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所謂人才「帽子」,也就是人才稱號,是為表彰傑出人才而設立的各類榮譽稱號。圍繞人才稱號而開展的人才項目或人才計劃,旨在吸引和培育優秀人才。然而,在一些地方和高校,人才「帽子」近年來有「頭銜化」的勢頭。不但「帽子」的名目眾多,而且被附加了不當利益,甚至形成利益固化的「永久牌」標籤,脫離了設立人才稱號的初衷,弱化了引才育才的功能。由是觀之,「唯帽子」傾向會引發人才流動失序。擁有「帽子」的人擠佔了人才上升的通道,「帽子」一戴便是終生,青年才俊坐不住也留不下來,創新驅動受到阻礙。
客觀來看,「唯帽子」之所以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才評價體制機制的錯位。如果人才評價還在「重短期效應而輕長期效益、重論文數量而輕研究質量」的漩渦裡打轉,「唯帽子」傾向便難以清除。所以,《意見》強調平等看待各類人才,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就是從人才評價的體制機制上避免產生「以帽取人」的問題。
「唯帽子」影響愈深,人才愈難得到尊重。當「帽子」成為人才市場上流通的某種等價物,人才競爭不可避免呈現異化的特點,各種人才評估流於形式便在所難免。「拼關係」者有之,「拼導師」者亦有之……慵懶之風日盛,「搶人大戰」會演變為「搶帽大戰」。《意見》要求高校不將人才稱號作為人才招聘和引進崗位的硬性指標,不針對人才稱號獲得者發布「明碼標價」的招聘廣告;強調不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明確提出發達地區不得片面通過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諸多措施都在強調尊重人才成長和市場運行的規律,共同指向改變人才引進和培育的環境。
古人言:「學如弓弩,才如箭簇。」人才的培育重在基礎,人才的成長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意見》的印發並非否定人才稱號的價值,而是重在重塑人才觀,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當「唯帽子」傾向得到清除,人才競爭回歸正確的價值導向,各類人才的創造力被充分激發出來,勢必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廣州日報評論員 楊博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楊耀燁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