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一個獨立呈現何多苓等當代畫家素描的展覽

2021-01-09 澎湃新聞

素描是西方造型藝術的基石,分為習作性素描與創作性素描。其中,與大眾所知的習作性素描不同,畫家筆下的創作性素描,也是畫家與世界對話、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精神境界,是一個毫不遜色於其他藝術創作的藝術類型。在當代藝術層出不窮的當下,以素描為展品的展覽可以說是難得一見。2018年5月12日,展覽《素問》第五回展(巡迴展 上海站)在寶龍美術館7號展廳開幕,展出的素描作品包括何多苓、冷軍等的作品。

據了解,《素問》系列展覽創立發啟於2012年,2018年啟動的《素問》第五回展,首展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英盟當代藝術館聯合主辦,此次第五回展(巡迴展 上海站)則由寶龍美術館與英盟當代藝術館攜手舉辦。

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記者在現場看到,從展出風格、樣式、材料乃至工具來看,亦多種多樣。有寫實的,有寫意的,有抽象的,有抽象與具象結合的;有用油畫的方式,水彩的方式,銅版畫方式,水墨的方式,當然更多的仍然是傳統素描的方式;工具的使用上有炭筆、鉛筆,也有用色粉筆、油畫棒,毛筆……

高小華 布拖人

高小華作品

如今所謂的當代藝術,新的材料、博眼球的裝置作品,是否會掩蓋一些真實的東西?

在展覽現場,策展人唐紅萍告訴「澎湃新聞·藝術評論」,這些作品是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和元素創作出來的,並且顏色大都控制在三個顏色以內,但依舊能夠呈現藝術家的一些思考。「藝術創作並非要一個宏大題材,或者說特別完整的一個主題性創作。藝術家在創作作品的同時,常常會回到原點,用(素描)這種簡單的方式來梳理自己的思路。這樣的梳理其實和之後的創作是一脈相承的。

冷軍作品

何多苓作品

徐芒耀 塞納河畔

從何多苓的素描作品中依舊透露著其抒情現實主義畫風;徐芒耀的素描作品則充分顯示了他那紮實的塑造功底;而冷軍的小幅作品則是一反常態,呈現了藝術家的另一種心聲。

唐紅萍認為,「喜歡繪畫的人,並非是去拿繪畫去換取什麼,而是一種有感而發的自我表達。而素描,草圖等無疑是藝術家最純粹的藝術語言,也不會被他人所左右。雖然手稿是隨意畫幾下就能繪製出來的,但其中蘊含的手感、情感是很生動的,比起一些成品作品,反而更能吸引人。」

郭潤文 教堂之九 紙上油畫棒

龐茂琨作品

佟飈作品

曾任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的徐芒耀則向記者表示,在他看來,展覽是帶有學術價值的。「中國的素描展覽展現的並不多,即使是在西方,也是更多地去展示成品,素描展覽依然很少。」

展覽展出高小華、顧黎明、郭潤文、何多苓、冷軍、李曉林、劉海辰、馬千笑、孟濤、龐茂琨、佟飈、王華祥、王子奇、文中言、徐芒耀、楊千共計十六位藝術家近百件作品,涵蓋了多位蜚聲藝壇的資深藝術家,亦有一批後起之秀。

王華祥 向後的實驗8 號

展覽現場

而對於以素描作品為主的展覽意義,英盟當代藝術館負責人周海夫則以展覽名字「素問」作解釋,「『素問』是隱喻著質問當下的藝術生態。「在策劃整個展覽時,當時藝術圈是一片喧囂、浮躁、有些人是在為評委創作、有些人是在為市場創作、有些則在為國外的買家創作。很少有人是在為自己繪畫,很多藝術家遠離了初衷,並沒有去思考如何表達自我。」

展覽將展出至2018年6月3日,在寶龍美術館巡展結束後,還將在全國其他五個城市進行巡迴展。

在展廳現場,曾任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的徐芒耀就素描對於當下現代藝術的意義表達了一些觀點。

