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五聖成真,為什麼豬八戒未能成佛?
唐僧師徒四人並白龍馬一匹跋山涉水,走了十萬八千裡之遠,從貞觀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到貞觀二十七年經歷了一十四遍寒暑,終於到得西天,求取了真經。
重返天庭,如來佛祖按功封賞:「聖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喚金蟬子。因為汝不聽說法,輕慢我之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經,甚有功果,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旃檀功德佛。
孫悟空,汝因大鬧天宮,吾以甚深法力,壓在五行山下,幸天災滿足,歸於釋教,且喜汝隱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加升大職正果,汝為鬥戰勝佛。
豬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帥,為汝蟠桃會上酗酒戲了仙娥,貶汝下界投胎,身如畜類,幸汝記愛人身,在福陵山雲棧洞造孽,喜歸大教,入吾沙門,保聖僧在路,卻又有頑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淨壇使者。
沙悟淨,汝本是捲簾大將,先因蟠桃會上打碎玻璃盞,貶汝下界,汝落於流沙河,傷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誠敬迦持、保護聖僧,登山牽馬有功,加升大職正果,為金身羅漢。
汝本是西洋大海廣晉龍王之子,因汝違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幸得皈身皈法,皈我沙門,每日家虧你馱負聖僧來西,又虧你馱負聖經去東,亦有功者,加升汝職正果,為八部天龍馬。」
於是,旃檀佛、鬥戰佛、淨壇使者、金身羅漢,俱正果了本位,天龍馬亦自歸真。
旃檀功德佛、鬥戰勝佛均列三十五佛之中。
據《大寶積經》及《決定毗尼經》所載,三十五佛即∶釋迦牟尼佛,金剛不壞佛,寶光佛,龍尊王佛,精進軍佛,精進喜佛,寶火佛,寶月光佛,現無愚佛,寶月佛,無垢佛,離垢佛,勇施佛,清淨佛,清淨施佛,娑留那佛,水天佛,堅德佛,旃檀功德佛,無量掬光佛,光德佛,無憂德佛,那羅延佛,功德華佛,蓮華光遊戲神通佛,財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稱功德佛,紅炎帝幢王佛,善遊步功德佛,鬥戰勝佛,善遊步佛,周匝莊嚴功德佛,寶華遊步佛,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
按照《西遊記》的寫法,豬八戒、沙悟淨、白龍馬均成為了菩薩,分別為南無淨壇使者菩薩,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文殊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南無西天極樂諸菩薩。南無三千揭諦大菩薩。南無五百阿羅大菩薩。南無比丘夷塞尼菩薩。南無無邊無量法菩薩。南無金剛大士聖菩薩。南無淨壇使者菩薩。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佛教中的菩薩有一些著名的群體例如四大菩薩、八大菩薩、十二圓覺、二十五圓通、二十五菩薩等。但是在《西遊記》中則羅列了十五位菩薩,一些名稱是出於杜撰的,尤其是豬八戒、沙和尚和白龍馬的菩薩名稱。
那麼,佛和菩薩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唐僧和孫悟空可以成佛,而其他三人只是菩薩呢?
佛說眾生平等,在佛教世界裡並沒有高低貴賤的等級制度,只有修煉的程度不同而已。佛的意思是「覺者」,有三重含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只有三者皆備,才能被稱為佛。也就是說,佛不僅自己覺悟,而且要幫助他人覺悟,最終達到斷盡無明、覺行圓滿的境界。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思是「覺悟有情」,「菩提」意為「覺悟」,「薩埵」意為「有情眾生」。將自己和一切有情眾生一齊從愚痴中解脫出來,而得到徹底的覺悟,這種人便叫做菩薩。所以菩薩的境界是自覺、覺他,跟佛相比缺了覺行圓滿這一條。因此,佛的感覺是高高在上的,已經超越了世情萬物,到達至境。而菩薩最重要的特點是普度眾生、利益眾生,救度世俗世界中無量無邊的眾生。因此,菩薩更親民,更有親和力。
我們體會到唐僧師徒,一行五人的身上,唐僧和孫悟空都是意志堅定的西行者,孫悟空在取經途中雖然也曾經退縮,萌生出回花果山的想法,但這是他受到冤枉和誤解之下賭氣的說法,心中還是一心向佛的。
相反,豬八戒則沒有這麼高的覺悟,經常有散夥回家過日子的想法。即使在最後聽到自己為淨壇使者的時候,八戒口中嚷道:「他們都成佛,如何把我做個淨壇使者?」豬八戒的心中一直有雜念、貪念,也就是如來說的「有頑心,色情未泯」,這樣的八戒是不可能成佛的。
那麼,沙僧和白龍馬一直是忠厚踏實、任勞任怨的,為什麼也沒有成佛呢?其實答案就在如來的解釋中。因為他們的前生是有汙點的,沙僧傷生吃人造孽,白龍馬違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這些都是不赦之大惡。雖然後來的修行可以將功補過,但是成佛是不可能的了。
往期回顧:
《景德鎮》:張天一以身制瓷有沒有科學道理?
《紅樓夢》裡的潘金蓮,命運不濟然性格灑脫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