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上總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提法,如「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或「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等。之所以說這些提法是似是而非的,是因為它只有個口號,初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又沒經過驗證,誰也不能明確是否真的有道理,或者有道理到什麼程度。
所謂「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個起跑線應該劃到哪裡?是未孕前的準備?胎教?幼教?小教?初教?這誰也不知道,誰也無法回答。由此看來,提口號是容易的,實踐起來卻極難。
關於「起跑線」「優生優育」這樣的話,好像是最近幾年才有人提出,之前的人似乎沒有這個概念。但從古至今,中國古代在沒有這種觀念的情況下,各個朝代也都是人才輩出的。況且,古代的人因為貧窮,好多孩子上不起學,即使上學也上學很晚,而且大多數是私塾,教育也很不正規。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出現了無數優秀的人才。這樣說來,社會出不出人才,出多少人才,又跟「起跑線」之類關係不大似的。然而這些也都是常識,也沒有什麼科學的依據。
孩子贏不贏在起跑線上,不只跟起跑線有關係,也跟孩子好不好學有關係。如《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是說宰予白天睡覺,不好學,孔子認為教不好。孔子的學生樊遲好種菜,不喜歡學習,孔子也拿他沒辦法。這樣看來,像孔子這樣的大教育家尚且面對學生不愛學習而自己沒有辦法的問題,擱到普通教師和普通家長身上,也未必會有更好的良方。
即便在所說的同一個起跑線上,例如同是在一個年齡段上上學,第一名和最後一名,教學環境相同,老師相同,同學相同,但差距那麼大,最後一名又怎麼能夠贏在起跑線上?
孩子除了好不好學,還有一個天賦的問題。例如「劉項原來不讀書」是有名的詩句,雖然在事實上劉邦、項羽讀不讀書也沒一個確證和定論,但至少也說明每個人天賦各不同,喜不喜歡學習都能各做一些事情。
孩子本來在幼年、童年、甚至少年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一個愛貪玩的年齡。他們本應該追逐嬉戲,打雪仗,拋雪球,玩跳繩,踢毽子,捉爬蟲,翻筋頭。但如今卻被早早地關進教室,像被關進籠子裡的鳥兒那般苦惱而失去自由。童年的歡樂和歡笑過早地消失了,而背上了課業的沉重負擔。
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是家長的一種焦慮,一種從眾心理,一種對社會要求的默認和忍從。他們也無可奈何,而只能隨波逐流。
至於早教晚教的效果如何,誰也不敢確定,誰也不敢冒險去做實驗。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只能寄望於科學家的研究和實驗。但要說到起跑線的這個線,若按照有人提出並堅持的觀點,劃到胎教還是晚了,劃到孕前、婚前,或者更早些,是不是更能贏?這種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觀點正影響著大眾,使他們不知所措、無所適從,而昏昏然、懵懵然地走下去,對孩子的教育沒一點清醒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