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下雨地下流 家家戶戶吃豬頭!二月二的風俗由來 為何要剪頭髮

2020-12-19 中國小康網

二月二 龍抬頭!農曆二月初二也被稱為龍頭節、春龍節、春耕節等,寓意著大地復甦,百蟲甦醒,一年的農事活動將要開始。俗語道:「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如果穿越到唐代,你會看到這樣的景象:陽光明媚,和風拂煦,百姓在田間採擷野菜,遊樂其間。到了明朝,二月二還增添了「燻蟲」、「炒豆」等項目。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曰龍抬頭……燻床炕,曰燻蟲,謂引龍,蟲不出也。」

不過,二月二為什麼會和「龍抬頭」聯繫在一起呢?民間有兩種說法。從節氣來說,農曆二月初很多地方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也認為這是和風化雨的龍王之功勞。從古代天文學來說,二十八星宿中的七宿組成完整的龍形星座,每到農曆二月的黃昏時分,「龍角星」會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所以稱「龍抬頭」。

「龍角星」

「龍抬頭」寄託了古代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的強烈願望,也體現了龍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龍在中國歷史上起源甚早,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先人們就雕刻各種「C」形玉龍、玉豬龍等作為禮器。先秦文獻中已有關於龍的記載,如《易經》中的「亢龍有悔」、「見龍在田」、「見群龍無首,吉」等描述。漢魏以後,關於龍的形象描寫越來越神奇,甚至「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被《說文解字》稱為「鱗蟲之長」。

二月二,並不似其他節日那樣源遠流長,其為之節不過是唐朝的事,那時候的習俗內容主要以挑菜、踏青、迎富為主,此後又慢慢融合了驚蟄和社日的相關習俗,一躍成為影響深遠的大節。

二太陽糕?

極有意思的是,談起二月二,總繞不過一枚太陽糕。如今,稻香村等眾多糕點鋪仍有售賣。這太陽糕其實也沒什麼稀奇,無非就是江米為皮,棗泥為餡,近些年來,也有些個新花樣出來。

太陽糕

但其必不可少的是,外皮要用紅曲水印一隻雄雞作昂首挺立狀,或是簡單幾筆畫上金光燦爛的太陽。這似乎在隱隱說明二月二和太陽存在著某種聯繫。

太陽糕,又稱太陽雞糕,是二月二的節令小食,《燕京歲時記》道:「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麵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餘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

看來,二月二吃太陽糕是自清代以來便有的習俗了。但或許我們更應該注意到,當時明確的時間節點是二月初一,而非二月初二。話及此,我們就不得不說起早年間北方的另外一個重要節日了,也就是後被併入到二月二當中的中和節。

中和節是唐代為著鼓勵農事而設立的節日,「中也者,天地之交泰,和也者,象德化之優柔」,在這樣一個吉時設立嘉節,自然是寓意稼穡允修,萬物生長。

太陽被當做生命之源,將光明灑向大地,覃生育,助生發,於農事來說,便是根本,中和節由此被看作太陽的誕辰。人們在當天作太陽糕貢之,以祈求五穀豐登,穰穰滿家。

青銅神樹,商代晚期文物,現藏於三星堆博物館

古時,人們認為太陽的升落與神鳥有關。一說金雞喚日,一說金烏載日,如《山海經》便記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青銅神樹便是驗證。

在後世的發展中,中和節的光環漸漸褪去,以至於被納入到二月二當中去,以太陽的光明成就了二月二節的祥瑞地位。於是,我們直到今天仍能感知到二月二當中與太陽有關的文化意蘊,食太陽糕便是其中的一例。

先迎富,後有龍抬頭

不惟中和節,二月二還吸收了社日、驚蟄和春分等歲時的部分內容。至於二月二為何能有這般魔力,有學者分析,主要還是日子選的對。

中國自古便有以重日為節的習慣,比如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天貺節、七月七七夕節、九月九重陽節。到了二月份,二月初一的餘音綿延到第二日,加之第二日本身便有著一些固定的活動,於是二月二一支獨大,成為廣為人知的節日。

