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看到的真實的臺灣

2021-01-18 青年觀察家


一提起臺灣,你會想到什麼?是小學課本裡的日月潭?是歌聲中阿里山的姑娘和外婆的澎湖灣?是讓吃貨垂涎三尺的臺灣夜市?是電視裡臺北街頭遊行示威的畫面?是讓人爆笑的綜藝節目?是嗲嗲的臺灣口音?還是心中最樸素的祖國統一的呼喊?


或許都有。或許有更多。


臺灣,因為隔著一灣海峽,因為歷史的緣故,人們無法像前往其他省份一樣方便而顯得神秘,因為神秘而心生嚮往。


而作為一個閩南人,對於對岸的這座寶島,卻因為種種關係的疊加,而讓這份嚮往夾雜了更多難以名狀的情愫。

臺北街頭隨處可見貼著「臺灣省」牌照的機車 看著倍感舒服


長輩們說,以前村子裡很多人都會到臺灣謀生,也是在那個時候,伯公到了臺灣學手藝。只是世事難料,他後來就回不來了,在臺灣娶妻生女。直到90年代,終於有機會回鄉探親。


記憶中,是伯公帶著表哥來參加「阿太」的葬禮。然後也帶來了村子裡第一臺彩色電視機,帶來了花生米狀的小黃金,以及表哥給我們這些小屁孩帶來的泡泡糖。


再後來,外公、伯公相繼去世。伯公的後代們也從此失去了聯繫。外婆和舅舅們偶爾會念叨起臺灣的親人,說著那個神秘而富裕的地方的一些真真假假的故事。


這就是小時候對臺灣的模糊的印象。

這份印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好奇與嚮往。而成長也讓這份嚮往愈演愈烈。於是,臺灣情結悄悄埋在心中。等待著機會踏上那片神秘未知的土地。


踏上臺灣

「旅客朋友們,我們即將抵達臺北桃園國際機場……」,我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悅,伸長了脖子,迫不及待想第一時間看看臺灣這片神秘的土地的模樣。


2016年9月11日下午,因為單位的工作派遣,我終於踏上了這座島嶼。我像個從未見過世面的孩子一般,貪婪地望著周遭的一切,新奇而又緊張。

等待入境

當「移民署」的工作人員輕輕地在入臺證上蓋上一個入境戳之後,迎面撲來的便是一個真實的臺灣。


我抑制住了呼之欲出的激動,帶著我的學生們,像潮水一般湧入熙熙攘攘的人群,開啟132天的寶島之旅。

在那個夏末的臺北街頭,呼嘯的是微熱的風和明亮的陽光。陽光下閃過一張蓬勃的笑臉,似夢非夢。



友善的臺灣人

人們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在臺灣居住的這四個多月,我似乎可以隨時隨地體驗著這句話的真偽。


我接觸過大學教授和員工、公交車司機、便利店的店員、賣紅豆湯的阿婆、牛肉麵店的老闆、剛工作的畢業生、銀行的高管、小區的警衛、民宿的主人……形形色色,各個階層。大多數人都對你真誠、熱情、客氣、禮貌,我稱他們是溫柔、友善的臺灣人。


他們總喜歡把謝謝掛在嘴邊,你點完一份牛肉麵,老闆笑容可掬,說謝謝。你吃完結帳,老闆說謝謝,慢走,歡迎下次光臨。便利店24小時營業,店員有時候是年輕人,像勤工儉學的大學生,有時候是胖乎乎的中年人,有時候是頭髮全部掉光的大叔,他們像訓練有素一樣總是掛著笑臉,對你說謝謝。

 

還有,那些我最喜歡的公交車司機。車開得不緊不慢,上車的時候,他拿著小喇叭,說上車當心哦,下車的時候他也說謝謝,一遍一遍,下一個說一聲,不厭其煩。樓下的警衛大叔,態度和藹可親,總是耐心地回答你的問題,不像我先前見到的我家小區樓下蠻橫的保安,總是擺著一張臭臉,好像這全世界都虧欠了他。


