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鄧
審閱:臨既
自從清政府同日本籤訂了《馬關條約》之後,臺灣便開啟了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五十年的時間。直到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於同年10月25日舉行了一場載入歷史的輝煌儀式:接受日本投降。那次受降儀式宣告了日本對臺灣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正式結束,同時,臺灣的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也回歸祖國版圖。
「光復臺灣」的背後是「一個中國」的堅定原則
自從1945年臺灣回歸祖國懷抱之後,「臺灣光復」一詞開始被兩岸人民牢記在心,也開始被外界大量運用。總的來看,雖然當年國民黨在「依靠什麼力量來收復臺灣問題上」存在矛盾,但國民黨的做法還是相當積極的。蔣介石去臺灣之後,一直反對「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其實,這就是當年國民黨在收復臺灣問題上的積極所埋下的伏筆,也成為了「一中原則」堅定立場的歷史淵源。
在日本人宣布投降的儀式前後,「光復臺灣」一詞就已經出現了臺灣和大陸各大媒體的報紙上了。雖然島內一些地區還生活著日本人,島內民眾對日本人也有小規模的報復行為,但總體來看日本已經完全在臺灣失去了統治地位,局勢處於平穩狀態,民眾們也非常期待國民政府的到來。
「光復臺灣」的概念在新一代臺灣人心中越來越模糊
一個民族的復興同歷史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而且,想要滅亡一個民族,最簡單,並且代價最小的方式就是從他們的「歷史」下手。後人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自然也會失去民族認同感。然而,對於「光復臺灣」這個詞語,一直都被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他們的一直在試圖將其抹掉。
早在李登輝和陳水扁任職臺灣期間,就一直在試圖抹掉臺灣曾在抗日戰爭期間的不懈鬥爭史。每年的10月25日,被定義為「臺灣光復節」,而李登輝也曾想盡辦法取消了「臺灣光復節」。取消法定節假日的資格,還將其更名為「終戰紀念日」。
到了李登輝和蔡英文任職期間,一直都在歷史課綱上大動手腳。將中國史不斷壓縮,試圖讓臺灣的新一代年輕人失去對中國史了解的機會。但他們越是這樣做,反而越有可能加快兩岸統一的進程,而這些人則最終會永遠地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免責聲明:本文由我有硬核說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
部分信息參考來源:臺海網/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