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橋修橋、兩代人接力 讓瀘州長江大橋重返「年輕」
38年前,來自全省各地的1500多名建橋工人在瀘州長江邊集結,他們自力更生、開拓創新、艱苦奮戰,建成了當年長江上最長的一座公路大橋。
38年後,瀘州長江大橋出現病害,交到新一代建設者手中。而在這批建設者中,有不少還是「橋二代」。
不少「橋二代」參與到長江大橋維修整治工程中
橋一代:3個橋墩修了3年 最先進機器是混凝土輸送泵
7月13日下午,已87歲高齡的李賢科老人在兒子李劍的攙扶下,來到瀘州長江大橋維修整治工程施工現場。當年,作為四川省交通廳公路工程局一處工人,李賢科參加了瀘州長江大橋的建設。如今,再次看到這曾經熟悉的場景,老人感慨萬千。
「當年修橋,最難的就是這兩個橋墩。」站在長江大橋2號、3號橋墩中間,老人記憶的匣子也打開了。
李賢科老人講述當年修橋的故事
1977年國慶節,瀘州長江大橋開工典禮在長江南岸舉行。工程啟動就從最難的涉水橋墩開始。那時,沒有先進設備,僅水中三個橋墩的建設就用了3年。
李老回憶,當年進行橋墩施工,首先從做沉井(鋼圍堰)開始。要做水下沉井,得用浮吊船在指定墩位,下放直徑20米、高1.2米的鋼板焊接成的鋼護筒,「要讓護筒直接下沉,還需在裡面加石頭配重」。當一節鋼護筒快沉入江底時,馬上又得再接一節。
李老說,如果遇到水下有石頭或者半邊是巖層,就需要潛水員下去放炮,然後用高壓水泵把石頭和泥沙吸出來。直至最後一節護筒下沉到設計標高,才由潛水員下到江底把泥沙碎石清理乾淨,灌注一層水下混凝土把井底封住。再抽水、打樁,最後澆築鋼筋混凝土承臺和橋墩。
「說起簡單,做起來難,僅3號橋墩,施工期間就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井壁坍塌、鑽頭脫落、鋼材短缺等,一個橋墩花了整整一年才建好。」李老稱,那時機械嚴重短缺,浮吊船是去重慶租的;江面上沒有施工棧橋,就臨時租用貨船幫忙。高峰期時,圍繞一個橋墩服務的船隻多達100餘艘,場面非常壯觀。在李老的印象中,當時唯一的先進機器就是混凝土輸送泵,還是通過省交通廳從去德國進口的。
3號橋墩的建設經驗,為後來修建2號、4號橋墩省了不少時間。1980年,長江大橋3個涉水橋墩終於建成,南北兩岸引橋墩柱也同步建成,開始轉入橋面施工。
李賢科老人說,長江大橋建設過程中,無論是在技術上、管理上、設備上遇到的困難都不計其數,但最終還是在全體工人的不懈努力下成功突破。1982年國慶節,當時國內長江上第一座最長的公路大橋終於建成通車。
橋二代:沿用老工藝,採用新技術 打造經典維修工程
童年、少年時代見證了瀘州長江大橋建設的李劍,從小深受父輩的影響,長大後子承父業,繼續從事橋梁工程建設,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橋二代」。
作為此次長江大橋維修整治工程的技術人員,站在父輩修建的大橋上,李劍深感肩上的擔子有些沉重。
李劍指導設備吊裝
「再到父親戰鬥過的地方工作,仿佛又看到了當年父親修橋時的場景。」李劍說,大橋的病害並非質量問題,幾乎都是由於超負荷運轉帶來的。要徹底解決這些隱患,讓大橋繼續保持「青春活力」,是值得「橋二代」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現在,李劍是瀘州長江大橋維修整治工程機料處處長,負責整個項目材料的質量把控。李劍說,長江大橋維修所需材料包括各種標號混凝土、各種型號鋼材、環氧類砂漿及混凝土、塗裝漆、橡膠支座、植筋膠等,每種建材的採購,除了必須具備相應的檢測證明,項目部還請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二次抽檢,「修橋是大事,必須從源頭上把好材料質量關」。
為保證大橋維修整治後質量經得起檢驗,需要徹底弄清楚病害成因。項目部除了利用交通運輸部今年例行檢查開出的「體檢報告」,在工程啟動前,又再次針對存在的每個問題進行覆核,對施工方案進行論證,所有問題做到瞭然於胸。
「大橋維修將沿用老工藝,採用新技術。」李劍說,在傳承中創新,是對父輩最大的敬意。為此,大橋進入斷道施工後,項目部又專程從各地請來當年參與建橋的設計師和技術骨幹進行技術分享,共同剖析病害源頭,認真聽取「橋一代」們對維修技術方面的建議,力爭打造成經典維修工程。
橋二代:讓長江大橋重返「年輕」 才是對前輩們最大的敬意
瀘州長江大橋不僅是一座橋梁,也是瀘州的地標性建築,將「修舊如故」與創新發展相結合,是此次維修改造的原則。
用鋼板梁替換大橋主橋部分日漸老化的鋼筋混凝土T梁,是最重要的工程之一,這其中就沿用了老工藝,同時也融入了新材料、新技術。
「在傳承的同時,融入新時代的創新,讓大橋重返『年輕』,才是對前輩們最大的敬意。」長江大橋維修整治工程協調部主任楊勇也是一名「橋二代」,他說,大橋維修要將主橋所有鋼筋混凝土T梁更換為鋼板梁,同時對伸縮縫進行更換、優化,提高行車舒適度。
「主橋掛梁更換後,要在上面鋪設瀝青,而大跨徑鋼橋面瀝青鋪裝一直被視為世界性的難題。」楊勇告訴記者,大跨徑鋼板梁柔度大,尤其受車輛長期碾壓容易產生局部變形,這就需要鋼橋面上的瀝青具有良好的隨從性,即緊隨鋼橋面一起變形,還仍能保持完好,也就是所謂的以柔克「鋼」。
楊勇說,因此,將在橋面瀝青最上層,加入高黏高彈性SBS改性瀝青。當夏季橋面溫度達到70℃高溫時,這種新型瀝青具有非常優越的抗車轍性能。冬天,橋面低溫產生的水汽容易進入內部溝槽和紋理中,對道路結構產生影響,SBS改性瀝青可以很好地抗裂、抗凍融。同時,高彈性還可以增加路面的疲勞耐久性,讓大橋「延年益壽」。
從建橋到修橋,「橋一代」和「橋二代」們守護的這座大橋,給瀘州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大橋兩岸的荒涼灘地,如今已建成了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尤其是夜晚,長江大橋兩岸燈火輝煌,這已成瀘州人的記憶,也是父輩們的成績。」李劍感慨萬千。
川江都市報記者 曾剛 攝影報導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