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福州科特派將服務領域從單一漁業生產領域,拓寬到海產品精深加工、海洋設備製造、魚類觀賞等二三產業,打造區域特色創新品牌,推動當地漁民增收致富,為海洋經濟發展和鄉村產業振興走出了一條新路。
福建省科特派林鎮躍(右)指導學生監測水缸裏海水水質受訪者供圖
「我們夫妻倆在百洋海味食品公司(以下簡稱百洋公司)上班,年收入可達10多萬元。如今,老家的新房子蓋好了,心裡很踏實。」11月25日,來自福州對口幫扶對象甘肅省定西市的貧困戶張錄全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夾心魚豆腐、Q彈的魚丸、菌菇口味的蝦滑……得益於福建省科技特派員、福建省農科院賴譜富副研究員團隊的技術支撐,百洋公司系列海產品迅速在網上走紅,進入全國29個城市400多家賣場、超市,出口至13個國家和地區,從一家小企業蛻變成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接納了近40名和張錄全夫妻一樣的定西籍貧困戶務工人員。
早在1994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就出臺了《關於建設「海上福州」的意見》,在全國沿海城市中率先吹響「向海進軍」的號角。據福州市科技局黨組成員林亞平介紹,近年來,福州市充分發揮科特派「機制活」的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產業,推進科特派服務領域從單一漁業生產領域,拓寬到海產品精深加工、海洋設備製造、魚類觀賞等二三產業,打造區域特色創新品牌,推動當地漁民增收致富,為海洋經濟發展和鄉村產業振興走出了一條新路。
提升附加值,打造海產品「爆款」
賴譜富是福建省農科院食用菌精深加工與功能食品研發創新團隊首席專家。13年前,位於福州市連江縣的百洋公司,還是一家水產品粗加工企業,遇到了深加工技術缺乏、產品結構單一等發展瓶頸。在賴譜富團隊多年技術支持下,該公司「解鎖」了魚、蝦、貝類26種新吃法,9項技術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其中不乏福州魚丸、夾心魚豆腐等「爆款」產品。
「雖是小小的魚丸,其中卻應用了多項行業先進技術。」百洋公司副總經理滕麗容說。原來,普通魚丸魚糜的凝膠強度低,入口軟爛,煮久了更影響口感。為此,賴譜富開始了「頭腦風暴」。他從製作魚丸的魚糜入手,融入複合酶解嫩化、擠壓微細化等技術,大幅度提高魚糜的凝膠強度,讓魚丸口感Q彈,且「久煮不爛」。
13年來,賴譜富團隊研發的魚糜蝦糜、蝦皮等多項技術及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帶動百洋公司解決了800多人就業,並幫助當地漁民脫貧致富。特別是,百洋公司與定西凱龍澱粉公司合作,幫助定西解決土豆銷路問題,帶動凱龍澱粉公司對接當地貧困戶797戶將扶貧資金入股企業,每戶每年保底可分紅4000元。
在連江,億達食品與朱蓓薇院士科特派團隊合作,一根小小的海帶運用了多項精深加工技術後,變成了海帶酥、海帶脆片等「網紅」產品,建立了更長、更有附加值的產業鏈。
「近年來,福州市大力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支持特色農業、智慧農業等潛力產業,有力促進產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福州市科技局社農處處長郭文濤說,該局還組織科特派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通過探索舌尖上的美味背後的科技文化元素,引起觀眾和消費者的濃厚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推廣效果。
人工調配「海水」,把海景「搬」回家
