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導,俄羅斯第四代攻擊型核潛艇「亞森-M」級首艇「新西伯利亞」號在位於北德文斯克市的北方造船廠下水,預計今年交付俄羅斯海軍。俄海軍總司令尼古拉•葉夫梅諾夫稱,全體船員已在海軍教學中心完成培訓,為掌握最新技術裝備做好了準備,而另一艘「亞森-M」級的核潛艇「喀山」號正在進行海上試驗,預計也將在今年入役。
點評: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常年經濟不振,已經無力打造一支強大的水面艦艇部隊,而且作為傳統的陸權大國,俄對打造遠洋水面艦艇沒有足夠熱情。因此,核潛艇作為「三位一體」海基核力量威懾體系的主要實現形式之一,成為俄羅斯在眾多戰略武器中最青睞的對象,其戰略意義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已經超過了航母。目前,俄海軍的核潛艇建設取得了不少發展成就,此次下水的「亞森-M」級攻擊型核潛艇,除了繼承蘇俄潛艇一貫的高航速和超大潛深外,還特別注重隱身降噪技術和多功能用途,成為了俄震懾海洋的重要利器。
「新西伯利亞」號潛艇下水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大國越來越重視淺水海區作戰,在俄羅斯近海活動頻率開始明顯增加,使得後者深感安全威脅加大。在海軍水面艦隊嚴重萎縮無法和美國競爭的窘迫情況下,俄羅斯把有限資源集中都到水下潛艇的建設上,不遺餘力發展作為國防支柱的核潛艇力量,力保水下核力量的二次核反擊可靠性。
從目前現狀來看,俄羅斯海軍現役共有37艘核潛艇,其中包括11艘戰略核潛艇、8艘巡航飛彈核潛艇和18艘攻擊核潛艇,其中 「亞森」級是俄羅斯迄今為止建造的最先進的攻擊型核潛艇,具備多樣化的打擊能力,包括常規反艦反潛作戰和對地攻擊能力,是一款多用途核潛艇,主要用於對抗美國最先進的「海狼」級和「維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
此次下水的「新西伯利亞」號核潛艇是「亞森」級的現代化改進型「亞森-M」型,完全按照現代化設計方案建造,在武器裝備、信息系統和動力裝置等許多方面使用了最新的研發成果。例如,在武器裝備上,該艇配備了世界最大口徑的650毫米重型魚雷發射管,並採用模塊化垂髮飛彈系統,可發射射程超過1800公裡的「口徑」巡航飛彈,打擊敵軍陸上縱深高價值目標,具備了一定程度上的戰略打擊能力。此外,潛艇也可根據作戰需要更換為8座四聯裝「縞瑪瑙」超音速反艦飛彈單元,用於摧毀300公裡外的敵軍大型水面戰艦。
此外,該艇在現代化設備、材料還有艇體結構等方面都做了大幅度優化,如在艏部採用雙殼體並應用新型聲納系統和消聲瓦,以降低噪聲。潛艇配備了現代化電子設備,可快速有效跟蹤探測鎖定多個遠距離目標,從識別目標到攻擊一般只需10-15秒的時間,這些優異的性能使得西方媒體將俄軍亞森級核潛艇綽號為「美海軍最大噩夢」。
根據《2020年國家軍備計劃》,俄軍目前已下水和在建的亞森級潛艇有6艘,分別為「喀山」號、「新西伯利亞」號、「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號、「阿爾漢格爾斯克」號、「彼爾姆」號和「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未來還計劃在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分別列裝4艘「亞森」級攻擊核潛艇和4艘「北風之神」級核戰略潛艇,組成新一代水下主力艦隊,這無疑會極大提高俄羅斯海軍的威懾力。
相對於「亞森」級,改進型「亞森-M」多用途戰力更強面對當前的世界軍事競爭形勢,加快深入推進取得突破的先進技術,迅速輸入到軍用領域,已經成為俄羅斯提升軍事技術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別在2014年俄羅斯與西方關係變得緊張之後,俄羅斯更是把軍事現代化作為重中之重,先後發布了《2025年前基礎性與關鍵性軍事技術清單》、《2025年前保障國防安全而進行的基礎性、前瞻性、探索性研究的優先方向清單》、《2016-2025年國家武器裝備計劃》、《2018-2027年國家武器裝備計劃》等系列規劃,在核心能力建設上的種種措施為武器裝備發展提供了支撐和指導。
隨著俄羅斯在常規力量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差距越來越大,戰略武器已經成為俄懾止強敵入侵、維持大國地位的重要保證。從目前武器裝備現代化的內容來看,俄羅斯將其重點主要放在空天防禦裝備、高精端武器以及人工智慧技術方面。這些先進技術是俄羅斯近年來的科技創新成果,也是俄武器裝備現代化工作的重點。