「中國的素描其實是兩條線,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一部分畫家去法國留學,徐悲鴻、顏文樑、林風眠等人。而這些人學習到的即是所謂的法國素描體系。徐悲鴻去過新加坡,去過印度,把整個法國的教育體系就搬到中國,自己也成為了中央美術學院的第一任院長。而因為中央美院的關係,這樣的教育體系也無疑影響了全國的各大美術學院。而另一派是蘇聯體系。19世紀的法國學院派是世界藝術的中心的,義大利也好、德國也好,他們的繪畫體系都是法國體系。而俄羅斯也是學習了法國的繪畫體系,這和徐悲鴻帶入中國的西方繪畫體系其實是一樣的。」

他認為,這兩條線中,一條是俄羅斯傳來,一條是中國人直接從法國帶回來。但是俄羅斯離西方更近,在文化上也很接近,所以他們的接受度和吸收的速度無疑更快。相比之下,中國的學習是打折扣的。因為無論是林風眠也好、劉海粟也好,都是學習中國畫的,素描基礎相對較差。所以從俄羅斯轉來的素描相對完整。「在聖彼得堡的列賓美術學院,你能看到他們的解剖教室,也能看到學生如何上解剖課、人體課的。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古典美術學院,其中有一個教學課程是花一年的時間去塑造一個人體模型。用泥塑去做人的骨骼,肌肉,慢慢將不同部位不同形狀的肌肉貼上去,最終做出的人體雕塑,一半是骨骼,一半是肌肉。在這樣的教學下,學生對於人體的掌握的質量是很高的。對比之下,現在中國在人體、解刨課等方面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夠的。藝術到今天這個地步,應該是什麼都存在,什麼都有。但並不是說穿牛仔褲了就拋棄了長衫、旗袍,也並不是說因為有了當代藝術、裝置藝術,就要毀壞傳統美術館、博物館裡的經典作品。」

「藝術並非科學技術。人們運用的手機從只有打電話的功能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這是生活中的,是工業產品上的,和文化是不一樣的。在素描的教學中,我認為得看大家的發展方向。如果有人希望搞抽象藝術、裝置藝術,對形體的把控上沒有高要求,那麼當然不需要很強的素描功底。如果有人的繪畫風格是寫實的,即使是夢幻、荒誕的主題,19世紀學院派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素描是值得研究學習的。而現在藝考需要考素描,在我看來則是教育體制的問題。」