賣芋圓紅豆湯的阿婆有六十來歲了,在淡水的英專夜市,每到晚上她的小攤上就排起長長的隊伍,她總是認真地問每個人要搭配什麼,芋圓總是給你很足量,還一個勁地笑著問你夠不夠。旁邊是他的兒子,小心翼翼地幫忙添料,包裝,找零,對人恭恭敬敬、客客氣氣。我時常過去排隊,有時候跟他們攀談幾句,阿婆就像我的外婆,總是給你加得滿滿的芋圓。離開臺灣之前,我特地最後再去買了一次,跟他們告別。他們驚詫於我來自大陸,說我的臺語(閩南語)說得很好。阿婆說有空還要再來哦。滿臉的笑容飛揚在那天晚上淡水的夜空,那樣溫暖,令人難忘。

……

淡水河  閩南先祖就是經由這條河進入臺北開發臺灣

所以,我所接觸的大部分臺灣人對於陌生人,或者說人與人之間是彼此信任的,也是比較友善的,我喜歡這樣的友善,也享受著他們的服務態度。


溫柔友善的臺灣人是我對臺灣最美的褒獎,也是臺灣最讓我懷念的地方。


 

臺灣的好

離開臺灣好久了。此時回顧臺灣生活的點滴,除了惦念臺灣人的溫柔友善,也應該記錄一下臺灣的好。

臺灣的好首先在於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留和傳承。無論是大街小巷閃閃發亮的繁體字廣告牌,還是隨處可見的佛堂廟宇的建築風格,無論是臺灣人筆下的文言文氣息,還是臺北的道路和城區命名,都流淌著中國文化的獨特韻味。比如,忠孝路、信義路、仁愛路、仁愛區、信義區等,傳遞著老祖宗「忠孝仁愛禮智信」的思想。而臺北市的街道命名更是涵蓋了大陸各個省市的名稱,我還特地去泉州街和廈門街轉了一圈。

 

臺灣的好還在其乾淨、秩序、人性化,社會文明程度較高。臺灣的大街小巷、大型公共區域甚至人流量較大的火車站和夜市,街道都很乾淨,連衛生間都非常整潔,這點確實讓人嘖嘖稱讚。人們普遍遵守秩序,乘坐捷運、公交都按照地上的劃線排隊等候;乘坐自動扶梯,大家很習慣地左行右立。捷運、公交、高鐵都有愛心專座,用其他顏色顯示,大部分時候都空著,只留給老人小孩孕婦抑或是殘障人士。而對於殘障人士,很多細節都體現著人性化的關懷,有專門的廁所位置,有專門的殘障人士通道。最讓我驚嘆的是,幾乎所到一處的每個衛生間都免費提供紙巾,這一點也慣壞了我,以致於回到廈門後鬧過上洗手間忘帶紙巾的笑話。臺灣的舊街區改造也相對友善,在臺北街頭,現代化的高樓旁邊也許就是一座古老的廟宇,走在臺北的老城區,古老與現代並存,人們似乎隨時都可以追尋到童年時候的蹤跡。

 

捷運、手扶電梯排隊的人們


臺灣的好或許還在於人們知足常樂以及心存感恩的心態。在我的觀察中,似乎每一份職業都彼此尊重與被尊重,就拿保安、保潔、超市便利店店員而言,他們每天掛著笑容,享受並熱愛著自己的這份工作。而我接觸的很多人,大多比較知足,很多店總是在一周定期關門休息,很多人總會在一段時間過後外出旅行,生活過得不緊不慢,安逸而輕鬆。有空的時候,很多人會參加義工組織,參加一些慈善活動,心存感恩,回饋社會。

