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麻花一向是國產喜劇的頂梁柱,拍出了《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西紅柿首富》等爆款喜劇電影,在沉寂多年之後,在2019年的結尾,他們交出了一幅還算不錯的答卷《半個喜劇》,這部電影由《驢得水》的原班人馬製作。
《半個喜劇》把目光聚集在現代都市青年的生活裡,地點放置在年輕人奮鬥的城市北京,在這裡上演了一出友情、愛情、親情交織的戲劇。
電影中不乏密集的笑點,然而在笑點的背後折射的卻是青年人生活的矛盾,故事裡一共有三個高潮,電影中一共充斥了三對矛盾,謊言和真相、愛情和親情、弱勢和強勢之間,這也是當代青年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01謊言和真相的矛盾,生活不一定真實,但需要真相
培根說過一句話:人們喜愛謊言,不僅因為害怕查明真相的艱難困苦,而且因為他們對謊言本身具有一種自然卻腐朽的愛好。
真相和謊言向來是對立的,半個喜劇的故事也是在謊言裡開始的。
電影一開場,莫默就站在鄭多多家樓下,拿出了一支口紅塗抹了幾下,結果口紅一不小心掉到了地上,這一細節也暗示了鄭多多和莫默最後的結局,他倆的愛情就像掉在地上的口紅,斷了。
鄭多多是個花心至極的人,他馬上就要和高璐結婚,還想要在婚前放蕩一番,他有個目標,就是從小的女神莫默,而莫默是一個急著擺脫單身的大齡女青年,對鄭多多也有些好感。
莫默到了鄭多多家裡後,卻發現他家裡有個女人,想走人,被鄭多多攔住,說那個女人住的房間是他室友孫同的房間。
鄭多多撒了一個又一個的謊,可是撒謊就是在埋地雷,沒人能替他全部圓回來。
看到後來,就會明白他的室友孫同其實才是電影的主人公,他是個北漂,靠著好友鄭多多有了住的地方,有了體面的工作,有了北京戶口,甚至可以說,他的一切都是鄭多多給的,如果孫同惹鄭多多生氣,他可以將一切收回。
電影裡有很多細節都說明了孫同在北京完全依賴鄭多多,他背他不要的書包,上臺演出穿鄭多多的衣服等等,都有其隱喻含義。
孫同在沒有遇到莫默之前,一直幫鄭多多圓謊,鄭多多說謊為了泡妞,孫同說謊為了生計,可就在孫同遇到莫默之後,發生了一些變化。
從莫默的家庭教育和條件裡,我們可以看出,她是一個「生在天上的人」,她耿直潑辣,從來沒說過謊,也堅定地認為說謊就是埋雷。
故事的結局發生在鄭多多和高璐的婚禮上,這也是全篇的最後一個高潮,孫同選擇了做自己,拆穿了鄭多多一直以來的謊言,指出他有很多女人,友誼破碎,婚禮取消。
紙永遠包不住火,謊言就像一個莫比烏斯環,會陷入死循環,必須及時止損。影片中的孫同拆穿了鄭多多構建的漏洞百出的謊言,循環被打破,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02愛情和親情的矛盾,選擇忠於自己內心,勇氣對抗世俗
電影裡呈現了這樣一個無解的經典問題:你女朋友和你媽同時掉進水裡,你救誰?