相關焦點

  • 當代抒情現實主義畫家、何多苓人物畫作品欣賞
    何多苓1948年出生於中國成都。1978年考入第一屆復考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982年畢業自研究院後從事油畫創作。現居成都。作為當代抒情現實主義畫家、西南藝術以及「傷痕美術」的代表人物,何多苓上世紀80年代初即以 《春風已經甦醒》、《青春》、連環畫《雪雁》等作品轟動一時,與陳丹青及羅中立等齊名。在同代的畫家當中,何多苓即以抒情現實主義的裸女及彝族題材冠絕,神秘憂鬱的畫面氣質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經典。
  • 展覽&對話 | 何多苓:繪畫是這輩子唯一要做的事情
    2020年11月,何多苓藝術大展《春風吹又生》在澳門藝術博物館開幕, 展覽呈現91件作品,其中包含從藏家處借展的重要作品,《迷樓》系列等,珍貴的《帶閣樓的房子》系列,最早的作品可以追溯到1975年。
  • 展覽&對話|何多苓:繪畫是這輩子唯一要做的事情
    2020年11月,何多苓藝術大展《春風吹又生》在澳門藝術博物館開幕, 展覽呈現91件作品,其中包含從藏家處借展的重要作品,《迷樓》系列等,珍貴的《帶閣樓的房子》系列,最早的作品可以追溯到1975年。
  • 何多苓:憂傷孤獨的隱者
    灰要探究一個藝術家的緣起和生成,地理因素是不能缺席的。在中國當代藝術史文化史上,何多苓這個顯赫但低調的名字跟成都這個城市之間,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關係?何多苓,自然是成都的一張名片,但成都對於何多苓來說是什麼呢?故鄉?是的。定居地?是的。創作和生活的基地?是的。還有什麼?
  • 中國畫壇素描之路
    ,只有過了素描關,最後的成品才值得期待;而在現代主義者看來,素描只是訓練的一個常用手段,對於一位畫家,速寫的重要性超過素描的精心刻畫。而在這其中,仍然有一個「持不同政見者」,他就是葉淺予。這位最初靠漫畫出名的藝術家緊緊抓住傳統中國畫中的線條不放,以獨立的「舞姿」成為20世紀美術界一道亮麗的風景。他筆下的人物線條簡練,神態飛揚,完全有別於根植在西方古典主義繪畫理念上而發展出來的素描。在徐悲鴻一手構建起來的寫實體系中,蔣兆和是最為傑出的一位。
  • 4平米美術館藏有康有為、何多苓作品 24小時全天開放
    「老朱家」位於青羊區通順橋街69號,雖然僅四平方米,觀眾超過三人便難有立錐之地,但其氣場卻很大,館內一口氣呈現了康有為、謝無量、朱佩君、朱欣、何多苓、朱萬春等六位名家的12幅書畫作品。這六位名家作為中國近現代百年歷史的文化名人,他們的文脈延綿了整整五代,而且他們的生活軌跡大都和這家「迷你」美術館有過直接和間接的交集。
  • 一周觀展指南|這些安靜文氣的展覽,有陸小曼,有莫蘭迪
    展覽共展出47件印象派和當代作品。展覽按照時代發展脈絡,系統梳理了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中國素描藝術發展的各個階段,併集中展示了每個階段較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的素描精品,多數作品屬首次展出。120餘名藝術家所創作的反映時代精神的素描作品,既有徐悲鴻、潘玉良、劉海粟、常書鴻、蔣兆和、吳作人、艾中信、吳冠中、石魯、黃胄、顧生嶽、方增先、劉文西、周思聰等已故美術大家,又有戴澤、詹建俊、靳尚誼等當代著名藝術家。
  • 一周觀展指南這些安靜文氣的展覽,有陸小曼,有莫蘭迪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推出重磅的「中國素描:現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邀請展」,徐悲鴻、潘玉良、劉海粟等120多藝術家的素描,多數作品屬首次展出 。此外,蘇州吳中博物館即將推出「三國志文化展」,展覽既有宏觀敘事,也融入蘇州本土語境。12月,北京木木美術館將推出一場「喬治·莫蘭迪個展」,包含莫蘭迪跨度50年的創作。
  • 「鑑賞」徐悲鴻蔣兆和吳冠中靳尚誼,這些畫壇巨匠素描長這樣
    林風眠傳人吳冠中代言現代主義在寫實主義者看來,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礎,只有過了素描關,最後的成品才值得期待;而在現代主義者看來,素描只是訓練的一個常用手段,對於一位畫家,速寫的重要性超過素描的精心刻畫。幾分鐘之間抓住描繪對象的神氣遠勝過幾個小時層層累積出現的立體逼真效果。
  • 嚴謹圓潤,神採飛揚,天才畫家布洛欣12幅肖像素描作品欣賞
    尼古拉.布洛欣的素描作品在國際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獨特的風格,受到國際美術界的高度好評,更是收藏家的最愛。布洛欣繪畫風格與偉大的俄羅斯美術大師費欣非常相像,他在俄羅斯展覽生涯中特別重要的一次展覽,是在費欣的故居及其工作室陶斯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個人展覽。
  • 非洲畫家的素描作品,你見過嗎?