……

……

除此之外,臺灣的垃圾分類也較為完善,每當垃圾車到來的時候,人們趕忙從家裡拎著分類好的垃圾排隊扔垃圾的場景讓我印象深刻,這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還有臺灣人引以為傲的全民健保制度,以及他們發達的文創產業等等,或許都是臺灣值得稱讚的地方。

 道路雖然狹窄,但開闢了人行道和巧妙的排水孔

臺灣民眾排隊扔垃圾

垃圾分類箱


臺灣民眾排隊丟垃圾小視頻

零零碎碎,絮絮叨叨,用盡我這日漸生疏的筆墨,勾勒眼中臺灣的美好。一份珍貴的記憶,一段悠閒的時光,不夠完整,不夠立體,但如呼吸一般真實,如陽光一樣閃耀。



吸引陸生的臺灣高等教育

臺灣的神秘,讓廣大大陸同胞對其充滿好奇,從小的「寶島」教育也讓更多的年輕人想抵臺一探究竟。而這份神秘無疑催生並增強了臺灣的大學對陸生的吸引。

淡江大學蛋卷廣場

於是,越來越多的陸生通過交流生、交換生、研修生等項目來到臺灣的高等院校,名為體驗臺灣的高等教育,實際則是實現自己親身探尋臺灣這片未知土地的願望。


臺灣清華大學

而隨著這願望達成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體驗和快感迅速傳播,臺灣的高等教育對陸生也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畢竟,一個學期乃至一年的長久體驗是一個多麼巨大的誘惑啊!

和上交大、西交大同源同宗的臺灣交通大學


就這樣,臺灣高等教育的獨特魅力隨著陸生的廣泛傳播在祖國的神州大地四處擴散。 

東海大學文理大道


目前,臺灣有160多所高等院校,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私立院校,大部分高校都與大陸的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而隨著臺灣「少子化」現象日益嚴重,大學生源逐年減少,臺灣的大學也只好把目光聚焦廣闊的祖國大陸,通過各種各樣的合作方式吸引陸生的到來。

少子化衝擊臺灣高校


在臺的這四個多月間,我走訪了30多所大學,有的只是走馬觀花校園亂逛,有的與他們師生展開短暫交流;有旁聽過他們的日常課堂,也有蹭過他們的熱鬧講座;有在他們的圖書館埋頭閱讀,也有在他們的運動場馳騁奔跑;也時常與我的學生們一同交流探討,從他們口中得知更多臺灣高等教育的真實反饋。

位於臺中逢甲商圈的逢甲大學 

臺北大學臺北校區日常課堂

臺灣的大學受「少子化」衝擊,面臨生存壓力。因此和更多的大陸學校開展了合作,學校涵蓋各個層次,有985、211重點大學,有其他重點大學,比如小編所在的知名「僑校」—華僑大學,也有一般地方院校和獨立學院。我所在的淡江大學,大陸學生除了來自諸如復旦、北航、廈大、吉大等重點大學之外,有更多的交流生來自一般院校和地方院校,比如榆林學院、東莞理工學院、文華學院、安徽財經、浙江工商、湖北大學、福建師大等。

淡江大學大陸研修生座談會

私校中排名前列的中原大學

各校都成立兩岸事務處或者大陸教育處服務陸生


臺北的大學校園大都小而精(臺灣大學除外),由於土地面積有限,各大學更加重視校園規劃,充足利用校園空間。不像大陸大學要求百分百為學生提供宿舍,臺灣的教育部門,只要求學校提供20%的床位,一般而言,大一新生可以住在學校宿舍,大二以後就要抽籤,大部分學生都選擇租住在外面的出租房,好在臺灣治安較好,不然這安全隱患會讓學生管理部門帶來多麼大的壓力啊。如同大陸高校加倍優待境外生一樣,大部分臺灣的高校也都對境外生(包含陸生)照顧有加,陸生一般都會安排住在學校宿舍,抑或是學校外面由學校統一租來的公寓。只是住宿費就不像大陸那麼便宜,一學期下來也要2-3萬臺幣。 