迎富

起初,二月二是一個以遊玩賞樂為主調的節日,人們踏青遊春,挑菜宴飲,最重要的,還是要迎富。「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回,謂之迎富。」中國的歲時體系前後相接,銜連自然,循環且圓滿,正月裡送完窮,二月初便舉行迎富之舉。

按照周易所說,陰陽交替是個動態的過程。立春以後,陽氣萌動,二月始,陽氣盛於陰氣,生命在淑氣的催促下,結束休眠,正式進入生長期。人們順應自然變化,選擇在萬物生長之際,開始新一輪的祈願與祝福,這不就是最樸素的天人合一麼?

二月二,這一日預示著人與時令完成了首次的至上融合。

打囤

到了元代,民間明確有了二月二當天龍要抬頭的說法。一時間,關於二月二與龍的聯繫多了起來。人們起早把水缸接滿水,並沿途撒石灰引龍回家,閨閣之中也不許穿針引線,以免誤傷了龍眼睛。

直到現在,人們依舊延用此俗。天津漢沽一帶,二月二當天,家家戶戶爭相起早,一路上敲鑼打鼓,從村外的小河引龍回來,邊走邊高呼。當地人稱,小龍犯懶也會打瞌睡,邊走邊喊是要為幫小龍趕走瞌睡蟲,保證接回家的是條勤快的龍。

鄭王義繪,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豺虎畫代表作

浙西南早年間時常大旱,吞雲吐雨的龍更是當地人極為推崇的神物。社公廟、宗祠當中常見龍吐水畫像。二月二節更是當地的大事。據當地的耄耋老人說,二月二當天,村落裡事事緊張,時時小心,生怕冒犯了神龍。在這天,水只能進家,不許外潑、當天的水不僅僅是水,還是豐收的年成,必須格外對待。

龍在哪裡?請抬頭

龍到底是傳說中的神物,無緣無故地怎麼會和二月二扯上了關係呢?這就要抬頭望一望天空了。

金庸迷們肯定都會那套「降龍十八掌」極為熟悉,喬幫主一招「亢龍有悔」,又一招「潛龍在淵」,霸氣盡顯,無人可敵。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道:「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顯然,這裡的「龍」並非實指能行雲布雨的神物,而描述的是一種隨氣幻化的形態。

弄明白此番內裡就好辦了。提起龍,還有一句「左青龍,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這說的是星宿圖。古代中國的天文地理學非常先進,人們很早就學會了「觀測天文以察時變」,於是,將星空劃分為二十八星宿,根據日月的位置變化來劃定方位,判斷時間的變化。

戰國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蓋(摹本)

「青龍」又稱「蒼龍」,是二十八星宿中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的龍形星象。許慎在《說文》裡說的龍的變化實則指的星空當中龍形星象的變化。因其星象隱沒恰好符合春升秋落的規律,因此常被當做時間流動的參照物。

二月初,蒼龍星的龍角(角、亢兩宿)顯耀明亮,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而其他星宿則依舊隱沒於地平線以下。總體看來,這條蒼龍猶如抬頭之勢,亦即「龍抬頭」。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二月二,龍抬頭」竟指的是時間的自然流動。

自然節序的變化往往會附著以人文,所謂的「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實在不是什麼深奧的哲理,將它放到平凡的生活裡,不過是先民們對自然萬物的樸素認知啊,是他們逐步認識宇宙,掌握規律,回歸本土生活,以期現世安穩的心靈軌跡。

後世,人們又將「二月二,龍抬頭」引申為「龍升天」,把二月初二這一天看作神龍升天的祥瑞日子,在中和節光明內涵的加持下,二月初二成為名副其實的吉時嘉節了。

為了紀念「龍抬頭」或「龍生天」,這一天不管吃什麼,都要和龍攀上點關係。吃麵條是「挑龍尾」或「吃龍鬚」,麵條和餃子混煮是「龍拿珠」,喻「龍戲珠」象。

二月二也有正兒八經獨屬於自己的節令飲食——糖糕和豬頭肉。糖糕俗名「燈盞兒」,是一種油煎麵食,內裏白面和白糖為芯兒,外焦裡嫩,通體金黃,香甜可口,是北方二月二節的必備吃食。炸燈盞兒是「炸龍鱗」,吃燈盞兒是「吃龍鱗」,龍鱗進肚,自然身體康健。

