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於2019年12月6日發表在中國金幣網,為防止其他公眾號轉載搶註原創文章,故轉到本人公眾號。文字未作改動,全文3412字,閱讀時間10分鐘。
關聯文章,點擊可見:
克勞斯世界硬幣大獎:1984年獲獎幣
世界硬幣大獎,又稱「年度硬幣獎」(Coin of the Year Award),由美國克勞斯出版社主辦,是當今同類硬幣評選賽事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個。筆者以系列連載的形式,對世界硬幣大獎賽獲獎幣進行詳細介紹。本文為系列之二。
1985獲獎幣綜述
1985年度獲獎幣在獎項方面無變化,仍關聯七個獎項,分別是:
年度最佳硬幣(Coin of the Year)
最佳金幣(Best Gold Coin)
最佳銀幣(Best Silver Coin)
最佳克朗幣(Best Crown Coin)
最受歡迎幣(Most Popular Coin)
最具歷史意義幣(Most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Coin)
最具藝術幣(Most Artistic Coin)
共有四個國家或地區的硬幣在評選中最終獲獎,分別是:美國、埃及、中國、英屬維京群島,其中埃及與中國並列獲得「最佳金幣」獎。這些硬幣涉及的題材為:體育運動、歷史人物、投資幣、自然保護。
中國在該年度評選獲獎硬幣數量最多(共三枚),而單枚硬幣獲獎最多的是美國紀念幣。值得注意的是,埃及與英屬維京群島的硬幣均由美國富蘭克林造幣廠生產,這是一家私營造幣廠。
以下將介紹具體的獲獎幣,本文中目錄編號「KM」對應《世界硬幣標準目錄1901-2000》,「CC」對應《中國金銀幣標準目錄》。
年度最佳硬幣、最佳克朗幣、最受歡迎幣:
「洛杉磯奧運會·擲鐵餅者」
美國1983年1美元銀質紀念幣
目錄編號:KM#209,成色:0.900,重量:26.73克,直徑:38.1毫米,數量:費城造幣廠鑄普制幣294,543枚;丹佛造幣廠鑄普制幣174,014枚;舊金山造幣廠鑄普制幣174,014枚、精製幣1,577,025枚,設計、雕刻:Elizabeth Jones & John Mercanti
舊金山造幣廠,精製版本,圖源:NGC
舊金山造幣廠,普製版本,圖源:PCGS
第二十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於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為此美國曾在1983年和1984年發行相關主題紀念幣,這枚「擲鐵餅者」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成為當年世界硬幣大獎中獲獎最多的硬幣。該幣是1954年以來發行的第二種美國紀念幣(第一種是1982年發行的「華盛頓誕辰250周年」半美元銀質紀念幣)。
硬幣正面主圖為擲鐵餅者,設計靈感源於古希臘雕塑家米隆(希臘文:Μρων, 公元前472年-公元前440年)的同名作品。擲鐵餅運動起源於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的希臘人投擲石片的運動,現在為田徑比賽中投擲類項目比賽之一。圖案中的擲鐵餅者以疊影形象出現,象徵速度與力量。硬幣背面為白頭海雕圖案,白頭海雕是美國的國鳥,其形象也是美國國徽最中心的組成部分。
最佳金幣(並列獲得)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
埃及1984年100埃及鎊金質紀念幣
目錄編號:KM#562,成色:0.900,重量:17.15克,直徑:31/32毫米,數量:富蘭克林造幣廠鑄精製幣2,121枚(實物證書標記計劃發行15,000枚,colnect.com記錄顯示該幣數量為2,122枚,此數量應是實際鑄造量)
圖源:numisbids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公元前69年-公元前30年)即「埃及豔后」,是古埃及託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擁有馬其頓血統。為了掌控埃及統治權,她曾委身於羅馬獨裁者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和羅馬將軍馬克·安東尼,後來與安東尼在同屋大維的鬥爭中敗亡。
金幣正面為密集文字,形如古埃及人尊崇的鷹圖騰。據說,在古埃及人心目中,鷹是太陽神的化身。金幣背面為女王肖像,畫面簡潔、美觀。
值得說明的是,1985年度「最佳金幣」獎由埃及硬幣和中國硬幣共同獲得,克勞斯出版社官方資料指明1984年「克利奧帕特拉七世」金幣獲獎,但在2015年,由該社出版、唐納德·斯卡琳奇(Donald Scarinci)編寫的《世界硬幣大獎賽——紀念硬幣設計與工藝的黃金三十年》(Coin of the Year - Celebrating Three Decades of the Best in Coin Design and Craftsmanship)卻將獲獎幣的圖配錯了,採用了1983年「娜芙蒂蒂」金幣的圖案。
「娜芙蒂蒂」100埃及鎊金幣,圖源:numisbids
「娜芙蒂蒂」金幣的目錄編號為KM#550,成色0.900,重量:17.15克,直徑:31毫米/32毫米。現存實物證書和當年美聯社報導的計劃發行量是15,000枚,但克勞斯目錄記載顯示數量為16,000枚,colnect.com記錄顯示數量為2,047枚,應是實際鑄造量。
