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大暑 | 八類人群易中暑多發,大暑點養生?

2020-12-15 澎湃新聞

荷花盛 蟬聲鳴

大暑至 夏正濃

二十四節氣,是人們關於時節輪迴、鬥轉星移的獨特智慧,是古人棲居於山川自然的偉大創造。始於立春,終於大寒,依時而農,依時而食,依時而醫。

大暑帶來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我院二十四節氣系列推送,聚焦每個節氣常見的健康問題,為廣大市民朋友提供適時當季的養護建議。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作為最後一個夏季節氣,同時也是「三伏」之中的「中伏」,大暑時節被認為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從古至今,民間各地有燒伏香,飲伏茶,曬伏姜,吃仙草,喝暑羊等風俗。

我院中醫科主任李建軍教授提醒,夏季人們常常認為「陽氣旺」,實際上陽氣最旺的夏天,病邪反而更容易趁虛而入,在中醫學的角度上,不少健康問題應該被格外關注。

盛夏人體「外熱內寒」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不少患者因為胃口不好、倦怠乏力、肌肉酸痛、心煩氣躁等病症來到中醫科就診。

李建軍教授指出,夏天容易生病,與夏季的氣候、膳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三個方面息息相關。

氣候上,三伏天因天氣炎熱,溼熱交爭困於脾胃之故,不少人會表現出不思食、噁心、頭昏乏力、倦怠思睡、肢體困重、口中黏膩、舌苔膩、小便少、汗多等症狀。加上天氣炎熱、空氣潮溼,人體新陳代謝旺盛,體力消耗比較大,易疲勞。日長夜短,易導致睡眠不足或者不好,人的心神易受到擾動,就會出現心神不寧、燥熱不安的症狀。

天氣炎熱,不少人滿身大汗的時候喜歡到溫度較低的空調房內乘涼,此時人體毛孔張開,冷氣入體很容易著涼感冒。而在空調房裡穿衣單薄,則很容易造成肌肉僵硬、肩頸酸痛、四肢關節酸痛等問題。

在膳食方面,夏季貪涼而食是損害脾胃的常見原因,除此之外,許多人夏天胃口不佳,不吃或簡單吃些水果就當作正餐,李建軍教授提醒,不吃正餐易導致營養攝入不足,有損脾胃陽氣。

時值盛夏,很多老年人喜歡納涼到很晚,年輕人也常常深夜才入睡。從中醫學角度看,熬夜會造成肝血不足,陰虛火旺。出現口乾咽燥、心神不寧、燥熱不安等症狀。

值得留意的是,夏天早晨五點到十點是一天之中血壓最高的時刻,而不少人喜歡此時鍛鍊身體,其實很容易發生危險。另外,夏天出汗多,很多人喝水喜歡一次喝一大杯或者一大瓶。李建軍教授提醒,這樣喝水,其實很容易出現問題。水分迅速進入血液,會造成血液變稀,血量也會增加。心臟不好的人,很容易出現胸悶、氣短的症狀。

「在這段時間裡,注意做好防暑、保陽、祛溼這三件事,一年可以少生很多病。」李教授建議。

八類人群中暑多發

天氣熱易中暑,作為外感六淫之一,暑邪在夏季可謂是遇到了主場。夏季時節氣溫較高,且溼度較大,在這樣的高溫溼熱環境中待久了,由於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的散發出去,致使機體體溫調節發生障礙而引發中暑的症狀。

中暑在中醫稱為發痧,一般分為陽暑,陰暑及溼暑。我院中醫科林玉潔主治醫師指出,以下的八類人群是夏季中暑的多發人群,夏季需要多加小心:

1.孕婦、小孩;

2.老年人;

3.肥胖或超重人群;

4.酗酒者;

5.心肺腎等疾病患者;

6.高血壓患者;

7.利尿劑、鎮靜劑、某些心臟藥物和降壓藥的服用者;

8.抗組胺藥、抗膽鹼藥、安眠藥等服用者。

如果出現了中暑的症狀,患者應立即離開高溫環境,到通風較好的涼爽處休息,喝一些水或補充電解質的飲品,以防止出汗過多引起的脫水。同時,解開衣服,服十滴水、解暑片、藿香正氣水等藥品也有輔助的作用。

