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也想做海王的 ONE文藝生活
前段時間,一位28歲的程式設計師宣布提前退休。
讓年輕人集體酸出了眼淚。
時光倒回七年前,37歲的網際網路高管陳濤,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他毅然告別發展勢頭正猛的行業和平臺,選擇去世界各地的大海上釣魚。
當年一度震驚網際網路圈。
之後他把自己的海釣視頻,傳到西瓜視頻上,成為坐擁300萬粉絲的西瓜創作人@野行濤哥,找到人生的另一種快樂。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濤哥的故事,或許能給所有嚮往「提前退休」的年輕人一些啟示。
「浮躁、功利」,總被用來形容當下的社會。
網絡上流傳的各種成功者案例,催生著普通人心底的恐慌和焦慮。
每個人都想要成功,但成功到底如何定義?
在濤哥看來,幾十年的飛速發展,雖然讓大家有了更多樣的人生追求,但終點無一不是用金錢衡量。
他的前半生,完全符合世俗對成功的定義:
跟著雷軍成為金山的第7號員工,之後又擔任大麥網副總裁。
但他卻用人生的下半場證明,人不是為成功而生的。
2013年末,濤哥從大麥網正式離職,轉而將全部精力用在自己的日常愛好——海釣上。
這原本是他逃離工作壓力的避風港,今後倒成了自己的主戰場和畢生追求。
離職的決定曾讓外界覺得可惜。
畢竟一直在這行做下去,他一定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而他本人,則想要嘗試全新的生活,以海釣去創業,跳出日常重複的勞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濤哥說當時抱著最壞的打算,大不了後半輩子不工作了。
可正是這次看似「偏離正軌」的選擇,讓他活出了別樣的精彩。
徹底投身海釣的7年間,濤哥先後去到五大洲六十多個國家的釣場,成功徵服一條又一條大魚。
幾次創造華人釣魚紀錄,其中包括951斤的藍鰭金槍魚、248斤的狗牙金槍魚,以及560斤的藍馬林魚。
這些釣魚過程,被他以@野行濤哥的ID,分享在西瓜視頻上,沒多久就火了。
濤哥表示,能火,和平臺也有很大關係。
他清楚記得,當時只發了兩個視頻,西瓜視頻的工作人員就找到他,告訴他如何去打造自己的視頻人設,提供了不少有幫助的建議。
後來回憶起來,他說希望各大平臺都能像這樣重視內容創作者們。
目前他一共發布300多條內容,無不是在熱心科普著海釣的一切。
很多人受他的影響,了解並且愛上海釣。
從他的視頻裡,我們能看到異國的海洋,少見的魚種。
亞馬遜河裡無比兇狠的食人魚,一不小心就會被它咬掉一根指頭。
日本的大王魷魚脾氣更為火爆,被釣到船上憋足一肚子氣,隨時準備毒液攻擊。
遇見《老人與海》同款能把船掀翻的大馬林魚,真的要苦苦搏鬥好幾個小時。
另一方面,他還會時常科普一些海釣常識。
海釣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
按照濤哥的說法,只要在合適的季節去到合適的國家,找到合適的船用上合適的方法,誰都能從大海上釣到魚。
能否釣上大魚,不講技巧,只憑運氣。
畢竟魚想吃誰的鉺,全看它的心情。
海釣也有海釣規矩。
有人曾質疑它的存在是否會破壞生態,濤哥立即做了視頻去回應:
他釣上再貴的魚也不賣,釣到珍稀的魚只拍照,不該碰的魚絕對不碰,沒長大的魚一定放生。
就連魚鉤用的都是可溶解的,不會傷害魚的身體。
當然你也多半會好奇,釣上來的魚,一般都怎麼處理?
