作歌曲《一生有意義》《世間始終你好》《桃花開》《千愁記舊情》《肯去承擔愛》《四張機》等。更有香港樂壇經典歌曲《滄海一聲笑》《倚天屠龍記》《雪山飛狐》等金庸劇主題歌。


可以說,金庸先生的劇集見證了香港電視產業與音樂產業的兩個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因為內地引進了《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等大量的劇集,不僅豐富了當時內地比較單一的影視劇內容市場,作品中的武俠世界、金庸先生通過作品所折射出的世界觀更是深深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




千禧年後,香港TVB一家獨大,港劇也逐漸走向衰落。而此時的金庸武俠劇,與一位內地製片人結了緣,他就是張紀中。


馬雲的助理陳偉在《這就是馬雲》一書中,回憶馬雲與張紀中時,說過這樣一件事:


1999年初,張紀中來杭州住在西湖國賓館,我和馬雲去看他。當時張紀中正在籌備電視劇《孫中山》,遭遇了重重困難。談到電視劇,馬雲問:「你有沒有想過去拍金庸武俠劇?」


「我當然想啊,可人家香港都拍過了呀。」


「那都過去15年了,現在重拍,如果拍得好一定會掀起又一次高潮。」


於是有了一元賣給央視版權的《笑傲江湖》,金庸先生條件也只有四個字:尊重原著


2001年3月26日,《笑傲江湖》在中央電視臺第八套頻道首播,僅第一輪,就為央視賺了7500萬元。隨後這部劇集在香港、臺灣相繼播出。電視劇的取景地浙江紹興新昌縣,也因為《笑傲江湖》,旅遊收入翻了幾十倍。


在這之後,張紀中開始了「拍遍金庸劇」,李亞鵬版《射鵰英雄傳》、黃曉明版《神鵰俠侶》、胡軍版《天龍八部》、黃聖依版《碧血劍》、黃曉明版《鹿鼎記》、鄧超版《倚天屠龍記》、張嘉倪版《俠客行》……集中出現,一時間內地掀起了「金庸劇」「金庸作品」的熱潮。


為什麼這麼說?當年看1983年版《射鵰英雄傳》,看《雪山飛狐》,看《書劍恩仇錄》長大的人,現如今再次看到張紀中版翻拍的劇集,不免重拾童年回憶,而沒看過港版的金庸劇的觀眾,同樣會被張紀中帶入到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而這股熱潮也延伸到影視之外。


 「金庸宇宙」價值持續放大


事實上,金庸先生的作品,並不局限在影視化。1996年,臺灣的河洛工作室發行了一款名為《金庸群俠傳》的DOS版電子遊戲。遊戲中,把金庸先生的14部長篇小說稱為「十四天書」,玩家由現代穿越到遊戲世界,遊戲的目標就是找齊十四天書,開啟傳送門回家。




《金庸群俠傳》是中國第一款開放世界遊戲,融合了金庸小說中的主要正反派角色,以及重要場景、事件,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創造了「金庸宇宙」,甚至在當時世界範圍內也是一時無兩。


7天前《金庸群俠傳》的續作《河洛群俠傳》正式發售。製作人徐昌隆此前表示:「如果未來有機會再度獲得授權,《金庸群俠傳2》依然能和大家見面。」


據了解,金庸一共有15部武俠題材小說,包括14部長篇武俠小說和1部短篇武俠小說,其中完美世界早在2011年就籤下了《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神鵰俠侶》與《射鵰英雄傳》等4部作品的遊戲改編權,之後這4部作品的手遊改編權也順理成章地歸屬於完美世界。而剩下的10部作品的手遊改編權(《越女劍》版權包含在《俠客行》版權中,如分開算是11部),在2013年的7月,正式授權給暢遊,這也和暢遊在端遊時代運營《天龍八部》和《鹿鼎記》等產品的成功有關。


而當年暢遊用2000萬一次性買斷金庸10款武俠小說的手遊開發權。


雖然遊戲改編可以給金庸先生帶來更多的版費收入,但是相比遊戲行業,影視行業依然是金庸先生最大的擁躉。


曾有業內人談及武俠劇時,稱「改編金庸劇是面對審核最穩妥的辦法」,以至於每年影視市場上都會湧現大量金庸劇。


因此,張紀中之外,除了已經上映的,內地還有不少影視公司將目光聚焦到金庸先生的作品上來。


2018年6月19日,樂創文娛在上海電影節期間發布未來3年的電影片單,其中就包括徐克的《神鵰俠侶》三部曲;以及與一壹集團共同推動的《神鵰俠侶》《笑傲江湖》等系列實現電影品牌化。


