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1日,公安部通知,自2020年6月1日起,將在全國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一帶」指安全帶,「一盔」指安全頭盔)。行動期間,公安交管部門將加強執法管理,依法查糾摩託車、電動自行車騎乘人員不佩戴安全頭盔以及汽車駕乘人員不使用安全帶行為。隨後,江蘇省和浙江省也出臺了硬性罰款規定,根據條例規定:電動自行車駕駛人或搭載人未佩戴安全頭盔的,交管部門將對其處以警告或者20元以上50元以下罰款。
全國上下已經進入高溫夏日,但是疫情還沒結束之前,口罩還不可以摘下,加上這一條例,騎行電動車出行還要戴多一個安全頭盔,網絡輿論熱度和氣溫一樣迅猛升溫。
在網絡上,以前很少受到關注的電動車頭盔成為熱銷爆品,朋友圈微商永遠是最靈活的經營者,從前幾個月賣口罩跨越到賣頭盔,他們的經營範圍總能反映社會熱潮。這是今年以來,自「口罩熱」之後的又一新風潮,兩者雖然性質不同,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被調侃為「披頭蓋臉」。
日常出行中,電動自行車因經濟便捷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但騎乘人員不佩戴安全頭盔的行為並不鮮見,這也極易導致交通事故,據調查,摩託車、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死亡事故中,約80%為顱腦損傷致死。而研究表明,正確佩戴安全頭盔能夠將交通事故死亡風險降低60%至70%。
據微信指數顯示,4月17日頭盔的搜索指數才367,258。不到一個月,5月14號就已經達到了2,808,708。時隔僅一天的5月15日,指數就達到了5,135,484,日環比為82.84%。
頭盔微信搜索指數
不只是實體頭盔市場,資本市場的頭盔也火起來了。截至5月18日收盤,金髮科技、國立科技、南京聚隆三家頭盔概念股紛紛漲停,伊之密、拓斯達、三夫戶外、際華集團等集體大漲,可以說資本市場用腳投出了票。
據悉,嗅到商機的人早已進場撈錢,此前就有媒體報導,常州某「倒爺」已囤貨10萬個,並在朋友圈進行售賣,頭盔生產廠家也在朋友圈「自我推銷」,希望能抓住新一波風口。照當前頭盔均價百元計算,僅頭盔的市場規模就達200億元人民幣,可以說是一座有待開發的富礦。
各大電商平臺頭盔翻倍漲價,這些同品同質的頭盔,在2、3月份便宜的可能只有30元,短短幾天卻翻了幾番,因為這一風波引發了不少網友的吐槽,消費者藉助強大的輿論力量提出了自己的不滿,希望引起相關監管部門的重視。
當前,因產能不足的頭盔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像極了疫情剛爆發期間,市場對口罩的火熱需求。隨著國內疫情緩和,企業的復工復產使得產能逐漸恢復,口罩市場供應逐漸平穩,價格也隨之大幅下降。而前幾個月囤口罩的不少玩家,在意識到產能過剩的問題時便紛紛離場,加上期間市場監管部門開展打擊假冒偽劣行動,沒收、扣押不合規口罩,很多非法小作坊吞下了巨虧的惡果,瘋狂囤貨的「倒爺們」也付出了慘痛代價,令人唏噓不已。
口罩行業從火熱到降溫,淋漓盡致地體現出市場投機、跟風炒作的一面,頭盔行業無疑也會走相似的道路。
據了解,國內安全頭盔是經過國家強制3C認證的,但電動自行車頭盔目前還沒有國家標準,市面上的大多頭盔僅按企業標準生產,所以市場上的頭盔質量良莠不齊。按照行業慣例,未來也會明確電動車頭盔管理標準和相關制度,屆時不合規的商家也將被予以取締。
對商業信息足夠敏感的人往往是最早一批嘗到甜頭的,不管是國家政策還是經濟走向,往往都保持關注。當然需要提醒的是,頭盔這件事情不像口罩,它不是病,只是一個交通出行的用品,不建議盲目囤貨炒價。不管頭盔是否會是下一個風口,老百姓希望的是,相關部門能穩定價格,杜絕「炒口罩」現象在頭盔問題上重新上演。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參考資料:柳牧宗 鈦媒體《「一盔一帶」要來了,頭盔價格暴漲,有商家賣斷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