電影裡的莫默和孫同的母親在電影的開頭有過一面之緣,兩個女人同時置身於鄭多多的家裡,這時候矛盾便產生了。
莫默還以為孫同是個邋裡邋遢、借住在別人家的貧困青年,並且把孫同的媽媽認成了鄭多多的媽媽,在孫同媽媽面前出了個醜。
孫同媽媽的形象很典型,她嚮往北京,為了孩子有一個北京戶口什麼都願意做,她們可以具象化為一個符號,為孩子付出一切,要求孩子什麼都聽自己的那一類母親。
她們很愛很愛孩子,愛得越深,期望越大,失望來的也越容易,但凡孩子做出一些忤逆她的事情,她會無法接受。
「只有分手一條道,你媽為了你,什麼都願意犧牲,就差一步你就成功,就是北京人了,這個時候你去得罪多多,你不是把你媽往死裡逼嗎,媽求你了,立刻馬上分手。」
孫同在母親和鄭多多的高壓下,和莫默分手了,這個選擇裡包含著無奈與憤怒。莫默告訴了他即使生活在水坑裡,也有做自己的權力,人可以有一種更有尊嚴的活法,這是孫同憤怒的源頭。
而另一邊的現實卻無時不刻在提醒著他,只有和莫默分手,繼續做鄭多多的狗,才能有優渥的工作,有北京戶口,在北京買房,成為一個「北京人」,他很無奈。
孫同活得很擰巴,他心裡清楚莫默的做事方式才是一個有尊嚴的人,但是生活往往不是理想,生活是一地雞毛,往往很難做出心裡認為對的那個選擇。
在「你女朋友和你媽同時掉進水裡」的這個問題裡,孫同最終還是選擇了忠於自己,忤逆母親,說出真相,和莫默重歸於好。
孫同代表了普通人,大部分的時候是是非分明的,但一旦涉及到自身的核心利益,就會搖擺不定、猶豫不決,因為選擇什麼,就要承擔那個選擇帶來的代價,這時候,一定忠於內心,就算不符合別人眼中的正確選擇,也無愧於心。
03弱勢和強勢的矛盾,弱勢不是藉口,畢竟沒人逼你活成狗
這部電影的導演周申說過一句話:「現在觀眾流行看的是——流氓無產階級價值觀,即我弱我有理。」
電影裡有鮮明的兩個階級,一是由鄭多多和高璐為代表的「生在天上」階級,另外一個則是孫同代表的「生在水坑」階級。
電影中有很多細節都在講述鄭多多對孫同的剝削,孫同用的都是鄭多多不要的。
就拿畢業論文這一點來說,鄭多多馬上就要結婚,同時玩著高璐、莫默、夏娃三個女人,根本沒有很多的精力學習,我們可以推測出鄭多多在學業上非常依賴底層出來的學霸孫同,這是他們產生交集的原因之一。
高璐也是電影裡的一個重要人物,她家庭背景絕對很雄厚,她挑選婚紗不需要看價格,只在意是不是自己修俺的;不在乎鄭多多看好的婚房,只在乎他是不是個正派人士;結婚時訂的酒店富麗堂皇,而且再知道真相後,中斷了婚禮。
孫同長期處在弱勢地位,產生了深深的自卑感,我生在水坑裡,只能看地上的六便士,不配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
這時候,莫默出現了,她活得簡單幹脆,不像權勢低頭,而且從來不說謊,是個具備完美人格的人物,她和孫同戀愛,給了孫同勇氣。
在公司的樓梯間裡,有一場鄭多多和孫同的爭吵,鄭多多無法忍受孫同帶著莫默在他眼前晃,如果他們不分手,他就把給孫同的一切收回,這是給予者和被給予者的碰撞。
給予者處在高地上,是強勢的,而被寄予者站在低處,是弱勢的。但是處在弱勢地位不等於弱小,而在於內心的強弱。
導演打破了流氓無產階級價值觀,孫同在最後還是對抗了鄭多多,窮不代表就可以不堅持道德底線,導演在採訪裡說:
有的人就想更好的物質生活,那麼他甘願不要尊嚴,不要人格。那你就要清楚這是你自己選的,沒有人逼你,也沒有所謂的環境、體制、社會在逼你,就是你自己選的。
因為在同樣的環境、體制、社會下,也有人堅守尊嚴和人格。不要把自己身上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去,你自己願意做狗,沒人逼你。
「弱者就有理」,這是一個強盜邏輯,歸根到底都是選擇的問題,做了什麼樣的選擇,就承擔什麼樣的責任,處在任何階級的人都是這樣。
04寫在最後:
在我看來,電影的結尾是理想主義的,孫同拆穿了鄭多多的謊言,不顧母親的阻攔,和莫默重歸於好,電影裡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烏託邦式」的結局,符合半個喜劇的主題,喜劇的對立面不是悲劇,而是現實。
看到這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我竟然有了一絲悲涼的感覺,我們只有在電影之中才能尋到理想國,如果把電影中的故事放到現實中,結局大概率不是這樣,孫同在那場婚禮上仍然幫鄭多多說話,他依照母親的意願和母親喜歡的女孩結了婚,和莫默分道揚鑣。
電影歸根到底我用一個詞概括:選擇。我猜想的結局和電影裡的結局,都有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這個決定權在於故事的主角。
我認為這部電影拍得很好,喜劇的對面是現實,生活裡的灰色地帶遠遠多於黑白,電影告訴我們:除了服從,我們還有另一條路可以走,這是我們選擇的權力。
資料來源:
《半個喜劇》導演周申:沒人逼你活成狗 第一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