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採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吳燕生:中國將用2年時間建成空間站

2020-12-24 騰訊網

12月17日,嫦娥五號已成功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的收官之戰,實現了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在此前的12月1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在東莞參加「2020年中國企業家活動日暨中國企業家年會」時,接受了中企聯採訪組——《中國企業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吳燕生透露,從明年開始,我國將建設中國的空間站,利用2年時間把空間站建成,繼而保持它長期穩定地在軌運行。

以下是採訪實錄:

《中國企業報》:這幾天,隨著嫦娥5號探測器順利進入環月軌道並開始按預定設計進入工作,公眾對中國的航天事業關心和熱情越來越高,請您結合目前動態,能不能跟我們談一下最新的事業進展?

吳燕生:中國航天在黨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支持下,應該說經過六十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現在大家都非常關心中國航天的發展。大家也知道,我們在11月24日,剛剛用長徵5號運載火箭發射了咱們國家的嫦娥5號月球探測器,按照計劃安排,12月3日從月球表面起飛後,將與繞月球飛行的軌道飛行器進行交匯對接,之後進行一系列的軌道轉移,完成這次月球採樣返回的科學任務。這次任務完成,也標誌著月球探測繞落回三步走任務圓滿收官。

在這之後,中國航天將在12月發射中國新型運載火箭長徵8號,明年進入「十四五」之後,我們還將進行中國的空間站建設,屆時中國航天又將迎來新的發展。同時跟大家介紹一下,明年火星探測器將落在火星,開始火星的巡視探測,這些都是中國航天在近期一系列大的任務。

《中國企業報》:中國航天不斷地給我們帶來驚喜,我們也將一直保持著期待。另外,我們知道中國航天作為尖端科技事業,肯定有很多「卡脖子」的問題,面對「卡脖子」的問題,我們有哪些創新?

吳燕生:中國航天,是從60年前開始發展起來的,當時我們國家工業基礎比較薄弱,技術也比較薄弱。作為一個國家高科技的標誌、綜合國力的標誌,航天事業也是凝聚全國人民智慧力量的重大領域,所以黨和國家的決策決定幹航天。在那個時候,我們一直面臨的是國外的封鎖。所以中國航天從創建那天起,就建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原則和精神,從那時候開始,中國航天很多的關鍵核心技術就是從自主開始研製,開始攻關。到今天,中國航天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我們依然在建設航天強國進程中,存在一些卡脖子的問題需要解決,所以,我們要繼續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

在技術方面,我們做的一個是把卡脖子技術識別辨識出來。第二,我們按照中國航天「大力協同,努力攻關」方式,發揮我們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聯合攻關,這些攻關不僅僅是中國航天科技來做,也不是幾個單位來做,而是我們全國大協作,一起來做這個事情。

中國航天取得今天的成就,能解決很多卡脖子的技術問題,依靠的就是舉國體制。那麼在新的時期,我們將繼續發揮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把它發揮得更好,爭取早日把所有卡脖子問題都解決掉。

《中國企業報》:我們中國航天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成全了我們中國航天精神。習總書記對我們的航天精神也是非常讚賞的。我想問一下吳總,在新時代裡,對中國的「航天精神」有哪些新的解讀?

吳燕生:航天精神,貫穿於我們60年的發展之中,中國航天有這麼一句話,航天事業是一個偉大的事業。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事業發展。在60年發展過程當中,中國航天孕育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在新時代,總書記又提出新時代北鬥精神、奔月的探月精神,這是一代代航天人在發展中國航天事業、建設航天成就的同時,孕育出來的新精神。

這些精神在新時代,我個人體會有三點:第一點,愛國。熱愛祖國,無私奉獻這是中國航天精神的核心。在航天發展過程當中,從薄弱的技術起步,我們面臨那麼多卡脖子的技術問題,面臨國外那麼多技術的封鎖和打壓,航天能夠走過來,在當年那麼困難的情況下,一代代航天人矢志不渝,努力攻關,為國家、為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能克服這些,我覺得最核心是愛國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

第二點,創新。航天幾十年的發展,核心內容就是創新。大力協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就是我們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要把創新放在整個國家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我們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就是體現在這些方面,體現在中國航天創新性上。我個人體會,唯有創新,中國航天才能不斷發展。

第三點,奮鬥。航天發展60多年,一個精神就是奮鬥。這就是我們航天精神裡面講的大力協同、勇於登攀,這是我們經過歷代航天人持續奮鬥才取得的一個又一個成績,使中國航天取得了今天這樣的輝煌成就,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個世界的名片,這就靠一代代人的持續奮鬥。那麼在航天,我們的認識就是唯有奮鬥才能實現發展。所以愛國、創新、奮鬥是航天精神的核心,也是新時代我們將深化、發展和繼續弘揚的內容。

《中國企業報》:「十四五」規劃馬上要開始了,你們在「十四五」規劃裡面有哪些具體的目標,要實現哪些具體的任務,承擔什麼樣的歷史使命?

