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小看螳螂,這位綠衣女俠,手持兩把長刀,埋伏在暗處,用綠葉隱藏自己的行藏,看見有害蟲,就手起刀落,一刀一個,絕不手軟,所以說,它還應該算是害蟲的天敵,人類的好幫手呢。勇猛的螳螂,藉助天時地利的環境,運用自己高超的「輕身功夫」和嫻熟的「刀法」,捕捉著蠅、蚊、蝗、螽斯若蟲等害蟲,它的動作極其敏捷,據說,它捕食時所用時間僅有0.01秒,所以,是個名副其實的昆蟲界「快刀手」。
螳螂那天生便具有的嫻美而且優雅的身材,加上它的前腿,那一對極富進攻性的衝殺武器,使得諸如蝗蟲、蟬之類的弱小昆蟲,在它的面前,毫無反抗能力,就好像是案板上的肉一樣,只剩下了任憑螳螂宰割的份兒了。
不過,你可千萬別以為螳螂是個莽夫啊,它還是很有策略的,當找到自己的目標之後,它們並不會著急攻擊,而是悄悄地躲藏起來,用碧油油的樹葉來掩藏自己的身體,悉心地觀察那敵手是不是有什麼弱點,然後伺機而動。一旦當它們發現了敵手的罩門,便會毫不猶豫的出手,一擊即中。所以說,這螳螂並不是一個粗魯的刀客,正相反,它還是相當細心的呢。
宋朝的袁甫曾經做了一首詩,說的就是螳螂捕蟬時的情形。「鳴蜩善擇木,木美葉敷腴」,當一隻蟬在樹上歡快地鳴叫,吸食著樹葉的時候,它沒有想到,有一個虎視眈眈的敵人,正在自己的身後,窺視著自己呢。螳螂是一個很有經驗的捕食者,即便是面對一個弱者,它也會做到萬無一失,然後才出手,所以,它總是隱藏著,窺視時機,「螳螂伺其便,欲進復趦趄」。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那真可謂是出手如電啊,只一招就用自己的長刀,結果了對手的性命,剩下的,便是大塊朵頤了。就好像詩人說的那樣,「怒臂俄一施,捕取如囚拘。委身膏利吻,性命纏須臾。」
而且,它也並不是只撿那些「軟豆腐」來欺負,它會主動尋找那些強敵。有一個很著名的「螳螂捕蛇」的故事,便證明了這一點。可以想像一下,這蛇不管長得如何瘦小,它總還是一條蛇吧,怎麼著也比一隻螳螂大啊。這小小的螳螂,只要蛇將自己的長舌一卷,一口就能夠將它吞入肚中了,恐怕這還嫌少呢,塞牙縫都不夠啊。可是,誰能想到,就是這麼一隻小小的螳螂,居然敢於挑戰那比自己強大百倍的敵人,更何況,那條蛇並不是一條普通的蛇,而是「巨蛇圍如碗」。
面對這樣一個強大的敵人,螳螂會怎麼對付它呢,原來,它觀察到長蛇沒有手足,專靠蛇頭的攻擊、蛇尾的掃打和蛇身的盤繞糾纏來進攻,於是,就利用自己身材矮小,靈便輕巧,善於閃躲的特點,和巨蛇展開了近身肉搏。然後,趁著那巨蛇一個沒留神,露出了破綻的時候,一躍而起,飛身上了巨蛇的蛇頭。揮舞著長刀便從那巨蛇的頂門刺下。
那巨蛇顯然平常是罕有敵手的,它哪裡吃過這樣的虧啊,於是在樹叢中滾來滾去,打算將頭上的這個小東西給弄下來。當它的尾巴掃到樹木的時候,樹枝竟然崩裂斷折。可是,就算是這樣,它也沒有辦法將頭頂上的這個小東西給甩脫,那螳螂蹲坐在蛇頭之上,絲毫沒有畏懼,使勁地用自己的兩柄「長刀」刺那巨蛇的頭顱。久而久之,那蛇竟然不再動彈,倒地而亡,「視額上革肉,已破裂雲。」
蛇和螳螂,這兩個對手,要是擱在拳擊比賽中,那絕對不是一個等級的選手,說不定,那巨蛇算是一個是「重量級」的選手,而螳螂,至多只能算是一個「蠅量級」的選手。按理說,那螳螂是絕對沒有勝算的,可是,它就是憑藉自己那敏銳的觀察力,覺察到了對方的破綻在哪裡,然後不畏強敵,一擊必中,擊中了那蛇的要害,這才能夠出奇制勝,擊敗強敵,以小勝大,以柔弱勝剛強。看這蛇和螳螂的戰鬥,螳螂,這小小的昆蟲,竟然還懂得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真不愧是昆蟲界的頂級刀客啊。
看到這個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西遊記》裡頭的一段,有妖怪自恃身大力不虧,仗著自己兩膀的蠻力和一身的贅肉,絲毫都不把孫悟空放在眼裡。可是聰明的孫悟空呢,他雖然精通十八般武藝,會七十二般變化,但是,他依然沒有跟那妖怪打硬仗,而是變成了一隻小蟲子,飛入了那妖怪的腹中,然後在妖怪的肚子裡拳打腳踢,摘心掏肺,一直到那妖怪投降認輸,這才罷手。不知道吳承恩老先生在描寫這一段的時候,是不是曾經參考過刀手螳螂的英勇事跡呢?或許,還真的有吧。
不過,中國的俠士們,在創造拳法的時候,還真是參考過螳螂的絕技呢。有一個中國著名的傳統武術流派,就叫做螳螂拳,它是象形拳的一種,據說,它就是模仿了螳螂捕食時候的動作而創造出來的。這螳螂拳最大的特點就是快速勇猛、斬釘截鐵、勇往直前,它所講究的「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幾下」那種連環進攻的手法,正是螳螂捕食時候最大的特點。螳螂拳歷史悠久,有很多流派,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等,都是各具特色,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無論這些螳螂拳的流派如何變化,它們都是從我們那位神秘刀客螳螂的動作中,演化而來的。由此可見,即使是人類這萬物的靈長,也有要向螳螂這小昆蟲學習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