世新大學運動場  面積有限  中間開闢為籃球場

臺中教育大學廁所文化

臺灣的大學教育相對西化,課堂較為自由,重視啟發和引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師教學水平也廣受陸生讚譽。比如,很多老師都是美國取得的博士學位。課堂上,學生們可以吃東西,教授並不會阻止你;很多老師會經常布置各種作業,也會安排學生研讀指定的著作,然後分組討論,分組匯報;對於學生的考核方式也較為科學、合理,平常表現、期中考試佔了很大比重,期末考試有時候就顯得不那麼重要。因此,大陸學生更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和考察方式,告別大陸期末備戰式的「臨時抱佛腳」,取而代之的是平常和期末一以貫之的「細水長流」,或許這是值得我們思考、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淡江大學學生社團納新

暨南國際大學 位於日月潭景區


臺灣的老師普遍非常關愛學生,也似乎都非常喜歡陸生(當然,也有個別臺灣老師會排斥或疏遠陸生),師生關係甚為融洽。時常聽學生說某位老師又請同學們喝咖啡喝奶茶請吃飯。學生也樂意與跟老師交流,師生頻頻互動,促進教學相長,這也是我喜歡的教學互動。在和幾個大學教授交流的過程中,也發現他們非常認可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幹勁,他們說班裡成績最好的基本來自陸生,有個老師還戲稱:「陸生的到來讓他們重新感受到做老師的價值和意義」,話裡雖有恭維之意,但也透露出臺灣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少子化後臺灣的大學教授們對優秀學生的渴望。 

華僑大學學生在中原大學的成績單 各科基本都第一名

臺灣大學椰林大道


目前,隨著蔡政府上臺,政治上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似乎一定程度也給原本危機四伏的臺灣高校(尤其是私立院校)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更大危機。臺灣高等教育將如何繼續吸引陸生,儼然已嚴肅地擺在了各校校長的面前。離開臺灣4個月後,了解到今年大陸高三畢業生赴臺就讀學位的名額減少了一半,不禁對已然「危機重重」的臺灣高等教育重重地捏了一把汗。

  法學名校-東吳大學 馬英九目前受聘於此

位於臺灣清華大學校園內的梅貽琦陵墓




中國文化大學俯瞰臺北

臺北城市風貌一角

老舊的城市建設。臺灣的三大城市是臺北、高雄和臺中。從他們的城市建設面貌來看,高樓林立未成規模,道路相對狹窄,摩託車成群結隊,除了他們引以為傲的臺北101大樓之外,摩天大樓並不多見。臺北的城區面貌顯得老舊,甚至有點破敗。城市建設和大陸一線城市甚至二線城市相比,已經是相差甚遠。

老舊的臺北舊城區

象山頂俯瞰臺北 臺北最繁華所在

分布不均的公共運輸。走過臺灣的大部分縣市,也體驗了臺灣的捷運、公交、的士、鐵路、高鐵、客運等出行系統,大臺北地區交通還算發達和便利,南部和東部地區民眾的公共運輸資源就沒有那麼豐富,出行也沒有臺北地區那麼便利,或者說有些地方非常落後。全臺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基本停滯(也許是發展夠了吧),而被民眾吐槽最多的便是「機捷」(桃園機場-臺北車站的捷運),據說修了20年,終於在我離開的那個春節通了車。

