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國產「山東」號航母的滑躍甲板角度從「遼寧」號的14.3度調低到了12度,許多軍迷已經對這一修改的優劣進行了討論,但可能都沒說到點子上。
通過將航空母艦艦艏飛行甲板做成平緩的曲面外形,就能簡單將艦載機起飛滑跑的動能轉化為爬升起飛的勢能,在不使用彈射裝置的情況下完成艦載起飛。滑躍甲板可使艦載機在滑跑距離不變的情況下載重增加20%,或者在載重不變的情況下將滑跑距離縮短60%,效益十分可觀,好處太多。
滑躍甲板是英國人發明的,該裝置的誕生與「海鷂」艦載戰鬥機息息相關,並且在大量測試中,滑躍起飛甲板的最佳角度早被確定為12度,也就是我國新航母可能採用的角度。
上世紀70年代,「海鷂」研發和上艦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滑躍起飛」(Ski Jump),這是是1973年由英國海軍泰勒少校提出的新穎想法,通過在飛行甲板鏡頭布置一個斜坡,就能增加艦載機升空時的上升速度,此外滑躍甲板還具有降低起飛速度和增加起飛重量的優點。
英國國防部霍克·西德利合作開發了滑躍起飛的計算機模型,並在貝德福德皇家航空研究院建造了一個地面滑躍甲板,於1977年8月5日再次進行了首次滑躍起飛測試,約翰·法利駕駛「鷂」GR.1 XV281成功完成起飛。
這個陸上滑躍甲板的角度一開始只有6度,後來逐步增加到12度和20度,儘管最後一種角度對起落架和相鄰機身產生很大的應力,但使「鷂」的起飛速度降到了僅僅42節(78公裡/小時)!最終在艦載機結構壽命的起飛性能的折中之下,滑躍起飛甲板的最佳角度被確定在了12度,既能獲得讓人滿意的起飛性能,也不至於對飛機結構造成過大應力。
在完成對單座和雙座「鷂」式的成功滑躍之後,英國海軍決定為「無敵」號和「光輝」號安裝7度滑躍甲板,這是因為當時這兩艘航母艦艏配備了「海標槍」防空飛彈,限制了滑躍甲板的角度。
最後一艘航母「皇家方舟」號直到1985年才服役,該艦具有12度滑躍甲板並加長12.19米,能以最大的重量起飛「海鷂」。在1980-81年,「赫爾墨斯」號航母(當時被作為直升機航母使用的「半人馬座」級航母)加裝12度滑躍甲板以搭載「海鷂」,從1986年起,「無敵」號和「光輝」號也接受了12度甲板升級。作者:阿姆斯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