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樂獨角獸 何西窗
泡泡瑪特成為今年第一個達到千億市值的潮玩公司,這一切顯然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自6月遞交申請書後,今天(12月11日)泡泡瑪特終于于香港正式掛牌上市,全球發售1.36億股,發售價為此前招股區間內的最高價位38.5港元/股。開盤後,泡泡瑪特首日一度大漲逾110%,股價漲超80港元/股,總市值超1100億港元。
截至今日收盤,泡泡瑪特股價出現回落,收盤價69港元/股,總市值達到953.29億港元。資本市場對於「盲盒第一股」的看好顯而易見。
但輿論市場上則出現了兩種聲音。一部分人對於泡泡瑪特的資本熱度積極看好,「非典型的中國商業故事」「盲盒千億巨頭」「把握95後、00後市場的盲盒生意」「潮玩市場興起」等各類title接連冠名到泡泡瑪特身上,它仿佛代表著一種奇蹟,資本市場上出現了一支被Z時代亞文化滋養起的新軍。
另一部分人卻對泡泡瑪特保持著一種警惕的清醒:一個依託年輕市場潮味審美與盲盒機制的公司,IP是否有持續的生命力?它的護城河是什麼?Molly、Dimoo大熱背後是擁有真正的市場需求還是年輕人們的腦門一熱?「盲盒經濟」是不是一種賭徒機制?除了Molly之外,泡泡瑪特原創IP發展如何?
消費市場上,年輕人為一個隱藏款盲盒通宵排隊傾盡家財,中年人拿著盲盒不明所以,資本市場一擁而上害怕錯過任何一趟產業快車,輿論市場則永遠在辯證視角裡反覆糾結,而王寧和泡泡瑪特現在或許無暇傾聽外界的煩擾。
在泡泡瑪特上市儀式上,王寧說,「我們開創了一個品類、一個行業。我們打造了一個關於潮流玩具的生態體系。我們也讓一代年輕人了解了什麼是『潮玩』,並在這個時代留下了一個文化印記。我們給這個世界帶來了非常多的快樂。」
在上市的前一個月,泡泡瑪特剛剛度過了自己10周歲的生日。這讓不少人詫異,這家公司居然已經誕生10年了?而這種詫異,十分正常。
在2010年成立以後的6年時間裡,泡泡瑪特在消費市場上的處境都相當邊緣化,它自身的發展路徑也經歷過一番休整。最初一年,泡泡瑪特的名字還是POP MART,王寧想做的是類似日本LOFT類型的雜貨零售商,像一個日常雜貨店版本的「絲芙蘭」,銷售各品牌的文具、飾品等小玩意。
但是這個想法沒能在國內消費市場走通,兩年時間POP MART慘澹經營,2012年王寧一度想將泡泡瑪特改變為加盟品牌,幸好此時泡泡瑪特迎來了第一筆融資,200萬的資金讓泡泡瑪特活了下去,並且又開設的三家新門店。
隨後5年時間,泡泡瑪特保持著一定的擴張速度,開設了超過20家線下門店,並在商場擁有了一定的品牌認知。但是泡泡瑪特仍舊沒有完成進化成一個潮玩品牌,五年時間,泡泡瑪特代理著各種商品,成為購物中心裡看起來琳琅滿目但又並無太大獨特性的雜貨店。
轉折點在2015年,王寧留意到了日本Sonny Angel系列潮流玩具產品,這系列潮流玩具區別於商品的傳統銷售方式,最大的特色是以盲盒、扭蛋的形式銷售,消費者購買不能選擇具體的款式,帶著相當的隨機成分與「賭徒機制」,而這種銷售模式無形中勾引著消費者的收集欲望與賭博欲望,Sonny Angel海外銷售市場保持著極高的銷售率與復購率。
Sonny Angel給了王寧靈感,他首先將Sonny Angel引入讓泡泡瑪特,這場代理讓泡泡瑪特業務迅速增長,在國內潮玩大潮尚未覺醒之時,Sonny Angel為泡泡瑪特每年貢獻了3000萬-4000萬的銷售額,佔總銷額的30%。
