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罷《黎明拾穗》詩詞的感悟與收穫
作者 : 鄧夫勤
編輯:指尖花花
從認識《曉東詩刊》的那一刻起,我就對「黎明拾穗」欄目有些著迷,每期、每首我都細細地品讀,其中有許多首詩詞令我印象深刻,特別是艾老師和花花老師的詩詞,時常讓我思考詩詞該怎麼寫?千迴百轉之後,似乎從中悟出了些許道理,令我受益匪淺。
一、平中見奇
生活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無論悄無聲息還是轟轟烈烈,都稀鬆平常、司空見慣。能否入詩?如何呈現?這就要看作者的本事和身手了。生活中不缺少美,但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特別是發現美的角度。平中見奇中的「奇」,是指在平凡、平常、平淡的生活中發現事物新鮮與獨特的特徵。詩詞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之所以能以小博大,於平凡人事中見意趣情懷,於舊日風物中寄眷戀感嘆,取決於作者對生活的熟悉度、敏感性和藝術表現力。如艾老師的《無名調路遇傳統爆米花》:「街道口,馬路旁,人多語鬧隊成行。搖葫蘆,扯風箱,火爐疑似煉丹房。一炮響,十裡香,五穀花飛入錦囊。人生百味知多少,此味還童到故鄉。」應該說「爆米花」,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並不陌生,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很多人面對這樣的事情,可能是淡然或無動於衷。可艾老師由生活的直接感受著筆,以樸實流暢的文字,輕鬆自如地寫來,卻寫出了奇妙的詩眼(結尾句),引發讀者對「人生百味」的思考,對美好童年和故鄉深深的眷戀。事情很常見,但其中有不同於別人的細節。「主體常見,細節獨有」大概就是詩詞創作的切入點吧。
二、奇中見情
情是指人所獨有的「喜怒哀樂愛惡懼」等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艾老師說:「好詩不過近人情。只要表達出真情,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一首好的詩詞,或含蓄、或直白,必須具有打動人心的功能,即以優美動人的句子、感人至深的故事、啟人心智的哲理,給讀者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象和觸動。如花花老師的《七絕詠鞋》就兼具了這樣的價值和效益。「常把山河細細量,春朝秋暮踏風霜。世間坎坷誰能懂,唯我默然先品嘗。」短短二十八個字,就完成了對再平常不過的鞋子的描寫,既映照了人生的坎坷,又闡明了人性的堅韌,堪稱詩中佳作。其字字珠璣、一氣呵成的風格令人讚嘆,其語言的生動和諧令人愉悅,其哲理的深刻易懂讓人陶醉。花花老師從一雙極為普通的鞋子著眼,敏感地捕捉到了鞋子背後的價值,並用簡潔流暢的句子表達出來,可以使讀者瞬間浮想聯翩,從而讓思想處於一種激越的狀態。這就是平中見奇、奇中見情的真實寫照,對我們每個學習詩詞的人來說,似乎看清了一條創作的路徑,那就是詩詞離不開「奇」和「情」。
三、情中見理
艾老師說:「詩詞無病呻吟,言辭華麗,看似眼花繚亂,其實沒有生命力。」如果說詩詞的生命力在於「情」,那麼詩詞的思想性就在於「理」。缺了這兩個元素,詩詞就像東一句、西一句搭起來的積木,就沒有可讀性和意義。一首好的詩詞必須是抒情和喻理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達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給人以心靈的震撼,更給人以理智的思考。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全詞語言通俗流暢、清新自然、耐人尋味,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充分體現了對讀者情感的激發。詞中描寫的現象,表面上看是傷春悲秋相思離別,但隱約之間已經有了「境界」,透露出作者的修養和意趣,往往含有哲理的意味,啟迪讀者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如果一首詩詞的視角獨特,語言通俗易懂,奇中見情,情中見理,能發揮寓教於樂,寓教於情的重要作用,就是詩詞創作的至高境界。竊以為,詩詞創作的著眼點應是身邊的生活,切入點應是獨特的細節,著力點應是讓讀者動情,關鍵點應是勵志明理,唯有如此,才能體現出詩詞的思想性、藝術性和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