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阿飛上個月剛從公司裸辭出來,原來的職業是做企業財務的,和他自己大學的專業一致。而說到為何裸辭的原因,阿飛表示實際上自己對財務這個方向並沒有很大的興趣,當初大學讀這個專業也只是家人的意願。
到今年阿飛也工作了五年,馬上也到了30歲的門檻,他希望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比如開個美術工作室之類,繪畫正是他多年來的興趣愛好。
聽到他這樣的決定,我有些詫異,但也佩服他的選擇,畢竟職場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遵循自己的興趣來工作。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困擾:興趣和就業,到底哪個更重要呢?
對此,我是這麼看的。
一、興趣和就業的結合是最理想狀態
我想,職場上的每個人都渴望把自己的興趣融入到就業崗位上去。
比如阿飛喜歡繪畫,那麼最好就能夠從事與繪畫相關的職業。
又比如我喜歡寫作,那麼我的職業最好是可以與寫作相結合。
為什麼興趣和就業的結合是最理想狀態呢?
第一,假如一份工作是自己十分感興趣的,那麼在工作的持續性和深度鑽研上會產生較強的內驅力,而這種內驅力往往是將來在這份工作中遇到困難可以堅持下去的源動力。
正如當年我從事人力資源這份工作一樣,假如沒有興趣,是很難在這個領域不斷學習和保持動力的。
第二,興趣就代表一種心情,我們可以用「愉快」、「好奇」等詞語來形容,那麼假如一份工作可以得到這樣的詞彙,就說明我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享受更好的心情。
僅僅以上的兩點,就足夠讓我們嚮往,假如真的可以把興趣和工作結合在一起,為何不去嘗試呢?
二、當興趣成為職業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
職場上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雖然很希望把興趣變成自己的職業,但是真正這樣做的時候效果並不如預期,甚至會厭惡了自己的那個興趣。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我覺得主要原因就是興趣和職業這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張三很喜歡寫作,當他把寫作當成是興趣時,此時寫作這件事是圍繞自我為中心的;但反過來,若張三找了一份工作是和寫作有關,此時這件事的中心發生了改變,即由原先的自我為中心變成了以他人為中心,很可能張三需要按照領導或者客戶的需求再去寫作。
那麼張三之所以會在把興趣變成職業後產生落差,最主要因素還是當時自己的期待過高,沒有預料到真正從事這份工作以後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尤其是一些違背個人價值觀的事情發生在工作中,讓自己無法接受。
所以,我認為興趣轉變為職業自然是理想的情況,但也應該注意調整好自己的心理預期,不要過於理想化。
職場是非常現實、複雜的江湖,若考慮問題太單純,最後受打擊的還是自己。
三、當興趣和就業衝突時,該如何選擇
假如興趣和就業的機會產生衝突的時候,我們選擇很困難該怎麼辦呢?
首先,考慮現實的因素,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無法提供很好的就業機會,可以先不著急,先就業再擇業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尤其是大學畢業生,在沒有找好工作前,只盯著自己的興趣方向,也許會措施許多良好的機會。
本身職業興趣就有個探索的過程,如果一份工作不去嘗試是很難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
其次,興趣暫時無法成為職業,那麼我們可以先將其培養作為一項副業去開展,比如喜歡寫作的朋友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兼職做自媒體副業,等副業做得成熟了,想要全職去幹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最後,對於興趣的方向,我們沒有足夠的調研和深刻理解,很可能發生如我剛才所提及預期落差的問題。
所以不妨多進行一些調研分析以後再決定要不要選擇興趣方向會更安全。
寫在最後
當興趣和就業產生一定衝突時,我們必須認清兩者的關係,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當然要做到這些並非容易的事情,很多事又不能靠實踐去驗證——畢竟行差踏錯一步,可能就完了。
怎麼辦呢?要麼拜個高人為師,要麼學習高人的知識。
前者需要機緣,一般人沒這個運氣;後者我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社會常識全知道》這本書。
這本書系統地從形象、禮儀、場景口才、語言溝通、社交心理、與人相處、識人、人脈、辦事、送禮、宴請、潛規則、職場生存、創業、理財、休閒、安全、防騙等十八個方面深入解析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較符合我國的國情,一些零星的觀點很耐人尋味。整個書都是百科的形式,純粹的乾貨,比羅裡吧嗦說半天廢話還沒把自個兒的思路講明白的好很多。
這本書原價59元,目前正好有優惠活動,在百度裡面只需39.9就能買到。
涉及到2000個社會職場相關的常識,哪怕收穫1%的內容,對於職場和生存都是大有裨益,不說多賺,至少能讓你避免很多坑。
一頓午飯的錢,全書共70萬字頂7本書了,需要的點擊上方連結就能購買了。
#職場達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