2018年8月6日,有業內人士發微博稱,周顯揚會幫寰亞開拍《射鵰英雄傳3D》電影版。而這個電影計劃早在2016年就已公布,只不過那時公布的導演是陳嘉上。


2018年6月,由新麗電視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出品的60集電視劇《鹿鼎記》,也已開拍。


2018年6月,華夏視聽環球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倚天屠龍記》,已經殺青。


2018年9月,由新麗電視出品,于榮光執導,楊祐寧、白澍、張天陽等主演的《天龍八部》,已經開拍。


此外,還包括樊馨蔓擔任製片的《連城訣》;由企鵝影視、北京盛夏星空影視傳媒聯合出品,林峰執導,佟夢實、毛曉慧主演的《神鵰俠侶》等。


細心者可以發現,除了大量改編劇集外,樂創文娛和寰亞則將改編聚焦到電影上。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雖有改編成電影的事例,但除了極少數如徐克的《笑傲江湖》,劉鎮偉的《東成西就》比較成功之外,絕大部分的電影改編,市場反響平平。


此次樂創文娛和寰亞將改編聚焦到電影上來,無形中就增加了難度。無論是《神鵰俠侶》三部曲還是《射鵰英雄傳3D》電影版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於原著改編成電影之後,能否滿足電影的需要,也就是討好觀眾。


要知道金庸先生的作品深入人心,完全尊重原著,電影的時長不能承載原著完整的故事。如果提煉人物,在原著的基礎上二次創作,就面臨一個改編尺度和方向的問題。而這恰恰是改編電影最難操作的部分。


另外,對於金庸作品電影化還有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授權,如何從短期臨時授權獲得一個長期可開發的授權,作出長遠的規劃。比如,能否實現以整個作品為背景和世界觀,改編電影時,可以基於人物IP,重新按照世界觀和人物擴建新的劇情。


也就是,把同一個IP,分解成「令狐衝」「林平之」「東方不敗」「任我行」「風清揚」等不同的細分IP,每一個人物為核心,都能拍成不同的系列電影。這樣一來,觀眾就不會因為看過原著,而失去了懸念。如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原著電影化的內容改編難題。