「二月二,龍抬頭,天上下雨地下流,家家戶戶吃豬頭。」在東北地區,年豬的每個部分吃起來都有講究。豬頭肉會留到二月二烀著吃,人們堅信,吃豬頭肉就是吃龍肉,可保全家平安無憂。

乍一聽,吃豬頭肉就是吃龍肉的說法似乎無釐頭,憨憨的豬與威武的龍實在不搭邊兒,但想一想出土文物玉豬龍呢?從名字就能隱約感受到龍與豬存在著某種理不清的關係。

梁帶村芮國墓地26號墓出土的玉豬龍

上世紀80年代,在遼寧出土的牛梁河紅山文化代表玉器玉豬龍豬首龍神,肥頭大耳,其眼部與頭上的褶皺即是豬頭紋。這就說明,龍形象的構建脫胎於豬,尤其是龍頭,應當是由豬頭衍變升華而來,甚至可以說,最早極可能就是豬頭。

《三國演義》第七十三節道:

(關公)忽見一豬,其大如牛,渾身黑色,奔入帳中,徑咬雲長之足。雲長大怒,急拔劍斬之,聲如裂帛。霎然驚覺,乃是一夢。……平對曰:「豬亦有龍象。龍附足,乃升騰之意,不必疑忌。」……,拜雲長為前將軍,……,眾官拜賀曰:「此足見豬龍之瑞也。」於是雲長坦然不疑,遂起兵奔襄陽大路而來。

關雲長此等勇猛的人物竟會為夢中的一隻豬所累,想來是因為當時關於豬為夢兆有著不同的討論,但從「升騰」、「豬龍之瑞」等話語仍可見古俗遺影,時間越往前推,豬的身份便越是高貴。

由此可見,從古至今,豬頭肉確被認為是龍肉無疑了。眼下,豬肉價格略貴,但時有疫情,恰逢嘉節,不妨吃點豬頭肉應個景。雖然也不求能有龍肉之功效,但民間素有食大壓病的說法,二月初二飽食一餐又何妨?

