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給古代的讀書人們打上標籤,你會用哪些詞?「滿腹經綸」「風流多情」「文質彬彬」「多愁善感」「儒雅」「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弱不禁風」……這些詞組大概率會入選。 拋開其他,就身體素質而言,古代的書生、文人在我們眼裡大概就是這個形象:
電視劇《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 手無縛雞之力像是真實寫照。 但真實的情況是,文人本來自古多習武,只是在某個時間點後,文人習武才成了「稀罕事」。當然,這裡說的「武」是指個人身體素質、武力值,並非軍事指揮才能。
能文能武曾是基本操作
為什麼會有文人自古多習武的說法?這大概要從孔子說起。 孔子雖不一定是「武林高手」,但也肯定與「文弱書生」的形象毫無關係:從外形看,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史記·孔子世家》)。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度量衡總在變化,每個時代不相同,於是有人依據出土的西周、戰國和西漢的古尺換算了孔子的身高,三種算法皆在兩米左右[1],從身高來說,他是個超高的山東大漢;從力量看,孔子也算孔武有力。《呂氏春秋·慎大》記載「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國門之關」就是國都城門的大門閂,古代城門一般有四、五丈闊,門閂應該也差不太多,據漢朝高誘解釋,舉起門閂的方法是「以一手捉城門關顯而舉之」。就是用一隻手握住門閂的一端,把四、五丈長的木閂挺舉起來。這需要很大的力量,孔子無疑是個舉重高手了。 午門門閂 圖片來自網絡,僅做參考 其次,「文人自古多習武」的說法應該和孔子所授「儒家六藝」有關。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所教授的「禮、樂、射、御、書、數」是後世儒生的基本課程,其中射(射箭)、御(駕馭戰車)都算是「武」的內容,可以說,早期的儒生確實是文武兼修的。再者,從孔子教習六藝也可以合理推測出孔子本身擅長射、御,不然沒法教人;能將尚武且身手了得的子路收做弟子,當時是否曾有武力的較量我們不得而知,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這個可能。可見,孔子絕非「手無縛雞之力」,他身材魁梧,力大善射,武力值也算爆表,可能是出於教育或宣傳王道等政治理念的需求,而「不肯以力聞」。 先秦對士的要求基本是能文能武,之後雖然文士、武士逐漸分工,但讀書人文武雙全的情況並不罕見,漢晉、隋唐有很多文武雙全的人才。三國曹操、曹丕都有詩詞文章傳世,而且拿得起劍,殺得了人,不說武功多高強,起碼也是能文能武,不文弱;著名典故「聞雞起舞」的當事人、東晉祖逖也是一個博覽群書,遍涉古今的人,見過他的人都說他有輔佐治理天下的才能,他還曾被徵召推舉為孝廉、秀才(雖然他沒有接受),可見其文才,而且他「聞雞」起的是劍舞,後來還參軍徵戰,其身體素質可見一斑。
《三國演義》劇照 曹操吟誦《觀滄海》
唐朝尚武,參軍是年輕人的普遍追求。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在做官必須要有推薦、科舉入仕仍有弊病的情況下,「從軍謀邊功」成了建功立業的新門路,文人也掀起了從軍熱。
數不清的邊塞詩歌記載過讀書人的參軍夢,雖然部分邊塞詩人只是「前線記者」,「武力值」究竟如何不好斷言,但真從軍的文人也有不少。邊塞四詩人之一的高適就是真正守過潼關、參與過討伐永王李璘叛亂和安史叛軍的軍人,曾寫下「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燕歌行》)以描繪他所經歷的戰爭,可見這位詩人也是文武全才。 文士參軍在唐朝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就拿這些有從軍夢的文人來說,他們的身體素質應該都和「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沒什麼關係,畢竟沒有身體資本何談參軍追求邊功?
說起唐朝尚武,除了「從軍熱」,還有任俠風氣的盛行。這就不得不提起另一個武力值爆表的人物——李白。除了詩仙,他還是個劍客,唐時任俠風氣在他這體現得最是淋漓極致。 李白十歲即通詩書,少年天才,益州長史蘇頲[tǐng]認為他可與藺相如相比,評價非常高,但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新唐書·李白傳》),拒絕了當地舉薦他做官,可能他少年時的夢想就是當個俠客吧。他是一個很有俠客情懷的人,曾寫下——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俠客行》)
表達自己對俠客的欽慕,對快意恩仇、仗劍天涯瀟灑生活的嚮往。他在給韓朝宗寫的自薦信裡寫到「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
可見他對劍術的喜好早於文章。劍術雖然沒有詩文有名,但也有些成就,他也許就是傳說中,明明可以靠武功卻非要靠文章出名的人吧……
太白行呤圖 梁楷(宋)
也許你會問,李白會劍術就能說得上武力值爆表嗎?
