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姑娘在家裡看著小寶上躥下跳的樣子,由衷的感慨道:「想當初,弟弟還是個小不點兒的時候,乖乖巧巧的,多麼可愛啊!」
我不由好笑:「弟弟現在也不大啊,還是小不點兒!」
姑娘故作深沉的嘆口氣:「唉,你看他現在淘氣的樣子,哪裡有半分小時候的可愛?」
小寶聞言,立即做出「小可愛」的模樣,捏著嗓子說:「我是小寶寶,我好可愛哦!」順帶還拋了個「媚眼兒」,成功「催吐」了他的姐姐和哥哥。
看著她們三個鬧成一團的樣子,我也跟著哈哈笑起來。姑娘邊樂邊補充說:「弟弟從小就特別愛笑,是個快樂寶寶!」
是的啊,小寶是個快樂的小傢伙。
其實,姑娘應該是有些忘記了,在小寶5月齡之前,有段時間是非常愛哭、愛鬧的。動輒就開始嚎啕大哭,而且脾氣還比較大。當時是家裡的姑姑在陪著我們,幫忙照顧孩子們的。
姑姑很是奇怪,說小寶百天之前還是蠻好照顧的,一逗就笑,但是現在總是有些鬧鬧的,也不知道怎麼了。
我仔細觀察了一段時間,很快就發現,在那段時間,我常常在小寶面前和剛入小學沒多久的大寶、姑娘互動,比如輔導作業、背書或者聊聊天等等;而小寶嗚嗚哇哇的時候,多半是姑姑直接過去抱起他,哄他,逗他,我的注意力沒有在他那裡,甚至在哺乳的時候,我也會一邊餵他,一邊和大寶說話,所以小寶當然是不開心了。
【培養快樂寶寶,媽媽要多用心】
其實對於小寶寶來講,不管他多大,他都喜歡在媽媽的懷裡,感受到來自己媽媽的愛和擁抱,在媽媽的愛撫中獲得成長的力量。
有研究表明,當父母對寶寶的行為沒有互動時,寶寶就會變得沮喪,從而會更用力的想要取得父母的關注,通常寶寶唯一的手段就是大哭。
而父母又因為沒有經驗,總覺得孩子哭鬧而變得緊張或不耐煩時,嬰兒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緊張並做出反應。
漸漸地,這會變成一個惡性循環,寶寶越來越容易哭鬧,父母越來越更緊張,寶寶跟著更加緊張更加哭鬧,脾氣會越來越壞,而父母的耐心也會越來越差。
所以,想要培養快樂的寶寶,尤其是1歲之前的小寶寶,媽媽一定要多用心。
仔細的觀察寶寶,發現孩子的需求,儘量的滿足孩子,讓他感受到安全感。多擁抱寶寶,多和寶寶互動,甚至在哺乳的時候,和寶寶有目光的交流,寶寶就會變得非常容易滿足,非常容易快樂。
【培養快樂寶寶,媽媽要多愛撫】
媽媽和寶寶身體上的接觸,會讓寶寶和媽媽建立很強的聯繫,從而產生極強的安全感。
在早些時候的歐洲,針對早產兒,多是讓孩子直接到媽媽的懷抱中,感受來自媽媽的溫暖和力量,從而讓生命更加旺盛。
1歲以內的寶寶,並非是常識中除了吃喝拉撒鬧,就沒有其他要求和感受了。往往有媽媽陪伴的孩子,更容易滿足,不易哭鬧。
曾經有位所謂的外國專家(實則他培養出的自家孩子都一塌糊塗)提出:寶寶哭了不要抱,不哭才獎勵式的給予愛撫。
這種說法一度在國內風靡,很多媽媽趨之若鶩。不過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或親歷,那些所有的「後遺症」紛紛湧出:睡眠障礙、自閉、與父母關係不親密、自卑等等……
痛定思痛,才明白,對於一個不滿一歲的孩子,用那麼多成人的「心思」做什麼?單純就是他們,哪裡懂得成人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小小的寶寶,就是要在媽媽的懷裡,在媽媽的擁抱中,得到媽媽的愛撫,才睡的踏實、安穩、香甜,才成長的快樂、健康、滿足啊!
【培養快樂寶寶,媽媽要多交流】
有研究表明,寶寶在媽媽子宮裡的時候,並非是寂靜無聲的,他們聽到媽媽心臟跳動的聲音,甚至比吸塵器的聲音還要大,而且他們的聽力是很早就開始發育的,所以即便是在子宮裡,寶寶也可以聽到來自媽媽肚子以外的聲音,比如爸爸的打招呼聲,比如大自然的聲音,比如音樂的聲音等等。
所以,想要培養快樂寶寶,媽媽不要動輒躡手躡腳,好像生怕嚇著了寶寶一般。其實,寶寶感受不到媽媽,捕捉不到媽媽的聲音,觸摸不到媽媽的溫暖,才會真的被嚇著!
當媽媽與寶寶近距離接觸時,比如擁抱、哺乳或玩耍,寶寶是能夠近距離觀察媽媽的動作和行為,此時和寶寶多交流太有必要了。
千萬不要以為寶寶很小,不會說,不能走,對寶寶說話可能他也聽不懂,其實這就是一個訓練的過程,訓練寶寶觀察能力、注意力和理解力的過程。
而且,寶寶的領悟力真的很強大,他能夠逐漸從媽媽的動作中明白,媽媽要和他玩什麼,媽媽和他說了什麼,並且會對自己喜歡的遊戲表現出快樂和興奮。
總之,對於1歲以內的寶寶來講,沒有什麼比媽媽在身邊更讓他的安全感來的更強烈,也沒有什麼比媽媽的懷抱讓他更感到溫暖。
另外,媽媽的懷抱溫暖,並非是讓媽媽時時刻刻都要抱著寶寶。事實上,有很多方法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比如,和寶寶玩遊戲,陪寶寶聊天,給寶寶泡個澡。只要媽媽的笑容在,寶寶就能由衷的感到快樂!
而愛笑的人,當然包括愛笑的寶寶,運氣都不會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