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家族文化傳承——祖輩與後來的我們

2020-12-24 老夢說事

我的祖父-太過招搖而致命的人

在我父親幾個月的時候我祖父就走了,具體什麼原因,也不清楚,從我父親偶爾聽說過,他也是聽別人說的,按照年代推算,祖父應是1920年左右的人,那個時候正處於民國初期軍閥混亂的時代。聽祖母說我祖父是比較要強的人,做了點營生,應該做的還可以,可能有點小錢太過招搖,被人害了……

我的祖母--改變了我們家族命運的一個偉大的女人

由於祖父的去世,祖母一個女人被迫帶著三個孩子,過著走了將近半個中國的逃荒生活。

祖母帶著大伯、姑姑還有父親,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個地方,只知道,大伯在祖母到了四川的時候,大伯就在四當了兵,後來在四川成了家,後來大伯回來過幾次,再後來就沒有回來過,聽說已經過世了。

由於大伯的安定,祖母帶著姑姑和父親繼續逃荒,在祖母走到湖南的時候,姑姑嫁到了湖南,至今姑姑還在湖南,按年齡估算現在也將近80了。不知現在的她是否安在,是否安好。

再後來到了至苦的60年代,作為一個女人帶著孩子可能的確生活不下去了,我祖母在湖南遇到我後來的祖父--我們家的恩人,也許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我們。後來我又有了個叔叔。

最讓我傾佩的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祖母覺得她是黃家人,把黃家的孩子帶的七零八散,對不起我祖父,對不起祖宗的在天之靈。毅然決然地帶著我父親和叔叔跋山涉水,從湖南又走到了安徽老家。又回到了這個家。兒時祖母的話依稀在耳邊迴響「我是黃家人,在那做什麼,我要帶著你爸回家……」

由於我祖母父親叔叔都回來了,我後來的祖父也跟著過來了,在老家安享了晚年。

我很敬佩我祖母毅力與精神,我覺得那是我們黃家的傳承,那種印在骨子裡的堅強。

還有一件特別讓我敬佩的是,在那個條件下,我祖母竟然讓父親,姑姑、大伯都讀了書而且還讀到了高中,上過高中他那個時代也算是學歷蠻高的了,至今都難以想像在當時那個環境一個女人如何做到的。

我的外公--一個看不清時世,導致整個家族差點顛覆的人

只從我媽和我外婆口中聽說外公是個私塾先生,家境殷實,家裡有很多長工。後來因大量置辦產業,當別人在賣地的時候,他購置了大量的土地,在文革的時候被「光榮」評上了大地主。在批鬥遊行的時候由於脾氣過於剛烈被活活氣死。

我的外婆-一個樂善好施,福報滿滿的人

由於我的外婆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雖然外公在文革的時候被評為了大地主,外婆從來都沒有被批鬥過。因為外婆的家境比較殷實,是遠近出了名的好人。不管在外婆家做事的長工,還是左鄰右社都受過我外婆的恩惠,所以在那個時候都不願批鬥她。她在那時被稱頌為菩薩,一是因為她的善良別人不忍心,還有就是這麼善良的一個人被批鬥,都害怕遭報應,那個時候的人都相信因果報應一說。

外婆一生有五個孩子,大舅,大姨在60年的時候餓死了。可能由於受家族的影響,後輩們幾乎全是教育行業,找的對象也都是從事教育事業的,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書香門第。

都說外婆帶著微笑走的,走的時候正好100歲,有了曾孫子,出殯的時候紅色白色的帆加上鞭炮聲聲,感覺沒有那麼悲傷,親朋都說外婆是個有福人的,我也覺得。

我的父親母親--一生倔強不服輸的人

由於母親的成份比較高,在那個時代找對象不是很容易,父親由於太窮了,連間住的房子都沒有,在一個遠房親戚介紹下,再加上聽說父親是個教書先生,母親就同意了。就有了後來的我們。

由於父親讀過高中,被村裡的幹部請到我們村教了書。好景不常父親當了5年教師工作,由於我的到來,正趕上國家計劃生育,因為上面我有一個姐姐,導致我爸也沒了工作。回家後父親幹起了他一生賣菜生涯-賣豆芽。

