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鳴梁海戰是世界海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朝軍將領李舜臣以12艘戰船,完美地戰勝了日軍130多艘戰艦。縱觀世界海軍史,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勝利。
但是,關於鳴梁海戰到底誰是勝利方,朝鮮和日本雙方一直都有著不同的爭議。
日本方認為鳴梁海戰,朝鮮李舜臣僅憑12艘戰船,就打敗了日本一百多艘戰艦,這是不可能的事。而朝鮮方則堅稱鳴梁海戰的勝利就是屬於朝鮮。朝鮮名將李舜臣就是憑著十二艘艦船,擊敗了日本一百多艘艦船,這場戰役在世界海戰史上,絕對是無人企及的神話傳奇。
就連日本的海軍元帥「軍神」東鄉平八郎也曾說:
「雖然我也認同世人將我和霍雷肖.納爾遜相提並論,但我們都不可能及得上李舜臣。他是無人能比的!」
反正不管日方怎麼懷疑鳴梁海戰,朝方在歷史記載中誇大其詞了。朝方仍堅信鳴梁海戰,是朝鮮的軍隊指揮官李舜臣,創造了世界海戰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朝鮮方是勝利方。
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比較權威的機構來證實,到底誰是這場戰役的勝利方。那麼鳴梁海戰的歷史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今天我將從鳴梁海戰的歷史背景、交戰過程以及歷史意義,三個方面嘗試尋找真相。
嗚梁海戰的歷史背景
豐臣秀吉歷經一系列的四方徵戰,基本統一了日本。為了更加鞏固和擴張更大的勢力,從而掠奪更的多資源。I592年,日本豐臣秀吉向朝鮮發起侵略戰,企圖以朝鮮為跳板對大明朝時期的中國進行侵略。
這一年,日軍侵略朝鮮的戰爭暴發,日軍以所向披靡之勢,僅僅只用了2個月,就連連攻克朝鮮的釜山、忠州、稷山,勢將奪取王京漢城,朝鮮一大半的國土淪陷。
此時,朝鮮海軍將領李舜臣,利用自己改進的「鐵甲龜船」,率領朝鮮水軍向日軍發起反擊。先後在玉浦、泗川、閒山島、釜山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
閒山島大捷後,日本海軍受到嚴重打擊之後屢戰屢敗,主力喪失殆盡。日本喪失制海權,在佔領了平壤之後,日軍被迫停止了對朝鮮的攻勢。
第二年,日朝議和。朝鮮將領李舜臣因閒山島等系列戰功,被朝鮮王封為二品正憲大夫,三道水軍統制使。
日軍將領豐臣秀吉明白對朝鮮的侵略戰打得非常艱難,都是因為朝鮮悍將李舜臣太過兇猛。日本想要徵服朝鮮,就必須先除掉李舜臣。於是,豐臣秀吉便對李舜臣使用離間計,朝鮮王也因為害怕李舜臣功高震主,正好便藉此機會將李舜臣貶為士兵。
豐臣秀吉見李舜臣已經被貶,認定機會來了,便再度下令調動14萬陸軍和2萬水軍襲擊朝鮮。日本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率14萬陸軍,1萬餘海軍數百艘艦船,再次對朝鮮進行全面侵略。
日軍出擊朝鮮
鳴梁海戰是由日本軍發起的一場侵略戰。日本將領豐臣秀吉率領日軍從海陸兩方對朝鮮發動進攻。當時的九鬼嘉隆,為了更有力地打擊朝鮮的龜甲船,九鬼嘉隆下令將日本的艦船改裝成巨型鐵甲船。
剛開始日軍侵襲朝鮮的時候,朝鮮海軍誤以為日軍的艦船是運輸船隊,所以朝軍沒想到日軍會對朝軍發起進攻。就這樣日軍打了朝鮮海軍一個猝不及防,日軍偷襲了停泊在漆川島的朝鮮海軍。
因為朝鮮軍沒有提防日軍,所以朝鮮海軍艦船全部被日軍摧毀。朝鮮軍方損失慘重,之後日軍繼續發動進攻,朝鮮的全州失守,日軍完全控制了制海權,確定了海上的主導地位。朝鮮陷入全面危機。
小結:日本的島國危機感,並非一日兩日所形成的。從古代起,日本就幻想著以侵略戰領別國的土地,來求得日本民族的生存。而剛剛基本統一的日本,其殖民擴張的野心也隨之膨脹起來。