娜芙蒂蒂(公元前1370年-公元前1330年)是埃及法老阿肯納頓的王后,在古埃及享有極其尊崇的地位。金幣背面圖案素材取自一尊有三千三百年歷史、以石灰巖與灰泥雕塑成的娜芙蒂蒂彩繪像,這尊彩繪像在1912年被德國探險家路德維希·波爾哈特發現,現藏於柏林新博物館。這枚金幣既是第一種由美國私營造幣廠(賓夕法尼亞州的富蘭克林造幣廠)為埃及生產的硬幣,也是埃及當時最大面額的硬幣。「克利奧帕特拉七世」金幣也是由富蘭克林造幣廠生產的。
中國1983年大熊貓100元金幣
目錄編號:KM#72及CC-43,成色:0.999,重量:1盎司,直徑:32毫米,數量:上海造幣廠計劃發行22,470枚(實鑄22,402枚),正面設計雕刻:孫奇齡,背面設計雕刻:陳堅
圖源:NGC
1983年是我國發行熊貓金幣的第二年,熊貓金幣首次出現面額。這一年的熊貓金幣共有五個規格:100元(1盎司)、50元(1/2盎司)、25元(1/4盎司)、10元(1/10盎司)、5元(1/20盎司),其中1/20盎司熊貓金幣首次出現,在世界投資金幣中獨樹一幟。以上金幣的主圖設計是一樣的。
這一時期的熊貓金幣充分運用了鏡面、凹雕和噴砂工藝,利用金屬折光原理,完美展現了熊貓黑白二色的立體效果,對國外收藏者而言相當有創意。奪得「最佳金幣」獎,充分體現了中國硬幣的對外吸引力。
最佳銀幣
中國1983年大熊貓10元銀幣
目錄編號:KM#67及CC-48,成色:0.900,重量:27克,直徑:38.6毫米,數量:上海造幣廠計劃發行10,000枚(實鑄不詳),正面設計雕刻:孫奇齡,背面設計雕刻:餘敏
圖源:apmex.com
這一年的熊貓銀幣只有一個規格,即27克的10元銀幣,其成色和重量向國際標準靠攏,造幣工藝與同年的100元熊貓金幣一致,但卻是在銀幣上表現出大熊貓的黑白兩色效果。同一年發行的兩枚熊貓貴金屬硬幣,一金一銀,圖案不同,相映成趣。
這枚銀幣按《中國金銀幣標準目錄》又分為兩種版別,分別是CC-48A「足有泥」版和CC-48B「足無泥」版。版別根據熊貓幼崽左腿處有無噴砂(下圖紅色圓圈位置)而定:有噴砂為「足有泥」版,無噴砂為「足無泥」版。如此區分版別是否恰當,本文不予評論,僅供參考。
CC-48A「足有泥」版,圖源:apmex.com
最具歷史意義幣
「馬可·波羅」
中國1983年5元銀幣
目錄編號:KM#77及CC-54,成色:0.900,重量:22克,直徑:36毫米,數量:瀋陽造幣廠實鑄15,453枚,正面雕刻設計:李小川,背面雕刻設計:王福德、宋津民
圖源:numisbids
該幣的另一種拍攝效果,圖源:numisbids
該幣正面為嘉峪關主建築側立面圖案,背面描繪了海面上的兩隻帆船,留白處印有馬可·波羅頭像。
馬可·波羅(Marco Polo,約1254-1324)是威尼斯共和國商人、旅行家及探險家。大約於1296年,馬可·波羅在與熱那亞人的小規模戰鬥中被俘,在獄中,他向獄友魯斯蒂謙(Rustichello da Pisa)講述了自己遊歷中國的情形,後者在1298年至1299年用古法語寫下了《關於世界的記述》(Le Devisement du Monde,或譯「《寰宇紀》」)一書,即《馬可·波羅行紀》。書中記述,馬可·波羅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到過蒙古,擔任元朝官員。這本書出版後被迅速翻譯成多種語言,在歐洲產生巨大影響。馬可·波羅本人也於1299年獲釋,最後回到威尼斯繼續經商,但餘生可能再未遠行。不過,《馬可·波羅行紀》一書的內容是否真實可靠,還有待考證。
最具藝術幣
「黃林鶯」
英屬維京群島1983年5美元銀幣
目錄編號:KM#35a,成色:0.925,重量:40.5克,直徑:42毫米,數量:富蘭克林造幣廠鑄精製幣478枚,正面雕刻:Arnold Machin,背面雕刻:Gilroy Roberts
圖源:PCGS
黃林鶯(Yellow Warbler),即北美黃林鶯(學名:Dendroica petechia),是雀形目森鶯科林鶯屬動物,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林鶯,主要生活在從北美到南美的廣闊地域,適應力強,以昆蟲和漿果為主食。硬幣背面展示了一靜一動的兩隻黃林鶯,圖案飽滿美觀。
富蘭克林造幣廠在1983年版鑄「黃林鶯」銀幣和銅鎳合金幣各一種,其面額、圖案皆同,銀幣數量478枚,銅鎳合金幣數量不詳。此外該廠在1984年又鑄造一版銀幣,除年份外其他元素皆同,但數量不詳。
在未來一年,筆者將陸續介紹世界硬幣大獎獲獎幣,但這只是本公眾號眾多龐大創作計劃的一部分。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numismaster.com, Coin of the Year Awards(Coins minted in 1982-2011), 2013.
[2]wikipedia.org, Coin of the Year Award(1984-).
[3]Alan Herbert, World Coin News past Coins of the Year(1982-2004), 2007.
[4]Donald Scarinci, Coin of the Year - Celebrating Three Decades of the Best in Coin Design and Craftsmanship, 2015.
[5]Krause Publications, 2019 Standard Catalog of 1901-2000(46nd Edition), 2018.
[6]李鐵生:《世界硬幣大獎賽獲獎硬幣1982-2001》(PPT)。
[7]汪洋、陳景林、林振宇:《中國金銀幣標準目錄1979-2018》,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
歡迎關注藍拿的錢幣公會,公眾號持續分享錢幣知識,打賞請隨意。
作者全部收入為稿酬,一分也是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