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使用什麼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戰使用的一定是石頭和木棒。」——「核彈締造者」愛因斯坦
核彈,是指利用爆炸性核反應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對目標造成殺傷破壞作用的武器,是當今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武器,沒有之一,核彈的存在使得現在社會逐漸以和平與發展為總體。任何擁有核彈的國家和地區都不敢輕啟戰端。核彈最早的使用記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國聯合起來共同發布《不擴散核武器公約》,將原子彈列為自衛武器,在發生戰爭時不能首先使用核彈。就這樣才避免了廣島和長崎悲劇的再次發生。而關於核彈的締造者愛因斯坦和核彈還有這樣一段國與國的博弈和人與人的愛恨情仇的陳年往事,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見證這段往事的坎坷曲折。
愛因斯坦與核彈的淵源
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猶太人,他從小就酷愛天文、物理、化學等數理學科,他常常和他的老師討論到深夜,甚至老師有的時候都會被他的想法所吸引,等到愛因斯坦長大以後,他便去了當時歐洲的數理方面最頂尖的學府——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在這裡,他和他的導師潛心研究物理學知識,並且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逐漸開始有名氣起來,並獲得了一大批的獎項,有著無數的追隨者,但好景不長,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臺,納粹開始迫害猶太人,愛因斯坦也被迫移居美國。
移居到美國的愛因斯坦受到了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他不僅得到了大量的補貼,還被美國政府聘請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職物理研究教授。雖然愛因斯坦在美國重新擁有了之前所擁有的一切,但是他仍然心急如焚,因為他的關於核彈的研究資料和部分猜想基本上都在德國,而他前腳剛跑出德國,後腳德軍就搜查了他的家,因為害怕德國搶先擁有核彈這種威力巨大的殺傷性武器,所以,愛因斯坦歷經艱辛萬苦,致電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要求美國政府趕快進行核彈的研發,因此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就正式提上了日程。並且由愛因斯坦來擔任技術指揮。
隨著愛因斯坦和跟隨著愛因斯坦的一批科學家的加入,美國的原子彈計劃研究進展迅速,很快就在一九四三年和一九四四年分別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顆核彈「小男孩」和第二個核彈「胖子」並在一九四五年正式投入到美國對日戰爭中使用。日本廣島市和長崎市被先後投下了世界上第一和第二顆核彈,直接將數萬人當場蒸發,隨後在核汙染和核輻射的影響下,廣島平民又陸陸續續的損失數十萬平民和士兵,而長崎市因地處丘陵,只有數萬人遭遇轟擊,但也有近十萬人受到核輻射影響,在目睹了原子彈爆炸後的慘狀,愛因斯坦不禁懷疑自己是否做了一件正確的事。同時這也堅定了他不希望核彈技術擴散出去的決心
