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也科技推出Radar微服務框架 助力行業提升微服務治理能力

2021-01-08 中華網

1月6日,信也科技正式對外推出Radar微服務框架,此微服務組件如其名稱一樣,像雷達般迅速,可有效提高架構靈活性與服務可治理性。

近年來,微服務框架在各業務場景中已大量落地。信也科技在對內部系統進行微服務改造的過程中,摸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

在進行服務治理的初期,微服務的整體狀況是Spring Boot應用之間相互訪問,是通過域名進行遠程調用,中間基於Nginx轉發。隨著業務的增長,這種方式在系統性能、運維效率與服務治理方面的弊端越來越顯著,信也科技需要一套更加完善的微服務框架來適應業務與技術的增長。

2019年,信也科技曾考慮過市場上其他的微服務方案。例如,曾嘗試使用SOFA改造信也科技的存量項目,但存在代碼改動大、故障多等問題,在接入數十個應用後最終決定終止。此後,在調研了Service Mesh等業界微服務相關資料的情況下,經過反覆的方案對比與權衡,信也科技基礎組件的架構師另闢蹊徑,自主研發了一款輕量級、0成本接入的微服務框架--Radar。

作為信也科技自主研發的微服務框架,Radar能兼容包括SOFA在內的存量系統,在無需修改代碼的情況下,提供註冊發現、熔斷限流、服務路由、拓撲關係可視化展示等高級服務治理功能;在現有應用的改造過程中,對服務上下遊的升級與接入順序沒有強制要求;同時為確保系統升級風險完全可控提供了完善的回退機制。

Radar整體架構示意圖

據了解,Radar是通過在消費方和提供方之間引入「攔截器」的方式來提供微服務的相關能力。具體實現步驟如下:

第一,服務提供方在啟動時,會將當前應用的域名、IP和埠等信息向註冊中心註冊。註冊成功後,會定時向註冊中心發送心跳來保活。

第二,當消費方在發起請求時,通過攔截消費方的請求,將域名替換成IP和埠,直接調用提供方。如果提供方未註冊到註冊中心,此時還是採用傳統的域名方式調用。

第三,當服務提供方收到請求時,攔截器會攔截入口請求,可做參數透傳等功能。

第四,當服務提供方信息發生變更時,註冊中心會將提供方的信息主動推送到消費方。

同樣使用攔截器,相比Service Mesh,Radar提供了進程內的流量控制,避免性能損失。此外,Radar基於Java語言開發,能保障技術棧的穩定性與維護能力的可靠性。接入 Radar只需引入框架依賴,具有代碼改動小,風險低的優勢。

Radar具體包含以下五項功能:

第一,定製路由規則。Radar提供了靈活多樣且基於Header和Request的路由定製,用戶可通過控制臺即可便捷地配置並實時下發,無需應用重啟。

第二,構建拓撲關係。應用在發起調用時,攔截器會將當前的域名信息向下遊透傳,當下遊收到此請求時,會將上下遊關係記錄下來,形成拓撲關係,方便查看應用之間的關係。

第三,透明監控埋點。應用發起調用時,攔截器會自動做監控埋點,一旦出現問題,可方便排查與定位。

第四,服務熔斷限流。在應用服務的提供方中,內置熔斷限流組件。當出現流量突增時,可通過控制臺設置,快速進行限流熔斷。

第五,生成Mock測試。在真實的測試環境中,由於鏈路較長、參數複雜,難以構造。當出現問題時,難以調試排查。通過接入Radar微服務框架的客戶端,會自動記錄HTTP請求的參數信息。當出現問題時,可通過後臺對某個接口進行重新調用,方便調試。

Radar除了能滿足生產環境所需的服務治理功能外,還能滿足測試工作對多環境的強烈需求。

傳統上,在多團隊並行開發的時候,往往會出現爭用測試環境的現象。一般的解決方法是在成本範圍內建設儘可能多的冗餘的測試環境,但會面臨較明顯的資源浪費,代碼特性幹擾,測試數據覆蓋等難題。通過Radar的註冊發現和流量管控功能,可以快速的虛擬出多個互相獨立的測試環境,用完後可以快速銷毀,從而消除測試環境少帶來的測試任務擁擠,測試代碼和數據互相干擾,和伺服器浪費的現象。

基於Radar的多環境原理,接入Radar的應用會優先調用同一環境。如當前環境沒有部署實例,則會調用公共環境的Default實例,從而形成完整的環境調用。此種方式可保證用最少的應用實例構建完整的調用鏈路,理論上可創建無限多的子環境。目前基於Radar創建的測試環境中的應用實例已經大大超過生產環境的實例,極大方便了測試工作。

基於Radar的多環境原理

從2020年1月份MVP版本上線至今,Radar在信也科技已經接入了500多個應用,每天調用量達到千億次。Radar的落地效果也證明了該框架的價值:顯著提升了網絡性能,對比Nginx代理耗時平均降低了15%,最多可降低40%,網絡硬體設備負載降低了60%多;接入成本較低,應用接入Radar微服務組件相較於接入Sofa Stack,平均耗時由5個工作日降低到1個工作日,效率提升80%;降低發布風險,原生支持精細化流量管控,高效支持灰度測試,通過Radar灰度的應用,放量穩定性提升30%多。