臺北摩託車大軍 機車是大部分人出行工具

還算便利的臺鐵

偏高的物價和連續16年不漲的工資水平。有人說臺灣工資高,物價便宜。在臺灣呆過之後,實在無法認同。和我所居住的廈門相比,除了房價之外,臺灣的物價真的是高得離譜。被廣大陸生吐槽最多的就是便利店一根香蕉25臺幣(人民幣對臺幣大概1:4.5),一碗麵100臺左右,而如果吃得稍微好點的一餐也得有150-200上下。公交車一般上車就15臺;捷運上車20臺,從我居住的淡水到臺北車站,大概40分鐘車程,來回100臺(辦理悠遊卡打八折,也要80臺)。而我了解的剛畢業的大學生,月薪也就2萬-3萬上下,看到的保潔員招聘廣告,月薪多的也有3萬左右,但是一周只休一天,每天工作時間也較長。試想,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月薪2.5萬,為了節省房租,選擇居住在淡水,那一個月房租(含水電)8000,每月車費3000(按每天來回一趟捷運),每月餐費保守6000(按每天200計算),外加生活用品、衣服、電話費(電話費也是賊貴)、人情往來等按2000計算,那麼一個月工資還剩多少。事實勝於雄辯。

淡水全聯超市最便宜的香蕉

臺北捷運票價

臺媒報導臺灣年輕人工資水平

臺北市中心房價一瞥 1坪3.3平方米

淡水街邊招聘廣告

受陸客減少衝擊的旅遊業。臺灣吸引大陸同胞的還有他們絕美的自然風光。花蓮的太平洋,墾丁的海,太魯閣,日月潭,阿里山,九份,陽明山、合歡山等眾多自然風光曾經吸金和吸睛無數。我在的這四個多月,可以明顯感覺陸客的減少,而大街上,時常可以看到韓國人、日本人三三兩兩,嘰嘰咕咕說著偶像劇裡的調調,給日漸凋零的臺灣旅遊業帶來幾分慰藉。如果不是從小的臺灣情結作祟,臺灣給我的旅遊觀感除了東部海岸線的壯美和良好的服務態度,好像沒有什麼可以比得上大陸的大好河山了。

花蓮七星潭 太平洋的浪的確夠驚人

蘇花公路看太平洋

陽明山擎天崗大草原

山城九份—悲情城市取景地

當然,我不懂經濟,粗淺的了解,臺灣的高科技產業也在競爭中喪失優勢,人才流失嚴重;曾經興盛一時的華碩、宏碁、HTC、BenQ等電子產品佼佼者也在競爭中日益黯淡;大陸興起的網際網路金融,發達的第三方支付、無比方便的網約車在臺灣也難覓蹤跡。臺灣的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蔡英文當局蠹政害民的「新南向政策」,讓越來越多的東南亞外勞湧向臺灣(一位新認識的臺灣「移民署」的公務員朋友就說每天為新辦理的外勞入臺忙得不可開交),與臺灣人爭奪飯碗,讓原本就十分緊張的就業市場雪上加霜,令人唏噓。

雙十二支付寶活動進軍臺灣夜市 使用者大都為陸生和陸客

支付寶活動進軍臺北101

……

……

從淺層看著如今的臺灣,再想起祖輩們心心念念的幸福富裕的臺灣,如今是這般模樣,除了失望,還有心疼,那是一份於我無以名狀的憂傷。 



這就是我所看見的真實的臺灣。

  

後記

 

有些話題總是很容易引起共鳴,容易吸引人們的目光。臺灣,便是其中之一。不曾想第一篇文章就受到許多人的關注,轉發和點讚。然而褒獎臺灣的同時,卻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忽略臺灣的另外一面,於是便有了後面關於臺灣的種種不美好,然而這其實也是寫本文之初內心早已成型的框架。

離開臺灣已經4個多月,因為工作忙碌,也因為懶惰成性,耽擱了許久才斷斷續續將這篇完全屬於自己而非工作的臺灣觀察寫完,總算是對自己那已然過去的132天的臺灣生活有個交待。


