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臺灣,你會想到什麼?是小學課本裡的日月潭?是歌聲中阿里山的姑娘和外婆的澎湖灣?是讓吃貨垂涎三尺的臺灣夜市?是電視裡臺北街頭遊行示威的畫面?是讓人爆笑的綜藝節目?是嗲嗲的臺灣口音?還是心中最樸素的祖國統一的呼喊?
或許都有。或許有更多。
臺灣,因為隔著一灣海峽,因為歷史的緣故,人們無法像前往其他省份一樣方便而顯得神秘,因為神秘而心生嚮往。
而作為一個閩南人,對於對岸的這座寶島,卻因為種種關係的疊加,而讓這份嚮往夾雜了更多難以名狀的情愫。
臺北街頭隨處可見貼著「臺灣省」牌照的機車 看著倍感舒服
長輩們說,以前村子裡很多人都會到臺灣謀生,也是在那個時候,伯公到了臺灣學手藝。只是世事難料,他後來就回不來了,在臺灣娶妻生女。直到90年代,終於有機會回鄉探親。
記憶中,是伯公帶著表哥來參加「阿太」的葬禮。然後也帶來了村子裡第一臺彩色電視機,帶來了花生米狀的小黃金,以及表哥給我們這些小屁孩帶來的泡泡糖。
再後來,外公、伯公相繼去世。伯公的後代們也從此失去了聯繫。外婆和舅舅們偶爾會念叨起臺灣的親人,說著那個神秘而富裕的地方的一些真真假假的故事。
這就是小時候對臺灣的模糊的印象。
這份印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好奇與嚮往。而成長也讓這份嚮往愈演愈烈。於是,臺灣情結悄悄埋在心中。等待著機會踏上那片神秘未知的土地。
踏上臺灣
「旅客朋友們,我們即將抵達臺北桃園國際機場……」,我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悅,伸長了脖子,迫不及待想第一時間看看臺灣這片神秘的土地的模樣。
2016年9月11日下午,因為單位的工作派遣,我終於踏上了這座島嶼。我像個從未見過世面的孩子一般,貪婪地望著周遭的一切,新奇而又緊張。
等待入境
當「移民署」的工作人員輕輕地在入臺證上蓋上一個入境戳之後,迎面撲來的便是一個真實的臺灣。
我抑制住了呼之欲出的激動,帶著我的學生們,像潮水一般湧入熙熙攘攘的人群,開啟132天的寶島之旅。
在那個夏末的臺北街頭,呼嘯的是微熱的風和明亮的陽光。陽光下閃過一張蓬勃的笑臉,似夢非夢。
友善的臺灣人
人們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在臺灣居住的這四個多月,我似乎可以隨時隨地體驗著這句話的真偽。
我接觸過大學教授和員工、公交車司機、便利店的店員、賣紅豆湯的阿婆、牛肉麵店的老闆、剛工作的畢業生、銀行的高管、小區的警衛、民宿的主人……形形色色,各個階層。大多數人都對你真誠、熱情、客氣、禮貌,我稱他們是溫柔、友善的臺灣人。
他們總喜歡把謝謝掛在嘴邊,你點完一份牛肉麵,老闆笑容可掬,說謝謝。你吃完結帳,老闆說謝謝,慢走,歡迎下次光臨。便利店24小時營業,店員有時候是年輕人,像勤工儉學的大學生,有時候是胖乎乎的中年人,有時候是頭髮全部掉光的大叔,他們像訓練有素一樣總是掛著笑臉,對你說謝謝。
還有,那些我最喜歡的公交車司機。車開得不緊不慢,上車的時候,他拿著小喇叭,說上車當心哦,下車的時候他也說謝謝,一遍一遍,下一個說一聲,不厭其煩。樓下的警衛大叔,態度和藹可親,總是耐心地回答你的問題,不像我先前見到的我家小區樓下蠻橫的保安,總是擺著一張臭臉,好像這全世界都虧欠了他。
賣芋圓紅豆湯的阿婆有六十來歲了,在淡水的英專夜市,每到晚上她的小攤上就排起長長的隊伍,她總是認真地問每個人要搭配什麼,芋圓總是給你很足量,還一個勁地笑著問你夠不夠。旁邊是他的兒子,小心翼翼地幫忙添料,包裝,找零,對人恭恭敬敬、客客氣氣。我時常過去排隊,有時候跟他們攀談幾句,阿婆就像我的外婆,總是給你加得滿滿的芋圓。離開臺灣之前,我特地最後再去買了一次,跟他們告別。他們驚詫於我來自大陸,說我的臺語(閩南語)說得很好。阿婆說有空還要再來哦。滿臉的笑容飛揚在那天晚上淡水的夜空,那樣溫暖,令人難忘。