在別人家還是一片漆黑時候,父親母親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起來忙碌,父親淘菜洗菜裝簍,騎自行車帶著滿滿的兩簍菜,溜街串巷地叫賣。平時還好,最痛苦的冬季我就沒有看到父親手上有一塊好地方。

父親是個話不多,教育孩子絕不留情的人。我們都特別怕他。母親只讀過兩年書,雖然沒什麼文化但特別要強,在農村那個條件下,我們家跟別人不一樣,母親要求我們必須要考出去。我經常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整天無憂無慮的玩耍。

那時村裡給父親母親起了各種各樣外號「買豆芽的」、「歪嘴子」、「蹲到散」。

有個外號叫「蹲到散」。後來才知道啥是「蹲到散」,就是在不忙的時候,村裡的會在村頭,或者誰家裡聚在一起聊天大牌,父親母親一去別人就散了。為什麼因為你家裡上學的孩子太多了,沒錢,一來就想問別人借錢給孩子交學費、生活費,別人害怕你借錢,怕你還不起,所以一來就散了。

還有「歪嘴子」是父親在一個冬季得的,當時沒錢醫治,說是耽誤了,後來嘴就歪了,是我父親一生的痛。

後來的我們-沒有讓父母失望的我們

我們三

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造就了不一樣的我們,首先是姐,她成績特別好,在姐初三升高中的時候,面臨了選擇考中專還是上高中考大學。因為那時的家裡條件特別差,下面還有弟弟妹妹都在上學,父親母親決定讓她做出犧牲上中專,儘快出來上班掙錢。姐為此很不滿,說父母偏心,以全鄉第三的成績考上了公費師範學校。在我大學畢業後,我姐又繼續考又考上了心儀的本科。

村裡人不僅給我家裡起了各種外號,「買豆芽的」、「歪嘴子」、「蹲到散」,還給我起了個外號叫「憨子」。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叫我憨子,可能是別老給我父母起外號,由於最恨別人叫父親外號,為此沒少給別人打架,在外面跟別人打,回來被父母打的原因吧,為此我也有了個外號「憨子」、「老夢」、「老夢哥」。

記憶最清楚的是我高中,那時日子特別難過,我上學經常帶很厚很厚的落饃,學校有免費湯一泡就成了一頓飯。有一次上學還成了笑話,由於帶的比較多,一次要帶一個星期的量,一下子帶了半蛇皮口袋,上車時由於母親把落饃疊的又方又正,車人又特別多,有個女同志竟然一屁股座在我的落饃,當時我很生氣叫嚷著「你坐著我的饃了」,惹得一車人哄堂大笑。

由於憤怒,和努力吧,我成了我們村第一個本科生。

在我和姐的影響下,壓力最大的老三也考上了本科。

我們兄妹三人也沒有什麼成就,有著各自的家庭與生活。不管我們現在過的好不好,現在我們成了父母眼中的驕傲,他們覺得他們吃再多的苦也值,因為他們的三個孩子全考上了大學 。在那個年代上農村上出來三個大學生真的不容易,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相關焦點

