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長(19:15開場,當中20分鐘中場休息,4個多小時演出,散場已經快十一點半了),一切都在預料之上。這是看完張靜初的舞臺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走出東方藝術中心時的感覺。
作為一個媒體人,常常會面臨這樣的「人格分裂」——一方面,職業地判斷明星話劇自帶話題和關注度,是比較容易出彩的報導題材;而另一方面,作為觀眾,又無法克服地自帶懷疑濾鏡,生怕明星的名頭或者大IP都只是噱頭,作品本身乏善可陳。
也許是因為本身的期望值並不高,看完張靜初的這版舞臺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反而有種意外的不錯之感。張靜初不僅hold住了「松子」這個對所有女演員來說都非常挑戰的角色,整部劇也呈現了比較鮮明的個性,無論之前的小說原著和中谷美紀的電影如何如巨人般地存在,這一版舞臺劇就是這一版,它找到了自己的理解和表達。
電影海報
先說對舞臺劇風格的觀感。中島哲也導演電影的顏色是高飽和度的、濃烈的,松子的眼淚在鏡頭裡都是花朵,悲傷也是殘酷的美。
舞臺劇現場
趙淼導演的舞臺色調則是從一而終的暗,偶爾的高光也像松子昏暗的一生,偶爾有些稀少零星的小火花,但都是剛剛燃起就立刻熄滅了。
舞臺被兩個破爛的行李箱劃分成了前區和後區,一上一下兩個表演空間,這樣的細分讓演員在舞臺上顯得更渺小了。
是的,雖然坐在第9排不算太遠,但大多數時候我看不清張靜初的時候臉。她似乎也不想要我看清楚,導演沒有給她高光,她的衣服大多數時候也是土色的,或者很深的灰。
但松子的故事並不因此而暗淡或者沒有了辨識度,因為臺上的每一個人都是活的。在這個舞臺上,顏色是鐵了心要做配角,而主角是每一個走動著、奔跑著、遊動著的演員的身體。他們是活的,他們用身體拼成一列火車,或者一群風箏,或者是在水中蕩漾開來的波浪……
這樣的一動一靜、一明一暗,讓宏大的舞臺成為了某種磁場,自然而然地把你的視線吸進去,於是,觀眾便很容易有了沉浸感。是的,這舞臺劇看起來不像電影那麼絢麗,卻有著它自己的深沉和美。
張靜初
再說「松子」,張靜初的第一個話劇角色就如此挑戰,她真的可以嗎?4個小時的表演,她最終告訴觀眾,她不僅是一個女明星,她也是一個女演員。
我想對張靜初來說,最大的挑戰莫過於電影版女主角中谷美紀了,她當年的松子演得太好,所有的造型都絕美、所有的表情都通了電,哪怕是臉被打得青腫臉、一隻眼睛包著布,另一隻眼睛也能承包所有臺詞。但是變成舞臺劇,沒有了特寫、沒有了高光,張靜初要怎麼演?感覺張靜初還是賦予了松子很多自己的理解。
中谷美紀在電影裡標籤式的鬼臉
電影裡,松子雖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但中谷美紀的演法始終是帶著詼諧的,至少對於自己的悲劇性,那是一個「不自知」的松子。所以每一次被拋棄時,她總是很真誠地懵懂著,問自己「納尼」(日語:為什麼)。為了強化這種詼諧感,導演還給了電影裡的松子一個標籤式的鬼臉,是她在每一次求愛而不得時,條件反射式的表情。
張靜初的松子則選擇了一種現實主義的方式,在幾乎所有人生選擇的關鍵時刻,她都是清醒的,明白自己是在飛蛾撲火,但義無反顧。我想這可能就是張靜初自己作為演員對松子這個角色的理解。
「松子」真的是一個讓所有人都心疼又一言難盡的人物,所以才從小說到電影,一直到十幾年以後的2020年,還有這麼多人在看,還有很多女演員想演(我猜)。前天還遇到剛看過小說的朋友嘆息:「她錯就錯在,在所有最關鍵的時刻,她總是作出最錯的決定(不斷地選擇不值得愛的渣男)。」
我沒有看過小說,只看過電影和這一版的舞臺劇。我是這樣理解松子的——這是一個沒有愛就無法生存的女人。因為太渴望愛了,所以哪怕是一個渣男,哪怕和那個人在一起就像地獄,但只要有愛,無論多麼稀薄,對松子來說就是天堂。沒有愛的地方才是地獄,如果沒有人愛她,她便也放棄了自己。
所以我一直很好奇電影的翻譯「松子被嫌棄的一生」是不是應該翻成「松子被拋棄的一生」。因為如果從「嫌棄視角」,其實只發生在松子人生的最後一段,就是龍洋一離開她之後。最後一個愛人也走了,沒有人愛她了,她便也嫌棄了自己。是的,儘管她一直在被一個又一個男人拋棄,但是最終嫌棄她的,我覺得只有一個人,就是她自己,她嫌棄那個不被愛的自己。
最近「60+阿姨愛上抖音上的假靳東」事件討論的熱度很高,有公眾號作了這樣的標題:「每一個松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假靳東」。對事件的分析從「老人失智」視角提升到「女人失愛」視角,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我想這也是「松子」值得被討論的意義:
每一個女人的身體裡,多多少少都有一個松子,只是有的分量多有的分量少。
雖然不是每一個缺愛的女人都會走上松子的極端人生路,但松子們渴望被愛的聲音不應該被淹沒。無論一個女人活到幾歲,美或是醜,貧窮或者富有,她都是渴望被愛的。
電影裡的龍洋一
也許你會說,難道男人不需要被愛嗎?當然需要,不然他們也會成為惡魔——比如龍洋一,電影裡他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我從小就沒有人愛我,我也不知道愛是什麼。松子的愛太熾熱太耀眼了,在她的愛面前,我很卑微……」
公平一點講,松子遇到的也並不全都是渣男,或者說,有的男人雖然很渣但也真的愛過松子,比如自殺的作家,比如龍洋一。只是當問題發生,男人和女人處理的方式比較不同,男人趨向於逃避,女人則趨向於自我放逐。
這問題再討論下去,就需要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登場了。作為普通人,看松子的意義也許就在於提醒我們每一個人學會寬容,學會愛。話說「松子」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首演當晚散場後,有觀眾演出大廳當場求婚成功!看來這部戲魔都觀眾不僅get到了此中真意,還立即付諸行動了。
好了,不開玩笑了。回到舞臺劇本身,真高興這不是一個打著明星IP的潦草之作,為張靜初和全體主創的表現點讚,希望有更多這樣有觀點、有表達、有創意、有品質的作品,呈現在中國的舞臺上。加油!
《新聞晨報·周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