春寒料峭,總覺得春還遙遠,進了麗月,等到天上的龍星昂起了頭,這才真正有了春的感覺。一犁春雨,染綠了陌上的枝丫,驚雷滾滾,即將喚醒酣眠的桃花。

相關焦點

  • 二月二龍抬頭|天上下雨地下流 家家戶戶吃豬頭!二月二的風俗由來...
    俗語道:「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如果穿越到唐代,你會看到這樣的景象:陽光明媚,和風拂煦,百姓在田間採擷野菜,遊樂其間。到了明朝,二月二還增添了「燻蟲」、「炒豆」等項目。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曰龍抬頭……燻床炕,曰燻蟲,謂引龍,蟲不出也。」不過,二月二為什麼會和「龍抬頭」聯繫在一起呢?
  • 「二月二,龍抬頭」和剪頭髮有什麼聯繫?關係弄錯容易鬧笑話
    經歷到唐朝時,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天上的神仙大怒,於是命令龍王三年不許下雨,以示懲罰。但龍王不忍心百姓遭殃,便偷偷降了一場雨,這場雨令天上的神仙大怒,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百姓當然不願意他們的恩人被懲罰,於是天天跪著天天祈禱,最後感動了天生的神仙們,在二月二日這一天將龍王釋放。所以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 「二月二,龍抬頭」與「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童年記憶
    我的童年符號:二月二吃」大雁「麵食製品很長時間我不知道「二月二」是什麼節?為什麼要過這樣的節?但這又是我最喜歡過的節。因為在這一天,我能吃到奶奶白面做的」大雁「形狀、類似包子的」大雁製品「。全國各地二月二的食物與風俗中國有一句諺語「二月二,龍抬頭」,是說每到農曆二月二,天上的龍王就要抬起頭來了,從此雨水就逐漸增多,這表示春天已經來臨,萬物復甦,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了。在農業社會,這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和一年的收成密切相關,所以農民都很珍愛二月二這個節日,實際上也是農事節。
  • 二月二、龍抬頭:東方出現青龍,下雨開始打雷啦!你吃龍食了嗎?
    二月二,又稱「龍抬頭」「春耕節」或「青龍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龍抬頭」,是指「青龍」七星開始出現在東方,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之日,預示雨水會漸漸增多,萬物此時開始真正甦醒,春天真的來了。節日由來: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進入雨季。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
  • 二月二龍抬頭,6種「龍食」別忘給家人吃,一年健康又如意
    小談食刻和你一起認真對待吃下的食物!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農曆二月二都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俗語有:「二月二,龍抬頭。」據說這是因為龍到了二月二這一天,就被轟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二月二,又稱之為青龍節。這一天的風俗很多,但有一個中心思想,那就是圍繞「龍食」來展開。二月二,龍抬頭。吃了炒豆防蠍毒。
  • 二月二,帶姑娘,吃龍食……你不知道的習俗了解一下
    所以,二月二也是「中國傳統理髮日」!就如民諺所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孩子要「剃喜頭」,保佑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剃龍頭」,辭舊迎新,希望新的一年可以有好運相伴。每逢二月二這一天,理髮店都是客如雲集。「二月二,龍抬頭」
  • 龍抬頭的二月二,別忘了吃這6種「龍食」,一整年健康又好運!
    小時候每年春節前剪完頭髮,一直要等到二月二這天才能再次剪,我們這兒這個傳統到如今一直在,每年二月二這天理髮店人異常多,有時候還要排隊,儼然成了街上一道風景線,就算不理髮的人也要剪掉幾根頭髮來討一個好彩頭。
  • 二月二龍抬頭能不能回娘家 龍抬頭的風俗與禁忌大全
    二月二龍抬頭能不能回娘家 龍抬頭的風俗與禁忌大全時間:2020-02-23 13:3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二月二龍抬頭能不能回娘家 龍抬頭的風俗與禁忌大全 二月二龍抬頭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又被稱為春耕節,春龍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敲鑼打鼓,放鞭炮,燒香祭祀,為了向龍王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 二月二,龍抬頭!除了這項全民習俗,還能給孩子講些什麼?
    二月二,龍抬頭,風雨順,又豐收。大倉滿,小囤流,好年景,春開頭。今天是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二月二」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民間將這一天稱為「龍頭節」。又名「春龍節」、「春耕節」、「農事節」,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人們迎龍求雨祈豐收。