濤哥的回答是,趁著新鮮,趕緊吃。
他視頻裡的一大半內容,可以總結為」舌尖上的大海「,看了沒有不眼饞的。
曾經炒出過兩千萬天價的藍鰭金槍魚,被他拿來奢侈地直接破肚生吃。
然後對著鏡頭狂拉仇恨:這魚的大腹部分,堪稱頂級刺身。
不過只能吃上兩三片,因為實在太油了。
而讓大多數人沒想到的是,藍鰭金槍魚竟然又敗給它的餌魚——鯡魚。
沒錯,就是臭名昭著的「鯡魚罐頭」的那個「鯡魚」。
外國人沒能開發出的美味,到了中國人手裡簡單清蒸一下,就能變身超乎所有人意料的神仙食材。
鯡魚的小刺可以吃,肉質極其細嫩,吃過的人這輩子都忘不掉。
濤哥的這些視頻,始終在弱化海釣的專業性,更多展現它新奇有趣的一面。
其實是他有目的地想要告訴大家,釣魚就是一項門檻較低的日常活動。
和普通的湖邊垂釣相比,海釣獨特的迷人之處,我們通過濤哥的分享也能感知一二。
等待的時間越久,收杆的時候越難,徵服的快感越大。
像濤哥自己說的那樣——
「這個世界上能夠讓幾十歲的成年人,像嬰兒般歡呼雀躍的事情並不多,成功徵服一條大魚,絕對是其中之一。」
一直以來,會給自己找樂子的濤哥,都是身邊同齡人羨慕的對象。
現在通過自媒體,又多了一群沒見過面,但也想像他這樣生活的年輕人。
面對年輕人,濤哥提了一些很實在的建議:
年輕人前期找工作別管多少錢,反正現在賺到的也不夠未來用,不如最開始就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有熱情才有動力;
可以和我一樣嘗試做個自媒體,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所見到的平凡世界,在其他人眼中會是多麼不同。
至於追求粉絲數或10w+沒什麼意思,不如享受記錄和分享的過程;
最後,沒必要去羨慕別人的生活方式,我們只能看到他展示出來的美好,卻想像不到背後的辛苦。
以「野行濤哥」的身份火了以後,他的海釣團事業越做越大,也找到了人生前所未有的使命感。
這些使命感,大到計劃以自己的影響力,帶動整個海釣行業的發展。
他甚至搞了一個釣魚博物館,收藏各種魚類的文化產品。
日後想著把東西都捐出去,希望能藉此豐富國內的釣魚文化。
小到與西瓜視頻上的留言互動,他更希望關注他的人,能把自己當作朋友傾訴。
更不是什麼「海釣達人」,他覺得自己只是做了別人沒去做的事而已。
分享了這麼多的視頻,最讓濤哥自豪的事情,是他激發了一個4歲孩子對釣魚的興趣。
一天,一個小男孩的母親給他留言,說兒子每天都要看他的視頻,對釣魚有了濃厚的興趣,能不能為他專門錄一段視頻?
濤哥答應了。
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的馬斯洛說過一句話:」人類最美麗的命運、最美妙的運氣,就是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同時獲得報酬。「
而這句話就像是濤哥人生的註腳。
今年原本有很多出海的計劃,都因為疫情的關係,暫且擱置了。
濤哥想要儘快去乘風破浪,又享受這等待的過程,如同每一次站在船的甲板上,等待一條大魚上鉤的時刻。
以平靜,期洶湧。
為寫這篇文章,我採訪了濤哥,期間問過他一個問題:
「在你的印象裡,有沒有特別難忘的海釣經驗?」
他幾乎沒做任何思考,提起在馬來西亞遇見的一條巨大魔鬼魚。
那是他迄今為止唯一放棄的魚。
當時船上16個人,一起奮力釣了6個多小時,最終還是選擇剪線放棄。
儘管他記得現場發生的每一處細節,我卻沒能從平靜的語氣中探聽到一絲遺憾。
或許在他的人生底色之上,早已為當初放棄大好工作的理由,寫出了答案——
釣魚不代表一定要把魚釣上來。
人也不是為成功而生的。
而我們,很多時候,又在擔心什麼呢?
原標題:《西瓜視頻上的「海王」,我受教了》
閱讀原文