  • 布查特花園百年傳承的家族智慧
    為了解決巨額的維護費用,那些貴族或者商賈后代們只有兩種選擇:第一,被迫變賣城堡裡那些祖輩們留下的藝術珍品等財產。比如,德國漢諾瓦親王恩斯特·奧古斯特五世,就通過這種方式,籌集了3.4億元人民幣。利用這筆收入,這位可憐的親王償還了舊債,並翻新了一座將要倒塌的塔樓。
  • 中國傳承時間最長的家族、傳承至今2000多年、祖先令人敬仰
    古往今來,對歷史產生影響的人有許多,但是一個人的能力幾千年影響至今,同時他的家族也傳承至今,只有這個家族,世界上再也沒有同樣的家族。他的家族傳承至今已經2000多年,現在已經傳承了80多代。
  • 家譜編寫進行協作時代,子孫網共享平臺開創家族文化傳承新紀元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體系中,家譜一直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夠記錄家族來源、遷徙的軌跡,同時也將家族繁衍生息、婚姻以及家約族規等信息包含在內,堪稱家族的生命史。然而,很多家族的族譜支離分散,後人難以對家譜信息進行查看或修改,此外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如何創建新的家譜也困擾著現代人士。
  • 面孔丨劉培宗:傳承百年布偶 守護民俗文化
    劉培宗是「劉氏布偶」的第四代傳人了,作為山東省民間手工藝製作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培宗鍾愛著這項傳統手工技藝,不僅從父輩那裡繼承了下來,更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讓它在自己手裡閃出更耀眼的光芒。
  • 武俠劇中血脈傳承最強的七大家族,聶風家族僅第四,步氏神族第三
    在武俠劇中有許多強大的勢力,而家族傳承是很特殊的一種。有的家族傳承的不僅僅是武功,還有血脈,強大的血脈可以令一個家族保持數百年甚至上千年鼎盛。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武俠劇中血脈傳承最強的七大家族。後來她一旦情緒失控就會變成魔頭,滅殺附近之人,好在後來西門劍神出現,傳授她神功控制自己的氣勁。之後又得到現任百曉生的指點,進入了實相中見到了初代百曉生,不僅實力大增,還擁有了群星之力,藉此力量擊殺了葉飛驚,成為了新任百曉生。
  • 在中國傳承2000年,與孔子家族平起平坐的,還有一家姓張的
    孔子極其所提倡的儒家文化,便是在這一時期不斷繁榮並壯大,從而產生了漢代以來,一以貫之的中華正統文化。儒家文化固然強大,甚至世界聞名。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卻並非獨此一家,另有一世襲家族,從古至今延續兩千多年,家族之繁盛,足以與孔家叫板。
  • 浙大學者為你揭開財富家族持續傳承的「秘寶」
    這些家族企業中有很多長壽企業,如果我們把長壽企業定義為超過百年的話,在世界範圍內有6萬多家,如果我們把它定義為200年以上,世界範圍內也有超過8000家企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超過百年的長壽企業,事實上有點像人類中的「百歲老人」,越來越不鮮見。
  • 《夢幻花》:有一種使命叫家族傳承
    而這守護的家族,便是蒲生家的警察世家和伊庭孝美的醫生家族。蒲生家每年都要去逛牽牛花市場,就在蒲生蒼太和伊庭孝美相識的那個牽牛花市場上了解到,伊庭孝美的家族也同樣每年都逛牽牛花市場,而兩人的感受卻是如此的相似。
  • 航運豪門長榮集團的遺產風波,家族創始人如何傳承一代財富?
    讓我們一起聊聊財富傳承、婚姻商法、保障規劃。凡是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財商保典,為您守護今天,預見未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隨著防控形勢日趨嚴峻,各國紛紛升級防控措施。全球越來越多航空公司削減航班數量,以阻止新冠肺炎病毒傳播。臺灣星宇航空在不到兩個月內也陸續縮減航班。
  • 中國隱形富豪家族:五代皆為富豪,家族資產超萬億力壓李嘉誠
    (一)五代掌門人歷經兩百年,商業版圖遍布世界超萬億榮氏家族第一代掌門人——"麵粉大王"、"棉紡大王",他們的祖輩在早期都開始在江河地帶做起了販賣的小生意,在做生意期間突發危機,家族成員幾乎都遇難了,所剩無幾,只剩下了唯一一個人——榮熙泰
  • 「黎氏八駿」祖輩文化淵源揭秘,黎氏家族優秀人才群體湧現,並非偶然!