吳燕生:「十四五」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時期,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就是要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現代化國家建設的目標,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應的中國航天事業,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建設航天強國。

這個強國目標,給我們提出來的新要求,我覺得第一是要把創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前面我講了,唯有創新才能不斷實現發展,才能持續發展。

那麼創新在「十四五」規劃期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是中國的空間站建設。我們將從明年開始建設中國的空間站,利用2年時間把空間站建成,繼而保持它長期穩定地在軌運行。

第二個是重大的「十四五」規劃創新,就是要在月球探測之後,進行月球科學探測,就是月球基地的建設,對應的還有新一代載人飛船、新一代的載人火箭、重型運載火箭等等,這些都將是我們「十四五」規劃要努力踐行,努力實踐的內容。

相關焦點

  • 吳燕生與中國商飛董事長賀東風座談,考察5G+工業網際網路應用
    9月14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一行到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商飛)實地考察5G+工業網際網路應用,並與中國商飛黨委書記、董事長賀東風進行了座談。航天科技集團總部有關部門、八院有關領導等參加了調研座談。
  • 未來中國的空間站將建成什麼樣
    這艘試驗船對於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而言具有重大意義——它將承擔未來中國空間站運營和載人深空探測任務。我們主要是用這艘試驗船來驗證今後的一些關鍵的技術。2.中國離空間站建造還有多遠記者:如今,太空家園的夢想正一步步走向現實。接下來,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有何計劃?周建平: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的首飛成功,拉開了我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的帷幕。在未來2-3年的時間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還將實施11次高密度發射任務。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袁潔調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董事長
    中共中央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宣布了中央關於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調整的決定:袁潔同志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免去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職務。免去高紅衛同志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
  • 發射次數"40+"、空間站開建…中國航天有看頭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航天科技集團2021年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階段,是全年宇航任務重中之重;「天問一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繞、落、巡」探測;將重點開展空間站實驗艙、載人月球探測關深階段的研製工作,重點加快推動北鬥導航國家戰略在民用航空等領域應用落地。
  • 發射次數"40+"、空間站開建…2021中國航天有看頭--上觀
    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記者胡喆)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航天科技集團2021年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階段,是全年宇航任務重中之重;「天問一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繞、落、巡」探測;將重點開展空間站實驗艙、載人月球探測關深階段的研製工作,重點加快推動北鬥導航國家戰略在民用航空等領域應用落地。
  • 官宣:中國空間站2022年前後建成!載人登月已啟動
    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最新消息,目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在全線全力備戰空間站建造任務,力爭2022年前後完成在軌建造計劃,為後續實現空間站長期穩定在軌運營進行準備。目前,空間站工程按計劃、按節點積極穩妥地推進,工程所需的關鍵技術已全面突破。
  • 張柏楠:中國已獨立自主建成完整載人航天體系
    北京青年報記者就此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項目負責人張柏楠進行專訪。他表示,新一代載人飛船具備多用途、可重複使用的特點,是空間站與地面之間的擺渡車。目前,中國已經獨立自主建成了完整的載人航天體系,為下一步空間站的建造運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11.7日報:中國電影票房全球第一;中國空間站2022年建成
    國藥集團劉敬楨:5.6萬人接種新冠疫苗後離境 無一感染 11月6日,第三屆虹橋國際健康科技創新論壇在第三屆進博會展館內舉辦,論壇上,國藥集團董事長劉敬楨在談及新冠疫苗相關話題時透露,目前已有數十萬人緊急接種國藥集團旗下兩款新冠滅活疫苗,沒有一例嚴重不良反應,接種後離境人數達5.6萬人,目前無一感染
  • 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中國獨立建成完整載人航天體系
    北京頭條客戶端5月26日消息,今年5月8日,一個好消息從東風著陸場傳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抓總研製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我國載人航天技術又邁出了新的一大步。這次試驗船成功著陸有何意義?我國為何要開展這次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它與我國的空間站建設有何聯繫?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談空間站:怎麼建?有何用?