行文到此本該戛然而止,卻有種不忍就此結束的小小糾結。想起初到臺灣即前往基隆港替親人們見到20多年失去聯絡的那個曾經和伯公回來參加阿太葬禮的表哥的激動和恍惚;想起過去那個學期的每一個周末和假日,和我可愛的學生們一起出去浪出去瘋玩轉臺灣島樂此不疲的自由時光。那個和學生們騎著電動車在暴雨傾盆的綠島瘋狂奔馳的白天;那個和學生們在陽明山上的擎天崗大草原,擺著各種pose自拍忘記了時間,然後一群人錯過最後的公車,有說有笑歡天喜地結伴走下山的夜晚;那個和學生們坐上大巴奔赴宜蘭,在宜蘭外澳的山坡遠眺龜山島,然後緊張地看著學生們掛上滑翔傘開心地飛上藍天的黃昏;那個和學生們坐著包來的中巴車在驚險的蘇花公路穿行,見到太平洋絕美的風景,一群人跳下車,無所顧忌地大聲叫喊的暴雨傾盆的午後;那個和學生們一起擠在烏壓壓人群的「國父紀念館」臺階,耐著性子等著新年倒計時,和幾萬人一起看著臺北101新年煙火歡呼雀躍迎接2017年的跨年夜……那些最美最純真最開心最自由從頭到腳趾都快樂的時光,依然歷歷在目。


……

此刻,窗外有明亮的夕照,又讓我想起站在淡江大學圖書館7樓,望著窗外淡水最美的落日,想著海峽對岸的故鄉,仿佛就在昨天。

淡江大學圖書館窗外的最美落日


同一片落日,同一個中國。臺灣,我在對岸等你回來。



來源:光明客棧(Forlight2016)


