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性泯滅、道德淪喪也不能道盡的人性之惡
這個周日是母親節。在各大媒體都在準備花樣歌頌母親的偉大之前,一則極其惡劣的新聞再次突破了人們的底線。
5月6日,靖邊縣一男子將79歲癱瘓母親扔廢棄墓坑活埋的新聞席捲了網絡,從警方披露細節來看,馬某對妻子謊稱將母親送至親戚家,當家人四處尋找老人未果,老人的兒媳婦張某報警後,馬某仍堅持這一說法,直到3天後才在民警強大的思想攻勢下交代他活埋母親王某的經過,也就是說,他的母親被他埋在暗無天日的墓穴裡不吃不喝過了整整3天,幸而墓穴的黃土沒有被他用腳踩實,老人如今還活著。
被他活埋的老人,我甚至無法想像她的恐懼和絕望。哪怕我們現在把她從活死人坑裡撈回來,但是我相信她內心肯定是死了比活著要舒服一些。自己把屎把尿養大的兒子,居然可以親手用這種極其殘忍的方式殺害自己……
目前,犯罪嫌疑人馬某因涉嫌故意殺人罪已被刑事拘留。馬某的行為毫無疑問是泯滅人性、令人髮指的,嚴重違反了我們的法律規定與倫理道德。從馬某妻子及家人積極尋找老人的行為來看,他這一行為毫無疑問只是個人決定,以生活所迫無可奈何開脫也是不可能的,他的行為必須得到嚴懲!
但唾棄馬某之餘,農村老年人的困境又一次出現在我們眼前,馬某是極端惡劣的他殺行為,但是農村老年人自殺或者「被自殺」早已不是個例。
二、隨著時間而消逝的生存尊嚴
(一)刺痛靈魂的數字
2008年,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劉燕舞所在的研究團隊在湖北省京山縣進行田野調查。當問到村莊裡有沒有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的現象時,得到最多的回答竟然是:「我們這裡就沒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
自 1980年 以來 ,農村老年人自殺死亡數佔全人群自殺死亡數的比例是最高的 ,為48.84%。每年,每10萬人中就有231個自殺的老年人,考慮我國的人口基數,這將是一個沉重的數字,其中,自殺的老年人中,超過70歲的高齡老人佔65.6%,具有各種疾病的病痛者佔比78.43%。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農村老年人自殺率反而有逐漸升高的趨勢。1980年代時 ,老年人總體年均自殺率為60.85/10萬,1990年代 上升至192.70/10萬,而2000年以後則為507.10/10萬。
農村老年人自殺率變化曲線
「比起親兒子,藥兒子(喝農藥)、繩兒子(上吊)、水兒子(投水)更可靠。」
一位柴姓老人平靜說出的話,是許多農村老人慘烈的生存現狀。
(二)是養兒防老,還是養兒噬老?
在中國傳統的農村中,禮治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孝悌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之一,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那是要被十裡八鄉的鄉親們唾棄的,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農民來說,輿論環境對他們有著極強的約束力。
隨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興起,農村大量勞動力外流。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19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9077萬人,5.5億農村人口裡近3億青壯年勞力外流,中西部許多農村,只剩下留守老人與留守兒童。
對於外流的農村青壯年,一年都未必能回一次家,農村熟人社會的輿論已經很難對他們造成影響,而處於城市陌生人社會中的他們,更是無人深究他們家鄉的故事,傳統禮治對孝悌的要求已不能再成為有效的約束,養老更多的只能靠內心自發的驅動力,簡而言之,就是全憑良心,而養老,從來都是一個不輕鬆的負擔,當老人患病後,這個負擔更是將急劇加重。
當然,孝一直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絕大多數人都會自發形成孝敬父母的觀念。然而,如今年輕人生存壓力越來越大也是客觀事實,養老很多時候更是一個無能為力的困境。
同時,安土重遷思想根深蒂固的老人們也未必願意離開故土在陌生的城市中生活。
農村的情況如此,城市的未必就會好到哪裡去。富人們能夠僱得起更多護工去照顧他們,客觀上確實會減緩一些養老的囧境。但各種啃老成性的二代們,逼宮退位、搶遺產的醜陋行徑早已多見不鮮。
年邁的老人,不得不面對獨自生活的問題,尤其當老人患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後,生存困難,疾病痛苦,精神寂寞,這都將逐漸摧毀老人生活的希望。
(三)獨生子女養老壓力之大也是事實
對於很多農村地區而言,相比在家務農,外出打工才有更高的收入,才有可能改善家裡的生活,「父母在,不遠遊」成為難以實現的奢望。
在大城市掙扎求生的進城務工人員,高昂的房價並不歡迎他們留下,蝸居在城中村的他們,難以負擔將老人接到大城市一起生活的成本,計劃生育的執行也減少了他們與兄弟姐妹一起分擔養老壓力的可能性。
雖然貧窮和不孝之間不是必然的因果關係,但是實際就是貧窮卻增加了不孝的可能性。這是人口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就是更多的中年人老去,而新生兒們將更多地要對此買單。