戰後,愛因斯坦積極地奔走相告,說服了許多的國家政府不首先使用原子彈,間接促進了《不擴散核武器公約》的產生,但是不擴散不能說明不能擁有,許多國家都十分覬覦美國的原子彈技術,而當時世界上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自然也是十分覬覦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但是戰爭已經結束,任何國家都不敢再次發動戰爭,因此向來與美國不對付的蘇聯便想出了這樣的計策來意圖獲得美國的核彈技術。
蘇聯美女特工與愛因斯坦
當時的蘇聯國力十分強盛,坦克飛機等先進武器數不勝數,而士兵也在二戰中得到了血與火的歷練,使得當時的蘇聯像一頭巨熊一樣臥伏在亞歐大陸之上與美國對峙著,在看到美國擁有核彈這樣的大威力武器以後,蘇聯想要反壓美國一頭,就必須要有比美國更加強力的武器,因此蘇聯政府連夜商討對策,最終決定,由蘇聯最負盛名的情報機構——「克格勃」出手,來竊取美國的原子彈技術,而「克格勃」在接到這項任務以後,連忙召集全局的人們開會討論該如何竊取這項對於美國來說的重要機密。當他們得知掌握這項重要機密的是愛因斯坦,當時的「克格勃」的副局長立馬心生一計,他提議派遣最優秀的女性特工,利用美人計來進行竊取美國核彈機密的活動。最終一位名叫馬佳莉塔的蘇聯女特工,進入到高層的視線中。
馬佳莉塔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莫斯科人,父親是蘇聯的一位中級軍官,他的母親則是一個商人家的大小姐,馬佳莉塔的家境非常優越,但是她似乎一點也不像母親,他不喜歡做一個蘇聯的千金大小姐,卻非常喜歡和鐵血的父親呆在一起,久而久之,馬佳莉塔也逐漸喜歡上了艱苦的軍隊生活,但當時的蘇聯軍隊除了少部分的文職人員需要女兵以外,其他的地方根本不需要女官兵。
因此,馬佳莉塔便轉而投向和軍隊性質差不多的蘇聯國家情報機構——克格勃,在克格勃裡,馬佳莉塔刻苦訓練,努力學習各國語言,熟練的掌握各種器械和格鬥動作,最終才得以進入到蘇聯高層的視線中來執行這項絕密的任務。
隨著戰爭結束,馬佳莉塔便來到了美國,進入了當時的普林斯頓大學去愛因斯坦座下學習物理學,目的就是為了接觸愛因斯坦,當時的愛因斯坦已成名已久,雖然當時的馬佳莉塔身負重任,但是愛因斯坦似乎卻不知道這些,在第一次見到馬佳莉塔後,愛因斯坦便深深的愛上了這個極具西方女子美感的克格勃女特工,當時的馬佳莉塔雖然已經年近40歲,但是她精緻的容顏和修長的身材,加上從小便培養出來的高雅氣質和無與倫比的藝術修養,以及對人類和平的迫切渴望和對戰爭的厭惡與仇恨,更有著對猶太人遭遇的深切同情,這些情感與愛因斯坦的情感幾乎一模一樣,馬佳莉塔毫無困難地走近了愛因斯坦的內心,然而,愛因斯坦的學識和智慧以及他的為人處世之道和學者氣質,卻也深深地感染了馬佳莉塔,他也被愛因斯坦深深地折服,就這樣,兩個人飛快地墜入了愛河,在他們兩個在一起的日子裡,經常可以看到兩個人遊山玩水,或者共同討論關於藝術方面的問題,或者一起研究物理學的問題,但是這一切的一切在一九四七年結束了
世事無常,月有圓缺
隨著冷戰的開始,克格勃向馬佳莉塔發出指示,需要馬佳莉塔儘快加快工作,儘快的從愛因斯坦那裡拿到關於核彈的技術情報,就這樣陷入兩難的馬佳麗塔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最終,理智戰勝了愛情,馬佳麗塔在與愛因斯坦的一次度假中,向愛因斯坦表明了身份,她失聲痛哭,向愛因斯坦請求原諒,面對馬佳莉塔的眼淚,愛因斯坦只好答應了蘇聯方面的要求,與蘇聯駐紐約的副領事米哈伊洛夫秘密面談了近一下午,但是關於這兩個人的談話內容至今無從知曉。
度假結束以後,馬佳莉塔便回到了蘇聯,至此,兩人再無見面,但是愛因斯坦通過他的蘇聯朋友頻繁的給馬佳莉塔寫信,而馬佳莉塔也常常給愛因斯坦回信,但是隨著冷戰時期美蘇關係的惡化,兩人的聯繫便就此中斷。在馬佳莉塔去世前,依然留著愛因斯坦給他寫的十九封情書。而蘇聯也在馬佳莉塔回國四年後成功研究出了核彈,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個擁有核彈的國家。
也許在瑪加麗塔的內心裡,不僅僅只有克格勃的任務,還有她對愛因斯坦的一份真摯的情感,但是這份感情,在那個動蕩的年底,卻也只能深深地破滅,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