……
淡水河 閩南先祖就是經由這條河進入臺北開發臺灣
所以,我所接觸的大部分臺灣人對於陌生人,或者說人與人之間是彼此信任的,也是比較友善的,我喜歡這樣的友善,也享受著他們的服務態度。
溫柔友善的臺灣人是我對臺灣最美的褒獎,也是臺灣最讓我懷念的地方。
臺灣的好
離開臺灣好久了。此時回顧臺灣生活的點滴,除了惦念臺灣人的溫柔友善,也應該記錄一下臺灣的好。
臺灣的好首先在於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留和傳承。無論是大街小巷閃閃發亮的繁體字廣告牌,還是隨處可見的佛堂廟宇的建築風格,無論是臺灣人筆下的文言文氣息,還是臺北的道路和城區命名,都流淌著中國文化的獨特韻味。比如,忠孝路、信義路、仁愛路、仁愛區、信義區等,傳遞著老祖宗「忠孝仁愛禮智信」的思想。而臺北市的街道命名更是涵蓋了大陸各個省市的名稱,我還特地去泉州街和廈門街轉了一圈。
臺灣的好還在其乾淨、秩序、人性化,社會文明程度較高。臺灣的大街小巷、大型公共區域甚至人流量較大的火車站和夜市,街道都很乾淨,連衛生間都非常整潔,這點確實讓人嘖嘖稱讚。人們普遍遵守秩序,乘坐捷運、公交都按照地上的劃線排隊等候;乘坐自動扶梯,大家很習慣地左行右立。捷運、公交、高鐵都有愛心專座,用其他顏色顯示,大部分時候都空著,只留給老人小孩孕婦抑或是殘障人士。而對於殘障人士,很多細節都體現著人性化的關懷,有專門的廁所位置,有專門的殘障人士通道。最讓我驚嘆的是,幾乎所到一處的每個衛生間都免費提供紙巾,這一點也慣壞了我,以致於回到廈門後鬧過上洗手間忘帶紙巾的笑話。臺灣的舊街區改造也相對友善,在臺北街頭,現代化的高樓旁邊也許就是一座古老的廟宇,走在臺北的老城區,古老與現代並存,人們似乎隨時都可以追尋到童年時候的蹤跡。
捷運、手扶電梯排隊的人們
臺灣的好或許還在於人們知足常樂以及心存感恩的心態。在我的觀察中,似乎每一份職業都彼此尊重與被尊重,就拿保安、保潔、超市便利店店員而言,他們每天掛著笑容,享受並熱愛著自己的這份工作。而我接觸的很多人,大多比較知足,很多店總是在一周定期關門休息,很多人總會在一段時間過後外出旅行,生活過得不緊不慢,安逸而輕鬆。有空的時候,很多人會參加義工組織,參加一些慈善活動,心存感恩,回饋社會。
……
……
除此之外,臺灣的垃圾分類也較為完善,每當垃圾車到來的時候,人們趕忙從家裡拎著分類好的垃圾排隊扔垃圾的場景讓我印象深刻,這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還有臺灣人引以為傲的全民健保制度,以及他們發達的文創產業等等,或許都是臺灣值得稱讚的地方。
道路雖然狹窄,但開闢了人行道和巧妙的排水孔
臺灣民眾排隊扔垃圾
垃圾分類箱
臺灣民眾排隊丟垃圾小視頻
零零碎碎,絮絮叨叨,用盡我這日漸生疏的筆墨,勾勒眼中臺灣的美好。一份珍貴的記憶,一段悠閒的時光,不夠完整,不夠立體,但如呼吸一般真實,如陽光一樣閃耀。
吸引陸生的臺灣高等教育
臺灣的神秘,讓廣大大陸同胞對其充滿好奇,從小的「寶島」教育也讓更多的年輕人想抵臺一探究竟。而這份神秘無疑催生並增強了臺灣的大學對陸生的吸引。
淡江大學蛋卷廣場
於是,越來越多的陸生通過交流生、交換生、研修生等項目來到臺灣的高等院校,名為體驗臺灣的高等教育,實際則是實現自己親身探尋臺灣這片未知土地的願望。
臺灣清華大學
而隨著這願望達成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體驗和快感迅速傳播,臺灣的高等教育對陸生也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畢竟,一個學期乃至一年的長久體驗是一個多麼巨大的誘惑啊!
