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英,臺灣著名女歌手,但凡聽過她歌曲的朋友,都會被她那宛轉悠揚的歌聲所打動。劉若英的作品曾經風靡一時,她的主打歌《為愛痴狂》不僅斬獲第3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獎,而且還曾火遍兩岸三地,圈粉無數,其代表作《後來》更是成為一首經久不衰的經典之作。劉若英在接受採訪時曾坦言,自己的成功離不開祖父生前在精神上給予她的支持和鼓勵,從劉若英的話中可以看出,祖父對她影響至深,那麼劉若英的祖父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劉若英祖父名叫劉詠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1909年,劉詠堯出生於湖南醴陵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受家庭氛圍的薰陶,劉詠堯在學習上非常刻苦努力,因此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22年中學畢業後,劉詠堯考入北京朝陽大學。當時的舊中國外有列強環伺,內有軍閥割據,百姓生活極為困苦,正是在此背景下,挽救民族危亡和拯救萬民的信念開始在劉詠堯心中紮根。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劉詠堯毅然選擇投筆從戎,這一年他才僅有15歲,是黃埔第一期中年齡最小的學員。
初到黃埔時,由於劉詠堯年齡不大,身材也比同學們顯得瘦弱一些,因此很多人都開他玩笑,叫他毛頭小子,認為劉詠堯吃不了幾天苦就得當逃兵。不過劉詠堯很快就用實際行動來回擊了所有的質疑,他面對繁重的訓練任務不僅遊刃有餘,而且各項科目的成績均名列前茅,得到教官和同學們的一致認可。東徵期間,劉詠堯作戰勇猛,多次受傷不下火線,後被升任為營長。由於表現突出,1925年底劉詠堯被送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深造。
1927年回國後,劉詠堯升至上校團長,此時他躊躇滿志,只等著馳騁疆場,報效國家。不過兩年後,劉詠堯調離一線部隊,被安排到政訓處任文職工作。起初劉詠堯心中非常不悅,想想自己學習軍事多年,最後卻不能統兵,實在是想不通。然而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劉詠堯雖然心有不甘,但還是能把文職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由此深受上級青睞。
抗日戰爭期間,劉詠堯曾歷任中正大學校長、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副主任等職,抗戰勝利前夕,劉詠堯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這一年他36歲。
1949年12月,劉詠堯跟隨國民黨敗退至臺灣,從此開始逐漸淡出政壇,轉而從事學術研究和教育工作。軍旅生涯結束後,劉詠堯仍然不改軍人本色,他尤其愛聽孫女劉若英為他唱《黃埔軍校校歌》。1998年8月22日,劉詠堯病逝於臺灣,享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