珊瑚礁下,海星躺在細沙裡伸懶腰;碧藍「海水」裡,小丑魚和水晶蝦成雙結對遊玩……位於福州市閩侯縣孔元村的福建珊瑚海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珊瑚海公司)的生態魚缸,把原本要潛到馬爾地夫海裡30多米深才能見到的海洋生物,「搬」進老百姓的家裡,讓大家在家中便可一飽眼福。
全球觀賞魚年貿易額高達50億美元,而我國觀賞魚年出口創匯僅約2億美元。為此,國內觀賞魚產業也被看成「新藍海」。珊瑚海公司負責人馬兒告訴記者,該公司致力於國內家庭水族箱研發技術的變革,還計劃把馬爾地夫的海景「搬」到中西部地區,用特色產業助力當地脫貧致富。
然而,在遠離大海的地方規模化養殖珊瑚等海洋生物,在國內沒有先例。為此,珊瑚海公司與福建省科特派、閩江學院海洋研究院副教授林鎮躍團隊進行了合作。
「養殖珊瑚是門科技含量很高的技術活,首先要模擬珊瑚生存的生態環境。」馬兒說,在專家們的指導下,企業採用全球領先的海洋微生態模擬技術,人工調配出「海水」,通過智能化系統自動控制海水缸的多種參數,經過數月穩定、培養、馴化、繁育,使每一個獨立的生態海景接近於熱帶海洋珊瑚礁生態景觀。
近幾年,小丑魚深受水族玩家們的喜愛,國內的小丑魚大多是依靠捕撈天然成熟的個體進行養殖。為此,林鎮躍團隊協助企業實現了小丑魚的規模化人工擴繁,解決了目前市場上小丑魚品種供應不穩定,運輸銷售環節損失大等問題。
如今,在科特派團隊的推動下,該企業已經掌握了20多種活體珊瑚和小丑魚的繁育技術,形成了國內首條行業繁育技術的產業化生產鏈,預計其產業鏈上下遊將提供約5000個就業崗位。
智慧養殖,掀起塘邊「綠色革命」
在福州市馬尾區琅岐鎮建光村,對蝦養殖戶林燕峰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他向記者亮出最新的「成績單」:對蝦養殖塘已全部出塘,今年養殖產量較往年提高10%以上。
「早前,養殖池塘的水質越來越差,對蝦養殖病害時常暴發,又不敢使用化學藥物,束手無策!」林燕峰說,如今在福建省科特派、閩江學院海洋研究院副教授袁宗勝指導下,不僅提高了養殖水質,還探索引入傳感器設備、智能控制等物聯網技術,實現在線實時監測溶解氧、水溫、pH等數據,讓養殖智慧可控。
福州市對蝦養殖面積、年產量和年加工量均居福建省首位,具有優勢養殖資源的「琅岐對蝦」聲名遠播。但隨著對蝦高密度養殖,大量的殘餘餌料和水產動物排洩物沉積於池底,導致養殖水體低氧,汙染加重。因此,養殖水體的水環境調控迫在眉睫。
針對這一難題,袁宗勝帶著水質監測設備及其研發新成果——新型高效複合微生態製劑來到了林燕峰的養殖塘。「對蝦養殖的關鍵是調控水質。」袁宗勝說,通過對養殖水體每天6次取樣,連續7天檢測分析後,他制訂出了新型高效複合微生態製劑產品,並採用活化噴灑及拌料相結合的調水、穩水技術方案。隨著該方案的實施,養殖水體的透明度提高了,水質也變好了。周邊對蝦養殖戶林信發等人紛紛表示來年要擴大養殖面積。
在連江縣浦口鎮中麻村,紫菜採苗是生產的關鍵環節,受氣象因素的影響較大。福州市科特派楊先和、蘇榮瑞攜手連江縣氣象局每年製作專題預報,為紫菜殼孢子採苗、收曬提供準確的氣象信息,確保紫菜養殖豐產豐收。他們為福州海耀水產品公司提供直通式氣象服務,該公司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探索出以紫菜種養加工為主的系列產品,助力漁民增收。2017年中麻村成功摘掉市級貧困村「帽子」。
「目前,福州市共有1000多名科特派,他們走到了田間地頭,幫助農民脫貧解困,指導農村從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拓展,生動詮釋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內涵。」福州市科技局局長任義文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化科特派制度,積極探索科特派服務新模式,加大力度扶持一批科特派項目,推動科特派制度在全市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記者 謝開飛 通 訊 員 郭文濤 宋佳馨 劉明聰
編輯:白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