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鐘的
(作者王鐘的,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近日,旅行博主「冒險雷探長」發布的一段視頻顯示,他帶著外國遊客進入了陝西省靖邊縣龍洲丹霞地貌景區,並通過當地村民引導進入「禁止入內」區域,在丹霞地貌上隨意行走。這引發了許多網友的憤怒。7月8日,靖邊縣公安局龍洲警務室李姓主任告訴媒體,該網紅博主已經來到警務室辦案區,正在接受調查。當晚,該博主在微博上為自己的行為表達了歉意。
丹霞地貌是一種在紅色巖層上發育的地貌,在我國廣泛分布。因為顏色和造型的獨特,擁有丹霞地貌的地區往往成為遊客紛至沓來的熱門景點。其中,龍洲丹霞地貌景區被譽為「中國黃河50景」之一,是國內保存較為完好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堪稱壯美,但在面臨外力介入時卻是脆弱的,由於巖質疏鬆,遊客踩踏留下的腳印都可能對丹霞地貌造成破壞。儘管許多丹霞景區都提出了遊客不得直接接觸丹霞巖體表面的要求,但總有一些遊客違反管理要求,在非開放的地方隨意活動,破壞丹霞巖層。近年來,類似事件已曝光多起,甚至有遊客為「我破壞了6000年的沙子」而洋洋得意,完全意識不到丹霞地貌的珍貴性。
作為旅行博主,「冒險雷探長」具有豐富的閱歷,理應對丹霞地貌的保護有充分了解,其以「冒險」為名闖入不對外來遊客開放的禁區,顯然屬於明知故犯。他因此接受警方的調查處理,以及輿論的指責,可謂咎由自取。
值得反思的是,遊客幾次三番成功闖入丹霞地貌,也凸顯了國內部分丹霞景區在管理上的隨意和鬆散。目前,對於丹霞地貌如何保護,尚缺乏統一的標準規範,這也使一些遊客行為的性質難以被清晰界定。一些景區即便設置了阻攔遊客進入的護欄等設施,也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對闖入行為缺乏剛性約束。
除了遊客的保護意識淡薄,丹霞地貌當地的居民對丹霞的保護意識也是參差不齊。比如,「冒險雷探長」這次進入龍洲丹霞,就是通過當地村民的引導。也許,在一些地方的居民看來,丹霞地貌只是他們生於茲長於茲的家鄉,缺乏對其珍貴性的全面認識,甚至經常做出一些損傷丹霞地貌的行為,這也給保護工作加大了難度。
除此之外,一些旅遊傳播媒介和旅遊產品對丹霞旅遊的誇大宣傳,也構成了對公眾的誤導。隨著丹霞旅遊走紅,我們經常在網絡上看到遊客在丹霞巖層上活動的宣傳照片。比如,在一家旅行類平臺上,就能看到龍洲丹霞以「《鬼吹燈》同款線路」為賣點進行宣傳,同時配有一張美女在丹霞巖層上行走的照片。這些旅遊宣傳資料,讓遊客放鬆了應有的敬畏之心,以為丹霞地貌就是可以「親近」的。
不管是自媒體大V、普通遊客,還是景區管理者、旅遊經營者,都應該是丹霞地貌的守護者。破壞丹霞地貌,哪怕是「眾犯」,也不是一件小事,不能對此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目前,已有許多丹霞地貌所在地頒布了地方法規,對丹霞保護提出更明確的要求,在此基礎上,也有必要探索全國性的丹霞地貌保護辦法,讓保護的標準統一化,提高保護的科學性,同時加大違法成本,強化公眾保護意識,杜絕雷人的「冒險」再次發生。
「禁止入內」的地方,請自覺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