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觀察|去除「唯帽子」,為人才「正衣冠」

2020-12-24 廣州日報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所謂人才「帽子」,也就是人才稱號,是為表彰傑出人才而設立的各類榮譽稱號。圍繞人才稱號而開展的人才項目或人才計劃,旨在吸引和培育優秀人才。然而,在一些地方和高校,人才「帽子」近年來有「頭銜化」的勢頭。不但「帽子」的名目眾多,而且被附加了不當利益,甚至形成利益固化的「永久牌」標籤,脫離了設立人才稱號的初衷,弱化了引才育才的功能。由是觀之,「唯帽子」傾向會引發人才流動失序。擁有「帽子」的人擠佔了人才上升的通道,「帽子」一戴便是終生,青年才俊坐不住也留不下來,創新驅動受到阻礙。

客觀來看,「唯帽子」之所以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才評價體制機制的錯位。如果人才評價還在「重短期效應而輕長期效益、重論文數量而輕研究質量」的漩渦裡打轉,「唯帽子」傾向便難以清除。所以,《意見》強調平等看待各類人才,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就是從人才評價的體制機制上避免產生「以帽取人」的問題。

「唯帽子」影響愈深,人才愈難得到尊重。當「帽子」成為人才市場上流通的某種等價物,人才競爭不可避免呈現異化的特點,各種人才評估流於形式便在所難免。「拼關係」者有之,「拼導師」者亦有之……慵懶之風日盛,「搶人大戰」會演變為「搶帽大戰」。《意見》要求高校不將人才稱號作為人才招聘和引進崗位的硬性指標,不針對人才稱號獲得者發布「明碼標價」的招聘廣告;強調不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明確提出發達地區不得片面通過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諸多措施都在強調尊重人才成長和市場運行的規律,共同指向改變人才引進和培育的環境。

古人言:「學如弓弩,才如箭簇。」人才的培育重在基礎,人才的成長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意見》的印發並非否定人才稱號的價值,而是重在重塑人才觀,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當「唯帽子」傾向得到清除,人才競爭回歸正確的價值導向,各類人才的創造力被充分激發出來,勢必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廣州日報評論員 楊博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楊耀燁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胡俊

相關焦點

  • 不「唯帽子」激勵優秀人才輩出
    為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教育部近日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這是對人才稱號正本清源、推進人才計劃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有助於人才稱號回歸本源,有助於去除人才稱號的功利成分
  • 「唯帽子」問題依存 人才稱號如何回歸榮譽性本質?
    近年來,教育系統以實施人才計劃為牽引,吸引和集聚了大批高層次優秀人才,帶動高校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唯帽子」的問題依然存在,亟須通過完善制度予以克服。1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克服「唯帽子」問題,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正確看待人才稱號,怎樣克服「唯帽子」問題,記者採訪了教育領域相關專家,對此進行深入解析。
  •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人才稱號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人才稱號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Emma Chou • 2020-12-18 14:42:08
  • 教育部出手規範人才稱號 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靜12月18日,教育部發布《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教育部發文禁止「唯帽子」行為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18日從教育部了解到,為推動人才「帽子」、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明令禁止「唯帽子」行為。 教育部人事司負責人介紹,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意見強調,要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對不能按相關規定或合同約定履行崗位職責的,解約退出並不再提供計劃支持;對有違反師德師風等違法違規行為的,強制退出並撤銷稱號及入選資格,實現人才計劃能進能出。
  •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
    核心閱讀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 破「唯帽子」靴子落地,然後呢?
    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堅持對師資隊伍質量進行綜合評價,不將人才稱號和數量作為評價的直接依據,減少評價結果與學術資源配置直接掛鈎。
  • 教育部發文 明令禁止「唯帽子」行為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18日從教育部了解到,為推動人才「帽子」、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明令禁止「唯帽子」行為。
  • 扭轉「唯帽子」傾向!教育部聚焦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意見》著眼於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著眼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方略,抓住人才評價改革的關鍵點,聚焦「唯帽子」問題,引導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人才稱號,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扭轉「唯帽子」傾向!教育部發文聚焦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意見》著眼於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著眼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方略,抓住人才評價改革的關鍵點,聚焦「唯帽子」問題,引導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人才稱號,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文件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 如何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一位不願具名的高校青年教師告訴記者,他回國評上了某個稱號,「要是沒有人才帽子絕不回來」。高校對人才『帽子』的看重程度已然影響到科研評價體系,成為學術領域的頑瘴痼疾。  近年來,教育系統以實施人才計劃為牽引,吸引和集聚了大批高層次優秀人才,帶動高校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唯帽子」的問題依然存在,亟須通過完善制度予以克服。
  • 破除「唯帽子」論,立起追求創新和致力貢獻的導向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後,從國家到地方,乃至高校,都以不同形式設立了各類人才計劃,對表現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授予人才稱號、給予研究項目資助支持。一系列人才計劃的實施,彌補了長期困擾高校發展的人才匱乏狀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社論」推動人才「帽子」回歸學術本位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聚焦「唯帽子」問題,引導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人才稱號,提升現代教育治理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人才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要推動人才「帽子」、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一些高校熱衷於搶有學術頭銜、學術「帽子」的人才,長期以來飽受詬病。
  • 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
    記者18日從教育部獲悉,為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指出,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要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實現人才計劃「能進能出」。
  • 破除「五唯」開創人才工作新局面-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出臺《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根本上就破除「唯帽子」問題、構建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發展規律的評價方式
  • 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
    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人才稱號「唯帽子」傾向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
  • 濱州日報評論員文章:匯聚四海英才 構築人才發展新智城
    匯聚四海英才  構築人才發展新智城濱州日報評論員8月14日至16日,以「
  • 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核心閱讀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 教育部: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 教育部:扭轉過於看重人才稱號的傾向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