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被搬上電視大熒幕,這部締造普通人人生的小說更為人熟知和懷念,主人公孫少平鮮活平凡的奮鬥人生,鼓舞了無數的年輕人,受一代又一代的人追捧。
《平凡的世界》感動和鼓舞人的原因,歸咎於其中有一個真實平凡的人間。
真實如同你我的生活,平凡如你我的人生。
與此同時,「平凡世界」背後的創造者——路遙,一個平凡的人,創造出不凡的作品,他的成就值得我們懷念。
路遙的作品常常展現出不息的昂揚鬥志來感染讀者的心靈,讓讀者以為在作品背後的他,生活該是多麼樂觀和精彩,才能給予他人震撼人心的鼓舞。
事實上,路遙短暫的一生經歷了無與倫比的痛苦,鬱悶和孤單,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來完成《平凡的世界》這本長篇巨著,而他這一生的跌宕起伏令人無法想像,卻鮮為人知。
農民出身,貧窮為伴
路遙原名王衛國,生於1949年陝北農村。路遙是長子,家庭人口眾多,在刮著西北風的黃土高坡上,全靠父母種田為生,收入微薄。
貧窮的生活,讓這個家庭負重前行。生存重壓下,路遙7歲那年,他被過繼給父親無兒無女的哥哥,伯父亦是窮苦的農民,一樣吃不飽,穿不暖,可是伯父家能勉強讓路遙去學校讀小學。
貧困艱難的生活,讓路遙在學校的日子也不好過,他衣衫襤褸,全身髒兮兮,被同齡人嘲笑。令路遙欣慰的是,他的學習成績好,小升初時在一千多個孩子中脫穎而出。可伯父家並不願意他讀那麼多書,過繼路遙當養子,不過是為了在這片土地上延續自己香火。
殘酷的生存環境讓年紀小小的路遙用成年的眼光去看待社會,他想要通過讀書改變祖祖輩輩耕田為生的命運。
因此他不願輟學種地,與家裡達成談判,每月給他一點糧票。路遙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便去地裡挖蘿蔔吃,拿棗子填飽肚子。這種委屈的情感和挨餓的經歷,給路遙留下了終生難以磨滅的記憶。日後創作的作品裡,苦難艱辛的人物身影常常有出現,難保不是他年少的經歷呢?
時代激流變幻下,人的命運有時候也會迎來轉折點。初中時期的路遙,靠著自身的寫作和組織能力,一度也讓他在縣城吃上了「公家飯碗」,在父老鄉親面前,他也算是名噪一時。
好運來得快也消逝得早,在政治鬥爭中,風雲突變,路遙被罷免回家鄉種田。好不容易突圍到縣城,不料一夜打回現狀。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令這個少年飽受精神打擊。
生活的底色是蒼涼的,不斷鞭策著路遙匍匐前行。跌入深淵的路遙,不斷尋求再次走出農村的渠道。
可是,哪怕後來從農村突圍到城市,從物質生活來看,路遙一生都在貧困的日子裡度過。
他到西安當編輯,有朋友去看他,他起床迎接,先在床上穿好長褲才出來,因為他窮得連內褲都沒得穿。
成名後的路遙,兩方的父母需要贍養,家裡窮的親戚要他接濟,而他對物質的要求不高,平日裡生活節儉,卻把不少金錢花在抽好煙上,對生活沒有基本的規劃。
今天看《平凡的世界》廣為流傳,可在1991年,那是評價最低的一屆矛盾文學獎。還有傳出路遙得的獎金還不夠到北京支出的說法,這個傳說的背後,其實是路遙的悲涼。
路遙得獎後,遭遇的現實問題是:沒錢去北京領獎。
沒錢怎麼辦?借!當弟弟王天樂把錢送到路遙手裡,憤然對路遙說:「今後不要再獲什麼獎了,如果拿了諾貝爾獎,我可給你找不來外匯。」
路遙忍不住回了一句「x他媽的文學。」
這是路遙生前的高光時刻,帶著一身病,窮得吊兒郎當。
愛情是一首悲歌
路遙有過一段美好的初戀時光,彼時,知青們流行上山下鄉。來自北京的姑娘,林虹,美麗出眾,在人群中是顆閃亮的星星,深深吸引了路遙目光。談戀愛後,他們下雪天裡一起散步,歡快唱起了歌。
生活中總有意外,關於這段戀愛的結束,有兩種說法:一是林虹因路遙是鄉下小夥子的身份而嫌棄他,移情別戀愛上軍官;二是林虹北京的父母不同意倆人交往而終。
總之,倆人在身份上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使愛情漸漸彌散,而路遙是被動結束戀愛的一方,留下了深刻的心靈創傷,對他後來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作品裡相愛的人總不能在一起,總要分道揚鑣。
撫平路遙內心創傷的是另一位北京知青姑娘林達,倆人因文學相識,相知,相戀。
在林達前,曾有農村的姑娘向路遙表白,路遙連連拒絕,對他來說,需要一個能幫助其走出農村,突圍到城市的女子。
如路遙所願,在延安上大學時,林達給予了他不少經濟資助,正是有了林達,路遙的學業才得以順利完成。
