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我們來一起讀讀這本天文類的書籍,又是一本豆瓣評分9.0的書籍,有著科普版《瓦爾登湖》之稱。
實在才疏學淺,《瓦爾登湖》我並沒有讀過。話說其實我對天文一點都不感興趣,什麼星雲,什麼爆炸,什麼什麼座,完全沒有閱讀欲望。我倒是對古往今來人們賦予這些星星的故事更感興趣,北歐的神話傳說,古老的埃及諸神,山海經中神態各異的精怪,有許多都被和天空、星星聯繫在一起。
但本著既然做伴讀這件事,那閱讀的書必須五花八門,達到博覽的效果。順便也是為了給大家排雷。
我先來看看譯者的一段自述。
天文學在自然科學的門類裡顯得格格不入。它不靠實驗室和標本採集,只靠被動觀察和模型搭建就能發展起來。這還不是最奇葩的地方。讓天文學顯得更不像科學的是,天文學從一開始到現在,一直在和人類社會發生著頻繁的互動。說得再直白一點,是人類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今天的天文學框架,反過來,是星空塑造了人性。
哦?這麼深奧?都涉及人性?
譯者對這本書初步的感受是:費勁,痛苦,但是放不不。
我們來看一段摘選:誰在夜晚出門閒逛?是螢火蟲,拖曳著螢光的長尾;是北美夜鷹和杜鵑,在黑夜中孤芳自賞;是牛蛙與蟋蟀,一唱一和地唱著走音的歌。貓頭鷹和飛蛾也在夜晚外出,它們兩個中的一個只不過是另一個的放大版。刺蝟也走出來,群星好似披掛在它們的尖刺上。丘鷸,舉止輕佻地轉著圈。還有鼻涕蟲和蝸牛在它們行進的路線上留下一串亮閃閃的黏液。漆黑如墨的夜晚,鬼怪也四處橫行鬼魅魍魎不安好心。狼人褪去偽裝化為原形。吸血鬼隱匿身型,悄無聲息地填飽肚子。聖艾爾摩之火擊中航船的桅杆,女妖伸長手臂向你召喚。詩人同樣喜歡在夜晚外出漫步,他們說:「這是理智、寒冷與行星的光。心靈的樹木卻是黑色的。」當然不能落下天文學家。太陽落下的時候,天文學家就像陰影或一隻獾那樣鑽回自己的地盤。
額,這是詩歌還是散文?天文學?啊?我現在心中充滿了好奇,這是一本什麼書籍?難道是名不副實的「坑」?
天文學科普書如此優雅的文筆,雖然我沒怎麼讀過天文類的書籍,但我相信這也是少見的。看來《給仰望者的天文朝聖之旅》不是那種普通的科普書。也許它更像一本散文,一本抒情詩。需要我們慢慢揭開它神秘的面紗。既然是優美的書籍,那我還是慢慢來品讀。
第一篇《寂靜》。
也許你沒有那麼喜歡天文,所以更不會去拿著專業的天文望遠鏡去看看天上的星星。但你是否好奇一顆恆星爆炸的場面。你會去如何想像,巨大的轟鳴?壯觀的爆炸?可能這些是電影或者小說裡帶給你的感覺。
真實的情況是怎樣呢?寂靜,身在幾千光年外的我們,實際能感受到的就是寂靜。
作者讀高中的時候,在玻璃罐中做過一個電鈴實驗。電鈴懸掛在罐子裡,電線通過將瓶口密封住的橡膠塞上的小孔與電源連接。打開電鈴的電源讓它響起來,然後抽出玻璃罐子裡的空氣。慢慢地,電鈴的聲音逐漸消失了,而鈴舌還在如靜默的刺青針般敲擊著。我們觀察著鈴舌在真空中無聲地拍打,就像看到一隻飛蛾在窗外用柔軟的翅膀擊打著玻璃。
和玻璃罐中的真空相比,恆星之間的空間更加空曠。恆星之間的空曠是難以想像的浩瀚。
太空中恆星爆炸,巨大的、行星狀碎裂的場面,爆炸後正在擴散的殘骸,殘存的外圈物質擴散到幾光年寬,距離我們幾千光年遠。在望遠鏡裡見到的東西,充其量就是一塊模糊的小光斑,與其說是一顆正在消亡的恆星,倒不如說更像是目鏡上的一小片被煙燻過留下的汙跡。通過望遠鏡看它,一半靠視覺,一半靠想像。
你是否和我一樣,依然很難想像那種寂靜的場面呢?作者舉的一段例子,相信你能感同身受。
在波士頓的大街上,作者看到一個年輕人滑著滑板撞了一個小孩兒。滑板衝入人行道,朝著一個小女孩全速直撞過去。作者當時就在現場,在一個不太近也不太遠的位置上看到了發生的一切。一切發生得悄然無聲。一切發生在死寂之中。嚇壞了的孩子試圖躲避衝撞,她的哭聲,她的媽媽在那一刻的尖叫聲,都被灰色羊毛般昏暗的11月天空吸收掉了。孩子的身體毫不費力地騰空而起,緩慢運動,宛如在夢中漂浮,然後跌落,撞到人行道上,兩次。就像一個皮球,彈跳,然後靜止。
我們想像一個這個畫面,如此混亂,充斥著尖叫,喊聲,哭聲,圍觀者嘰嘰喳喳的說話聲,而這一切,你只能看到畫面,卻沒有聲音。
仿佛時間都就此凍結,寂靜帶來的衝擊如此可怕,如果我能看到那壯觀的景象,應該也會被深深震撼。
第一篇,作者和譯者用如同散文詩歌般夢幻的比喻來說明著天文知識,真的深深吸引著我,推薦大家去自行閱讀,因為我貧瘠的詞藻實在難以描述原文帶給讀者的感受,也許這本書真的不適合去做伴讀,更適合獨自品味。
期待下一篇,擔心寫不出合適的評價和伴讀啊,哈哈。
大家喜歡我寫的伴讀,記得關注我~
如果你有什麼想看的書但沒時間看,或者看過的優秀書籍都可以推薦給我,我來幫大家閱讀,讓你通過我的伴讀看完整本書,花幾分鐘了解全書精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