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歲前媽媽用這3種方式,培養出快樂寶寶,健康成長每一天

2020-12-15 沫沫的靜好歲月
圖片源自全景視覺

前兩天,姑娘在家裡看著小寶上躥下跳的樣子,由衷的感慨道:「想當初,弟弟還是個小不點兒的時候,乖乖巧巧的,多麼可愛啊!」

我不由好笑:「弟弟現在也不大啊,還是小不點兒!」

姑娘故作深沉的嘆口氣:「唉,你看他現在淘氣的樣子,哪裡有半分小時候的可愛?」

小寶聞言,立即做出「小可愛」的模樣,捏著嗓子說:「我是小寶寶,我好可愛哦!」順帶還拋了個「媚眼兒」,成功「催吐」了他的姐姐和哥哥。

看著她們三個鬧成一團的樣子,我也跟著哈哈笑起來。姑娘邊樂邊補充說:「弟弟從小就特別愛笑,是個快樂寶寶!」

是的啊,小寶是個快樂的小傢伙。

圖片源自全景視覺

其實,姑娘應該是有些忘記了,在小寶5月齡之前,有段時間是非常愛哭、愛鬧的。動輒就開始嚎啕大哭,而且脾氣還比較大。當時是家裡的姑姑在陪著我們,幫忙照顧孩子們的。

姑姑很是奇怪,說小寶百天之前還是蠻好照顧的,一逗就笑,但是現在總是有些鬧鬧的,也不知道怎麼了。

我仔細觀察了一段時間,很快就發現,在那段時間,我常常在小寶面前和剛入小學沒多久的大寶、姑娘互動,比如輔導作業、背書或者聊聊天等等;而小寶嗚嗚哇哇的時候,多半是姑姑直接過去抱起他,哄他,逗他,我的注意力沒有在他那裡,甚至在哺乳的時候,我也會一邊餵他,一邊和大寶說話,所以小寶當然是不開心了。

圖片源自全景視覺

【培養快樂寶寶,媽媽要多用心】

其實對於小寶寶來講,不管他多大,他都喜歡在媽媽的懷裡,感受到來自己媽媽的愛和擁抱,在媽媽的愛撫中獲得成長的力量。

有研究表明,當父母對寶寶的行為沒有互動時,寶寶就會變得沮喪,從而會更用力的想要取得父母的關注,通常寶寶唯一的手段就是大哭。

而父母又因為沒有經驗,總覺得孩子哭鬧而變得緊張或不耐煩時,嬰兒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緊張並做出反應。

漸漸地,這會變成一個惡性循環,寶寶越來越容易哭鬧,父母越來越更緊張,寶寶跟著更加緊張更加哭鬧,脾氣會越來越壞,而父母的耐心也會越來越差。

所以,想要培養快樂的寶寶,尤其是1歲之前的小寶寶,媽媽一定要多用心。

仔細的觀察寶寶,發現孩子的需求,儘量的滿足孩子,讓他感受到安全感。多擁抱寶寶,多和寶寶互動,甚至在哺乳的時候,和寶寶有目光的交流,寶寶就會變得非常容易滿足,非常容易快樂。

圖片源自網絡

【培養快樂寶寶,媽媽要多愛撫】

媽媽和寶寶身體上的接觸,會讓寶寶和媽媽建立很強的聯繫,從而產生極強的安全感。

在早些時候的歐洲,針對早產兒,多是讓孩子直接到媽媽的懷抱中,感受來自媽媽的溫暖和力量,從而讓生命更加旺盛。

1歲以內的寶寶,並非是常識中除了吃喝拉撒鬧,就沒有其他要求和感受了。往往有媽媽陪伴的孩子,更容易滿足,不易哭鬧。

曾經有位所謂的外國專家(實則他培養出的自家孩子都一塌糊塗)提出:寶寶哭了不要抱,不哭才獎勵式的給予愛撫。

這種說法一度在國內風靡,很多媽媽趨之若鶩。不過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或親歷,那些所有的「後遺症」紛紛湧出:睡眠障礙、自閉、與父母關係不親密、自卑等等……

痛定思痛,才明白,對於一個不滿一歲的孩子,用那麼多成人的「心思」做什麼?單純就是他們,哪裡懂得成人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小小的寶寶,就是要在媽媽的懷裡,在媽媽的擁抱中,得到媽媽的愛撫,才睡的踏實、安穩、香甜,才成長的快樂、健康、滿足啊!