    (兩會訪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談空間站:怎麼建?有何用?中新社北京5月25日電 (郭超凱)「巡天望遠鏡將具備強大的能力,對太空進行巡天觀測。」自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地球以來,中國已有近4年時間沒有執行過載人航天任務。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的首飛成功,拉開了中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的帷幕,也讓外界對中國空間站建設和航天員選拔倍加期待。周建平告訴記者,中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主要為了執行空間站任務,選拔工作預計將於今年7月前後完成。
  • 時間確定!2020年發射中國空間站核心艙,接著發射兩個實驗艙
    趣味探索訊 自進入21世紀以來,作為泱泱大國的中國,不論是經濟還是科技,皆得到快速「提升」,如今已在世界上佔有「舉足輕重」地位,尤其是航天科技,更是獨領風騷,已經站在全世界前列。然而這絲毫沒能阻止中國實現航天夢的腳步,國人暗自下定決心:既然國際空間站不歡迎,那麼我們就打造屬於自己的空間站,再加上近年來中國航天科技快速發展,大家已經有目共睹了,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型空間站已經不成問題,不論是資金還是科技,都符合條件。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及空間站名稱誕生始末
    一、活動啟動背景——中國載人航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時光推移到三年前,2010年金秋九月,中央正式批准實施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計劃在2020年前後將建成規模較大、長期有人參與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這一決策,是對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最終實現目標的詳細規劃,為中國載人航天未來十年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 中國版國際空間站何時建成?這國眼紅稱落後四十年
    日前,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在經過與天宮二號兩個月的對接後,按照預先計劃獨立飛行三個月時間,於近日進行主動制動墜入大氣層燒毀,圓滿完成了太空實驗任務,在此期間,天舟一號驗證了向空間站進行貨物補給、燃料加注、自主對接等高難度任務,為未來中國繼續建設空間站和深空探測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 中國火星探測器、嫦娥五號、中國空間站發射時間定了
    中國火星探測器發射時間2020年1月,中國航天向外公布了另一條重大消息,中國火星探測器將於今年7月左右發射,這是我國首次向火星發射探測器。與此同時,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也在今年7月發射,為什麼都在今年發射火星探測器呢?
  • 揭秘中國空間站:長啥樣?怎麼建?
    2020年5月5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送入太空軌道。5月8日,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返回,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是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的第一次飛行任務,期盼已久的中國空間站建造大幕終於拉開。
  • 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將於4月24日線上開幕
    網易科技訊4月22日消息,第三屆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線上)將於2020年4月24日至25日開幕,本次論壇的主題為「跨界 創新 融合 生態」,就國際航天先進技術的應用合作和未來新航天產業的商業化前景進行交流與討論。
  • 大家好,我是長五B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1958年5月,毛澤東主席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隨後,他風趣地說,雞蛋那麼大的我們不放,要放就放個兩萬公斤的。2020年5月,由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大型運載火箭長徵五號B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把重約22噸重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
  •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加入怎麼回事 中國空間站什麼時候開始建造
    早在2016年3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就與聯合國外空司籤署了《利用中國空間站開展國際合作諒解備忘錄》,商定利用中國空間站為各國提供科學實驗機會,並在未來為他國航天員或載荷專家提供在軌飛行機會。在談及中美航天領域合作前景時,林西強重申,中國願意與世界上所有以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為目的的國家和地區,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合作與交流。
  • 2020年全國企業家活動日暨中國企業家年會舉行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王忠禹做主旨演講中新網12月3日電 以「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勇於創新擔當奉獻」為主題的2020年全國企業家活動日暨中國企業家年會 12月1--2日在廣東省東莞市舉行。中國企聯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主持大會。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王忠禹在主旨演講時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我國很多市場主體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 國際空間站漏氣了 俄航天集團總裁:可能是因為美國設備
    中新網12月30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29日報導,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裁德米特裡·羅戈津稱,國際空間站美國艙艙內設備,可能是造成國際空間站失密減壓的「元兇」。據報導,羅戈津說:「很有可能是工作狀態下的美國艙內設備『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