2016年,泡泡瑪特不滿足於代理海外潮玩,而是開始研發自己潮玩IP。這一年,泡泡瑪特獲得了香港設計師王信明Molly的獨家IP版權,泡泡瑪特迅速進行3D設計、生產銷售,搭配Sonny Angel的盲盒銷售模式,Molly一炮而紅,成為國內最具認知度的潮玩IP之一,2018年Molly銷售額達到400萬個,從泡泡瑪特線下銷售門店到自動販賣機、天貓線上旗艦店等,Molly無處不在。
而Molly的出現,讓泡泡瑪特「雜貨鋪」變成了以潮玩IP為主的文化創意公司,成為國內潮玩市場的新生力量。而銷售不是唯一目的,泡泡瑪特還在進行社區運營,構建更長的潮玩IP生態鏈條,2016年瑪特泡泡上線了潮流玩具社區「葩趣」APP。
此後三年,泡泡瑪特開始在消費市場有了自己的名字,2017-2019年泡泡瑪特的總收益分別達到1.581億元、5.145億元、16.834億元,葩趣會員從30萬上漲到220萬。泡泡瑪特的盲盒展現魔力。2018年閒魚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閒魚上有30萬盲盒玩家進行交易,每月發布的閒置盲盒數量較一年前增長320%,最受追捧的盲盒價格狂漲39倍。
資本們也開始對這個賣盲盒的公司感興趣。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至今,泡泡瑪特進行了9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啟賦資本、華強資本、黑蟻資本、金慧豐投資等機構,赴港上市前的最後一輪融資達到1億美元,而公司估值從8000萬元飆升至25億美元。這期間泡泡瑪特一度登上新三板,而資本市場上則流傳著騰訊、阿里等網際網路巨頭,VC、PE投資人們錯失泡泡瑪特的故事。
到現在,泡泡瑪特旗下運營著93個潮玩IP,包括Molly、Dimoo、BOBO&COCO、Yuki等12個自有IP,米老鼠、小黃人、Hello Kitty、芝麻街等25個獨家IP,以及Pucky、the Monsters等56個非獨家IP。Kenny、畢奇、龍家升等知名潮玩設計師在內的28位合作藝術家。
王寧說,「我們IP的質量非常的高,基本上和我們合作的,或者我們挑選的都是各個行業裡面最頭部的品牌,我們才會跟它去合作。」
泡泡瑪特市值則迅速躥升到了千億級別,成為國內潮玩市場的龍頭企業,連帶著52Toys、十二棟文化、玩偶一號、尋找獨角獸等其它潮玩公司也備受資本市場關注。
泡泡瑪特和Molly在藍海市場上掀起了一朵浪花,這朵浪花在股票市場上發酵成資本熱潮,而值得注意的是,浪潮有漲有退,此刻泡泡瑪特浪頭通天,但仍有人在觀察這是不是一場夢幻泡影。
圍繞著泡泡瑪特商業邏輯的質疑,一直沒有停過。今年6月泡泡瑪特的招股書曝光之後,輿論市場就迅速對這個迅猛生長的潮玩公司進行了分析,得到的結論是——它「不靠譜」。
所謂的「不靠譜」是基於泡泡瑪特的運轉模式。一方面,泡泡瑪特的潮玩IP生命力依賴於形象設計與盲盒模式。如Molly本身是一個嘟嘴小女孩的形象,它靠形象獲得市場青睞,這背後既不存在文化共情也沒有情懷支撐,而持續為這個形象提供銷售動力的,是盲盒銷售模式背後的「賭博機制」,盲盒的概率性刺激消費者收集欲望,隱藏款、稀缺款大大增加復購率。這兩者在潮玩亞文化的刺激下,融合成了一條閃閃發光的商業鏈條,而這條商業鏈,基本環繞在一、二線城市年輕人群。