如果出現高燒、昏迷、抽搐,應讓患者側臥、頭向後仰,保證呼吸道暢通。在呼叫救護車或通知急救中心的同時,可用溼毛巾或用30-50%的酒精擦浴前胸、後背等處。

大暑養生,補水為首

大暑時節,如何保陽、祛溼,健康消暑,中醫有這些「妙招」。

01

春夏養陽

立夏時節,自然界陽氣漸長、陰氣漸生,養生要因勢利導,夏季養陽還有「冬病夏治」的功效,如在一年中最熱、陽氣最盛的「三伏天」做「天灸」可顯著振奮機體陽氣達到治療疾病的功效。

02

起居適宜

立夏後人們應早點起床,晚些入睡,以順應陽氣的生發。夏季多陽光,不要厭惡日長天熱,要適當活動,讓身體適當出汗,以適應夏季的陽氣舒發、養長之氣。要調整起居,保證充足的睡眠。室外勞動者應下午三點以後再幹活。並注意採取降溫散熱措施。同時,不宜洗涼水澡,溫水洗澡溫度35—37℃為宜。

03

調攝飲食

夏天氣溫高,機體出汗多,應清補養心、滋陰生津,可適當多吃益氣養陰清熱的食材,運動後要適當飲溫水,補充體液。

飲食宜清淡不要太油膩,可以適當地做一些荷葉粥,即在稀飯裡面加適量荷葉或薏仁等健脾利溼、藥食同源的保健食品。

適當食用姜、蔥、蒜、醋,既能殺菌防病,又能健脾開胃。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姜可昇陽,生薑的某種成分可殺菌,刺激性的氣味又能刺激食慾,因此,吃一些含姜的菜餚是夏日首選。

在大暑節氣養生,首要是補水。

林玉潔主治醫師介紹,此時節喝藥粥能補氣清暑,健脾養胃。可選用粳米、綠豆、薏苡仁、赤小豆、南瓜等健脾養胃的穀物為主料,輔以百合、蓮藕、黃瓜、冬瓜、西瓜、豆芽、冬菇、紫菜、番茄等寒涼清熱蔬果,加以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涼益氣、滋陰補血的肉製品熬煮成粥,以清涼解暑。

所謂「天生萬物以養民」。大暑期間,還可多吃絲瓜、西蘭花和茄子等當季蔬菜。而淮山藥有補脾健胃、益氣補腎作用,多吃淮山藥可以促進消化,改善腰膝酸軟,使人精力旺盛。

在高溫天氣裡,不論運動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體的攝入,不要等到口渴時才喝水。避免飲用過涼過甜的冰凍飲料,可選用綠豆湯,大麥茶等飲品。李建軍教授提醒,補充水分時,儘量選擇溫熱的飲料,水溫以30—40℃為宜,不僅解渴,還能促進排汗散熱。

在盛夏,健運脾胃是關鍵。中醫學中,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即人體生產氣血的重要臟腑,李建軍教授表示,為了「消暑」而吃寒涼之品,或只吃果蔬,不吃主食等行為皆有損於脾胃。

04

調暢情志

值此時節,人們要格外重視精神的調養,寧神靜心,加強對心臟的保養,應該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閒自樂,避免暴喜傷心,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

最後,與大家分享這三劑消暑湯方,讀者朋友們可以在醫師指導下選用。

專家介紹

李建軍

中醫科主任,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分會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理事。

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3年。主要從事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及疑難重症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各級課題12項,發表論文48篇,SCI6篇,主編著作2部,參編6部。2003年被授予「廣東省抗擊非典二等功臣」,「廣州市抗非典標兵」,2016年獲廣東省首屆「最美中醫」稱號。

出診時間:

北院區:每周一、二、五上午;

南院區:周三全天。

林玉潔

中醫科主治醫師

中山大學中西醫結合博士,廣東省睡眠醫學委員會委員。擅長失眠、疼痛、呼吸系統疾病、兒科疾病、皮膚病、婦科疾病、老年病等的中醫身心調理及亞健康的調理。

出診時間:

北院區:每周一、二、四全天,周五上午;