信也科技基礎組件Radar團隊將不斷完善Radar的功能和推廣規範化,包括增加擴展點,允許用戶自定義特定功能,支持調用失敗重試,推廣契約優先的編程方式等。同時,Radar將在不久的將來開源至社區,助力行業提升微服務改造治理的能力。

2020年以來,信也科技自主研發的雲計算平臺Stargate、資料庫管理解決方案——精衛平臺、智能機構資金管理平臺——魔方平臺均已成功上線,隨著Radar微服務框架的正式發布,展現了信也科技在技術平臺方面做出的努力與貢獻。未來,信也科技將持續在科技領域深耕,促進行業提高能效,與合作夥伴互融共贏。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IT項目開發框架介紹——微服務
    要說現在什麼項目框架最火?非微服務莫屬呀。1,微服務簡介微服務架構是當代企業應用架構中非常流行的架構。微服務架構模式的目的是將大型,複雜,長期運行的應用程式構建到一組可互操作的服務中,每個服務都可以輕鬆地單獨優化。前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敏捷開發模式,也就是快速的需求開發模式,短期內完成對一款已上架軟體的功能模塊新增或更新,現今各大網際網路公司採用的架構大多為微服務架構。2,微服務設計原則。
  • 解讀微服務架構之精妙,SDCC 2017輕量級微服務架構實踐之路專題...
    日前,大會組委會正式公布了《輕量級微服務架構實踐之路》專題講師名單(排名不分先後)。出品人:黃勇,特贊科技 CTO黃勇,現任特贊科技 CTO,曾任阿里巴巴公司系統架構師。具有豐富的網際網路產品架構經驗與技術管理經驗,擅長敏捷開發模式,推崇「輕量級」系統架構。
  • 你從未見過的,最全微服務實戰詳解,誰說微服務架構模式只有6種
    微服務架構是一項在雲中部署應用和服務的新技術。不需要像普通服務那樣成為一種獨立的功能或者獨立的資源。定義中稱,微服務是需要與業務能力相匹配,這種說法完全正確。不幸的是,仍然意味著,如果能力模型粒度的設計是錯誤的,那麼,我們就必須付出很多代價。如果你閱讀了這整篇文章所包含的文檔,你會發現,其中的指導建議是非常實用的。
  • SpringCloud:分布式微服務架構
    這些服務圍繞業務能力構建並且可通過全自動部署機制獨立部署,這些服務共用一個最小型的集中式的管理,服務可用不同的語言開發,使用不同的數據存儲技術。特徵每個微服務可獨立運行在自己的進程中。一系列獨立運行的微服務共同構建起整個系統。
  • 宇信科技:公司繼續在基於微服務架構的統一開發平臺方向上加大研發...
    來源: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同花順(300033)金融研究中心12月4日訊,有投資者向宇信科技(300674)提問, 能否介紹下公司在研發方面的投入,2020年在IT行業的研發是否有進一步加大?公司繼續在基於微服務架構的統一開發平臺方向上加大研發投入,提升了前端的快速配置開發能力,後端與華為鯤鵬架構、百度金融雲完成了兼容性認證,平臺底座完全支持兼容國產化作業系統和資料庫,該平臺目前已推廣了80餘家銀行和泛金融客戶,使得公司在分布式架構下的各個產品重構和升級過程中,顯著提升了開發效率。
  • 第三方檢測SW-LIMS微服務架構部署
    第三方檢測SW-LIMS微服務架構部署 隨著人們的消費意識和權利意識逐漸增強,第三方檢測行業得以迅速發展,其市場競爭也越發激烈。第三方檢測機構實驗室檢測系統化、標準化、精細化、專業化已成為在行業內立足與發展的有效競爭力。而科學充分運用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IMS)提升內部工作效率和檢測規範性是保證服務與質量的必然方式。
  • IBM高級架構師結合Java多線程和Socket,帶你實戰微服務架構
    這樣就讓我們能用相對廉價的PC伺服器代替昂貴的傳統伺服器,並通過水平擴容的方式繼續提升系統的處理能力。分布式系統並沒有約定其內部的各個組件或應用之間應採用什麼樣的形式來實現彼此通信。早期人們使用DCOM、CORBA等技術實現組件的暴露和遠程訪問。這便是分布式系統的早期形態。但是這些技術比較複雜且十分笨重,只在大型系統和企業級應用中被使用。
  • IronCloud:微服務的4個設計原則和19個解決方案
    運維複雜度陡增,如:部署物數量多、監控進程多導致整體運維複雜度提升。上面這些問題我們應該都遇到過,並且也會有一些解決方案,比如提供文檔管理、服務治理、服務模擬的工具和框架; 實現統一認證、統一配置、統一日誌框架、分布式匯總分析; 採用全局事務方案、採用異步模擬同步;搭建持續集成平臺、統一監控平臺等等。
  • 企業從單體架構向微服務架構轉型的 9 個難點