而這也引發了投資市場第一波擔憂:泡泡瑪特的潮玩IP生意,會持續多久,一旦年輕人不喜歡Molly、Dimoo等等的形象了,或者市場孕育出更具衝擊力的銷售模式,潮玩與盲盒將走向何方?而在最樂觀的情況下,泡泡瑪特還需要思考如何打開下沉市場。
另一方面,泡泡瑪特自身面臨著「內憂外患」。內部,泡泡瑪特目前最具認知度與商業變現能力的IP是Molly,今年Dimoo也迅速走紅,自推出以來2019年銷量也突破1億元,但不能否認的是,在一般消費者眼中,提起泡泡瑪特只會想到那個嘟嘴的小女孩,現象級的潮玩IP可遇不可求。
同時,泡泡瑪特一部分獨家IP,並非自我研發,而是與設計師進行籤約合作,這就意味著泡泡瑪特需要付出一定成本獲取設計師版權,或者與設計師保持綁定。此前有媒體指出,泡泡瑪籤約設計師,合約最長不超過6年,而合作費用會隨著潮玩銷售效果而改變,是否續約並不穩定。也就是說,設計師資源不是固定的。
即便是買斷式IP,與設計師保持綁定也需要花費功夫。特招股書中顯示, 2019年6月,王信明以345萬元超低價(彼時泡泡瑪特市值20億)購入泡泡瑪特2%的股份,這份溢價收購被視為泡泡瑪特綁定設計師的措施之一。
「Molly對我們的銷售表現至關重要,我們無法確保Molly的受歡迎程度和市場接受程度可以保持在現有水平。」泡泡瑪特的招股書中對於公司風險如此陳述。
更值得注意的是,潮玩IP設計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穩定因素。今年2月泡泡瑪特傳出抄襲風波,新品AYLA動物時裝系列被指與DollChatueau的席桑和翠絲特等娃娃雷同,品牌形象受到損害,結果也是該系列盲盒被下架。
而外部市場上,國內的潮玩公司正在迅速增加。52TOYS、尋找獨角獸、十二棟、19八3等新興潮玩手辦品牌也在迅速建立山頭。據了解,泡泡瑪特在國內一二線城市已經有114個零售店,825間創新機器人商店,19八3則已開設超過100家直營門店,酷樂潮玩同樣擁有100多家直營門店。
潮玩IP形象上,雖然市場上沒有第二個Molly掀起現象級熱度,但是各家熱門潮玩都擁有相當的市場空間,如52TOYS的「吾皇萬睡」系列,2019年雙十一「95後」新消費熱賣商品,吾皇巴扎黑排名高居第二位,ACTOYS的《喵喵滿袋·搖擺鈴鐺》(簡稱為「貓鈴鐺」)2019年賣出超過150萬隻面,盲盒模式也已經成為常規操作。
《CBND報告》顯示,目前盲盒品牌銷量TOP10中,泡泡瑪特之外,國內阿狸、長草顏文字、littleamber、吾皇萬睡、羅小黑等品牌都在迅速攻佔市場。
而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潮玩相關企業達到800家,IP品牌則更加多元化,這背後是巨頭入局。阿狸、羅小黑等背後是融創,B站則投資了ACTOYS,奧飛娛樂聯合網易《陰陽師》推出盲盒,名創優品成立新品牌「TOPTOY」進入潮玩市場,騰訊、阿里等網際網路巨頭文娛板塊都紛紛推出潮玩產品,紅杉資本、創業工場等10多家基金也在加速布局。
各方出擊,泡泡瑪特未來面臨的競爭比預想中更激烈。而當更多IP形象出現,盲盒銷售成為常態或者疲態,善變的年輕消費者是否會一直選擇泡泡瑪特,沒有人能保證。
同時,當市場上出現各類玩家,如騰訊、奧飛娛樂、融創等巨頭擁有完成的產業鏈體,潮玩IP不僅僅是潮玩,還能實現影視、主題樂園等衍生開發,與更多形象IP達成合作,泡泡瑪特在成為「一家與迪士尼相似」的公司的道路上,遇見的對手也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