一方面是人口壽命,16年,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的目標,中國到2030年要實現人均預期壽命79.0歲;另一方面則是出生率,2019年新生兒數量只有1016萬,而這個數字仍在不斷下降。
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出生和死亡平衡的時候會取得人口平衡。假設我們能維持每年新生兒數量為1000萬,那麼這個平衡狀態是中國社會只有1000萬/年*80年=8億人,而目前中國人口是14億人。
三、千裡之外的社會化養老
(一)深不見底的財政黑洞
截至2018年,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增長到2.49億,佔總人口的17.9%,相對應的,我國基本養老參保人數為9.15億人,近5億沒有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大多是現在老人與農業人口,他們唯一的保障是國家現在對60周歲以上的老人都會發放基本固定養老金,一般是75元-100元之間,多數地區發放標準是每月75元。
而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逐漸嚴重,勞動年齡人口每年以三四百萬速度萎縮,而每年達到退休年齡的新增人口近千萬,養老金支付的壓力越來越大。
根據《社會保障綠皮書: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9)》測算,2018-2022年,養老基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數量將維持在13-14個,接近全國省級統籌單位的一半。近些年來,我國政府不斷加大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補貼力度,補貼數額已經從1998年的24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8004億元。
(二)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養老院
養老院在我國的發展一直以來也是滯後的,一是民眾下意識對養老院的排斥,「只有孤寡老人才會去住養老院」、「讓父母住養老院就是子女不孝順」是許多民眾的固有看法。
其次,截止2017年末,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5.5萬個,已建養老床位為744.8萬張,其中,具有醫療資質的公立護理院僅有37家,公立養老院由於價格低廉,主要承擔著「三無」、五保以及低收入的高齡、獨居、失能老年人的照看,向來一床難求,而其餘民辦、合資養老院,低檔的一般收費2000/月起步,房間多是多人間,空間小,缺乏醫護,僅能保證最基礎的生活需求;中檔4000-8000不等,高檔幾萬也有。對比2019年,全國人均養老金為2768元/月,更不用說基本沒有養老金的農村老人了,對於很多人來說,住養老院也是一件奢侈的消費。
結語:
哪怕在以忠孝為主要道德準則的中國,純粹依靠子女為老人養老送終,已經被無數的事實證明這只是一種奢望。推進養老資源的配置,把建設政府託底、子女承擔為主,社會化、市場化養老方式為輔的現代化養老體系依然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一是更新養老理念和教育觀念,思想先行;二是完善贍養老人相關的法律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權利不受侵害,弘揚孝道道德模範;三是把各地養老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新基建」重要內容之一,完善硬體配套,讓去養老院如同去醫院一樣成為一件平凡事;四是……還有無數不勝枚舉的具體舉措,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文末留言分享。
關鍵還是要做好自己。古語有云:「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不信但看簷前水,點點滴滴舊池窩。」——《增廣賢文》,[明],佚名。
希望在我們老去的那一天,迎接我們的不是孤寂和絕望的黃泉路,而是溫暖而幸福的光芒大道。
參考文獻
[1] 劉燕舞. 農村家庭養老之殤——農村老年人自殺的視角[J].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4期):13-16.
[2] 劉燕舞. 農村老年人自殺及其危機幹預(1980-2009)[J]. 南方人口, 2013(02):58-66.
[3] 楊華,歐陽靜. 階層分化、代際剝削與農村老年人自殺——對近年中部地區農村老年人自殺現象的分析[J].管理世界, 2013,(5):47-63.
[4] 宣金學. 觸目驚心:農村老人"平靜自殺"揭秘[J]. 中外文摘, 2014.
[5] 社會保障綠皮書: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9)
作者個人微信公眾號:斷水刀,講點有價值的東西。
更多原創內容,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