和上交大、西交大同源同宗的臺灣交通大學
就這樣,臺灣高等教育的獨特魅力隨著陸生的廣泛傳播在祖國的神州大地四處擴散。
東海大學文理大道
目前,臺灣有160多所高等院校,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私立院校,大部分高校都與大陸的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而隨著臺灣「少子化」現象日益嚴重,大學生源逐年減少,臺灣的大學也只好把目光聚焦廣闊的祖國大陸,通過各種各樣的合作方式吸引陸生的到來。
少子化衝擊臺灣高校
在臺的這四個多月間,我走訪了30多所大學,有的只是走馬觀花校園亂逛,有的與他們師生展開短暫交流;有旁聽過他們的日常課堂,也有蹭過他們的熱鬧講座;有在他們的圖書館埋頭閱讀,也有在他們的運動場馳騁奔跑;也時常與我的學生們一同交流探討,從他們口中得知更多臺灣高等教育的真實反饋。
位於臺中逢甲商圈的逢甲大學
臺北大學臺北校區日常課堂
臺灣的大學受「少子化」衝擊,面臨生存壓力。因此和更多的大陸學校開展了合作,學校涵蓋各個層次,有985、211重點大學,有其他重點大學,比如小編所在的知名「僑校」—華僑大學,也有一般地方院校和獨立學院。我所在的淡江大學,大陸學生除了來自諸如復旦、北航、廈大、吉大等重點大學之外,有更多的交流生來自一般院校和地方院校,比如榆林學院、東莞理工學院、文華學院、安徽財經、浙江工商、湖北大學、福建師大等。
淡江大學大陸研修生座談會
私校中排名前列的中原大學
各校都成立兩岸事務處或者大陸教育處服務陸生
臺北的大學校園大都小而精(臺灣大學除外),由於土地面積有限,各大學更加重視校園規劃,充足利用校園空間。不像大陸大學要求百分百為學生提供宿舍,臺灣的教育部門,只要求學校提供20%的床位,一般而言,大一新生可以住在學校宿舍,大二以後就要抽籤,大部分學生都選擇租住在外面的出租房,好在臺灣治安較好,不然這安全隱患會讓學生管理部門帶來多麼大的壓力啊。如同大陸高校加倍優待境外生一樣,大部分臺灣的高校也都對境外生(包含陸生)照顧有加,陸生一般都會安排住在學校宿舍,抑或是學校外面由學校統一租來的公寓。只是住宿費就不像大陸那麼便宜,一學期下來也要2-3萬臺幣。
世新大學運動場 面積有限 中間開闢為籃球場
臺中教育大學廁所文化
臺灣的大學教育相對西化,課堂較為自由,重視啟發和引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師教學水平也廣受陸生讚譽。比如,很多老師都是美國取得的博士學位。課堂上,學生們可以吃東西,教授並不會阻止你;很多老師會經常布置各種作業,也會安排學生研讀指定的著作,然後分組討論,分組匯報;對於學生的考核方式也較為科學、合理,平常表現、期中考試佔了很大比重,期末考試有時候就顯得不那麼重要。因此,大陸學生更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和考察方式,告別大陸期末備戰式的「臨時抱佛腳」,取而代之的是平常和期末一以貫之的「細水長流」,或許這是值得我們思考、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淡江大學學生社團納新
暨南國際大學 位於日月潭景區