    南非素描畫家——Rene Snyman素描作品講講素描從狹隘的角度看,學好素描的形體和對光影的掌握才能進階學習色彩關係,冷暖色調等等。所以在傳統繪畫流派中,素描確實是一切進階的基礎。這一點從文藝復興及以前畫家畫油畫前很喜歡素描鋪墊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層次的代表作品就是冷軍那樣的超寫實主義;他那樣的作品需要絕對的素描積澱支撐。但是不是說抽象主義,立體主義,後現代主義就用不到素描。不管哪個藝術流派,核心的思想都是對藝術家鎖觀察到的事物的不同的理解,而素描代表的就是最底層,最純粹的直接觀察。
  • 四川首家「膠囊美術館」開館 講述了一個極簡版的近代藝術史
    作為本土首家「膠囊美術館」,它的展廳僅四平方米,觀眾超過三人便難有立錐之地,但其氣場卻很大,11月21日的開館展給藝術迷一口氣呈現了康有為、謝無量、朱佩君、朱欣、何多苓、朱萬春等六位名家的12幅書畫作品。
  • 深圳本周末 | 12場講座,40場展覽精選推薦,抓住深圳藝文七月的尾巴
    展覽簡介:《素問》系列展覽由英盟當代藝術館在2012年發起,時至今日已迎來第五回展,並即將於星河國風藝術館開啟深圳站的巡展。回看過往的四屆《素問》,可謂備受關注。展覽一方面匯集了中國當代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家的素描創作,另一方面是引發了藝術界對素描更加廣泛和深入的探討。在當下回顧繪畫「最原始」和「最樸素」的創作方式,探尋素描之於繪畫、素描之於藝術的深層意義,並試圖從探討中尋找啟示。
  • 徐悲鴻《男人體》、羅中立《父親》……現當代藝術家280餘件素描...
    今天,「中國素描——現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邀請展」(第一回)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展覽薈萃了徐悲鴻、潘玉良、吳為山、吳冠中、羅中立等120餘位現當代藝術家創作的280餘件素描作品,是迄今為止國內首次系統回溯中國素描藝術百餘年的發展歷程的大展。
  • 梅林中學高二美術班素描教學成果展 孕育具有獨立精神的藝術傳承者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娥靜穆的雕塑、準備習練的芭蕾舞演員、舊時代的街道……11月25日,「美好時光」梅林中學高二美術班素描教學成果展在福田書畫院舉行。展覽展示出梅林中學高二美術班50多名學子本學期創作的60多幅作品,他們以紮實的功底應對千變萬化的高考內容,用藝術的畫筆描畫眼裡的世界。記者現場看到,這些作品包括素描靜物和圖像翻譯兩大類,其中圖像翻譯為對影像作品的二次創作、美術呈現。細緻的筆觸、嫻熟的技巧、富有創意的表達,以及對畫面整體關係的控制能力,不難看出這是同學們長期深入的分析與訓練的結果。
  • 呈現城市文化生活新方式 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首開夜間展覽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呈現城市文化生活新方式 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首開夜間展覽&nbsp&nbsp&nbsp&nbsp&
  • 他用毛筆畫的美女,卻呈現出油畫效果?陳丹青:素描毀了中國畫!
    他用毛筆畫的美女,卻呈現出油畫效果?陳丹青:素描毀了中國畫!從古代開始,繪畫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社會組成部分,歷代有太多的繪畫大師的出現了,而且無論是西方藝術還是東方藝術,這個發展的過程,「犧牲」了很多的殿堂級別的畫家。
  • 筆墨出於傳統,圖式呈現當代
    ,圖式呈現當代」的山水觀。他這些年所著的《造化與心源:中國美術史中的山水圖像》、《歷史與敘事:中國美術史中的人物圖像》、《語言與圖式:中國美術史中的花鳥圖像》、《破碎的邏格斯:西方現當代藝術史中的圖像》4本專著中,他發現,中國繪畫極為強調對傳統的繼承性,注重與前輩畫家筆墨與圖式的緣源關係。
  • 「百度·百家」當代新水墨代表人物——畫家米金銘
    從人物到荷花、從表現當代生態環境的《白鷺灣》系列到近期的《大渡河》系列,表現的都是日常生活、尋常景物,卻又能體現對人類生存環境理性的哲思。米金銘在現代新水墨的表現形式上,大膽突破常規,創作出一大批「實驗新水墨」作品,備受矚目。比如《天菩薩》高度寫實又虛幻,《天馬》、《藍色天空》系列,既有傳統水墨的飄逸,又帶有現代油畫的造型藝術,使中國水墨畫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
  • 他是20世紀傑出的素描大師,影響幾代中國畫家|油畫|繪畫|肖像|...
    他  一個天才畫家  從不盲目崇拜和模仿別人,  也不參與  任何藝術流派和組織;  他的創作不僅在  人物肖像、素描、人體、風景  我們常說,  素描是造型藝術的重要基礎,  對於油畫家來說,  他的素描造型方式  與其油畫語言大致是吻合的,  他卻是一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