南院區:周三全天

RECOMMEND

推薦閱讀

▲二十四節氣·小暑 | 「胃」了健康莫「貪涼」

責編:黃睿、劉昕晨

初審:張陽

審核:林偉吟

審核發布:歐陽霞

獲取更多健康資訊

定期更新敬請關注

訂閱號

關注即享:預約就診

門診繳費等便捷服務

服務號

好看的話,不妨點擊分享給好友!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大暑 | 八類人群易中暑多發,大暑點養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丨大暑養生防暑溼 飲食清淡莫貪涼
    資料圖片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這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北京中醫醫院主治醫師徐潔介紹,大暑時節,不僅要防止暑溼乘虛而入,導致免疫力低下,更要當心中暑、熱中風、肩頸疼痛,胃腸道疾病等疾病。
  • 跟著節氣去養生!大暑·素心·祈福活動參與名單出爐啦
    7月22日,大暑。跟著節氣去養生,小時新聞請你去參加杭城的大暑·素心·祈福特色節氣活動,參與名單出爐啦!主辦方特地多加了10個名額,找找看你的名字在不在其中吧。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大暑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20°之時。
  • 益盛堂養生百科:大暑節氣養生——只要記住這六個字就夠了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今年的大暑為7月22日(農曆庚子年六月初二)。其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鬥指丙;太陽到達黃經120°;《月令七十二集解》:「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民間有雲:「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 大暑|暑氣漸盛,快來get大暑養生小貼士吧!
    大暑|暑氣漸盛,快來get大暑養生小貼士吧!,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二十四節氣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季風氣候的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高溫潮溼多雨雖然不免有悶熱難熬之苦,卻對農業十分有利,因為在農作物生長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時候能有充沛的雨水供應。大暑節氣,高溫酷熱、雷暴頻繁,雨量充沛,是萬物狂長的時節。
  • 大暑節氣:養生講究「清」「靜」 飲食把握三原則
    編者按:大暑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這個時節氣候炎熱多雨,應該如何養生呢?大暑養生講究「清」「靜」大暑節氣養生重在一個「清」字,即在注重飲食「清潔」、機體「清熱」的前提下,進行「清補」。
  • 今日大暑,這些養生知識要知道!
    今天16時37分,迎來今年夏季最後一個節氣——大暑,熱浪滾滾、萬物蒸騰,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到了。預計未來5天,平塘縣以晴好天氣為主,氣溫最低21度,最高32度。都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大暑時節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高溫和潮溼,要想更好的過好大暑,要學會一些養生方法。精神調養:大暑時節,天氣酷熱,人們容易心煩意亂、無精打採,有人稱之為「精神中暑」。因此,要做好精神調養,謹守「靜心養生」的原則。所謂「心靜自然涼」,避免遇事急躁,避免生氣惱怒,可多想輕鬆愉快的人或事,也可多參加釣魚、繪畫、書法等活動,可以達到安定神志、調養心氣的作用。
  • 專家解讀:南京民俗裡蘊含大暑養生之道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孫駿 通訊員 楊璞)今年的7月22日是大暑節氣,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三伏中最熱的中伏通常是在大暑節氣。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專家提醒,這個節氣正值中伏前後,高溫悶熱,且雷陣雨最多,易挾溼。
  • 今日大暑,酷熱難當,盤點大暑季節特點,時令飲食保健康
    今日(2020年7月22日)大暑。具體時間:7月22日16時37分。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位於黃經120度。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雨水最多。民間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古書說:「大暑,乃炎熱之極也。」
  • 節氣大暑,最適合吃這六種食物
    夏季的尾巴每一年都感覺夏季很長,但轉眼又到了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但理智告訴我們,炎熱的天氣還長遠著。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溼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自古以來,民間都有大暑三伏天飲伏茶的習俗。伏茶的出現與節氣關聯很大,廣東涼茶結合了節氣特點,各種涼茶應季而生,冬驅寒,夏消暑,在花開花落時節,融入自己的故事,書寫一段風花雪月。
  • 今日大暑:熱得字都冒汗了
    IT之家7月22日消息 今天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你看,熱得字都冒汗了,……①今日16時37分,太陽到達黃經120度,大暑至;②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
  • 今日大暑要如何養身都有哪些習俗_今日大暑朋友圈說說文案詩句匯總