圖片源自全景視覺

【培養快樂寶寶,媽媽要多交流】

有研究表明,寶寶在媽媽子宮裡的時候,並非是寂靜無聲的,他們聽到媽媽心臟跳動的聲音,甚至比吸塵器的聲音還要大,而且他們的聽力是很早就開始發育的,所以即便是在子宮裡,寶寶也可以聽到來自媽媽肚子以外的聲音,比如爸爸的打招呼聲,比如大自然的聲音,比如音樂的聲音等等。

所以,想要培養快樂寶寶,媽媽不要動輒躡手躡腳,好像生怕嚇著了寶寶一般。其實,寶寶感受不到媽媽,捕捉不到媽媽的聲音,觸摸不到媽媽的溫暖,才會真的被嚇著!

當媽媽與寶寶近距離接觸時,比如擁抱、哺乳或玩耍,寶寶是能夠近距離觀察媽媽的動作和行為,此時和寶寶多交流太有必要了。

千萬不要以為寶寶很小,不會說,不能走,對寶寶說話可能他也聽不懂,其實這就是一個訓練的過程,訓練寶寶觀察能力、注意力和理解力的過程。

而且,寶寶的領悟力真的很強大,他能夠逐漸從媽媽的動作中明白,媽媽要和他玩什麼,媽媽和他說了什麼,並且會對自己喜歡的遊戲表現出快樂和興奮。

圖片源自網絡

總之,對於1歲以內的寶寶來講,沒有什麼比媽媽在身邊更讓他的安全感來的更強烈,也沒有什麼比媽媽的懷抱讓他更感到溫暖。

另外,媽媽的懷抱溫暖,並非是讓媽媽時時刻刻都要抱著寶寶。事實上,有很多方法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比如,和寶寶玩遊戲,陪寶寶聊天,給寶寶泡個澡。只要媽媽的笑容在,寶寶就能由衷的感到快樂!

而愛笑的人,當然包括愛笑的寶寶,運氣都不會差哦!