相關焦點

  • 「要讓臺灣朋友看到湖北活力」走訪了武漢、十堰、襄陽,臺灣媒體...
    湖北疫後重振的繁華景象、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給臺灣記者留下深刻印象。「這些感人畫面應該讓更多臺灣人看到」「此行印象最深的就是參觀抗疫展,體會到武漢人民一路走來不容易。」11月16日,臺灣媒體記者魏有德說。讓魏有德特別感動的是大陸對臺胞、臺屬的關愛。
  • 「讓臺灣青年了解真實的大陸」——臺青範姜鋒「雲上」復工記
    這家在臺灣青年中頗有名氣的創業基地自四年前設立以來,已累計孵化了上百家企業,範姜鋒也成為福建省首批臺籍「福建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去年,範姜鋒開始運營新媒體業務,「希望讓更多臺灣網友看到真實的大陸。」他說。五六個人的團隊,以臉書等平臺為載體,運作十多個自媒體帳號,不到一年時間,他們已累積了將近10萬的臺灣粉絲。
  • 我的女友來自臺灣的那些事兒
    雖然我女友嘴裡不自覺地會自稱自己的故土是「國」,但是她內心裡對體制,對國家的概念並沒有她想像的那麼確信或者真實,那是因為她從小耳濡目染,因為她的護照可以讓她去很多的國家,在某種程度上,她每從臺灣出去一次都會被打上出國的烙印,因為即便臺灣不是一個國家,也可以在概念上稱之為是出去然後到了另外一個國家。
  • 臺灣的真實經濟水平如何?
    臺灣的真實經濟水平如何?說實話雖然沒有上個八九十年代那麼輝煌,但是依舊不可小覷。首先要說的是臺灣是我國固有領土,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處我國大陸東南海域,面積為3.6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2360萬,省會臺北。
  • 蔡過去4年「執政」不力,勝選並非臺灣民眾真實意願
    過去4年「執政」不力說到過去4年蔡英文的執政,可以說讓大多數臺灣民眾都不滿,在2018年9合1選舉前夕,臺灣最大的黨是「討厭民進黨」,足以可見蔡英文在過去4年這不力所帶來的後果。現在全世界都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蔡英文無視國民黨所提出的防治條例相關的規則,而是利用各種手段打壓國民黨,持續壓低國民黨的聲量。不顧臺灣民眾的健康和福祉。
  • 我們所看到的恐龍,是真實的恐龍嗎?其實並不是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說到恐龍,我們都會在第一時間內想像到它是一個龐然大物,並且我們可以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看到它們。當然,隨著我們所處的時代科技的逐漸發達,我們所看到的恐龍也就不一樣了,這主要是因為人類並沒有見過恐龍,因此恐龍的外貌的改變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改變。舉個例子,考古學家發現斑龍的化石後,通過拼湊還原出了它的骨骼形狀以及樣子,且還通過腦洞構思出了它的樣子。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考古學家意識到曾經的構想是很不合理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紕漏之處。
  • 《大魚海棠》中真實存在的地方,看到真實場景,我淪陷了!
    hello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侃侃,今天再次上線為大家推文了,感謝大家在這麼冷的天氣,還能點開這篇文章,有好的意見和建議,記得在留言區留言評論,最後不要忘了給小編加加關注點點讚,你們的每次分享就是小編更新的最大動說到這兩年,中國的國漫可真的是做了一年比一年好,口碑非常好的動漫一部接著一部
  • 《我的少女時代》:感人,源自真實
    真實。因為無所不在的真實,所以即便是各種舊梗,觀眾也能有意無意地產生共鳴,而這種內在的情感動力恰恰是觀眾最渴望的感受之一。《我的少女時代》的真實《我的少女時代》消費和滿足觀眾的殺手鐧仍然是懷舊情結。還有停在小吃鋪前的選擇恐懼症、北鬥神拳的漫畫塗鴉、周星馳電影、資優班、放牛班、麥當勞複習、詛咒信、溜冰、真心話遊戲、穿制服翹課、結派打架......這些都真實的重現了90年代初期的臺灣校園和社會場景。
  • 蘇貞昌:要讓世界看到臺灣
    點擊播放 GIF 0.1M導讀:近段時間以來,臺灣地區數萬人公開抵制進口含有瘦肉精的美國豬肉。此事還未完結,日前又有臺灣媒體報導,「駐日代表」謝長廷近日表示,將解禁核食進口列為待辦事務。此事一出,引起了臺灣網友的劇烈反響。臺灣地區的輿論現在正朝著不可控的方向發展,不少網友紛紛指責民進黨當局,是最大的「賣臺集團」。萊豬爭議還沒平息,核食問題浮出水面早在2018年,為了反對核食進口,臺灣地區就開始了「反核食公投」,大多數臺灣市民都同意禁止「進口核食地區的食物」。