於是,日本把目標瞄準了正處在明朝時期的中國,而要想進攻入侵明朝時期的中國,最好的入侵口就是朝鮮,日本企圖通過對朝鮮的侵略,來對我中華進行大肆侵略。所以日本為了滿足其擴張的野心,鳴梁海戰也就在所難免了。
朝鮮一直以來,都是我中華民族歷代王朝竭盡全力保護鄰國。
嗚梁海戰的過程:
鳴梁海戰開戰前,因為朝鮮海軍誤以為日本戰艦是運輸艦隊,所以遭到了日軍的毀滅性打擊。朝鮮戰艦全被日軍擊毀,海軍指揮官三道水軍都統制元均被火炮擊中身亡。
1597年7月I5日,日本陸軍在水軍的配合下,突襲漆川島,朝鮮水軍幾乎全軍覆沒,日本海軍完全控制了制海權。
全州失守
日軍出動一萬餘陸軍向全羅道進攻,正好碰上楊元率三千多名明軍駐守南原。日軍又與明軍展開了激烈地搏鬥,終因明軍寡不敵眾,陣亡兩千七百餘名明軍,南原失守。
駐守在全州的明將陳愚忠見南原失陷,立即撤退,就這樣,日軍兵不血刃地將全州拿下。接著日軍又分別攻陷黃石山、金州、公州等地。
明軍除守衛稷山外,全線退至王京漢城。
臨危受命,李舜臣被重新啟用
朝鮮危機,朝鮮王不得不順應民意,重新啟用白衣士兵李舜臣,李舜臣臨危受命。
李舜臣在給朝鮮王上疏中這樣寫道:
自壬辰至於五、六年間,賊不敢直突於兩湖(湖南一一全羅道,湖西一一忠清道)者,以舟師之扼其路也。今臣戰船尚有十二,出死為拒戰,則猶可為也。今若全廢舟師,則是賊之所以為幸,而由湖右達於漢水(漢江),此臣為所恐也。戰船雖寡,微臣不死,則賊不敢侮辱我矣。《李忠武公全書》《宣廟中興志》
然而此時,那個曾經威霸一方的朝鮮水軍已經不復存在了。李舜臣所能率領的只有十二艘艦船。
然,李舜臣就用這剩下的十二艘艦船創下了世界海軍史上不可超越的奇蹟。
戰爭狀況
日軍藤堂高虎率三百餘艘戰船和兩萬陸軍從蘭浦出發,準備趁漲潮時進入鳴梁海峽,企圖在朝鮮水師重建之前將其徹底摧毀。
《李忠武公全書、卷九》記載,李舜臣發現這些船之後的第反應是「收拾兵船,分付諸將,妝作龜艦,以助軍勢。」
李舜臣把普通的船改裝成龜船。李舜臣又充分利用了鳴梁海峽的地理優勢,以及水流狀況,設下誘敵深入計謀。
鳴梁和珍島碧波亭之間的海峽,距離非常狹窄,寬度僅294米水流湍急。海峽內每隔3個小時,海流的方向會發生逆轉。
李舜臣趁退潮時派人設置了鐵索與木樁。李舜臣把一切都準備好後,便派出一艘軍艦誘日海軍艦駛入鳴梁海峽。
當日本海軍上百艘艦船黑壓壓地向朝軍撲過來時,朝軍所有人都被嚇到了,李舜臣為鼓舞士氣道對朝鮮水軍的將士們說:「賊雖千艘,莫敵我船。」
待日軍艦船靠近朝軍時,隱蔽在山腳下嚴陣以待的朝軍,對著日艦發起猛烈的炮轟。因為日艦的船是尖底,在湍急的海流中搖擺不定,所以日軍的重型火器根本發揮不了作用,加上朝軍又有山體作掩護,日軍更是拿朝軍無可奈何。
而朝軍龜船是平底的,可以穩穩地炮轟日艦。此時李舜臣拉起鋼索,加上水流逆轉,日軍的艦船在狹窄的海峽中擠來擠去,自相碰撞亂成一團,其狀況真是悲慘。雖然後面還有日本海軍源源不斷的支援,然,因為海峽太窄小,後面的援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海峽內的戰艦被擊毀。
當李舜臣發現扛紅旗的日軍將領艦船時,率先勇猛地衝上日軍將領艦,一通亂箭發射過後,日將主帥來島通總被射殺,日軍另一名將領落水,日軍徹底崩潰。
鳴梁海戰李舜臣雖然只有十二艘艦船,憑藉著鳴梁海峽的地理優勢,擊毀日軍艦船三十餘艘,剩餘的九十餘日軍艘艦船,也在戰鬥中喪失了戰鬥力。此次戰役,朝方記載,朝軍殲滅日軍八千餘人,朝軍只陣亡三十四人。
小結:李舜臣接到任命後,聽說蛇梁有十幾艘大船,全羅船二十餘只,便帶著十幾個人奔赴蛇梁。當大家見到李舜臣復出時,非常高興,奔走相告:「我公至,汝不死。」
就這樣,李舜臣憑著人格魅力吸引了一百多人跟他走。李舜臣見到這些船後說:
收拾兵船,分付諸將,裝作龜艦,以助軍勢。《李忠武公全書.卷九》
李舜臣將民船偽裝成戰船,列入水營戰船,使用疑兵戰術,聚蟻戰術,利用水流,窄峽等地理優勢,又布置鐵鏈木樁等器物助戰。憑藉其超凡的軍事才能,在僅有十二艘艦船的情況下,戰勝了十倍於自己的敵人,取得了鳴梁海戰的偉大勝利。