相關焦點

  • 寶寶一歲生日快樂發朋友圈說說 寶寶周歲媽媽簡單感慨感言
    終於迎來寶寶一歲的生日,還在糾結寶寶周歲朋友圈說說要怎麼發?文章已經為大家整理寶寶一歲生日快樂發朋友圈說說大全,媽媽簡單感慨感言。  寶寶一歲生日快樂發朋友圈說說句子大全1-5:  1、給我們帶來太多歡樂的天使寶寶,1歲生日快樂,願你一生被愛,想要的都擁有,得不到的都釋懷。
  • 3-6歲寶寶百看不厭的繪本書單,一起快樂親子共讀吧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寶寶對繪本沒有興趣,其實這除了跟你和寶寶共讀的方式有關外,為寶寶挑選「適齡」的繪本也十分重要。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3-6歲寶貝最愛的書單,讓我們陪伴孩子快樂地親子共讀吧~1.《不認識的狗跟來了》-豆瓣評分8.2,情節簡單有意思。2.
  • 腦科學家:寶寶1歲半,語言爆發期來了,3種方式互動,學話快又好
    1歲半,寶寶說個不停,語言爆發期來了有個媽媽在微博上說,自家寶寶到了一歲半,說話的閥門就像打開了一樣,什麼都跟著說,學起來特別逗。媽媽:鵝鵝鵝。寶寶:呃呃呃。麻麻:曲項向天歌。從10個月起,只要大人語速平緩、發音標準、句子不太長,寶寶就幾乎可以聽懂所有的話了,並且,他還會用各種肢體動作和表情來回應大人的話。這一階段的寶寶,是以被動方式參與交流的。
  • 3歲大的寶寶有這幾種表現,說明安全感極度缺乏,寶媽可要警惕
    有孩子後,媽媽們都會很關注孩子的健康問題。身體健康是其一,心理健康就是其二。而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很多寶媽也是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注意,她們會儘自己最大的能力讓寶寶有足夠的安全感。畢竟充足的安全感對寶寶的身心健康可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 江博士健康鞋,助孩子健康成長
    能夠讓孩子在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是多數父母的心願。讓自己的孩子快樂健康地長大也是很多爸媽奮鬥的目標,為孩子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從各方面關注孩子的健康。孩子的健康涉及很多方面,像足部的發育。爸爸媽媽記得要給孩子挑選一雙好的兒童鞋,讓孩子的足部健康發育。
  • 可以通過這五種方式來判斷,新手媽媽學起來
    寶寶在出生之後,都會不自覺的張開嘴,對寶媽表示自己餓了想吃奶,雖然寶寶現在不會說話,但是媽媽看到寶寶這樣的表現,會覺得很高興,只有每天吃飽喝足,寶寶才能快樂健康的成長。
  • 3歲寶寶吃出一口「鯊魚牙」,醫生:這些食物,3歲前別給孩子餵
    看到這些,著急的童童媽媽,趕忙帶孩子去了醫院,但是看到眼前這番場景的醫生,也表示無能為力,只能隨著孩子牙齒的發育,看換牙的情況,如果改善不了的話,就只能重新「種牙」了。提到童童的飲食方式,童童媽媽說孩子特別喜歡吃「甜食」,1歲多的時候,只要有甜食吃,孩子立馬不哭不鬧了,家裡的老人還有父母,都覺得這樣哄孩子,特別有用,所以用1歲就開始吃甜食,最終變成了這個樣子。為什麼甜食對孩子牙齒,有這麼大的傷害?
  • 寶寶2歲後家長做到「3懶」,善用「狐狸法則」,培養孩子強大內心
    文/林琳育兒日記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可以把孩子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長,見不得孩子受委屈、難過,總是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很多事情都替孩子代勞了。但是這樣無微不至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寶寶2歲後家長做到「3懶」,善用「狐狸法則」,培養孩子強大內心1、懶得照顧孩子起居很多寶爸寶媽在照顧孩子日常起居方面可以說是不辭辛勞、無微不至,但是這樣卻限制住了寶寶的自理能力,有很多寶寶可以自己做的事情,也被家長代辦了。
  • 寶寶過了十歲還在啃指甲,長大多半是這2種結局,媽媽要留心了
    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很重要,然而,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總會有一些壞習慣,比如啃指甲,讓很多家長頭疼。有一部分人,隨著年齡增長,習慣不但沒改,還愈發嚴重了,寫作業啃指甲、睡覺前啃指甲,這都正常嗎?在面對這些嚴厲和緊張的事情上,孩子也會用啃指甲的方式緩解。總結:寶寶在1歲前啃手指是正常的,它是智力發育的一種正常表現,如果三個月了還沒有將手指放到嘴裡,反而是有些問題了。
  • 1歲內寶寶輔食黑名單,這10種食物很常見,是親媽就別給娃吃了
    前幾天,媽媽群裡的一個寶媽詢問寶寶輔食添加的一些事,大家就這個話題展開了討論,很多媽媽紛紛說起老人們給寶寶添加輔食的那些事。有人說輔食添加是最容易引發家庭矛盾的事情,因為老人和年輕人的育兒觀念有很大分歧。但是寶寶添加輔食是非常重要的,媽媽們儘量不要讓老人擅自做主,給寶寶亂吃輔食。因為一歲內的寶寶消化系統還未發育完全,有些食物不適合放在寶寶輔食菜單裡。