    文/大象名人故居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本人普通百姓一枚,無力豪言保護名人故居,只是盡力留下他們的影像,留下他們的故事。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敬請-訂閱-關注-!湘潭黎氏家族深受湖湘經世文化影響,累有湖湘名人問世。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湘潭曉霞山黎家,當代最著名的就是「黎氏八兄弟」。曉霞山下的黎家是個"書香門第",祖父黎葆堂是前清戊子科舉人,曾在曾國藩幕府任軍機要員。湘潭曉霞山「黎氏八駿」之父黎松庵,是同治九年(1898年)庚午中的舉人。一生不仕,便隱逸家居,以詩書畫印自娛。
  • 傳承中國旗袍並光耀世界的奇女——么妹的濃烈深情和異樣苦戀
    「傳承祖國旗袍文化」,以及「傳承旗袍、耀祖光宗」,這是麼家門第的一項特別家訓,也是其么氏家族的祖輩初心和傳承使命。么妹兒的曾祖父叫麼永昌,早年躋身為皇族設計製作服飾,以後又擴展設計製作長袍、馬褂等百姓服飾,還經常為追求高端的達官貴人量制服裝。
  • 樣式雷建築燙樣守護人王其亨:我的理想就是傳承文化、教書育人
    中國的建築,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和突出表現,而提到中國建築,就不得不說樣式雷家族。雷氏家族祖先樣式雷建築樣式雷是對主持設計清代皇家建築的雷姓家族的譽稱,雷發達,雷金玉,雷家璽都是贛派建築的瑰寶人物,也在中國建築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夢想改造家》打造「俠義傳承的家」,用改造留住家族傳承
    今晚22點,東方衛視播出了立邦《夢想改造家》第七季第十二期《俠義傳承的家》。位於廣東順德潭村的百年老宅,始終承載著委託人一家六口的思念,但老宅漏水破敗、根基不穩,早已無法住人。設計師梁穗明面對這棟承載著全家人念想的家,不僅盡全力留住了老宅的歷史記憶,更融合了現代設計,用一棟全新改造的四層半小樓,全面滿足了家人們各式各樣的居住需求。
  • 《閃光少女》:傳統樂器與西洋樂器的碰撞;感受、傳承文化魅力
    中國的音樂源於中國的文化,發展於中國的社會,後來又借鑑了西方國家的音樂,發展至今。雖然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存在著差異性,但音樂無國界,中西方音樂文化早已有共通之處,在無形之中相互影響。如果非要分出高低,那好比問我: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哪個厲害?
  • 吳歡:「九百年老怪」的家族朋友圈
    01、祖輩的朋友圈:九百年文脈吳歡的祖輩家史,可以上溯到北宋年間,迄今已是九百多年文脈傳承。吳氏祖先對其家族的血親繁衍構成甚為講究,尤其注重文脈傳承,亦所謂門當戶對。因此據家譜記載,吳氏家族成員中歷代以來,狀元、榜眼、探花後人相互聯姻的情況常見,這便決定了吳家世代串聯起來的「朋友圈」,大都是功名顯赫,非富即貴。然而即便如此講究血統的傳承,據吳歡介紹,祖上也並非代代都是順風順水,際遇坎坷、家道中落的情況,幾百年來在家譜記載中也是普遍出現,往往是前幾代顯赫,後幾代沒落。
  • 讓您見識一下,傳承了千年的播州龍囤拳
    每天清晨6時許,家住播州區南白鎮的楊澤國,總會和幾名弟子一起走進南白公園,在一塊空地上練一套拳,他練起拳來,身如遊龍,掌如行雲流水、時快時慢,綿綿不斷、剛柔相濟…… 如細心觀察,就能發現他們練的這「太極」與其他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傳承了1000多年播州龍囤拳。
  • 家族文化|對家譜一概不知,該如何修譜?
    現今社會,很多家族,都對修譜充滿著期望和熱心,但細究下去,就會發現族人大都都是懷著對家族的一腔熱血,而對家譜相關的知識,是一無所知,家譜編修內容、格式都一概不知。讓家譜編修徒增難度。家譜,是記載家族一代代的家族成員信息的書籍,是傳承家族先輩優秀精神的史書,是家族的根。
  • 我們的真神並不是《封神榜》裡那些,而是一支傳承千年的創業團隊
    我們即中國人,或者稱作炎黃子孫。我們的歷史文化亙古亙今,沒有間斷過,正是千年的歷史長河淨化我們的心靈、人格,成就今天堅強、自信的民族性格。所以在中國,我們敬畏歷史,尊重祖先,受到的是歷史中傳奇故事激勵,崇敬為民族大義、子孫後代付出一切的英雄們。在中華民族高度自覺的行動力源於傳承了祖先意志力,不服輸,嚮往光明的人文精神。
  • 壯族大叔辭去高管職務傳承家族狼兵飛鏢絕技,成非遺傳人
    47歲的農俊寧從廣西大學項目管理碩士畢業,曾是當地一家物業公司的高管,但是他從小學習家傳的「壯王手鏢」指法,2017年在嵩山少林寺首屆無遮大會上奪魁後,對武術的信心大增,於是他辭去薪水豐厚的高管職位,開始整理家族絕技。他的技藝目前打破了三項世界紀錄,他傳承的「壯王手鏢」也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