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萌
29日,山西臨汾市一飯店發生重大坍塌事故,致29人遇難。在民眾哀悼之際,一條「襄汾飯店過壽老人下跪道歉」的微博衝上熱搜第一位。視頻介紹,當天老人在飯店過八十大壽,結果老伴遇難,還有親朋好友也遭遇不測,「……失去至親的李大爺心中悲痛,內疚中下跪道歉」,鏡頭也數次懟向老人。截至30日21時,視頻獲1.8億人閱讀、3萬人討論。細看評論內容,網友大都質疑視頻採訪和發布者「是吃飽了沒事做,還是受某些群體利用轉移某些問題和矛盾」,還有網友認為,這是借死者之名,蘸著人血饅頭賺取點擊率。
的確,細究類似採訪,與其說是在營造與讀者的共情、體現新聞傳遞的服務性,不如說是借死者之名,用「蘸著人血的饅頭」賺取點擊率。在此,筆者提請「媒體人」愛惜羽毛——逝者安息,刷流不義!
作為媒體人,如此重大災難發生後,沒有去採訪飯店老闆、施工隊、當地監管部門,卻將鏡頭懟向一名80歲的老人。請問,看到下跪道歉的老人,你們良心不會痛嗎?無論何時,媒體人都須銘記職業操守:任何惡性事件的發生,都會給經歷、目睹、聽聞惡性事件的人群帶來心理創傷,社會需要儘可能減少由惡性事件引發的二次傷害。這是媒體的良心,亦是基本的社會倫理。熱點事件面前,媒體通過自己的表現去佔據流量「C位」,無可厚非。同情或圍觀是下意識的,也是自然而然的人性流露。但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線不可逾越。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自媒體,在追求流量和熱度時,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都應尊重新聞倫理,這才是新聞媒體的應有之道。
近段時間以來,類似事件時有發生。「杭州殺妻案」後,一些營銷號為博流量,借題發揮,煽動「恐婚」情緒,販賣焦慮。更有甚者,拿「絞肉機」「化糞池」「兩噸水」開玩笑,造話題。一時間,類似殺妻報導塵囂而上,輿論場各種聲音嘈雜,亂象叢生。這些所謂「報導」早已超出正常新聞報導的界限,變成一場以追流量為導向、罔顧道德和法律、蘸著人血饅頭的「網絡狂歡」。不可否認,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已成為新的輿論生態。但更多行為主體的參與並不意味著可以胡來。類似於盜亦有道,面對不幸,在收割流量的同時能不能講點節操、講點情懷?在「流量為王」時代,媒體人更應正本清源,以客觀態度反映事實、追問真相,讓普通民眾更加清晰了解事實,平息民眾恐慌,反思悲劇根源,進行正確引導。
須知盲目追求流量,不惜混淆視聽、借題發揮,甚至以戲謔口吻描繪惡性慘劇,這不僅會侵害媒體人自身價值,而且不利於構建風清氣正的輿論環境,甚至會對當事人親屬造成更大傷害。「8·29」重大坍塌事故的悲劇已無法挽回,但對於流量的思考還將繼續。或許只有當在全社會層面建立起對「帶血流量」的制約機制,「有美譽度的流量」才可能成為主角,我們的內心才能更平和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