臺灣的老師普遍非常關愛學生,也似乎都非常喜歡陸生(當然,也有個別臺灣老師會排斥或疏遠陸生),師生關係甚為融洽。時常聽學生說某位老師又請同學們喝咖啡喝奶茶請吃飯。學生也樂意與跟老師交流,師生頻頻互動,促進教學相長,這也是我喜歡的教學互動。在和幾個大學教授交流的過程中,也發現他們非常認可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幹勁,他們說班裡成績最好的基本來自陸生,有個老師還戲稱:「陸生的到來讓他們重新感受到做老師的價值和意義」,話裡雖有恭維之意,但也透露出臺灣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少子化後臺灣的大學教授們對優秀學生的渴望。
華僑大學學生在中原大學的成績單 各科基本都第一名
臺灣大學椰林大道
目前,隨著蔡政府上臺,政治上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似乎一定程度也給原本危機四伏的臺灣高校(尤其是私立院校)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更大危機。臺灣高等教育將如何繼續吸引陸生,儼然已嚴肅地擺在了各校校長的面前。離開臺灣4個月後,了解到今年大陸高三畢業生赴臺就讀學位的名額減少了一半,不禁對已然「危機重重」的臺灣高等教育重重地捏了一把汗。
法學名校-東吳大學 馬英九目前受聘於此
位於臺灣清華大學校園內的梅貽琦陵墓
中國文化大學俯瞰臺北
臺北城市風貌一角
老舊的城市建設。臺灣的三大城市是臺北、高雄和臺中。從他們的城市建設面貌來看,高樓林立未成規模,道路相對狹窄,摩託車成群結隊,除了他們引以為傲的臺北101大樓之外,摩天大樓並不多見。臺北的城區面貌顯得老舊,甚至有點破敗。城市建設和大陸一線城市甚至二線城市相比,已經是相差甚遠。
老舊的臺北舊城區
象山頂俯瞰臺北 臺北最繁華所在
分布不均的公共運輸。走過臺灣的大部分縣市,也體驗了臺灣的捷運、公交、的士、鐵路、高鐵、客運等出行系統,大臺北地區交通還算發達和便利,南部和東部地區民眾的公共運輸資源就沒有那麼豐富,出行也沒有臺北地區那麼便利,或者說有些地方非常落後。全臺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基本停滯(也許是發展夠了吧),而被民眾吐槽最多的便是「機捷」(桃園機場-臺北車站的捷運),據說修了20年,終於在我離開的那個春節通了車。
臺北摩託車大軍 機車是大部分人出行工具
還算便利的臺鐵
偏高的物價和連續16年不漲的工資水平。有人說臺灣工資高,物價便宜。在臺灣呆過之後,實在無法認同。和我所居住的廈門相比,除了房價之外,臺灣的物價真的是高得離譜。被廣大陸生吐槽最多的就是便利店一根香蕉25臺幣(人民幣對臺幣大概1:4.5),一碗麵100臺左右,而如果吃得稍微好點的一餐也得有150-200上下。公交車一般上車就15臺;捷運上車20臺,從我居住的淡水到臺北車站,大概40分鐘車程,來回100臺(辦理悠遊卡打八折,也要80臺)。而我了解的剛畢業的大學生,月薪也就2萬-3萬上下,看到的保潔員招聘廣告,月薪多的也有3萬左右,但是一周只休一天,每天工作時間也較長。試想,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月薪2.5萬,為了節省房租,選擇居住在淡水,那一個月房租(含水電)8000,每月車費3000(按每天來回一趟捷運),每月餐費保守6000(按每天200計算),外加生活用品、衣服、電話費(電話費也是賊貴)、人情往來等按2000計算,那麼一個月工資還剩多少。事實勝於雄辯。
淡水全聯超市最便宜的香蕉
臺北捷運票價
臺媒報導臺灣年輕人工資水平
臺北市中心房價一瞥 1坪≈3.3平方米
淡水街邊招聘廣告