  • 二月二龍抬頭:一定要知道這些禁忌和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相比很多人都不陌生吧,二月二龍抬頭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又被稱為春耕節,春龍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敲鑼打鼓,放鞭炮,燒香祭祀,為了向龍王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這種大型的祭祀節日中,少不了有很多的禁忌,那麼二月初二龍抬頭忌諱做什麼事,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習慣。
  • 「二月二,龍抬頭」的真正來歷,不是農村娃真的不懂!
    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有句諺語:二月二,龍抬頭。關於這句話的來歷,在農村有多種版本,說法也莫衷一是。今天我們就來看下,這個說法是怎麼約定俗成的。據說在唐朝時,中和節本來定為農曆的二月初一,而且這一天,官員會休假一天,皇帝會在宮廷內宴請群臣,還要向身邊的大臣賞賜一把製作精美的尺子,要求官員辦事要有尺度,執法公平公正。另外,民間也有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過了這個節,就農民種田種地就會風調雨順。而所謂的「龍抬頭」,是指萬物冬眠,百蟲甦醒。因此,二月初二也被稱為「春龍節」。
  • 女子醃4000個豬頭掛滿院子,價值百萬,打工人過年吃得起豬肉不?
    院子的主人郭女士介紹,自己是做鹹豬頭生意的,由於醃製鹹豬頭必須在零下溫度才能做,所以趁著最近天氣冷,就開始醃製和風乾了。現在每天能賣幾十個豬頭,每個售價在220元-230元之間;今年一共做了4000個豬頭,總價值超百萬。當被問及為何準備了這麼多鹹豬頭時,郭女士表示,現在多幹點,希望小孩能生活得更好。如此龐大數量的豬頭,讓網友羨慕不已,想著美味的豬頭肉,更是留下了口水。
  • 二月二龍抬頭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龍抬頭是什麼意思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  農曆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
  •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為什麼要「二月二」龍才抬頭呢
    為什麼要「二月二」龍才抬頭呢?一、「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二月二龍抬頭,明代已見此俗。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
  • 女兒被老師剪了一撮頭髮,爸爸說涉及家鄉風俗,要索賠
    01女老師剪了女孩一撮頭髮爸爸事後要賠償王女士是紹興柯橋萌耘教育培訓學校的老師,她說8月4號放學的時候,一個10歲的孩子在玩耍時頭髮上粘了起泡膠,當時學校老師和孩子奶奶溝通後把粘了膠的頭髮剪了她奶奶同意的當時(孩子對你們剪頭髮的事情抗拒嗎?)孩子不抗拒,孩子是點頭的 (當時剪了大概多少頭髮) 大概是在發尾部分,剪了這樣長的長度,只有一小撮頭髮的。」但王女士說,事後孩子的爸爸找了過來,要求他們賠償。
  • 「百家號鼠你紅」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 關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對於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你又了解多少呢?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現代年輕人對於春節的傳統習俗關注的越來越少,因此說到關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很多90後、00後感到一臉茫然。
  • 二月二,徐州這些自學成才的Tony老師刷爆朋友圈
    如果實在避免不了也要倔強的拿起小鏡子時刻監控還好,這位奶奶的手法看起來是相當嫻熟了(孩子:胡書豪,理髮師:胡書豪的奶奶)這個頭剪得,有點費眼淚!還有徐州市民將理髮經歷寫成日記二月二理髮記劉濱被困個把月了,感覺頭髮從來沒這麼瘋長過。老婆像似有先知先覺,居然在年前網購了把電剃刀回來,說是以後包了我的理髮活兒。
  • 二月二龍抬頭,Tony卻沒有等來太多剪頭髮的人
    記者 | 盧奕貝編輯 | 牙韓翔2月24日為農曆二月二,在傳統習俗裡,「二月二,龍抬頭」是剪髮吉日。髮型師們正常的春節假期只有十天左右,但受此次疫情影響,Andy到現在都還宅在家裡,「太久沒剪頭髮確實會手癢。」通常,男性客人會15天剪一次頭髮,而現在他的理髮店已經一個月沒有營業了。2月24日,不少城市的理髮店已經恢復了營業。例如截至2月23日,根據北京美發美容行業協會的公告,北京已有105家理髮店開業,部分美發連鎖企業開業的門店今日還會增加。
  • 《萬事萬物由來》,紀念中國習俗,趣說守歲貼春聯的由來
    那麼,頭髮和舅舅有什麼必然的關係呢?清軍入關後,為了體現「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國主張,決定推行一種奇怪的髮式:男人將頭髮從前部到腦頂剃去,再將四周的髮際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間集中的一塊和一個長長的大辮子。除夕之夜,一家大小圍坐一起,迎接新年。
  • 二月二龍抬頭剪頭髮有什麼說法?關於龍抬頭理髮的三個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剪頭髮有什麼說法?關於龍抬頭理髮的三個習俗時間:2020-02-23 00:1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二月二龍抬頭剪頭髮有什麼說法?關於龍抬頭理髮的三個習俗 在北方,2月2日也被稱為龍頭日,也被稱為春龍節。在南方,它被稱為傳統日,在古代被稱為採摘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