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哭聲》的最後一刻,鍾九在白衣女子和薩滿巫師日光針鋒相對的指示中選擇衝進家中,目睹了鮮血淋淋的死亡現場,而他先前求助過的基督教牧師則倒在了日本人藏身的洞窟中。跟隨劇情轉折,觀眾也許也一直在猜測,到底誰才是害人的鬼?電影中運用的大量的基督教元素,讓人頓生疑竇。比如女兒孝真吃魚、鍾九被白衣女用石頭擊打,白衣女說要雞鳴三次之後再回家等等,是什麼意思?
拋開電影劇情不說,與中、日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臺灣地區比較起來,韓國電影涉及的基督教題材真的非常多,比如《薄荷糖》、《撒瑪利亞女孩》、《密陽》、《無聲吶喊》、《親切的金子》……基督教文化元素已經成為韓國電影的標籤之一。
撒瑪利亞女孩當然這種文化與韓國人在現實中的信仰狀況有密切的聯繫。「在韓國,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基督教會的存在,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村,教堂林立,夜晚霓虹燈裝飾下的十字架遍地,是韓國的一大景觀。」
根據世界基督教資料庫2005年的統計,東亞地區基督教佔總人口的比例中,韓國有30%的國民是基督教徒。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同樣是東亞儒家文化孕育出來的國家,為什麼基督教偏偏在韓國盛行呢?
這與基督教與韓國近代飽受屈辱的歷史有關。
在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前,朝鮮佔據統治地位的思想是儒家。民眾的宗教生活被傳統的佛教和薩滿巫術所佔據。雖然17世紀天主教就傳入韓國,可是一直備受打壓,始終沒有發展起來。
伴隨著朝鮮李朝王朝政治的日益腐朽,朝鮮儒學雖是正統,卻失去了生氣,變成了枯燥乏味的僵化的體系。而在儒學正統控制一切思想領域的情況下,佛教被視為迷信崇拜,佛教僧尼被歸於屠夫和娼妓一樣下賤的等級。
《哭聲》中的巫術在1910年朝鮮被日本吞併之後,民族情緒高漲起來。朝鮮民眾看到傳統儒家思想無法從根本上挽救國家政治腐敗、爭權奪利,傳統信仰也無法起到凝聚民心的作用。而基督教所代表的是西方先進的文化潮流,可以加以利用。大批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和上層人士加入教會。
日本在朝鮮的殘酷統治加劇了朝鮮基督化的進程。民族危亡之時,失去精神支柱的朝鮮民眾倒向了教會,教徒堅持用韓文進行祈禱,祈禱這個危機四伏的國家,堅信「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基督徒將朝鮮被日本佔領的現狀與以色列被羅馬帝國佔領的歷史相類比,希望在基督的指引下光復祖國,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基督教福音與救亡圖存的民族運動緊密地結合起來。
日據期間的朝鮮如果說福音救國是一種精神寄託,那麼教會興辦教育則是實實在在為朝鮮民眾開了智。殖民者為了在朝鮮推行奴化教育,意圖摧毀朝鮮民族文化,壓制民眾的愛國精神。1911年,他們發布「教育令」,命令在朝鮮強制普及日語,不許教授朝鮮歷史地理課程,剝奪學齡兒童的上學機會。而基督教會則爭鋒相對地舉辦教育,在日本統治者允許的文、理科之外,增加了商科、農科。1915年又增加聖經、英語、通史、植物學、動物學、心理學、哲學、音樂等課程,激發了朝鮮國民對於知識的渴望。
教會在朝鮮開展的近代教育不僅喚醒了人們的民族主義,還催生了愛國運動組織。韓國基督教徒直接參與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鬥爭中去。
1919年,朝鮮爆發了「三一獨立運動」。至12月末,全國218個府郡中,有217個發生了3200多起示威和暴動。這場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就是基督徒們。雖然朝鮮基督教會在這場鬥爭中付出慘重的代價,3804名基督徒被逮捕,41名被槍斃,6名被拷打致死,12個教堂和8所基督教學校遭到破壞,但教會的聲望達到了頂點,吸引大量民眾加入教會。
韓國紀念三一運動為了與基督教爭奪群眾,日本侵略者在朝鮮大力扶植神道教。1925年,在漢城設立了朝鮮中央神宮,強迫學生和普通市民參加神殿慶典。老百姓在步槍的脅迫下,驅趕進神宮跪拜,向日本帝國效忠。
1945年,日本人一共在朝鮮設立了1140個神殿。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所有外國傳教士撤回自己的國家,韓國基督教徒失去了英美等國的保護。日本軍警定期檢查拒絕參拜神社的基督徒。基督教徒是不拜偶像的,強迫教徒跪拜神殿,質問基督徒是上帝大還是神道教的神大,不服從的信徒則被投入監獄。這種暴虐的做法招致很多教徒的奮起反抗。教徒們站在宗教的立場上的抗爭,不知是否會升入天堂,不過在他們被迫害之後,的確成為了朝鮮的民族英雄。
朝鮮基督教會在日據期間站在朝鮮民族的立場上,不再被視作外來宗教,而被完全當成一種愛國的宗教。在日本統治者的一步一步威逼下,韓國基督教漸漸完成了本地化的改造。韓國第一任總統李承晚就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
李承晚在光復以後,韓國基督教繼續投身政治運動,特別是上世紀70-80年代韓國民主化浪潮中,表現非常令人矚目。在民主化之後,朝鮮基督教的力量進一步壯大,被稱為「福音大爆炸」,成為了韓國信徒最多的宗教信仰。
在《哭聲》中,手持十字架的牧師敗給了日本人,鍾九也沒有聽白衣女的指示,不知是否暗示韓國基督教的社會功能正在衰落?事實上,韓國基督教會在東亞地區四處傳教,枉顧傳入地的相關法規,已經導致各國不程度上的不滿;盲目擴大教徒規模,忽略靈性修養也導致了韓國基督教會的官僚化、教徒的素質的世俗化;教會抱團式的組織方式也與21世紀年輕人的更加自由獨立的傾向格格不入……韓國國內批評教會的聲音越來越多,出現了《密陽》、《無聲吶喊》等電影。
什麼組織發展到這麼巨大的規模,都會出現差不多的問題,對不對?當肌體潰爛的時候,無論怎麼回顧祖上的偉業和犧牲,也是沒用的吧。
本文來自今日頭條籤約原創號:「你真的知道嗎」。原文有刪改。(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