    使用微服務架構方案能解決企業面臨的很多挑戰,而且目前微服務架構的框架都比較成熟,例如Spring cloud或者dubbo在各大網際網路平臺都有成功案例,但看似簡單的框架在實際開發過程中會面臨很多問題。本文整理了企業從單體架構向微服務架構轉型的中的設計難點問題。
  • GIAC 2020 全球網際網路架構大會演講實錄:基於TarsGo的微服務技術...
    第四個是業務服務數的增長,對應的是業務邏輯複雜度的增長,要管理好大量的業務服務也是一大難點,開發的時候很爽,搞了很多的微服務,但是後面漫長的運維過程怎麼辦,要擴縮容、要監控,要排查問題,這就需要一個功能完善的微服務治理框架來提高運維效率。
  • 覆蓋全網的阿里微服務架構有多牛:K8S+實戰+筆記+項目教程
    第2章Spring Boot基礎本書以實戰為導向,講解了如何使用Spring Cloud開發微服務項目,而Spring Cloud基於SpringBoot,所以本章先來初步了解如何使用Spring Boot搭建框架。
  • 智能家居巨頭 Aqara 基於青雲QingCloud容器平臺打造物聯網微服務...
    Aqara 簡介深圳綠米聯創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綠米聯創」,官網 https://www.aqara.com/)成立於 2009 年,總部位於深圳,覆蓋超低功耗無線傳感器、Zigbee 無線網絡技術、智能家居網關邊緣計算技術、算法與 AI、平臺開放與接入能力等方面。
  • 初識Spring Cloud Stream,什麼是消息驅動微服務框架
    Spring Cloud Stream 簡介官方定義Spring Cloud Stream 是一個用來為微服務應用構建消息驅動能力的框架。它為一些供應商的消息中間件產品提供了個性化的自動化配置實現,並且引入了發布-訂閱、消費組以及分區這三個核心概念。
  • 面向領域的微服務架構
    隨著Uber發展,我們目前擁有了大約2200個關鍵的微服務,並且也親身經歷了這些權衡。在過去的兩年裡,Uber一直在試圖降低微服務的複雜性的同時仍然保持著微服務架構的優勢。我們希望通過這篇博文介紹我們對微服務架構的通用方法,我們稱之為 "面向領域的微服務架構"(DOMA)。
  • 微服務設計原則第二彈!一文帶你徹底吃透,盡情徜徉微服務世界
    要做好微服務的分層:梳理和抽取核心應用、公共應用,作為獨立的服務下沉到核心和共能力層,逐漸形成穩定的服務中心,使前端應用能更快速地響應多變的市場需求。對於服務的拆分,要使用迭代演進的方式,不能一次性 完成所有的服務的拆分,需要確保團隊可接受,粒度適中,同時需要優先考慮API的版本兼容性。
  • Kotlin和Rust微服務架構基準測試
    本文我們學習GoOut進行的一項基準測試,來驗證Kotlin的,Ktor和Rust Actix的的微服務接口的壓力測試。概述在2020年春季的GoOut 就打算用更輕量級的框架替換Spring-Tomcat體系架構,以支持未來的Kotlin微服務。
  • 2020年的Java程式設計師面試三件套:多線程+算法+微服務
    小編這裡針對多線程+算法+微服務這三個知識點推薦下面三本學習手冊,這三本書籍是小編用禿頭為代價,精心研究挑選出來的,讓大家對這三個知識框架有個基本輪廓,應對個面試還是沒什麼問題的;多線程提起多線程編程,恐怕許多開發人員都會搖頭表示不懂。
  • 分布式微服務架構成確定性趨勢 撬動銀行新一輪IT改造
    首先,分布式架構普遍採用x86平臺,基於開源軟體技術框架,使技術支撐成本最小化,計算資源和成本可控。因傳統架構最大特點是專有、封閉,核心技術壟斷在少數廠商手中,使得銀行IT建設和使用成本高居不下,大型銀行僅每年的維護費用動輒以億元美金計算。在銀行強調科技創新、自主研發的要求下,分布式架構漸成確定性趨勢。
  • 兌吧集團技術沙龍:科技新動能賦能業務,助力企業創新轉型
    本次分享還吸引了其他公司的技術愛好者前來參加,Zoom,婚禮紀,快手等行業內同事都給予了積極評價。  兌吧是一家中國領先的用戶運營及媒體商業化供應商,為企業提供用戶運營、用戶增長、流量變現等全周期服務。兌吧堅持科技驅動,立足打造企業運營服務生態,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努力為員工創造福利。
  • SpringCloud框架全解析,繼續你的微服務之旅,直達成功彼岸
    Spring Cloud微服務工具包為開發者提供了分布式系統中的配置管理、服務發現、斷路器、智能路由、微代理、控制總線等開發工具包。它的各個項目基於Spring Boot,將Netlix的多個框架進行封裝,並且通過自動配置的方式將這些框架綁定到Spring的環境中,從而簡化了這些框架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