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書包,不覺得想起自己小時候讀書的情景,那時上學用的書是哥哥姐姐或者鄰居家的哥哥姐姐用過的;長大以後每個學生的書都是嶄新的,但是書包裡的書卻在雜亂無章的自由「呼吸」。
那時候好羨慕同伴借的書比自己的新,雖然自己的書破舊捲曲,但是也用舊報紙精心的保護著,因為弟弟妹妹有可能用到它;現在孩子用過的書不知什麼時候當做垃圾扔掉了,基本上用過的書在家裡存放不超過一年。
那時候家庭條件好的就會花費幾塊錢賣一套新的,那時候誰買了新書或者挎著新書包都會引來其他人的目不轉睛。現在從孩子書上看到的只有新,「新」的有點讓人懷疑是否是用過的書。書包也很新,書包雖然很新,但是它的壽命卻很短。
那時候書包很輕,書很舊,孩子們上學都是唱著歌上學的;現在書包裡堆滿了、課桌中也塞滿了,孩子們拖著疲憊的身軀在「兩點一線」間奔波。
那時老師上完課青絲變「白髮」,僅用一支粉筆就能書寫輝煌;現在的老師用高科技輔助教學,家裡還有助手「家長」批改作業,但是還要讓孩子們淹沒在題海中「奮鬥」。
那時的作業寫完就可以玩耍了,雖然遊戲很簡單玩具很簡陋,但是很快樂;現在孩子家裡書桌上堆滿了書,但是沒有時間玩像垃圾一樣丟在角落的精美玩具,時間都交給了各類「滿分、衝刺、提高」卷,就連周末也是「快樂」地穿插在輔導班和「興趣愛好」班。
那時候看不見輔導資料,看得見的只有老師永遠在黑板上奮筆疾書的身影,看得見的是謄寫不完作業而借同桌補抄題目的孩子;現在的老師在先進的白板上瀟灑、輕鬆的「指指點點」,看見孩子們撕下「參考答案」忙碌的「寫」作業,不會寫的作業甚至在「某幫」上不明所以的照貓畫虎。
那時候老師寫的字都是美得讓孩子們競相模仿;現在的老師都有高科技輔助,所以都「不屑」在黑板上展示了。
那時候老師讓家長給孩子買的只有作業本,而且是在雙面都寫完的情況下;現在老師讓家長給孩子買的是輔導資料,而且是指定了書店。因為其他書店沒有老師要求的書。
那時候教育好像沒有什麼各類檢查,沒有什麼嚴禁,什麼禁令之類的,老師們只忙碌在備課、上課、課後輔導、批改作業中;現在的老師更忙了,忙著各種迎檢、各類競賽,不僅僅要上課還要做很多東西。忙的有時候好像不是老師了。
那時候老師讓學生不買輔導資料也有不斷更新的題目,老師就是最好的「輔導資料」,現在的老師讓學生不斷地買輔導資料,輔導資料比課本都多,為了完成任務學生都在不斷地「參考答案」。
那時候老師就是最清貧、最無私的人,像父母一樣關愛孩子的人,也是最受學生愛戴的人;現在的老師是有回扣拿的人,為了孩子的成績而不斷地買買買,以為輔導資料是萬能的。
輔導資料可以提高孩子們的成績,但是同時也提高了老師的「收入」,這樣兩全其美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註:文中「那時的老師」好多都是好老師,「現在的老師」少部分是壞老師。
以上感想是沒有針對性的,僅僅是感想。都是由於給孩子買輔導資料後的牢騷而已。
我今天給孩子買輔導資料的時候發現,有些輔導資料頁數很少價格很貴,兩本帶參考答案的總共56頁的資料(某某衝刺卷)就賣60元,如果家長複印的話就十幾塊錢可以搞定。但是我不敢複印,怕複印的資料老師不高興。不買老師指定的資料也怕,孩子說:「老師說買成和別人不一樣的輔導書不行」。只有乖乖的聽老師的話。不是作為家長反對買輔導資料,而是價格太高了,老師拿的太多了。在國家教育部的再三嚴令下,老師是不敢指定賣資料了,但是變著花樣的指定出現了,有家委會「推薦」的、有學生「自願」購買的,但是老師為了統一輔導,學生會「不約而同」的買一種統一的、只有一個書店有的輔導資料。
關於買輔導資料,作為一名家長你是怎麼看待的?
如果你是老師能不能去書店談價錢,讓孩子們拿到一本物有所值的輔導資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