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此生和永生。我們每個人都在有意無意談論永生,永生的問題搞清楚了,生命的問題也就明白了。
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喜歡談論永生啊?那一定有一個東西和它對立,這個對立的東西是此生嗎?
這是一個二元對立的話題。任何東西一到二元對立的關係,就會帶來一種彼和此,你和我的關係。這種關係生活中是需要的,對於建立人生的秩序,對於尊重生活本身的規律都非常必要。你在左邊行駛,我在右邊行駛,這個左右太重要了,否則會車毀人亡,出大事。
交通上講各行其道,其實就是哲學,就是生活的秩序。但是對於整個生命來講,這種二元對立的東西常常會帶來痛苦,緊張,憂鬱,就像愛情一樣,不是愛就是恨,就像生活一樣不是分裂,就是和平。愛本身是痛苦,生活本身就是苦,這個事實沒有幾個人願意接受,也覺得人生虛無。其實一點也不。
你要是明白了愛情就是苦,越愛越苦,你就會變得喜悅。因為苦是愛的內容之一,你不能夠只要愛,而不要愛裡面的苦。很多時候,苦比甜更加溫暖。我們講患難夫妻,這個裡面單純到令人感動。因為我們不喜歡患難,太苦了。現在年輕人同甘上都有區分,你有路易威登的包,我得有帕拉朵的包,結果帕拉朵,就是潘多拉。同甘做不到,你怎麼共苦?
其實第一,此生就是永生,永生就是此生啊,這是我現在表明的一個感覺。第二永生這個核心的概念,它表達的是一種對生命全部的接納和擁抱,是把生命看成一個永遠的東西跟永恆的東西,它不是說我只是處在此時此刻,完了就沒有了。完了,不是永恆。耶穌死的時候,自言自語道「成了。」他沒有說我死了完了,這個字的區別太厲害了。我們常常是完了完了,你一講完了,就不是永恆。永恆是一個圓圈,會轉過來再轉過去。
關於永生,我可以從這個角度講,就是我們都學過物理學,這個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物質的,對不對,所有物質的東西都是有能量。這個你也能接受,所以生命是個物質,物質是有能量的,包括我們的思想也一樣的。所以心思在哪裡你就在哪裡。《秘密》這本書就講這個法則,你不要輕看自己的思想,和隱藏的念頭。私底下暗暗地罵人家,人家聽得到的,半夜裡說我一定要努力,你就會真的很努力。
這種能量會轉化,它不會消失。所以水可能變成冰,冰可能變成氣,可能變成雪花,可能變成一些其他東西。能量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只是在轉換形式,那麼對於生命來說,我們可能在此時此刻是一種講話的形式,那如果聾和啞的時候就是另外一種狀態出現,這還是我,還是我的本質。只是說別人看著或者說另外一個我看著,覺得不一樣。我現在能講話我一會兒就不能講話,其實都是我,我們用這些現象來看到本質。
從這個角度來看清楚本質,實際上有什麼積極意義呢?它就會讓我們脫離一些概念的東西,這也就是佛教裡面經常講到不要執著,不要被那些概念性的東西來捆綁自己。佛教最後發展到連佛都不要,很多人很緊張,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帶著一個佛的面具,你怎麼找到佛啊?找不到的,你就是佛,就是覺悟本身,你找另外一個覺悟就是多餘的了。
永生不是說我進入那個狀態,什麼都不會變化了,不會死,不會生,生死都由我。永生恰好給我們一個新的方向,就是這是一種變化的東西。佛教裡面會經常講的無常啊,有常啊,其實常就是個量,一個常量的東西對不對,那這個常量東西表現在哪裡。
比如說:我想和你關係永遠不變,我希望這個孩子永遠聽話,我希望學校領導給我發錢越來越多,希望我們這個城市的交通越來越順暢,這是個常量的東西。但是實際上所有的東西都會發生變化,你今天出門可能不堵車,明天可能會堵車。今天校長可能很happy,明天可能很不高興,所以一切都在發生變化,在這個變化中去領悟人生的核心,領悟生命發展的一些規律。這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東西,原來人生就這樣子的,大海有波浪有起有伏有消有漲,那這個東西帶給我們什麼?就是平靜,就是內心真正的一種安定,一種穩妥。
剛才講到量,講到常量和無常。常量就是理想,無常就是生活,就是不確定性。我喜歡把人生這樣定義:人生就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的過程。這樣講,心裡就舒坦了。理想引領生活,生活引領理想。
真正懂得永生的人有什麼感覺,——他會很穩妥地活在此刻,很享受現在的生活。他對於要來的一切變化表達出一種很開放的狀態,這種開放會帶來一種慈悲,一種憐憫。因為只有慈悲的人才會具有可能性,才會去擁抱新的生活。所以你看一個心懷憤恨的人,或者說不具備慈悲心的人,或者仇恨心態的人,往往是狹隘的,戾氣很重。來不來就想死,想報復。
湯因比在《歷史研究》裡面把一些人定義為社會的憤恨者就是這個意思。《聖經》一直講永生,離開永生,《聖經》講不下去,那是一種理想狀態,誰都希望自己一生都在理想狀態裡。而它的理想的根基就在你自己,就在內心,就在生活的此刻。耶穌指出來,你不要東看西看,你要看內心,這是講精神性的事情,內心就是天堂,你拿了這樣的意識來生活,就很美。
所以永生的這種心理狀態,永生的生命觀念會帶給我們:一個是穩妥平靜,一個是一種接受,還有一個是讓生命把生和死這兩個過程連接在一起,這就很美好了,而且他就會覺得,我現在要過好自己的生活,我不會因為生命的短暫這種我認定的東西,或者別人給我的一種觀念而浪費我此時此刻的美好時間,他表達出我們對生活的一種真正的珍惜。
《薄伽梵歌》整本書,那麼厚,都在講永生,永生沒有講清楚,戰爭就無法開打。一個神一個人就在戰場的邊緣反覆講,殺還是不殺,打還是不打,講明白了,永生的光芒就出現了,才會拔得出來佩劍,內心沒有焦灼。
一個永生的人,不會聆聽時鐘的滴答之聲,卻喜歡溪流在穿越叢林時濺起來的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