李白武力值有多高,有說法是李白師從「劍聖」裴旻學習劍術,《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中曾提及李白曾主動請求投於裴旻門下。要知道,裴旻的劍術在唐朝被評為「三絕」之一,其餘兩絕分別是李白的詩以及張旭的草書。如果李白真的師從裴旻,那他的劍術應該是當世一流;再者,魏顥,一個與李白生活在同一時代且有深厚交誼的人在為《李翰林集》作的序中寫道:「少任俠,手刃數人。」手刃數人,李白的武力值絕對不低。文武雙全成「奇」才
文人會武是什麼時候變成了稀罕事呢?或者換個問法,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弱不禁風」的形象大概是在什麼時候形成的? 文、武士分工逐漸明確後,可能就已經有了傾向,但真正往前垮了一大步的無疑是宋朝。 不同於唐朝尚武,宋朝崇文之風盛行。這一時期,「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隨著科舉制度日趨完善,不再存在唐朝那樣必須推薦才能入仕的弊病,糊名制度出現,文人能且只能通過考試較為公平地獲取功名入仕做官,這必然會推進人人考科舉局面的出現。再加上宋太祖時就有的「重文輕武」政策傾向、對文人的大力扶持,讀書人的數量大大增加,社會對武者也越發不重視,不可避免的就會形成「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做學問被推到非常高的地位。
科舉制度下必然也會出現一種情況:其他的不用做,專心學好四書五經、能寫好文章考試能考過就行了。宋朝情況可能更加徹底,「射」「御」習武都成末流,早已被拋在腦後。文人只顧讀書,身體素質低下,久而久之,「手無縛雞之力」便成了普遍現象,文武全才就變得稀奇。
《聽琴圖》(局部) 宋 趙佶,宋代文人風雅形象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武力值爆表的文人仿佛鶴立雞群,無疑會打破我們對文人的刻板印象。比如,辛棄疾。 南宋詞人辛棄疾存詞600多首,詞作高產且質量很好,被稱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這兩首詞算是他的代表作,一首豪放一首細膩,知名度廣到基本人盡皆知: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 還記得學生時代學這兩首詞的時候,總會說詞作「表達了作者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理想,抒發了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悲憤心情」「表達了作者對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的憤懣……」 從詞作的思想感情中我們可以知道,辛棄疾是個愛國詞人,現在的書本也基本將他定性為愛國詞人,但從歷史中,我們能看到,他不僅僅是個詞人,他還是個武力值爆表的抗金英雄!有網友就曾調侃「對辛棄疾而言,寫詞大概就是消遣時間發發牢騷。」
辛棄疾像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百姓不堪金人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二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反抗金的統治,還擔任了起義軍的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死於其部下之手、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得知老大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他便直接率領五十多名勇士直衝敵方萬人的軍營,把張安國生擒,成功撤離後將人押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置,叛徒當街遊行示眾,後被砍頭。 帶領50人闖萬人敵營,還生擒了叛徒全身而退,能完成這樣的行動,辛棄疾不可能沒有武功傍身,可能還是個武林高手!這樣的人歸入南宋後因為朝廷的局限,壯志難酬英雄遲暮,誰不嘆一句惋惜呢? 宋代文人上過戰場的,還有抵擋西夏侵犯的北宋詩人章楶[jié],他以狀元身份踏足官場,後來率軍把守邊防,西夏多次侵犯,均為章楶所敗,有效遏制了西夏向東侵犯,取得了宋朝對西夏作戰的戰略主動權。此外,還有範仲淹,也是鎮守西北,曾收服羌族,多次以少勝多打敗西夏……但他們兩位究竟是靠計謀還是靠武力我們不得而知,只能說,比弱不禁風好些。 宋朝還有一位文武全才,沒上過戰場但是有官方認證——文中進士,武中狀元。
他是誰?是後來一心向道的王重陽。「幼好讀書,後入府學,中進士……早年為儒生,善屬文兼擅騎射。」金天眷元年(1138年)舉行武舉,王重陽前往應試,中甲科,武舉狀元後改名德威,字世雄,然而並未得到重用[3]。他後來跑去發展道教,和一般文人武者發展路徑不太一樣,就不再多言其經歷。 明代時候有個叫盧象升的進士,雖是江南文人,但天賦異稟,《明史》載:「象升白皙而臞([qú],同癯,瘦),膊獨骨,負殊力。」雖然他膚白且瘦,但力大無窮。黃裳說盧象昇平時練功用的刀重達146斤,想來武力爆表也適合他。 再和大家說說王陽明,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為明朝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死後配享孔廟。王陽明的文治後世數百年,少有人能及,對我們而言,王陽明是個思想家、哲學家,其實不僅如此,他的「武」也同樣讓人難以望其項背。《明史》記載王陽明「弱冠舉鄉試,學大進。顧益好言兵,且善射。」他好兵法善射箭,王陽明還曾秀過自己的箭術:當時因為王陽明先打下了南昌,張忠、許泰二人搶功不成懷恨在心,輕看王陽明是個讀書人,就逼著他到校場裡射箭,想讓他丟臉折辱他,而王陽明從容地拉開弓弦,三射三中。圍觀士兵都大聲歡呼,張忠、許泰則深受打擊。(《明史》)他也是個武功高強的文人。
王陽明像
其實明朝讀書人也多會習武,除了和唐朝相似的「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更多的可能是出於自保需求。明朝城市發展繁榮,運河發達,倭亂頻發,而且因為運河船隻的隱蔽性,倭寇往往容易長驅直入內陸,這和普通的邊疆外患還不太一樣,大多數時間不是列陣打仗,而是遊擊偷襲。江南地區的士人在這樣的日常生活中,體會到了官府需加強邊防、個人需要習武防身的迫切感。當時各地往往都會聘請習武之人,召集鄉民一同學武自保,明朝也有尚武風氣。
小結
不同時代的風氣,對個人素質修養存在影響,而風氣的不同則是政治或社會環境影響的結果。我們可以發現,文人習武現象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春秋戰國時,文武雙全是對「士」的基本要求,那時文士和武士還沒有分開,文武角色的轉換是經常的事;之後文武開始分工,雖然有一點各司其職,各學所需的傾向,但文人出身、兼修武學的全能型人才並非異乎尋常;再後來,文人修習的內容主要隨現實情況發生變化,社會風尚注重武學時,武功肯定要學,輕武時,讀書人們就基本放棄武學,大量文人積弱的局面又會將影響反饋給時代。
此外,就宋朝以後讀書人形象普遍文弱的情況看,那些打破文人固有印象的武力爆表的文人們,基本都是在救亡使命的感召下,投筆從戎,無奈卻又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