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特約記者趙晨曦11月30日報導】午後淡淡的陽光灑在京城幽深的胡同裡,順著草場五條小胡同走到盡頭便可見凱薩琳的工作室——rechenberg。上下兩層的工作室雖臨街而建,卻透著靜謐而低調,不禁讓人想到歐洲那些隱藏在老街裡的百年定製老店。
隔著玻璃窗格,隱約可見被薯莨染成紅楓色的香雲紗服裝一件件掛在衣架上。推開古樸與現代感並存的玻璃門,便可沉浸式感受到這位來自德國的設計師大隱隱於市的詩意生活。
11月19日,凱薩琳在北京的服裝店內暢談設計理念。(圖片來源: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李大鵬 攝)
追尋香雲紗來到中國 開啟了自己的「中國製造」夢想
凱薩琳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一個藝術氛圍濃鬱的家庭裡,父親是一名雕塑家,母親是一名手工老師。在父母的藝術薰陶下,凱薩琳從小便表現出了藝術天賦,長大後她進入世界頂尖的藝術學院——巴黎時裝工會設計學院學習服裝設計。
正是由於學習的經歷,讓凱薩琳遇到了中國的香雲紗。「我第一次見到香雲紗是1995年,當時學校裡有一位臺灣設計師,從她那裡我見到了神奇的香雲紗。」
「我一直很喜歡真絲面料,第一次見到香雲紗有點不敢相信,真絲面料還有這樣子的,太美了。」凱薩琳講到她與香雲紗的初識,眼睛裡仍閃爍著激動。
一次不經意地邂逅,便久久不能忘卻。懷著對香雲紗地好奇,凱薩琳隻身一人於2000年踏上了中國大地,開始了尋找香雲紗的漫長之旅,也正是由於對香雲紗的喜愛,讓她開始了在中國的創業夢想。
凱薩琳告訴記者,工作室成立初期是在北京左家莊租了一個小小的空間,員工也只有兩三位,這樣堅持做了3年才慢慢擴大。如今她的工作室已經有20多名員工,每年為歐洲和中國的顧客定製獨特的香雲紗服裝。
凱薩琳與服裝設計助理討論服裝面料選材。(圖片來源: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李大鵬 攝)
因為香雲紗 收穫了愛情
一位德國人在中國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創業是不容易的,「我先是從香港坐火車來到北京,那時還不知道香雲紗的產地是在廣州順德。」凱薩琳說,然而北京並沒有她苦苦尋找的香雲紗。
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讓她產生了想打退堂鼓的想法,然而緣分就是如此奇妙,正當凱薩琳覺得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她遇到了她生命中那個重要的人——張向雲。
張向雲年輕時因為跟隨德國老師學習釀製啤酒學會了德語,而後因為學習葡萄酒釀製自學了法語。「我與凱薩琳在北京初識時,溝通語言是法語,後來漸漸轉成德語,那個時候我才知道自己學的德語是口音地道的『巴伐利亞』德語。」凱薩琳的丈夫張向雲笑著和記者分享曾經的愛情點滴。
張向雲幫助凱薩琳在中國廣東順德找到了她夢寐以求的香雲紗,在她創業的道路上也一路支持。就這樣,香雲紗不僅給凱薩琳帶來了事業還讓她在中國收穫了愛情。
凱薩琳留在了中國,心中夢想也因為愛情重新燃起了希望,如今他們已是甜蜜五口之家,三個孩子都已經在北京讀書上學。
談話間能夠明顯感受到他們的夫妻默契和感情深厚。每當凱薩琳對自己的中文不夠自信時,問答間眼神會不由自主飄向丈夫,然後羞澀地講起德文,張向雲則會耐心地為她翻譯,而後又不忘鼓勵道:「你可以講好的,沒有問題。」
凱薩琳與在北京店內接受記者採訪。(圖片來源: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李大鵬 攝)
萬物皆有靈魂和情感 讓每塊面料發揮到極致
香雲紗香雲紗屬於絲綢的一種,也叫莨紗,是中國廣東省的一種古老的手工織造和染整製作的植物染色面料,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浸染綢坯的植物染料是當地植物薯莨的汁液,可將面料染成褐紅色、黃褐色或者咖啡色。
整個染制過程是全手工的,真絲的綢坯要經過30多次浸染,被古人概括為「三蒸九煮十八曬」的,正是香雲紗染整工藝的染整部分。香雲紗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用植物染料加手工製作而成的絲綢面料,其工藝過程極其複雜。在香雲紗的製作過程中,薯莨、河泥、草地、陽光是曬莨中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持久濃鬱的染制效果。
成品的香雲紗面料一面是具有光澤感的黑色,一面是啞光的赤褐色,而且泥斑和莨斑會凝固成無法預測的圖案,並隨時間變化深淺。香雲紗穿著滑爽、涼快、除菌、驅蟲、對皮膚具有保健作用,因穿著後塗層慢慢脫落露出褐黃色的底色過去被形態的稱為「軟黃金」, 在從前是中國貴族們才承受得起的衣料。
在歐洲時,凱薩琳曾經先後受聘於Christian Dior、Chanel、Christian Lacroix、Jean-Louis Scherrer、Emanuelle Khan等高級時裝工作室,在巴黎的工作經歷讓她的手藝與眼界都提升了新的高度,同時她骨子裡又充滿了德國人的嚴謹與認真。
在凱薩琳的眼裡,自己的生活早已和香雲紗摸不可分,覺得香雲紗是自己的一個老朋友,她很希望自己能把這高貴的中國面料最完美的一面挖掘展現出來,細細斟酌,多一點不行少一點也不行。
「因為香雲紗的生產很不容易,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都合宜,每寸光澤裡都匯聚了自然天地間的靈氣,作為設計師要尊重它,依材料而設計,不可以浪費大自然的恩賜。」凱薩琳說。
「在香雲紗裡能夠看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且有很多勞動者的智慧,現在我們太多時候生活在城市中,遠離自然讓我們不懂得珍惜。」 由於香雲紗的炙手可熱,很多商家會選擇不存放到最佳時機就拿出來加工售賣,凱薩琳對此表示很痛心和惋惜。
凱薩琳獲頒「2020年度傳播中國紡織非遺友誼大使」的稱號。(圖片來源: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李大鵬 攝)
把中國香雲紗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
回想自己來到中國的20年,凱薩琳表示自己在不經意間見證和感受到了中國的變化和服裝行業的發展。
「我剛來到中國尋找香雲紗時,中國人很少有人喜歡香雲紗,我感到很奇怪,為什麼這麼好的面料沒有被很多人喜歡。」凱薩琳表示,最開始創業時,她設計製作的香雲紗服裝更多地被賣到歐洲,很多歐洲人喜歡這種來自中國的獨特面料。
而隨著時間不斷發展,中國的服裝行業有了很大變化,現在她的中國客戶越來越多,而且還呈現出年輕化的改變。「尤其是2008年,香雲紗曬莨染整工藝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認識和喜歡香雲紗的人更多了。」凱薩琳說。
「現在很多中國人越來越回歸傳統,回歸自然,有很多年輕人喜歡手工定製。」凱薩琳表示,在中國手工製作變得越來越受關注,但也有不少工廠化生產仍佔據加工市場,她希望未來能夠雙向發展,既有產業化的生產也要有有溫度的製造。
無論在歐洲還是在中國,人們對美的追求是沒有國界的,未來她想堅守自己的初心,要將這份對藝術、服裝和工藝的熱愛繼續下去,用自己的雙手和設計把中國的香雲紗和中國的絲綢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