金庸先生對自己的作品有著很高的要求,無論哪部作品被翻拍成電視劇,他都會親自去現場觀摩。


現在金庸先生離我們而去了,他留下的作品也成為我們心中最特別的存在。


如何再現這些經典,也成為立志改編金庸先生作品的影視工作者面臨的最大難題。


正如「讀金庸」的六神磊磊所言:「現在,我再也沒有後臺了。」


金庸先生的離去,讓我們悲痛,但他給我們留下了一部部難以超越的經典,我們會永遠會銘記金庸先生給我們描繪的江湖、朝堂,因為他的武俠江湖仍在。                   

相關焦點

  • 演出丨在音符中「重遊江湖」,《笑傲江湖》經典武俠影視金曲視聽...
    金庸先生 二周年祭 世上再無武俠夢,人間再無江湖情 每逢聽到那些經典的音樂配曲,總會想到金庸先生的離開,也總會覺得,那個熱鬧、喧囂、美好、夢幻的武俠世界似乎就這麼逝去了。 《笑傲江湖》
  • 2018,金庸已逝江湖遠 武俠誰堪接班人
    原標題:2018,金庸已逝江湖遠,武俠誰堪接班人轉自北青深一度記者/楊寶璐、石愛華、曹慧茹、佟曉宇、史向召編輯/劉汨 宋建華白馬最終沒有把他帶回中原。2018年10月30日傍晚,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在香港養和醫院去世。據稱,他在走的時候,還在跟一位親友視頻電話,聽著聽著,溘然長逝。
  • 細說武俠美學:金庸,帶走了整個江湖
    不是你會描寫幾個冷兵器,構思了幾門新暗器就能寫出一本門派鬥爭、武林紛爭、男女愛恨、兄弟情義、江湖恩怨的精彩絕倫風行天下武俠巨作。寫武俠小說要有夯實的基本功,是言情類不能對比的,同時文藝範的標籤不明顯很是不討巧。如果有一天,武俠作家不寫武俠會靠什麼謀生?金庸做報業,有經營之才,寫寫社論,書評過生活,也還可以很滋潤,或者做編劇,這也是他的老本行。
  • 金庸武俠電影《射鵰英雄傳之降龍十八掌》殺青 少俠郭靖燃動江湖
    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武俠電影《射鵰英雄傳之降龍十八掌》日前正式殺青。殺青圖再現郭靖「弓彎有若滿月,箭去恰如流星」的俠骨風姿,大氣磅礴的江湖豪情躍然而出,更引爆諸多觀眾的武俠情懷。影片圍繞少年郭靖初入江湖後奇遇不斷的熱血成長經歷展開,將於2021年與觀眾見面。
  • 金庸武俠影視片頭合輯:群英出場,大俠謝幕!
    金庸武俠影視片頭合輯:群英出場,大俠謝幕!> 快看 來源:央視網 發布時間:2018年10月31日 10:13 A-A+     央視網消息:「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去世
  • 雲南大理最「江湖」的地方,金庸迷不容錯過,行走一場武俠夢!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即使不看武俠小說的人也都能耳熟能詳的十四個字,不僅僅代表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著作,更代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與熱血,更是概括了太多的江湖恩恩怨怨。如果搜大理旅遊攻略,卻鮮少提到這個地方,作為影視城,大家的印象就是一些影視道具為拍攝而建的,通常都沒有太多的感覺。當地人也會跟你說,天龍八部影視城可去可不去,但作為一個金庸武俠迷,這個景點還是很值得去打卡的。
  • 從仙劍金庸到漢家江湖,國產武俠遊戲是如何迭代的?
    武俠之於中國,就如牛仔之於美國,從此衍生開去,美國創造了一大批優秀的以西部文化為背景的遊戲,而從上個世紀開始,中國的遊戲商們也借著電腦普及的東風,開發出了被無數國人譽為經典的武俠遊戲。這就是線性敘事遊戲的弊端所在,如果玩家不知道怎麼進行劇情,就會一直卡關,所以也就相應地出現了開放世界的武俠遊戲。說到開放武俠遊戲的開山鼻祖,那就是曾經由臺灣智冠出品的金庸群俠傳!
  • 俠義永不過時遊戲前景無限|武俠|金庸|完美世界|手遊_網易新聞
    《新笑傲江湖M》是內地遊戲公司首次為港澳地區度身打造的全粵語配音遊戲《新笑傲江湖M》粵語版風靡港澳內地市場的武俠影視近年來逐漸被玄幻、修仙等題材取代,但在移動遊戲領域魯曉寅說,完美世界今次推出《新笑傲江湖M》港澳版,除了致敬金庸先生,同時也意在為香港遊戲玩家提供更佳用戶體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飽含家國情懷的金庸作品,不但被視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一直以來也都是中國原創遊戲的靈感來源。
  • 《雪中悍刀行》江湖與金庸江湖,新舊武俠哪個是你的江湖夢?
    金庸先生一生共創作作品數十部,最有代筆性的便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十四部武俠小說,金庸筆下的江湖被拍成電視劇數十版,很多人年少時的江湖夢便是因此而起。如阿里巴巴集團更是將江湖作為企業文化在傳承,如馬雲自稱「風清揚」,他的接任者張勇自號「逍遙子」,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大俠夢。金庸先生在筆下共塑造了2500多個江湖人物,每一個人物的性格都很飽滿,在金庸的江湖裡,有書生意氣、有家國情懷、有恩愛情仇、有酒有肉、有始有終。
  • 金庸武俠與古龍武俠的第一高手是誰?誰更厲害?
    金庸武俠與古龍武俠都是武俠經典,一時瑜亮。兩人的寫作風格不同,一個寫實一個寫意。在金庸武俠中有非常多的高手,若論第一高手,當屬張三丰。古龍武俠中的第一高手,則是名不見經傳的謝王孫。先說金庸武俠,金庸武俠中的絕頂高手有張三丰、掃地神僧、劍魔獨孤求敗、王重陽、石破天,比較一下這幾人的武功層次。張三丰武功已臻化境,以柔克剛,陰陽並濟。創九陽神功的鬥酒僧原本想創出一門陰陽並濟的絕學,可是九陽神功還是偏向於陽剛,真正做到陰陽並濟是張三丰。
