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郝躍文,山西新絳人,現年62歲。山西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專科畢業。新絳縣稅務局退休賦閒。運城市作協會員。曾在《山西日報》《生活晨報》《三晉都市報》《山西家庭報》發表作品多篇。
女同學牛翠萍
牛翠萍 ,是我三十多年前的大學女同學,也是新絳的毗鄰聞喜縣人。自從學校畢業後,便沒有了聯繫。近年才通過其他同學有了彼此的電話和微信,建立了聯繫通道。問候和互相分享也多了起來。尤其是退休後,我開始寫點東西,發表一些文章的時候,也常得到她的鼓勵和點評,進一步感受到了同學的關心和溫度。
1986年,參加第一次全國成人高考,我有幸被山西大學中文系錄取。在準備出發之際,剛出差回來的同事杜志新,專門告訴我一件事情,說他在回來的火車上,碰到聞喜廣播局一個去山西大學讀書的女孩,正好也是中文系,說不定你們還是同班同學。他聽說女孩沒有成家,便主動把我的情況介紹給了女孩。告訴我說女孩漂亮,健談、單純。希望我們在大學校園裡,能升華出進一步的關係。那時候,我雖然已經28歲了,依然是單身王老五。所以,他在向女孩介紹我時,不乏溢美之詞。在感激同事不失時機替我著想的美意之後,不免產生了些許好奇。
等我風塵僕僕,終於踏進夢寐以求的大學校門時,看到主樓外一長排歡迎新生的橫幅和各系報到處的臺子,頓時眼花繚亂,神情緊張,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如夢如幻,充滿新奇。這就是大學嗎?這就是山西省最高學府嗎?我真得來了?在上屆本科生「學兄們」的幫助下,終於辦完入學手續,找到宿舍安頓下來,才如釋重負。當與陸續來到宿舍的其他同學,逐一認識,自我介紹時,才相信這一切是真的。
當晚,正在我們同宿舍人聊天,進一步熟悉時,聽到了幾聲輕輕的敲門聲,是幾位運城籍女同學下來認老鄉的。領頭的是運城團地委的孫玉蓮同學,熱情爽朗,頗有大機關見多識廣的領導風範,瞬間就縮短了老鄉之間,第一次見面的陌生感。隨著兩年的同學生涯,她的優點越來越明顯和突出。交際能力、組織能力都很強。她走到哪裡,就把熱情和笑聲帶到哪裡。不僅是女生的核心,也是運城同學的精神領袖。另一個是聞喜廣播局的編輯牛翠萍,正是同事火車上的旅伴。果如同事描繪的鴨蛋臉,大眼睛,看著單純,帶著稚氣。第三位是運城引黃指揮部的楊冬梅同學,文質彬彬戴著眼鏡,頗有學者氣質。我們班女同學中,運城籍是最多的。星期天,運城女同學還邀請男生去她們宿舍跳過舞,就是牛翠萍教我的。除了宿舍窄小外,我實在沒那細胞。轉了沒幾步,索性把自己淘汰了。
同學中大部分是各級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的中層和骨幹,像我這種來自稅務部門的平頭百姓,獨此一家,沒有分號。在報考學校時,單位領導希望我選擇與本職工作相關的財經稅務專業,而不是其他。因為喜歡所以堅持,領導開了綠燈,我才能如願以償。
同學之間的年齡參差不齊,差距最大的近二十歲。除少數年輕人外,大都是有家庭的。少數年輕人即便沒成家,也在戀愛中。所以,借在太原上學的機會,一家人抽時間逛省城,看名勝古蹟順理成章。牛翠萍也經常帶著老公、兒子歡度他們小別勝新婚的甜蜜。
在極少數單身狗中,我屬於年齡最大的。同宿舍的姚旭東同學還通過老鄉,幫我介紹過一個大學老師。可惜眼緣不到,枉顧了他的美意。
寒假回來,杜志新關心地問我「進展怎麼樣?」這是我們兩人之間的秘密,不用說透我就知道他的意思。我搖搖頭「人家名花有主。兒子都五六歲了」他說「不可能吧?我還專門問她,說沒結婚嘛」。我說「要麼火車上人多,你沒聽清楚,要麼她應付你哩」。同事表現出失望的神態。後來聊天時,牛翠萍曾提起同事誇我的事情,我說他以為你是沒主的小姑娘,想撮合咱們倆,故意替我說好話的。她如夢初醒般忽閃著大眼睛,說「是嗎?沒機會了」。
大學畢業後,我們有過一次間接的交道。畢業前,我曾借聞喜籍太原同學的一套《金瓶梅》未能及時歸還,請人轉交牛翠萍代為歸還的,一直沒說一聲謝謝。也曾有兩次失之交臂的見面機會。有一次,我去參加市局文秘工作會議。因為會議提前結束,單位的車未能及時趕來。於是,搭聞喜縣局的車中轉。因為天色已晚,原計劃叨擾一晚,順便看一下久未見面的牛翠萍同學,第二天一早,再請他們送我回單位。轉眼一想,多年不見,突然半夜來訪,總是不大方便。然而第二天早上,又沒時間拜訪。只好麻煩他們直接把我送了回來。還有一次,參加捷安特自行車隊的騎行活動。臨近年關,老闆組織大家去聞喜買煮餅。我一閃念,何不順便見一下老同學?又顧慮到集體行動,怕沒有富裕時間。但是如果不主動去見,路上碰到豈不尷尬?乾脆藉口不去,託其他人捎點算了。我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好多年。恢復聯繫後,牛翠萍知道我兒子還未成家,就一再強調「你兒子結婚一定要通知我們啊,到時同學們給你捧場去。」其實,在參加李亞山姑娘婚禮時,李彥平同學也強調過同樣的話。可惜丘比特的神箭,一直沒有射中我的兒子。
高中同學崔合義曾希望我能組個群,把昔日同學聯繫起來,重拾舊情。給彼此增加一個重溫兒時,回憶當年,棲息疲憊心靈的港灣。女同學張蓮花給同學們提供了這個平臺,完成了合義的心願。
借鑑高中同學群的建立,我向牛翠萍談了組建大學同學群的想法,立刻得到她的贊同,並通過傳導效應,很快建起了一個三十多人的同學群。讓分布在全省各地,久已失聯的同學們重新恢復了聯繫。分別三十年後,還能再續前緣,找到久違的同學情誼,是許多人沒有想到的。建群之初,大家聊起來,幾個小時都不肯停歇。有的人因為手機沒電才被迫下線,有的人晚上聊到一兩點,眼睛都睜不開了,才戀戀不捨地互道再見。欣喜之情,恍如隔世。
建群時,正值我們大學畢業三十周年之際,才子牛牧專門為同學群起了「三十年了,你還好嗎」的群名,寄託了同學間深深地思念和關切之情,表達了超越時空,「天涯若比鄰」的同學情懷。不僅縮短了地位、地域和時間久隔的距離,也把彼此的心拉回到了校園,宿舍,拉回到了追夢的歲月和簡單純粹的同學時代。得到了大家的熱烈反響和一致贊同。
許多同學感謝群主牛翠萍,為大家提供了夢回校園致敬年輕的機會和平臺。她謙虛地說,是我的創意。其實我也是借了高中同學群的「他山之石」。我們只是做了大家都嚮往,都想做,還沒有做的事情。希望三十年之後,同學群依然能夠堅持如初,同學們都能健康長壽。
責任編輯:楊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