  • 我是四川勞模,我來自臺灣!
    從2017年加入兩岸青年雙創平臺華燦工場開始,他和團隊就在挖掘大陸每座城市的人文特色和產業定位,構建海峽兩岸領先的創新創業服務生態圈,這一過程也讓李偉國看到了大陸強勁的發展勢頭和更多的投資機會,「希望通過自己搭建的橋梁,讓更多臺港澳僑青年了解祖國,安心回祖國創新創業。」李偉國希望在華燦工場中成就自己的「登陸夢」。「從小我就嚮往當空中飛人,覺得特別高大上。」
  • 我是四川勞模,我來自臺灣
    「能在祖國如此廣闊的舞臺上追逐自己的夢想,我很慶幸,同時也為自己當初的選擇點讚!」12月2日,走下四川省第八屆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的領獎臺,臺灣青年李偉國難抑心中的激動,和記者分享他的獲獎心情。據悉,這是四川省首次將該獎頒給臺籍人士。
  • 10所臺灣學子「超想入住」的臺灣大學宿舍,你知道幾所?
    近日,中國臺灣地區的媒體《DailyView網路溫度計》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來調查臺灣討論度最高的10所近三年內有進行改造或新建的臺灣大學宿舍,究竟會有哪些臺灣大學讓臺灣學子「超想入住」呢?
  • 臺灣人的決心,蔡英文看到了嗎?
    在民進黨當局的「統治」下,臺灣社會連基本的 「民主決策」都已經喪失了。 蔡英文直接就無視了臺灣地區的決策機制,沒有經過「立法院」,強行宣布要進口「萊豬」,讓臺灣民眾連選擇的權利的都沒有,就要食用含瘦肉精的美豬肉。緊接著,中天新聞臺更是被民進黨當局強行關臺,臺灣社會的新聞自由被破壞殆盡。
  • 大陸劇這麼好看,可千萬別讓臺灣民眾看到……
    臺灣民眾看幾集大陸劇,就會導致臺灣被「吞併」?蘇貞昌們究竟是「芒果乾(民進黨所謂的「亡國感」)」破表燒毀了腦迴路,還是戲精上身滿口胡柴?顯然,後者的可能性較大,因為蘇貞昌本人似乎不怕「被洗腦」,也是看大陸劇的,還曾把他的選舉對手比作《延禧攻略》裡的角色爾晴,說乍看爾晴漂亮可愛,看到70集卻發現「心機怎麼那麼重,壞點子怎麼那麼多?」
  • 臺灣稱"擎天柱"翻譯太俗氣,但看到他們的翻譯後,我直接跪了~
    《史密夫大戰史密妻》……捂臉,聽上去像那種電影啊。據說,《霸王別姬》有因為從英譯直接翻譯回來變成《再見,我的妾》的;《燃情歲月》《廊橋遺夢》《暮光之城》到了臺灣直接成了《真愛一世情》《麥迪遜之橋》《吸血新世紀》(你考慮過票房的感受麼!);《雲上的日子》在臺灣譯作《雲端上的情與欲》,《天生愛情狂》則是《這個男人有點色》,《這個殺手不太冷》變成了《終極追殺令》……你能從下面的圖中看出臺灣翻譯的規律麼?
  • 「我不是臺灣第一高中生」
    林彥廷出生在臺灣花蓮的一戶阿美族(臺灣少數民族)人家,媽媽在當地基督教會工作,而爸爸則在工廠裡上班,家裡還有一個姐姐和哥哥,林彥廷是最小的兒子。 「當時有一個小學的好朋友叫我跟他一起打籃球,我就開始和他一起打。」林彥廷回憶道,「我們約定要一起從小打到大,可是後來他到初中就不打了,最後反倒是這份羈絆支撐著我一直打到現在。
  • 臺灣第一個近代化制材工廠 嘉義制材所見證了臺灣的發展歷程
    雖然臺灣總督府想以官營的方式開發阿里山森林,但是未能成功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到預算經費,1906-1908 年間曾一度委託民間企業,大阪的藤田組來經營阿里山森林。然而藤田組在投入鐵路測量與建設後,以不敷成本為由,退出經營。1910 年總督府官員修改阿里山經營計劃後,終於獲得帝國議會通過預算,成立阿里山作業所,以官營的面貌重新出發。
  • 中國何時才能統一臺灣?真實情況令人措手不及...
    真實情況出人意料……大家應該都看過法國小說家都德的著名小說《最後一課》,普法戰爭後,德國進駐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第一件事就是用德語教學,也就是文化改造。文化教育從從下一代抓起,必須掌握下一代。去中國化在香港有一百多年,在臺灣也有幾十年,並且還在加速。
  • 今年臺灣最火的商業片,我們無緣看到
    《角頭2》(2018)此前在臺灣票房破億(新臺幣)的國片多為大熱電視劇續集或青春片、生活片之類熱門題材,《角頭2》是限制級黑幫片,受眾有限,上一部票房過億的黑幫片還要數到2010年大爆的《艋舺》,前作又口碑普普,續集難以沾光。
  • 大陸與臺灣三所大學同名 原來有淵源
    大陸和臺灣的大學中,有這樣幾所是同名的。都是一個中國,既然同名,肯定有淵源。下面我們就看看這幾所同名大學有著怎樣的淵源。1.清華大學清華是大陸名校,在臺灣也有一所大學名叫清華,其實他們的前身都是1911年在北京設立的清華學堂,對日抗戰期間,西遷至雲南昆明,與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合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