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可是現代人必不可少的一件生活用品。傘既能遮嚴陽也能擋大雨,在炎炎夏日,撐著傘可以避免太陽直射,在酷熱裡得到一絲清涼。在潑盆大雨中,撐著傘可以讓你在狂風暴雨裡得到一些安全感。款式更是多種多樣,讓你眼花繚亂。我們看電視劇都知道,古代大多用的傘都是油紙傘,那麼在更早以前,傘的形狀是怎麼樣的呢?第一把傘又是出自於何時呢?
傘是我國在大約4000年前發明的,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傘出現在黃帝時期。那時候的傘被叫做「華蓋」。在《古今注輿服》中有記載「華蓋,黃帝所作也」。華蓋的作用主要是為皇室服務的,在古代皇帝和貴族出巡的時候,在他們的馬車上都會安裝有一個華蓋,又稱之為羅傘。羅傘的作用除了為皇帝和貴族遮風擋雨之外,它還寓意著庇蔭百姓。那時候的羅傘描繪著五色祥雲,它寬大張開的形態,就好像是皇帝的福祉籠罩著子民,傘逐漸演變成是權力的象徵。所以發展到後來,傘根據地位的不同,規格,大小也有嚴厲的規定。從這裡可以看出傘在當時社會它的思想價值超過它的實用價值。
在古代,人們穿衣服的顏色都是有明文規定的,不同階級的人穿不同的顏色。而人們所使用的傘也和衣服一樣,根據他們的地位所定的。在街上只要看他們打的是什麼傘,就能判定這個人的地位是什麼了。在漢代,紅色和黃色一直以來都是皇家所使用的,傘的顏色也不例外。而三品以上的官員使用的傘的顏色是青色的,一般官員的話用的是黑色的傘,平民的話就用綠色的。在等級森嚴的古代,傘可不能隨便撐的,如果使用不當會面臨嚴厲的責罰。可見古代等級深嚴的程度連小小的日常用品也不放過,身邊的每一樣東西都在提醒著人們自己的身份地位。
一開始,皇宮貴族所使用的羅傘是不能收回來的,傘有我們現在的雛形是在春秋時期,據說是魯班的妻子特意為魯班發明的。魯班的妻子因為心疼魯班每天在外日曬雨淋,所以就想辦法製造了一件能為他遮風擋雨的物件。魯班妻子使用竹子作為原材料,竹筒作為支撐,用劈成細條的竹子圍成一個圓,再用絲線連接。利用動物的皮毛覆蓋在竹子上面。如此一來,就實現了收放自如的功能,方便魯班攜帶在外。魯班妻子可能自己也沒有想到,她這個小小的心思確是為後人帶來巨大的便利。
在造紙術還沒有出現之前,傘面一般都是用絲帛來製作,因為造價高,所以只在貴族中間使用。民間避雨的工具大多使用的都是蓑衣。造紙術出現後,人們發現在紙上塗上一層桐油,紙變得堅硬又防水,並把它運用到傘上面來,至此紙傘才在民間開始普及開來。發展到清朝更是出現了各種繪製精美的花傘。從此傘除了實用功能之外,人們還賦予了它藝術的氣息,更體現了一個朝代的審美觀念。
傘由古到今從是權力的象徵,發展到後來民間普及的生活用品,可以看出傘的作用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們除了用傘來遮風擋雨之外,還寄予了它很多的象徵。大家覺得傘除了遮風擋雨外,還被賦予了哪些的作用呢?歡迎大家積極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