  • 1-2歲寶寶,家長照顧避開十個誤區,促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照顧1到2歲的寶寶,要避免這十大誤區,以免耽誤孩子生長發育第一個誤區,喝奶的量過多或者過少有一些孩子對奶非常的沉迷,孩子已經一歲多了,一天還要喝四五次奶,甚至是一天喝1000毫升的奶。晚上還要起來喝一兩次夜奶。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小時候喝奶才長這麼大,奶的營養更好,他願意喝就讓他喝吧。
  • 寶寶2歲"叛逆期",這幾個毛病不能慣!悅寶園教你怎麼做最管用
    其實,這和孩子的自我意識從兩歲開始形成有關,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萌芽,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世界,突然開始意識到,"自己能走,能做很多事情,不再需要'逆來順受',不再需要父母幫忙,我自己真厲害了,自己可能耐了"。
  • 2歲寶寶如何精心培養?父母做好這些重點細節,孩子健康又聰明
    2歲以後,寶寶體格發育各方面都在勻速增長,可是身長增長速度開始快於體重增加速度(也就是我們日常說的長個的現象),寶寶好像變得瘦了點。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生理現象,父母不必大驚小怪。那麼,2歲寶寶如何精心培養?父母做好這些重點細節,孩子健康又聰明。那麼,2歲寶寶的體格發育狀況如何?
  • 這3種肉不適合3歲內寶寶吃,不健康還浪費錢,家長別再給娃買了
    王媽媽的寶寶今年滿一歲了,為了孩子可以健康成長,王媽媽特意去輔食班學習,又加了好幾個寶媽微信群,與其他媽媽交流經驗。最近幾天,王媽媽因要不要給孩子吃肉而頭疼,群裡有的寶媽說,自家孩子不到一周歲就吃肉沫了,培訓班老師也說可以適當在輔食裡加些肉。但王媽媽正準備給孩子做肉時,被婆婆制止了。
  • 解碼3-6歲寶寶成長密碼,飛鶴茁然打造全面免疫力
    3歲到6歲的兒童,被稱為幼兒階段,該階段孩子的營養攝入對未來的人格培養、習慣養成與成長發育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奧地利學者康羅德·洛倫茲也將這一時期稱作「關鍵時期」。「關鍵時期「的孩子在身體機能快速發育的同時,也伴隨著很多的成長風險。
  • 娃哈哈健康生活館 健康、快樂、活力每一天
    娃哈哈健康生活館 健康、快樂、活力每一天時間:2020-09-15 17:34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娃哈哈健康生活館 健康、快樂、活力每一天! 娃哈哈健康生活館 健康、快樂、活力每一天!
  • 3歲前適合玩的遊戲大集合,玩出高智商的娃
    1、0-1歲適合玩的遊戲 0-1歲的寶寶是認識世界的開始,這個年齡段適合與孩子玩一些關於 a、0-3個月積木敲擊。孩子多以睡眠為主,可以初步的鍛鍊孩子的視覺與聽覺。比如拿著顏色比較鮮豔的東西在眼前晃,孩子視線會隨著東西移動;或者用積木敲擊出一些聲音,孩子會隨著聲音轉頭。在這些過程中,都可以發出一些語言與孩子交流。
  • 寶寶的這3種表現,說明是到了「出牙期」,家長千萬別大意
    幼童從出生之日起,第一次吸奶時,是父母最興奮的時候,意味著嬰兒的生命開始,身體也會隨著攝取營養而健康成長。然而,當孩子慢慢地長大,開始慢慢地長出牙齒時,可以吃的食物種類越來越多,不只限於母乳或奶粉。小寶貝的這3種表現,說明是到了他們的「出牙期」噹噹是一個五個月大的男寶。平常媽媽帶鈴鐺的時候雖然有點辛苦,但鈴鐺也特別可愛活潑,特別是每次睡醒時看見媽媽來了,總是甜甜的一笑,讓媽媽覺得特別開心。大部分時間裡,鈴鐺的心情都很平靜,也很少哭泣,甚至餓了也只是哼哼唧唧,特別是晚上睡覺時,睡得很安穩。
  • 寶寶愛哭又粘人,3歲前的孩子要重視安全感培養,差不了
    但從剪斷臍帶的那一刻起生理上他已經是獨立的一個人了,從此他和媽媽就成為了「兩個人」,但這時孩子在心理上依然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個人」。在0-3歲這漫長的3年裡,他需要做從心理上做好與媽媽分離的準備,這個準備分離的過程就是安全感建立的過程。因此,把握這個關鍵期給孩子建立安全感是孩子一生自信的基石。
  • 寶寶1歲前培養他這個習慣,長大後的智商,會比同齡人高很多
    曾經看到過兩個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因為方法不同,最後導致孩子的智商相差很大。第一個家庭媽媽經常帶著孩子去圖書館,但是孩子總是喜歡到處瞎看,對圖書一點都沒有興趣,最後一事無成,一生碌碌無為。另一個家庭的孩子每天都喜歡泡在圖書館裡面,希望媽媽每天都帶他來圖書館,這個孩子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他考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學。為什麼兩個孩子的差別竟然會這麼大?這是因為孩子在1歲之前,父母沒有給他們培養出一個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