首先,在空天武器裝備方面,俄空天軍部隊正一直在努力研發尖端飛機取代蘇聯時代遺留下來的老舊戰機,並在升級遠程轟炸機編隊和研發新型先進飛機方面取得了快速進展。據俄遠程航空兵司令科比拉什中將2019年12月22日稱,俄空天軍正在研發的第5代戰略轟炸機將採用隱身技術,能夠攜帶多達30噸有效載荷,航程為1.25萬公裡,預計將於2025年首飛。此外,俄羅斯還計劃在2040年之前開發第6代轟炸機。
其次,在高精端武器方面,俄軍目前已經研發裝備了「匕首」和「鋯石」高超音速飛彈,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部署高超音速武器的國家。這兩款飛彈的飛行速度可提升至音速的10倍,幾乎可以突破當前所有的飛彈防禦系統而很難被攔截,此外,俄軍正在研發關鍵技術,以確保提升飛彈的飛行速度、射程和制導精度。在戰略飛彈方面,俄羅斯也將擇期展示新型「薩爾馬特」洲際飛彈。該型飛彈採用最新型超重型液體推進,可攜帶10枚左右眼核彈頭,預計到2020年投入運行。
最後,俄羅斯積極發展新概念武器,包括擴大生產無人機、雷射、高超聲速武器以及能夠完成各種作戰任務的機器人系統。2019年12月26日,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瓦列裡•格拉西莫夫表示,裝備「佩列斯韋特」機動式雷射系統的部隊已於當年12月投入戰鬥值班。這是一種自主戰鬥雷射系統,能獨立發現和跟蹤可見光譜段的目標,摧毀空天目標。
此外,俄羅斯正在積極研製的「波塞冬」無人潛航器以及「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也即將面世。正如俄羅斯總統普京2019年12月24日在出席國防部擴大部務會議時表示,俄「核三位一體」武器現代化水平已經達到82%,在發展先進武器和設計新武器方面擁有強大優勢,並在歷史上首次領先於世界,這些都將極大震懾戰略對手,有效捍衛俄羅斯的國家安全。
「亞森-M」未來將與「北風之神」戰略核潛艇並肩作戰,成為俄未來海基核力量的中堅力量。長期以來,美俄一直圍繞軍事優勢地位展開激烈競爭。特別是去年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採取了了一系列惡化國際形勢的舉措,如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中導條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也將在後年到期,其前景充滿不確定性。當下,北約在靠近俄羅斯邊境的活動越來越頻繁,2019年在靠近俄羅斯邊境進行的空中與海上偵察活動比往年分別增加1/3和24%,並且在歐洲進行了40次具有明顯反俄傾向的重大演習,這些動作讓俄羅斯坐立不安,對戰略威懾體系平衡可能被打破深感憂慮。
為了有效應對國際軍事競爭和歐美戰略打壓,俄羅斯一方面快速更新武器裝備庫,如2019年俄軍共接收了143架戰機和直升機、624輛裝甲車、1艘潛艇和8艘水面艦艇,2020年還將有22枚洲際彈道飛彈、106架新飛機、565輛裝甲車、3艘潛艇和14艘水面艦艇入役;另一方面,俄羅斯積極提升戰略力量的戰備能力,特別是作為俄執行戰略核遏制任務主要力量的戰略火箭部隊。該部隊常年處於高度戰備狀態,每天有約6000名戰略火箭兵在執行戰鬥值班任務,能夠隨時執行總統發布的戰鬥命令。2019年俄戰略火箭部隊進行了200多場演習,2020年還將保持類似的演習力度並繼續強化同其他兵種的協作。
「佩列斯韋特」機動式雷射系統儘管俄羅斯在武器裝備現代化和戰略力量建設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綜合實力與美國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首先,在質量上,儘管俄軍不斷提高武器裝備的現代化率,但受制於經濟實力等相關因素, 「含金量」大打折扣,其很多新裝備武器並不是完全換代升級,而是對同代裝備的更新替換和性能提升。其次,在數量上,俄羅斯入役的新型武器裝備也遠遠比不上美國。例如,美國當前最先進的F-35戰鬥機目前以150架/年左右的速率加速生產,到2023年F-35總生產數量將達到1148架,2046年預計將達到3579架,這一點讓俄羅斯望塵莫及。最後,俄羅斯在作戰理論和作戰概念研究方面相對還比較薄弱。目前,美國的作戰理論、作戰概念不斷創新,第三次「抵消戰略」、多域戰、分布式殺傷和雲作戰等新型作戰概念相繼提出,對於美軍裝備發展起到了非常好的牽引、支撐作用。因此,俄羅斯在重視裝備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對作戰理論和作戰概念的研究,從而確保擁有打贏未來戰爭的實力。
(兵韜志略是由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凌雲志為澎湃防務欄目開設的個人專欄,盤點近期重大防務事件,評點信息背後暗藏的玄機,剝繭抽絲、拂塵見金,兩周一期,不見不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