愛情有樂,亦有苦。路遙與林達結婚後,倆人的生活少不了雞毛蒜皮的事,習慣「早晨從中午開始」工作的路遙,讓想要正常生活作息的林達難以適應。從路遙的《人生》中,能窺得一二,他潛意識裡喜歡「劉巧珍」那樣體貼入微,能照顧自己生活的女子。遺憾的是,夫妻倆人貧窮的現實生活,並不能允許林達放棄工作專職照顧路遙。
由於無法忍耐這段苦悶的婚姻生活,林達多次提出離婚。路遙骨子裡好面子,擔心離婚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害怕離婚後女兒無人照料,堅決不離婚。
路遙去世前,終於和林達達成離婚協議,結束這段早已貌合神離的婚姻。
對於林達來說,於人生早年認識路遙,她這一生為路遙做過的犧牲是不容置疑的。婚後倆人生活習慣不同,於婚姻的預期不同,造成的痛苦和不堪,是歲月未曾所料的。
而路遙的風光和高傲是留給外人的,他為工作常常獨自而居,生前一生貧困潦倒。他性格孤僻,甚至不願接觸社會,常常活在孤獨的思考中,不自覺中傷害家人朋友,在這個過程中,將生活裡的一切不堪留給了身邊最親近的人,這對他身邊的人而言,何嘗容易?
坎坷的文學創作,在苦難的歲月裡前行
路遙這一生如同他的名言:「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
路遙曾數次提到自己崇拜曹雪芹和柳青。曹雪芹晚年生活落魄,最後完成了《紅樓夢》這樣的巨著流傳千古。柳青是被路遙稱為自己「教父」的現實主義作家,柳青「放逐」農村後,寫出了《創業史》的長篇小說。
他崇拜的兩位作家有共同的特點:一將功成萬骨枯。
他崇拜他們在窮困潦倒的日子裡堅持創作而誕生的著作,可以說,路遙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一條通往成功的路。毫無疑問,路遙從事文學創作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卑微窮苦的出身讓他吃盡人生的苦頭,他試圖想用文學作品來完成他想要建功立業的夢想。
然而,通往這個夢想的歷程是一條艱辛苦難的路。
路遙的一生都在呼籲打破苦難,就像《平凡的世界》中那樣慷慨激昂:「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與奮鬥!」
路遙把苦難當做人生的必經之路,他是一生踐行苦難的人。然而他未曾意識到,歷經苦難,是為了不讓苦難一直伴隨人生,苦難遭受太多,若不能承受苦難的重壓,苦難會過來反噬人生的意義。
苦難於路遙是一把雙刃劍
為了完成《平凡的世界》的創作,他先深入礦區體驗生活,後又長久把自己關在一個小屋子裡埋頭寫作。創作是艱辛的,與之伴隨的是來自生活的孤苦。為了使自己全身心投入寫作,他壓縮自己的生活水平,夥食常常是:「一根蔥,兩個饅頭。」獨自一人寫作,孤單得剩下房間裡的一隻老鼠相伴。
無論是汗流浹背的夏天,還是瑟瑟發抖的寒冬,白天黑夜他全泡在創作中,在浩瀚的文學世界中,塑造寄託個人價值的形象,認真在這片黃土中耕耘。
即使是這樣,《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問世之路並不簡單,多家編輯社拒稿不願出版,出版的不願連載完小說。出版的作品在文學界中,無人慧眼識珠,沒有人為路遙喝彩,反而招來罵聲一片。
可以想像當時路遙的處境是多麼孤立,內心苦不堪言。可他不願留下沒有結局的作品,他清醒地認識到,文學作品不能迎合一部分人,作品必須給歷史去批判和認知。接連的第二和第三部作品,他逆風而行,憑藉頑強的毅力,用近乎消耗生命的方式,完成《平凡的世界》的篇章。
六年遠徵,三部,百萬字的華章就此完成。
此時,幾十年在饑寒,失誤,挫折,和自我精神折磨的漫長歷史過程中,路遙的身體已經搖搖欲墜,風燭殘年。
同為陝北作家的賈平凹曾這樣評述路遙:「他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他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個氣勢磅礴的人。他但是夸父,倒在乾渴的路上。」
顯然,路遙沒來得及看到歷史給作品一個公平的評價。
1992年,42歲的路遙因病去世,在黃土高原譜寫了一曲沉重的讚歌後,他這一趟平凡而悲壯的人生路程就此結束。
隨後,人們才漸漸發現文學史上湧現的一顆新星,給中國文壇留下一部輝煌的藝術作品,以其磅礴浩瀚的氣勢,震撼讀者的心靈,激勵了無數人走向人生的新徵程。
魯迅曾說:「吃的是草,擠出來的血和牛奶。」這正是路遙平凡又艱辛人生的寫照。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文 | 千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