受陸客減少衝擊的旅遊業。臺灣吸引大陸同胞的還有他們絕美的自然風光。花蓮的太平洋,墾丁的海,太魯閣,日月潭,阿里山,九份,陽明山、合歡山等眾多自然風光曾經吸金和吸睛無數。我在的這四個多月,可以明顯感覺陸客的減少,而大街上,時常可以看到韓國人、日本人三三兩兩,嘰嘰咕咕說著偶像劇裡的調調,給日漸凋零的臺灣旅遊業帶來幾分慰藉。如果不是從小的臺灣情結作祟,臺灣給我的旅遊觀感除了東部海岸線的壯美和良好的服務態度,好像沒有什麼可以比得上大陸的大好河山了。
花蓮七星潭 太平洋的浪的確夠驚人
蘇花公路看太平洋
陽明山擎天崗大草原
山城九份—悲情城市取景地
當然,我不懂經濟,粗淺的了解,臺灣的高科技產業也在競爭中喪失優勢,人才流失嚴重;曾經興盛一時的華碩、宏碁、HTC、BenQ等電子產品佼佼者也在競爭中日益黯淡;大陸興起的網際網路金融,發達的第三方支付、無比方便的網約車在臺灣也難覓蹤跡。臺灣的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蔡英文當局蠹政害民的「新南向政策」,讓越來越多的東南亞外勞湧向臺灣(一位新認識的臺灣「移民署」的公務員朋友就說每天為新辦理的外勞入臺忙得不可開交),與臺灣人爭奪飯碗,讓原本就十分緊張的就業市場雪上加霜,令人唏噓。
雙十二支付寶活動進軍臺灣夜市 使用者大都為陸生和陸客
支付寶活動進軍臺北101
……
……
從淺層看著如今的臺灣,再想起祖輩們心心念念的幸福富裕的臺灣,如今是這般模樣,除了失望,還有心疼,那是一份於我無以名狀的憂傷。
這就是我所看見的真實的臺灣。
後記
有些話題總是很容易引起共鳴,容易吸引人們的目光。臺灣,便是其中之一。不曾想第一篇文章就受到許多人的關注,轉發和點讚。然而褒獎臺灣的同時,卻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忽略臺灣的另外一面,於是便有了後面關於臺灣的種種不美好,然而這其實也是寫本文之初內心早已成型的框架。
離開臺灣已經4個多月,因為工作忙碌,也因為懶惰成性,耽擱了許久才斷斷續續將這篇完全屬於自己而非工作的臺灣觀察寫完,總算是對自己那已然過去的132天的臺灣生活有個交待。
行文到此本該戛然而止,卻有種不忍就此結束的小小糾結。想起初到臺灣即前往基隆港替親人們見到20多年失去聯絡的那個曾經和伯公回來參加阿太葬禮的表哥的激動和恍惚;想起過去那個學期的每一個周末和假日,和我可愛的學生們一起出去浪出去瘋玩轉臺灣島樂此不疲的自由時光。那個和學生們騎著電動車在暴雨傾盆的綠島瘋狂奔馳的白天;那個和學生們在陽明山上的擎天崗大草原,擺著各種pose自拍忘記了時間,然後一群人錯過最後的公車,有說有笑歡天喜地結伴走下山的夜晚;那個和學生們坐上大巴奔赴宜蘭,在宜蘭外澳的山坡遠眺龜山島,然後緊張地看著學生們掛上滑翔傘開心地飛上藍天的黃昏;那個和學生們坐著包來的中巴車在驚險的蘇花公路穿行,見到太平洋絕美的風景,一群人跳下車,無所顧忌地大聲叫喊的暴雨傾盆的午後;那個和學生們一起擠在烏壓壓人群的「國父紀念館」臺階,耐著性子等著新年倒計時,和幾萬人一起看著臺北101新年煙火歡呼雀躍迎接2017年的跨年夜……那些最美最純真最開心最自由從頭到腳趾都快樂的時光,依然歷歷在目。
……
此刻,窗外有明亮的夕照,又讓我想起站在淡江大學圖書館7樓,望著窗外淡水最美的落日,想著海峽對岸的故鄉,仿佛就在昨天。
淡江大學圖書館窗外的最美落日
同一片落日,同一個中國。臺灣,我在對岸等你回來。
來源:光明客棧(Forlight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