  • 金庸之後真的再無武俠嗎?【俠】仍以不同形式延續著
    「金庸之後,【俠】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延續著。」  如果有一天,有年輕一些的武俠愛好者問我「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好看嗎?」  以金庸等武俠大家為根基的武俠世界,是幾代人共同享有的理想彼岸。我還記得念小學時,放學就去學校附近的書店,花上兩塊錢租一本武俠小說,晚上帶回家藏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偷偷地看。這麼被我藏在被子底下看完的武俠小說們,讓我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武俠愛好者。而在其中最讓我渾然忘我的,就是金庸先生的小說。  可即便如此,詢問者要是接著問我:「金庸之後真的再無武俠了嗎?」
  • 一神一魔一道三俠三絕,金庸武俠九大劍法高手,風清揚僅排第五
    何足道是《倚天屠龍記》中開篇出現的第一位絕頂高手,但幾乎所有的倚天影視作品都直接略過了這個人物,以俞岱巖作為故事開篇,因此有很多讀者對何足道不熟悉。何足道綽號「崑崙三聖」,身負三種精湛技藝,分別是琴、棋、劍。原著中何足道的棋藝一般,郭襄都能指點他,而他的琴藝出神入化,郭襄認為可以跟黃藥師媲美。
  • 你是為什麼喜歡金庸武俠?
    初遇武俠,如獲至寶2018年10月30日,金庸離世。至此,金庸、古龍、梁羽生,中國武俠小說界盡失泰山北鬥。武俠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更多的人喜歡閱讀的是網文,什麼玄幻,穿越,修仙等小說佔據主導。然而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能讀上一本金庸武俠,是何其快哉的事情。八九十年代的農村,條件是相當落後的,什麼彩電、音響、學習機那都是奢侈品,農村壓根就難見到。
  • 武俠作家是如何還原中國古代江湖的
    識字率逐漸提高、紙張價格的降低,最終導致了報紙這種大眾傳媒的出現,文字的消費者不再只有少數統治階級文人,行走江湖的底層人士有了方便的發聲渠道,還能獲得不小的共鳴。中國近代的史學研究來源於日本,直到今天,關於漢唐史,日本史家的著作還是不得不讀的經典。
  • 驚豔中國影史的武俠佳作,時隔30年再度點燃熱血江湖
    談起國內武俠影視作品,有三個人不得不說,他們就是中國武俠小說的三大宗師:金庸、古龍和梁羽生,他們的小說不僅開啟了幾代人的「武俠夢」,更是無數次地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那些江湖上的快意恩仇、兒女情長由文字轉化成畫面,更直觀地讓觀眾感受到了武俠江湖的魅力。今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去世,這是文壇、影視業、書迷乃至普通觀眾都為之嘆惋的憾事。
  • 金庸武俠劇中四大頗具魅力的反派,東方不敗上榜!
    導讀:金庸武俠劇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循規蹈矩,有的獨樹一幟。相比正兒八經的名門正派,往往那些出色的反派人物更具有魅力。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喜歡分享優質影視作品的在天上散步的魚!很多人都是從影視作品接觸到金庸世界的,也有很多人因為金庸武俠劇去拜讀了金庸先生的原作。一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對金庸先生文學創作的概括。金庸影視劇中有幾位反派人物,但卻深受觀眾的喜歡。他們獨具魅力,雖為反派,卻讓人記憶深刻!
  • 武俠遊戲這麼多,為啥老是離不開金庸古龍?真相令人扎心!
    不得不承認,在小說、影視之外,金庸老爺子對武俠遊戲也有著絕對的影響力。但是在遊戲圈,還有一位文壇巨匠能與金庸分庭抗禮。他與金庸同為新派武俠小說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至今仍有著龐大的粉絲群體。這個人就是古龍,仗劍江湖載酒行而又十分「好色」的古龍。
  • 相比金庸古龍江湖,李涼《楊小邪》三部曲更代表大部分人的武俠夢
    許多喜歡武俠的朋友,或多或少的都應該聽過楊小邪的大名,李涼大師筆下的這個人物陪伴過太多蝦油的童年。李涼,喜歡武俠的朋友都叫他「臺灣劉德華」「李德華」——因為出版社的書商介紹說他長得很像娛樂圈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
  • 武俠、獨臂與江湖!
    後來因為戰爭,中國電影事業遭到重創;直到60年代,武俠片依舊擺脫不了「黃梅調」的限制,拍攝手法單一、題材也十分老套。而真正讓武俠片迎來第二波高峰的是邵氏影業。1958年邵氏電影成立,邵逸夫希望導演們創新武俠作品,在經過多番嘗試後,1967年,一部創世之作《獨臂刀》誕生。
  • 新之說:「猴版」韋小寶再毀經典,金庸武俠正在離我們而去嗎?
    金庸的15部武俠小說作品中哪一部成就最高歷來眾說紛紜。其中很多人覺得這部封筆之作《鹿鼎記》是金庸武俠世界的最高峰。當《鹿鼎記》最早開始在報紙上連載時,社會輿論普遍不太相信這是金庸本人的作品,懷疑是不是那幾個叫「金庸新」「金庸名」的傢伙又重出江湖了。畢竟這個叫韋小寶的小混混年紀輕輕不講武德,專門偷襲江湖老同志,還一路坑蒙拐騙、飛黃騰達、官運亨通、妻妾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