    7月22日消息今天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你看,熱҈得҈字҈都҈冒汗҈了҈,……   ①今日16時37分,太陽到達黃經120度,大暑至;②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
  • 今日大暑節氣,各地特色美食引關注,其中福建數量多,廣東被追捧
    今日大暑,分享5個地方的特色節氣美食,其中第3款成網紅備受追捧。大家好,我是蕾寶的煙味生活,現在入伏了,希望大家注意防暑和注重飲食,愉快度過每一天,謝謝!今天,正值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節氣,也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
  • 今日大暑|老鴨勝補藥,荔枝賽人參?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
    「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大暑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太陽光在黃經120°,正是氣候最炎熱的時候。為了「消暑」,全國各地僑鄉出現了許多奇奇怪怪的「民俗」,比如「大暑」老鴨勝補藥、大暑吃荔枝營養價值堪比人參……這是為什麼呢?民眾正在水中享受清涼。
  • 夏天的最後一個節氣「大暑」來了!這些防暑妙招你都知道嗎?
    大暑 ●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7月22日16時37分迎來「大暑」節氣。「大暑」即大熱,此時節熱浪滾滾,酷暑難熬。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今年的7月22日至8月6日為「大暑」節氣,正值「三伏」裡的「初伏」和「中伏」。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個節氣,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說:「暑,熱也。
  • 大暑丨預防中暑:涼食敗火,願君夏安;節氣民俗與美食有啥講究?
    7月22日,我們迎來大暑節氣。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也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節。【大暑習俗】大暑節氣驕陽似火,講究怡情養心的中國人,舉行各種民俗活動,取類比象,寄寓對生活的美好希望。1、飲伏茶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相傳伏茶始於宋朝,盛於清朝。
  • 大暑節氣,天氣炎熱也不用怕,吃這8種傳統食物,安心過三伏天
    大暑節氣,天氣炎熱也不用怕,吃這8種傳統食物,安心過三伏天大暑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這個時候農作物生長的很快,也是最關鍵的時期。大暑處於三伏天之間,冬三九夏三伏,這都是氣溫最為極端的時候,一個最冷一個最熱。
  • 大暑節氣吃什麼好?看看這幾種美食是否讓你垂涎欲滴?
    今日是大暑時節,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也是高溫以及潮溼的主要標誌,因此我們要做好養生消暑的工作,那麼大暑如何養生呢?對於很多吃貨來說食補也是一個不錯的養生方式。老鴨是大暑的清補佳品,它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因其常年生活在水中,性偏涼,有滋五臟之陽、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的功效。在南北各地流傳甚廣的食方是,以老鴨慢燉後加入蓮藕、冬瓜、芡實、薏苡仁來煲湯,消暑滋補。蓮子湯明清以來,伏日最盛行喝蓮子湯。 中醫學認為,蓮子性味甘平,有補脾澀腸,養心益腎的功用。
  • 大暑三伏天,你準備好了嗎?
    攝影:北京天文館 曹燕根據《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2020年7月22日16時36分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節氣。每年7月22-24日前後,當太陽黃經達到120°的時候,就到了「大暑」時節。古書中有記載:「大者,乃炎熱之極也」。到了大暑時節,正值「三伏」的「中伏」前後,天氣明顯比小暑的時候要炎熱許多。酷熱的高溫、頻繁的雷暴、充沛的雨量,都是大暑的標誌性氣象。從這一節氣開始,我國北方地區陸續進入到全年降水量最多的時間段。而農作物的生長也進入到了關鍵時期,需要被精心照料。
  • 大暑來襲!福建還是熱字當頭,未來幾天局部有雨!
    今天是大暑——夏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最炎熱的一個節氣。接下來的15天,被稱為「夏天中的夏天」。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鬥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公曆7月22—24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溼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徵:高溫酷熱,雷暴、颱風頻繁。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熱熱熱的時段。
  • 【2020年大暑共幾天】 大暑是幾月幾號開始到結束 附朋友圈說說文案
    今天16時37分,大暑至。①「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大暑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處於一年中最熱的時候;②多喝水,多吃新鮮果蔬;③大暑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再過16天,就是立秋!注意防暑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