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什麼是流星?】
導語:「從天而降的石頭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1772年巴黎科學院說。這樣即使是經驗豐富的科學家也可以被愚弄。事實上,正如我們今天所知,每天有數千噸物質從太空降落到地球上。
然而,絕大多數是由微小的灰塵顆粒組成,不會在大氣中產生任何可見的外觀。但是不時有一顆巖石顆粒滲透到地球的空氣中,這個空氣大小足以產生可見的發光現象,只是一顆流星。典型的流星是由尺寸在1到10毫米之間的顆粒引起的。甚至更大的身體在天空中閃耀,而不是壯觀的火球或火箭。雖然較小的流星在大氣層中完全燃燒,但初始質量超過幾公斤的物體甚至可以像隕石一樣到達地面。
根據入口速度(通常在每秒30到70公裡之間),穿透大氣層的物體的加熱始於空氣分子在300到100公裡高度的衝擊。當身體表面達到2200至2600開爾文的溫度,在130至80公裡的高度,所謂的消融開始,原子的蒸發。在身體周圍形成熱氣體包絡,與空氣分子的碰撞導致該氣體的激發和電離。在重新結合併返回基態時,氣體原子發射輻射。這種輻射,而不是經常寫的身體發光,引起了流星的照射。
Laity經常混淆天文學家在處理流星時使用的許多不同術語。流星體是在宇宙中漫遊的宇宙小體,流星是發光現象,流星使它們進入大氣層,最後,流星是到達地面的巖石。
而要完成混亂,氣象學不是流星學的研究,而是氣象學。共同的根詞「流星」源自希臘語「metéoros」,意思是「浮動」或「在空中」。因此,術語流星不僅用於射擊星,而且用於其他大氣現象的天文學之外。例如,水文測量儀是由液體或冷凍水組成的所有天氣現象。
射擊之星不僅會單獨出現,有時還會以整個群體的形式出現。當地球穿過彗星的路徑時,就會發生這樣的流星流。因為彗星不斷丟失物質氣體,塵埃和不同大小的粒子,沿著各自的軌道傳播了數千年。
流星雨的流星的軌道似乎都源於天空中的共同點,即光芒四射。群體通常以該輻射所在的星座的拉丁名稱命名。最常見的流星數量通常出現在下半夜,因為地球自轉的觀察者在某種意義上「看向行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