這場戰役的案例說明,兩軍交戰,不是以絕對的軍事優勢力量,就可以全面碾壓敵方。十倍於敵方的軍事力量,也不一定就可以十拿九穩的取得勝利。戰爭需要軍事力量,需要熟悉地理環境把握好地理優勢。如果能完全掌握並利用好地理優勢,那也是頂得上千軍萬馬的。還要有優秀的戰術,和為報效國家不怕死的精神,精神力量也是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
李舜臣之所以可以戰勝十倍於自己的敵人,就是憑著為報效國家而不怕死的精神,人格的魅力和高超的軍事戰術。
歷史意義:
鳴梁海戰的勝利重撞了日本海軍的軍事勢力,有效地切斷了日軍從黃海對稷山之戰的供給,阻止了日本對朝鮮的侵略,使朝鮮擺脫全面毀滅的危機,從被動挨打轉入戰略性的反攻階段。
更重要的是,鳴梁海戰的勝利鼓舞了朝軍的士氣,畢竟朝鮮水軍以勝利擺脫了屢戰屢敗,一觸即潰的狀況。李舜臣也以其超凡的軍事天才,向世界證明了他的軍事才能。
總結:
鳴梁海戰爭議的主要焦點,在誰是勝利者的問題上。
朝方說:朝軍僅用十二艘艦船,就大敗了日本一百三十多艘艦船。朝軍傷亡僅三十四人,而日軍傷亡八千餘人,摧毀了日艦三十多艘,日軍還損失了一員主將,有效地打擊了日軍的戰鬥力,阻止了日軍的進攻,這難道不是朝鮮贏了嗎?
而日方卻說朝方的歷史記載誇大了事實的真相,從後來日軍對朝鮮的佔領,和制海權來看,還是日本贏了。
日本史料有賴山陽《日本外史》,舊日本陸軍參謀部編《日本戰史》,日方所描述的日本在鳴梁海戰中,僅損失幾十人,名將倒是死了兩個,來島通總、得居通幸大將,毛利高政落水,藤堂高虎受傷。
並且鳴梁海戰結束後,李舜臣艦隊沒有繼續攻擊日本海軍,而是向北方退卻了。當時的日軍因不熟悉海況,怕再次落入圈套,也就沒敢冒然追擊。
但第二天日軍再次返回戰場時,朝鮮水軍已經退走了。日本水陸兩軍順利完成了既定計劃,登陸朝鮮,並在兩個月後攻陷了朝鮮的平壤和漢城。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日本、朝鮮各自為了自己的臉面,多寫,少寫的,應該都不是準確數據。
那我們就從鳴梁海戰的戰略和戰術兩方面來分析吧。
從戰術上來說,鳴梁海戰的確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他畢竟在朝鮮水軍被日軍強力摧毀和已經攻陷朝鮮的漆川島的情況下,李舜臣不懼死戰,以一腔報國之心,用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智慧,戰勝比自己多十倍兵力的日本海軍。在世界海軍史上,他是一位令人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人物。
後來李舜臣也受到了許多世界海軍名將們的高度讚譽。特別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海軍將領們,更是把李舜臣敬仰為不可企及的海軍界的神話傳奇。
從戰略上來說,鳴梁海戰朝鮮只是打擊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有效地延緩了日軍的進攻趨勢。
朝軍在取得鳴梁海戰勝利後,終因兵力不足,而退守新安郡。日軍最後還是攻克了朝鮮水軍根據地珍島,完成了對全羅道水軍掃蕩的戰略目標。
朝鮮水軍並沒有控制住鳴梁海峽,甚至還失去了自己的根據地。在戰略上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就一場局部戰爭而言,鳴梁海戰無疑是朝鮮水軍贏了。但就一場侵略與反侵略的戰役來說,還是日本贏了,因為日本後來還是佔領了朝鮮水軍根據地,掌控了制海權。
總之無論怎麼說,鳴梁海戰屬於李舜臣的英雄之戰,屬於朝鮮民族的驕傲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